头节抗原论文-杨慧,赵殷奇,李子华,赵嘉庆,王浩

头节抗原论文-杨慧,赵殷奇,李子华,赵嘉庆,王浩

导读:本文包含了头节抗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细粒棘球蚴,克隆,表达,免疫反应性

头节抗原论文文献综述

杨慧,赵殷奇,李子华,赵嘉庆,王浩[1](2017)在《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抗原分子Eg-08002的克隆、表达及免疫反应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原头节抗原分子,并进行克隆、表达及免疫反应性分析。方法在对细粒棘球绦虫六钩蚴和原头节阶段表达的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差异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出原头节阶段特异性表达的抗原分子。PCR扩增后克隆至p ET28a载体,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Eg-08002,转化至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JM109,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抗His标签镍亲和层析柱纯化重组蛋白rEg-08002,快速免染聚丙烯酰胺电泳分析表达产物;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rEg-08002的免疫反应性。ELISA分析重组蛋白rEg-08002与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和健康人血清的免疫反应性。结果筛选出了原头节中高表达的抗原分子Eg-08002,大小为612 bp,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Eg-08002。快速免染聚丙烯酰胺电泳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蛋白rEg-08002在E.coli JM109中获得高效表达,在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23 000处可见重组蛋白rEg-08002条带,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r Eg-08002可被感染棘球蚴的小鼠血清识别。ELISA分析结果表明,12份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和12份健康人血清的平均吸光度(A450)值分别为1.245±0.265和0.469±0.0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筛选出了原头节中高表达的抗原分子Eg-08002,获得的重组蛋白rEg-08002具有较好的免疫反应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张耀刚[2](2017)在《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和囊壁抗原筛选与烯醇酶和转酮醇酶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筛选出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囊壁蛋白中有望成为免疫学诊断抗原的分子,为早期诊断包虫病提供一定理论基础。方法提取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囊壁组织蛋白,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总蛋白,借助蛋白质印迹技术初步掌握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囊壁蛋白表达谱及免疫原性;利用二维电泳技术分离原头节、囊壁蛋白,选取原头节40个蛋白点、囊壁8个蛋白点切胶,胰蛋白酶酶解,利用基质辅助激光电离解析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技术获得各个蛋白点的肽指纹图谱数据,应用Mascot软件检索NCBInr、SWISS-PROT蛋白数据库进行蛋白质鉴定;通过查阅文献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初步分析,选取质谱分析鉴定结果中有望成为候选抗原分子的烯醇酶、转酮醇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从理化性质、信号肽、B/T细胞表位、空间结构,亚细胞定位等分析烯醇酶、转酮醇酶成为特异性诊断抗原的可能性。构建烯醇酶、转酮醇酶原核表达载体,获得纯化蛋白为后期实验提供一定基础。结果1.原头节蛋白质在分子量72KD左右有大量浓集,囊壁的蛋白质浓集在72k D、26k D和17k D左右;2.原头节、囊壁中分别有36、6个蛋白点得到鉴定,大致可以分为:(1)细胞骨架蛋白(2)代谢相关酶类(3)细胞信号传导通路蛋白(4)物质转运相关蛋白(5)热休克蛋白(6)蛋白翻译有关蛋白等;3.烯醇酶基因全长1449bp,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CDS为1302bp,编码434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等电点、不稳定指数分别为46.56k D、6.48、32.97,半衰期较长,为稳定蛋白;烯醇酶亲水性、柔性区域、抗原性、表面可及性得分较高的氨基酸区域分别有9、12、19、8个;可能的B细胞线性表位有15个;CTL细胞表位和Th细胞表位各有10个;二级结构中主要以α螺旋、无规则卷曲为主;与人类烯醇酶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66.23%。转酮醇酶基因由7个外显子,6个内含子构成,CDS为1878 bp,编码625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为67.76 k D;预测结果显示转酮醇酶可能为跨膜蛋白,位于细胞质,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无规则卷曲为主;有16个潜在的B细胞线性表位,11个CTL细胞表位,13个Th细胞表位;与人类转酮醇酶一致性仅为58.68%;4.成功构建pet28a-Eg EN、pet28-Eg TK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重组蛋白,Eg En、Eg TK与CE病人血清反应阳性率均大于75%,CE与AE有部分交叉反应。结论初步鉴定了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囊壁组织中的部分蛋白点,这些蛋白主要参与代谢、细胞骨架、信号传导、物质转运、蛋白合成等,细粒棘球绦虫青海株原头节、囊壁蛋白表达数据库得以初步建立。初步认为烯醇酶、转酮醇酶可能成为早期诊断特异性抗原,但需进一步的实验证实。(本文来源于《青海大学》期刊2017-05-01)

赵殷奇,李子华,王浩,朱明星,牛楠[3](2016)在《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抗原分子Eg-01883的克隆、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抗原分子Eg-01883,并进行克隆、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为寻找棘球蚴病特异性诊断抗原提供依据。方法分析已发表的细粒棘球绦虫mRNA测序数据,筛选六钩蚴中不表达、原头节中高表达的抗原分子Eg-01883。提取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总RNA,用RT-PCR对目的基因Eg-01883进行克隆,重组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Eg-01883,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并纯化目的重组蛋白r Eg-01883。ICR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免疫组小鼠的背部皮下多点注射r Eg-01883,2周后加强免疫1次(剂量均为10μg,100μl/只);佐剂组注射福氏佐剂和PBS,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分别于免疫前,首次免疫后1、2、4周每组小鼠尾静脉采血,免疫后6周进行去眼球采血。用ELISA检测3组小鼠免疫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清特异性Ig G抗体水平,及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重组蛋白r Eg-01883的免疫原性。结果筛选出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中高表达的抗原分子Eg-01883,克隆、表达和纯化后获得重组蛋白r Eg-01883,该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ELISA检测结果显示,用纯化后的重组蛋白r Eg-01883免疫小鼠,可诱导产生特异性Ig G抗体,免疫组小鼠的血清Ig G抗体水平自首次免疫后1周开始上升,6周时达到最高水平(2.344±0.153),显着高于佐剂组(0.206 1±0.006)和空白对照组(0.241±0.01)(P<0.01)。首次免疫后6周,血清中的细胞因子IFN-γ和IL-4水平,免疫组分别为43.23 pg/ml和24.88 pg/ml,均显着高于佐剂组(21.77 pg/ml,13.27 pg/ml)和空白对照组(17.40 pg/ml,12.25 pg/ml)(P<0.05)。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该重组蛋白r Eg-01883抗原可被His-Tag标签抗体、免疫组小鼠血清、原头节继发感染的小鼠血清识别。结论筛选获得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中高表达的抗原分子Eg-01883,克隆、表达、纯化后的重组蛋白r Eg-01883免疫ICR小鼠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张倩[4](2014)在《豆状带绦虫抗原特性分析及头节的二维电泳》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感染豆状囊尾蚴的兔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为毒理学实验提供相关的实验动物背景资料,试验测定了人工感染豆状囊尾蚴的家兔不同时期的46个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并且对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感染家兔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移肽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脂肪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等生理生化指标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筛选豆状囊尾蚴的特异性抗原,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免疫印迹(Western-blot)技术对自然感染的豆状带绦虫成虫、幼虫的头节、囊壁可溶性抗原及囊液抗原进行了分析。结果:从豆状带绦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虫体中分离出5~12条主要蛋白区带,分子质量为25~114ku。以第七周自然感染家兔血清对7种虫体抗原进行的Western-blot分析显示,7种虫体抗原在42、57、63ku处均能被兔抗豆状囊尾蚴血清识别。以家兔阳性血清中提取出来的IgG免疫球蛋白对7种虫体抗原进行的Western-blot分析显示,7种虫体抗原在63ku处均能被兔抗豆状囊尾蚴血清识别。说明63ku蛋白带可作为预防兔豆状囊尾蚴病的候选疫苗抗原。试验初步阐明了豆状带绦虫7种不同抗原的部分生化特性,为对该抗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研究第四部分应用免疫蛋白组学的方法筛选兔豆状囊尾蚴头节中的免疫反应原性蛋白,双向电泳考马斯亮蓝染色图谱共检测到145个蛋白质斑点,Western-blot显示感染组抗原抗体反应点8个,对照组仅1个非特异性的蛋白结合点。筛选感染血清中有而阴性血清中没有的5个蛋白点进行质谱分析。质谱分析成功鉴定了这5个蛋白斑点,属于2种特定蛋白,包括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FABP)和烯醇酶(enolase,ENO)(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朱明星,李君良,巨艳,高鹏,赵巍[5](2013)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3种重组抗原的双向电泳定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已有的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原头节3种重组抗原rEgZW-5、rEg14-3-3和rEgP-29获得特异性抗体,以识别双向电泳图谱中相应的蛋白位点。方法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初步分离细粒棘球蚴原头节蛋白,预判断蛋白分布情况。应用双向电泳技术分离原头节蛋白,PDquest软件分析原头节的蛋白质数量、相对分子质量(Mr)和等电点(IP)。用原头节的3种重组蛋白rEgZW-5、rEg14-3-3和rEgP-29分别免疫新西兰家兔,制备血清,纯化抗体。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鉴定特异性抗体对原头节双向电泳图谱中相应蛋白的识别。结果SDS-PAGE结果显示,细粒棘球蚴原头节蛋白主要分布于Mr18 000~90 000区域。双向电泳分离出240个蛋白位点,为Mr15 790~117 050,IP为4.0~9.5,其中85.8%(206/240)蛋白等电点为5~9。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rEg14-3-3特异性抗体可识别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双向电泳图谱中约为Mr33 000、IP为4.86的14-3-3蛋白位点,rEgZW-5特异性抗体可识别约为Mr23 000、IP为4.98的ZW-5蛋白位点,rEgP-29特异性抗体可识别约为Mr29 000、IP为5.65的P-29蛋白位点。结论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3种重组抗原rEgZW-5、rEg14-3-3和rEgP-29的抗体可识别双向电泳图谱中相应的蛋白位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13年03期)

蔡亚南,杨桂连,徐鹏,门静涛,姜晶[6](2010)在《猪囊尾蚴头节抗原的制备及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Sephadex G-200层析技术纯化猪囊尾蚴头节抗原,用纯化抗原包被ELISA板,建立间接ELISA方法。通过各种条件优化,最终确定最佳试验条件为:抗原最适包被量为30mg/L;血清稀释度为1∶800;血清最佳反应时间为60min。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可用于分泌抗猪囊尾蚴头节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蔡亚南,赵权,杨桂连,徐鹏,门静涛[7](2006)在《猪囊尾蚴头节抗原的制备及间接ELISA筛选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猪囊虫病是由猪带绦虫(Taenia solium)的幼虫一猪囊尾蚴(Cysticercosis cellulose)寄生于中间宿主体内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流行于经济文化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地区。对人畜危害极大,常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健康隐患。(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6-08-01)

陈新华,温浩,李雄,林仁勇,张琰[8](2003)在《噬菌体7肽库中筛选细粒棘球蚴头节抗原的模拟表位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噬菌体 7肽库中寻找细粒棘球蚴头节抗原的模拟表位。方法 :以细粒棘球蚴头节抗原的单克隆抗体作靶分子筛选噬菌体 7肽库 ,经过第 3轮筛选后进行 EL ISA检测及竞争抑制试验后 ,挑取 9株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 ,序列比较后得到保守序列。结果 :经过第 3轮亲和筛选 ,阳性克隆得到富集。EL ISA检测和竞争抑制试验证明 ,该小肽具有良好的免疫活性和特异性。结论:肽片段可能是细粒棘球蚴头节抗原的抗原表位 ,可作为包虫病疫苗的备选免疫原(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江莉,温浩,李雄,伊藤亮[9](2001)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18ku纯化抗原ELISA的建立及其对两型包虫病鉴别诊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 18ku纯化抗原建立 EL ISA诊断方法 ,用于两型包虫病的鉴别诊断。 方法 用18ku纯化抗原 EL ISA方法对 44例泡型包虫病 (AE)、70例囊型包虫病 (CE)、2 9例囊虫病和 30例健康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 ,同时用羊包囊液抗原 (Bu)常规 EL ISA法检测上述血清做比较。 结果  18ku纯化抗原检测不同血清的阳性率为 :AE90 .91%、CE11.43%、囊虫病和健康人血清均为阴性 ;Bu抗原分别为 :AE97.73%、CE88.5 7%、囊虫病5 1.72 %和健康人 10 .0 %。 18ku- EL ISA对 AE血清诊断敏感性为 90 .91%、特异性 93.80 %、阳性预示值为 83.33%、阴性预示值 96 .80 %。 结论 两型包虫病患者体内 18ku抗体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纯化抗原 18ku- EL ISA可用于两型包虫病的鉴别诊断 ,较免疫印渍法简便快速。(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期刊2001年02期)

李淑萍,陈雅棠,蒋次鹏,邱加闽,余登高[10](2001)在《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节蛋白抗原的免疫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泡球蚴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病原为多房棘球绦虫幼虫。寻找早期诊断抗原 ,建立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以便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仍然是提高泡球蚴病患者存活率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外已有商品化的Em2 plus ELISA试剂盒用于泡球蚴病的免疫诊断。该试(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01年01期)

头节抗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利用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筛选出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囊壁蛋白中有望成为免疫学诊断抗原的分子,为早期诊断包虫病提供一定理论基础。方法提取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囊壁组织蛋白,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总蛋白,借助蛋白质印迹技术初步掌握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囊壁蛋白表达谱及免疫原性;利用二维电泳技术分离原头节、囊壁蛋白,选取原头节40个蛋白点、囊壁8个蛋白点切胶,胰蛋白酶酶解,利用基质辅助激光电离解析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技术获得各个蛋白点的肽指纹图谱数据,应用Mascot软件检索NCBInr、SWISS-PROT蛋白数据库进行蛋白质鉴定;通过查阅文献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初步分析,选取质谱分析鉴定结果中有望成为候选抗原分子的烯醇酶、转酮醇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从理化性质、信号肽、B/T细胞表位、空间结构,亚细胞定位等分析烯醇酶、转酮醇酶成为特异性诊断抗原的可能性。构建烯醇酶、转酮醇酶原核表达载体,获得纯化蛋白为后期实验提供一定基础。结果1.原头节蛋白质在分子量72KD左右有大量浓集,囊壁的蛋白质浓集在72k D、26k D和17k D左右;2.原头节、囊壁中分别有36、6个蛋白点得到鉴定,大致可以分为:(1)细胞骨架蛋白(2)代谢相关酶类(3)细胞信号传导通路蛋白(4)物质转运相关蛋白(5)热休克蛋白(6)蛋白翻译有关蛋白等;3.烯醇酶基因全长1449bp,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CDS为1302bp,编码434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等电点、不稳定指数分别为46.56k D、6.48、32.97,半衰期较长,为稳定蛋白;烯醇酶亲水性、柔性区域、抗原性、表面可及性得分较高的氨基酸区域分别有9、12、19、8个;可能的B细胞线性表位有15个;CTL细胞表位和Th细胞表位各有10个;二级结构中主要以α螺旋、无规则卷曲为主;与人类烯醇酶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66.23%。转酮醇酶基因由7个外显子,6个内含子构成,CDS为1878 bp,编码625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为67.76 k D;预测结果显示转酮醇酶可能为跨膜蛋白,位于细胞质,二级结构主要以α螺旋、无规则卷曲为主;有16个潜在的B细胞线性表位,11个CTL细胞表位,13个Th细胞表位;与人类转酮醇酶一致性仅为58.68%;4.成功构建pet28a-Eg EN、pet28-Eg TK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重组蛋白,Eg En、Eg TK与CE病人血清反应阳性率均大于75%,CE与AE有部分交叉反应。结论初步鉴定了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囊壁组织中的部分蛋白点,这些蛋白主要参与代谢、细胞骨架、信号传导、物质转运、蛋白合成等,细粒棘球绦虫青海株原头节、囊壁蛋白表达数据库得以初步建立。初步认为烯醇酶、转酮醇酶可能成为早期诊断特异性抗原,但需进一步的实验证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头节抗原论文参考文献

[1].杨慧,赵殷奇,李子华,赵嘉庆,王浩.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抗原分子Eg-08002的克隆、表达及免疫反应性分析[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7

[2].张耀刚.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和囊壁抗原筛选与烯醇酶和转酮醇酶生物信息学分析[D].青海大学.2017

[3].赵殷奇,李子华,王浩,朱明星,牛楠.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抗原分子Eg-01883的克隆、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6

[4].张倩.豆状带绦虫抗原特性分析及头节的二维电泳[D].甘肃农业大学.2014

[5].朱明星,李君良,巨艳,高鹏,赵巍.细粒棘球蚴原头节3种重组抗原的双向电泳定位分析[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3

[6].蔡亚南,杨桂连,徐鹏,门静涛,姜晶.猪囊尾蚴头节抗原的制备及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J].中国兽医学报.2010

[7].蔡亚南,赵权,杨桂连,徐鹏,门静涛.猪囊尾蚴头节抗原的制备及间接ELISA筛选方法的建立[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6

[8].陈新华,温浩,李雄,林仁勇,张琰.噬菌体7肽库中筛选细粒棘球蚴头节抗原的模拟表位的初步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3

[9].江莉,温浩,李雄,伊藤亮.细粒棘球蚴原头节18ku纯化抗原ELISA的建立及其对两型包虫病鉴别诊断的意义[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1

[10].李淑萍,陈雅棠,蒋次鹏,邱加闽,余登高.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节蛋白抗原的免疫诊断价值[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1

标签:;  ;  ;  ;  

头节抗原论文-杨慧,赵殷奇,李子华,赵嘉庆,王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