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超临界流体抗溶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溶剂,超临界流体,超临界,微粒,机理,结晶,纳米。
超临界流体抗溶剂论文文献综述
程星[1](2016)在《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技术制备聚乳酸微粒及磁性复合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乳酸超细微粒具有非常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张力,使之在应用中表现出许多特定的功能。磁性复合微球由于其独特的导向性,使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首先采用了新兴高效的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技术制备聚乳酸微粒,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不同工艺参数对产品粒径的影响。然后以单因素实验为基础,选择了聚乳酸质量浓度、结晶压力、结晶温度、共溶剂比例4个因素进行L9(34)正交试验。实验结果表明:选用二氯甲烷与丙酮的混合溶剂制备得到的微粒粒径相对更小、分布更均匀;聚乳酸浓度的增加促使微粒粒径增大;压力的升高有助于产生更小的微粒;温度过高容易导致颗粒熔融团聚、成膜。通过验证实验总结,最佳工艺条件为:7 mg/mL的聚乳酸浓度,反应温度38℃,体系压力为16 MPa,溶剂为二氯甲烷与丙酮混溶剂,其比例为2:1,最小粒径为1.754μm。其次,本文对聚乳酸进行了改性研究,首次利用气体反溶剂沉淀技术制备得到PLA/Fe3O4复合磁性微球,并对其相关性质进行研究。试验以二氯甲烷为溶剂,超临界CO2为抗溶剂,在温度45℃、压力10 MPa、溶液流速08 ml/min的条件下,制备得到复合微球。并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激光粒度仪和振动试样磁场计等仪器对样品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复合粒子结构稳定、性能佳、分散性良好,制备得到的颗粒的粒径为2.239μm,磁化强度为11.824emu/g。本研究表明超临界抗溶剂技术制备聚乳酸磁性复合材料微球的工艺可行,为磁性微球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与普通方法相比,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法制备出的磁性微球粒径更小,分布更均匀,溶剂可以回收利用,不产生任何污染,且在制备过程中通过操作参数的改变能够控制微球的粒径及分布。(本文来源于《安徽工程大学》期刊2016-06-01)
杨刚,赵亚平,冯年平,张永太[2](2015)在《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法制备水飞蓟素纳米颗粒及其体外释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技术(supercritical anti-solvent,SAS)制备难溶性药物水飞蓟素(silymarin,SM)纳米颗粒(nanoparticle),改善其体外释放行为。方法单因素考察压力、温度、进样流速、药物浓度对纳米颗粒粒径和沉淀率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镜(SEM)、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法(XRD)等进行表征。评价水飞蓟素纳米颗粒的体外溶出行为。结果优选纳米颗粒制备条件为:压力15 MPa,温度35℃,进样流速1.5 m L·min-1,溶液质量浓度100 mg·m L-1。X-射线衍射法与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显示,经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技术将水飞蓟素原药粉制备成水飞蓟素纳米颗粒后,其结晶度减小并转变为无定型态。体外溶出实验结果显示,其累积释放度在10 min内达到80%以上,显着高于原药粉和市售制剂益肝灵。结论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技术制备的水飞蓟素纳米颗粒粒径显着减小,能显着提高药物的体外溶出度。(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15年09期)
周平,康健[3](2014)在《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法制备超细微粒的原理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超临界抗溶剂法是一种新型环保、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微细颗粒制备技术,在材料科学、食品工业及药物微粒制备方面的应用成为研究的热点。随着实验研究中众多问题的出现,其理论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就原理及该项技术的应用加以论述。(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中国汽车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合作论坛论文集(农业环境与生物医药分册)》期刊2014-06-26)
康永强,陈爱政,王士斌,刘源岗[4](2013)在《基于超临界流体抗溶剂原理的造粒技术及其装置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超临界抗溶剂造粒技术由于具有操作条件温和、制得的微粒有机溶剂残留少、微粒粒径和形态可控等优点,已广泛地应用于药物运输体系的研究当中。本文简要介绍了超临界抗溶剂造粒技术的基本原理、装置组成和基本分类;从技术发展、喷嘴改进、技术结合、产品收集等方面,详细阐述了GAS、ASES、SEDS、SEDS-PA、SpEDS、SAS-EM、SAS-IJ、连续式RESS以及RESAS等基于超临界流体抗溶剂原理的造粒技术及其装置的改进过程;然后对目前其中存在的颗粒团聚、产品收集难和装置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等问题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最后从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规模化两方面,对超临界抗溶剂造粒技术基础理论的完善及其装置的改进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3年08期)
孙文丽[5](2012)在《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法制备羟基喜树碱和喜树碱纳米晶体》一文中研究指出喜树碱和羟基喜树碱都是从喜树中分离出来的微量生物碱,是临床上非常有潜力的抗癌药物,但由于这两种药物的水溶性较差,目前临床上所用的制剂是它们的水溶性钠盐,该钠盐制剂抗癌活性差,且有较大的毒副作用。因此喜树碱和羟基喜树碱的新的剂型的探索成为研究热点。纳米药物是一种提高水溶性较差的药物疗效的有效方法,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法(SA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药物纳米化方法。本论文以喜树碱和羟基喜树碱为模型药物,研究过程参数对SAS法所制备纳米颗粒的影响。本文选择二氯甲烷和乙醇的混合溶剂为溶剂体系,分别以正交实验法和单因素实验法,采用SAS法成功制备出羟基喜树碱和喜树碱的纳米晶体。借助马尔文纳米粒度分析仪、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顶空气相色谱(HS-GC)、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光谱(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热重分析仪(TGA)对所制备的纳米晶体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各过程参数包括混合溶剂体系的溶剂配比、温度、压力、溶液浓度、溶液流速等对所选的模型药物的粒径、形貌、晶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SAS法成功制备出羟基喜树碱和喜树碱的纳米晶体。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各过程参数对SAS法制备的羟基喜树碱纳米颗粒粒径影响的主次因素按顺序分别是:HCPT溶液流速(F)>混合溶剂体积比(VR)>温度(T)>HCPT溶液浓度(C)>压力(P)。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SAS处理后喜树碱颗粒的粒径随着喜树碱溶液浓度和喜树碱溶液流速的增加而呈现增大趋势,随着温度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增加趋势,随着压力和混合溶剂中二氯甲烷体积的增加呈现减小趋势。FT-IR结果表明,SAS处理前后模型药物的化学结构不变;HS-GC结果表明,SAS处理后样品中二氯甲烷和乙醇的残留量远低于ICH对Ⅱ类和Ⅳ类残留溶剂量的规定的最低值;SEM结果表明,SAS法可以修饰模型药物的晶习。XRD、DSC和TGA结果表明,SAS法可制备模型药物的纳米多晶型或影响晶体的择优取向。上述研究结果对定制药物纳米多晶型有很好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2-05-01)
黄盼,姜浩锡,李仕昌,张敏华[6](2011)在《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技术及微粒成形机理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超临界抗溶剂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超细微粒制备技术,在药物、超导、颜料、炸药和聚合物等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超临界抗溶剂过程和该技术在单组分和多组分无机氧化物纳米粒子制备上的应用,并对超临界抗溶剂微粒成形机理的研究现状和微粒的成形机理进行了简要的概括总结。最后对超临界抗溶剂微粒化技术的发展做了进一步展望。(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1年10期)
黄德春,刘巍,乐龙,史益强,王志祥[7](2010)在《超临界流体抗溶剂结晶流程设计与装置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近年来逐渐兴起的超临界流体抗溶剂(SAS)结晶分离技术,为简化其操作流程及降低相应的装置建造成本,在汲取超临界萃取装置研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加压泵的结构改造,以及对净滤、管道和冷凝等子系统的合理配置,以超临界CO2为抗溶剂,设计并加工了一套适于生化及抗生素类物系处理的间歇流程与装置,其建造成本较大幅度地低于国际同类产品的市场报价。通过建毕后的水压试验,以及结合对柠檬酸-丙酮溶液的SAS制粒实验,结果发现:所建装置不仅加压过程平稳、快捷,系统密封可靠,且操控性能优良,实测产率随压强及温度的变化趋势亦均与文献报道相吻合,即产率随压强的增加而升高,随温度的增加而先升后降。(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金鹤阳,夏菲,江翠兰,赵亚平,何琳[8](2009)在《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法制备叶黄素/羟丙甲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纳米微胶囊(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Lutein was nano-encapsuled with hydroxypropylmethyl cellulose phthalate(HPMCP)to maintain its bioactivity and to avoid thermal/light degradation.Supercritical antisolvent precipitation was applied to prepare lutein/HPMCP nano-capsule.The effects of several operating parameters on the yield,lutein loading,encapsulation efficiency,particle size and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nanocapsule were investigated.The mean diameter of nanocapsules ranged from 163nm to 219nm under appropriat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The result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howed that the nanocapsules were nearly spherical.The highest yield reached 95.35% when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lutein was saturated.The highest lutein loading of 15.80% and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of 88.41% were obtaine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11MPa,40℃ and CHPMCP︰Clutein=5︰l.The results may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lutein in food industry.(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期刊2009年04期)
刘松明[9](2008)在《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法制备布地奈德超微粉体》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细微粒,特别是纳米级粒子的研制,在当前的高新技术中已成为一个热门领域,在材料、化工、轻工、冶金、电子、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超临界流体(SCF)技术制备超微粉体是一项新技术。采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可以制备出颗粒小且粒径分布比较均匀的超微粉体。本课题细化的物料为布地奈德(Budsonide,BUD),是一具有高效局部抗炎作用的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治疗哮喘,主要的给药方式为气雾剂和粉雾剂。由于气雾剂和粉雾剂要求药物的颗粒尺寸比较小,需对BUD进行微粉化处理。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制备出平均粒径为1-5μm、粒径分布较窄的BUD粉体,以提高其药物吸收率和治疗效果。论文中,对BUD的制备过程、产物的物相、形貌和粒度、过程影响因素及制粉机理进行了分析。由于BUD不溶于超临界CO_2,且其临界温度低(T_c =31.1℃)、无毒、不可燃、价格低廉,所以本实验采用超临界CO_2流体,并选择二氯甲烷(DCM)为溶剂,抗溶剂法(SAS)制备BUD微细粉体。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借助XRD对产物的物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用此实验方法得到的BUD粉体的晶形未发生改变。借助SEM对产物的形貌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随着颗粒生长时间的增加,颗粒的形貌和尺寸从由成核过程转变为由生长过程所控制,颗粒的形貌由球形颗粒向多面体晶体和大的块体转变。探索了粉体粒度的分析方法(显微镜法),并用此方法对产物的粒度进行了表征,并可计算颗粒的形状因子圆度。分析认为:本实验的结果达到了预期的要求。文中对SAS法制备BUD粉体的过程影响因素(排气位置、收集粉体的位置、溶液出口大小、超临界流体出口大小、溶液流量、溶液浓度、操作温度、操作压力)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排气位置设置在结晶釜底部能够使DCM和CO_2更好的混合,充分带走溶剂;溶液流量过大时,会导致粉体的分级沉积;随着溶液喷嘴口径的减小,得到的粉体颗粒粒径减小,粒径分布范围也变窄;CO_2出口比较大,粉体能够有效的沉积在釜壁上;当CO_2出口比较小,粉体不能沉积在结晶釜壁上,而被CO_2流体冲到了结晶釜的底部;CO_2出口大幸不岫苑厶宓淖钪招翁跋?减小CO_2出口大小,能使CO_2产生喷雾效果,对溶液起强制分散作用,能够得到尺寸较小的粉体颗粒,但同时强制分散溶液,所得液滴分布不均匀,最终获得的粉体颗粒的粒径分变宽。而溶液流量和溶液浓度对粉体的最终形态的影响比较复杂,具有两面性,一方面,随溶液流量和溶液浓度的增加,颗粒的粒径也随着增加,另一方面,有时适当的增加溶液流量和溶液浓度能得到更小的粉体颗粒;当温度较低时,颗粒尺寸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大,而当温度较高时,颗粒的尺寸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减小;高压下升高温度能得到尺寸较小的颗粒,低压下则不然。对布迪奈德SAS法制粉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最终颗粒形态及尺寸取决于晶核初期尺寸、晶体的生长速率和晶体生长时间。(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8-05-27)
乐龙,黄德春,刘巍,王志祥[10](2007)在《超临界流体抗溶剂结晶技术在药物制粒领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超临界流体的物性及其结晶操作特性和超临界流体抗溶剂过程的机制与操作方式以及在药物制粒领域中的应用,其中包括生物药品和抗生素药品的制粒及药物复合微球和微囊的制备。(本文来源于《药学进展》期刊2007年12期)
超临界流体抗溶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采用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技术(supercritical anti-solvent,SAS)制备难溶性药物水飞蓟素(silymarin,SM)纳米颗粒(nanoparticle),改善其体外释放行为。方法单因素考察压力、温度、进样流速、药物浓度对纳米颗粒粒径和沉淀率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镜(SEM)、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法(XRD)等进行表征。评价水飞蓟素纳米颗粒的体外溶出行为。结果优选纳米颗粒制备条件为:压力15 MPa,温度35℃,进样流速1.5 m L·min-1,溶液质量浓度100 mg·m L-1。X-射线衍射法与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显示,经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技术将水飞蓟素原药粉制备成水飞蓟素纳米颗粒后,其结晶度减小并转变为无定型态。体外溶出实验结果显示,其累积释放度在10 min内达到80%以上,显着高于原药粉和市售制剂益肝灵。结论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技术制备的水飞蓟素纳米颗粒粒径显着减小,能显着提高药物的体外溶出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临界流体抗溶剂论文参考文献
[1].程星.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技术制备聚乳酸微粒及磁性复合材料[D].安徽工程大学.2016
[2].杨刚,赵亚平,冯年平,张永太.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法制备水飞蓟素纳米颗粒及其体外释放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5
[3].周平,康健.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法制备超细微粒的原理及应用[C].第十一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中国汽车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合作论坛论文集(农业环境与生物医药分册).2014
[4].康永强,陈爱政,王士斌,刘源岗.基于超临界流体抗溶剂原理的造粒技术及其装置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3
[5].孙文丽.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法制备羟基喜树碱和喜树碱纳米晶体[D].华南理工大学.2012
[6].黄盼,姜浩锡,李仕昌,张敏华.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技术及微粒成形机理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1
[7].黄德春,刘巍,乐龙,史益强,王志祥.超临界流体抗溶剂结晶流程设计与装置研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8].金鹤阳,夏菲,江翠兰,赵亚平,何琳.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法制备叶黄素/羟丙甲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纳米微胶囊(英文)[J].ChineseJournalofChemicalEngineering.2009
[9].刘松明.超临界流体抗溶剂法制备布地奈德超微粉体[D].山东大学.2008
[10].乐龙,黄德春,刘巍,王志祥.超临界流体抗溶剂结晶技术在药物制粒领域中的应用[J].药学进展.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