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固定器论文_杨顺,陈柯屹,程亚博,向往,张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内固定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固定器,肱骨,系统,近端,力学,桡骨,长骨。

内固定器论文文献综述

杨顺,陈柯屹,程亚博,向往,张静[1](2020)在《腕关节镜辅助钛内固定器治疗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诊治传统复杂桡骨远端骨折中,未及时得到修复及临床漏诊并不少见,成为术后腕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重要的原因。腕关节镜辅助下治疗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可以更加精准的判断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损伤情况,而且镜下施行手术能保护血供,还可以一并修复关节内韧带、软骨损伤以及对腕骨脱位、骨折进行有效固定。目的:回顾性分析关节镜辅助下采用桡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四川省骨科医院手腕科共收治了19例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使用AO分型,其中B2型1例,B3型2例,C1型5例,C2型7例,C3型4例。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均采用腕关节镜辅助下切开复位桡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修复腕骨间韧带、叁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并进行腕骨骨折固定等治疗。术后1年分别对比健侧与患侧的腕关节活动度、握力、桡骨高度、掌倾角及尺偏角,采用Mayo腕关节评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与结论:①术后19例患者均获随访,桡骨远端骨折愈合时间为5-12个月,平均7个月;②术后1年,患侧腕关节活动度、握力、桡骨高度、掌倾角及尺偏角同健侧相比,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 0.05);③根据Mayo腕关节评分评估疗效,优9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为90%;④提示关节镜辅助下采用桡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能精准恢复关节稳定性,对骨折合并软骨损伤及关节内韧带同时修复,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20年03期)

宁栩[2](2019)在《前路上颈椎钩状钛板内固定器的叁维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前路C_(1-3)钩状钛板内固定器的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模拟生物力学测试,并与椎弓根钉棒系统对比,分析C_(1-3)钩状钛板模型的运动范围及其内固定器的应力分布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选取一名27岁成年健康男性为志愿者,采集上颈椎(C0-C3)的CT数据,将颈椎图像输入叁维重建软件中施行逆向重建,通过对其进行去噪、光滑以及打磨来建立椎间盘和小关节面等结构,继而产生完整的上颈椎叁维实体模型。将得到的叁维模型施行划分网格,继而对网格质量进行修改及调整,之后再区分髓核、纤维环,并对关节面及软骨终板进行提取。最终得到完整的正常上颈椎复合体的叁维有限元模型。通过与Panjabi等~([1-3])所测得的上颈椎实体实验ROM数据结果,Brolin等~([4])在与本实验完全相同的加载情况及边界约束条件下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的数据结果行对比验证,证实本模型的有效性。2.在建立正常且有效的上颈椎叁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枢椎椎体病变(缺损)模型、钩状钛板模型、钉棒模型(寰椎侧块螺钉+C3椎弓根螺钉模型)。通过有限元法对比分析,比较4种模型的角位移情况,并结合C1-C3及内固定应力数据及应力云图分析应力分布情况,从而分析C_(1-3)钩状钛板的生物力学性能及其内部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1.正常上颈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在正常上颈椎模型上施加1.5Nm的力矩,结果显示正常上颈椎有限元模型CO-C1节段在前屈、后伸、旋转、侧屈工况下的活动度分别为20.15°、18.80°、6.03°、8.56°,C1-C2节段分别为11.57°、14.87°、6.25°、18.65°,C2-C3分别为3.15°、2.05°、3.64°、1.27°,与文献数据均基本符合,证实了本正常上颈椎模型的有效性及正确性。2.前路钩状钛板系统治疗枢椎椎体病变(如肿瘤、结核、骨折等)的有限元分析:在缺损模型上建立的两组内固定模型均能有效降低C1-C2、C2-C3节段的活动度,提供较好的稳定性。RCHP模型在C1-C2节段,活动度较枢椎缺损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各个工况下分别减少了88.6%、76.5%、96.2%、84.9%;在C2-C3节段,活动度较枢椎缺损模型在各个工况下分别减少了88.9%、93.0%、98.7%、86.5%。钉棒模型于C1-C2,活动度较枢椎缺损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各个工况下分别减少了94.0%、99.5%、81.7%、92.7%;在C2-C3节段,活动度较枢椎缺损模型在各个工况下分别减少了96.9%、96.7%、98.4%、94.8%。两种内固定模型的稳定性均明显强于正常模型及缺损模型;与钉棒模型相比,在侧屈工况下RCHP模型稳定性略强;而在前屈、后伸、旋转工况下,RCHP模型稳定性要略逊于钉棒模型。应力方面,RCHP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工况下的应力最值分别为141.81Mpa、610.52Mpa、238.39Mpa、414.69Mpa;钩板连接部位受力相对复杂(包括压、弯、扭),应力峰值主要位于此处,也就是说这里是钛板相对薄弱的区域。结论:(1)本实验所建立的正常上颈椎有限元模型真实有效,可进行生物力学相关研究。(2)钩状钛板用于枢椎椎体病损时可达到稳定目的,其稳定性在前屈、后伸、旋转工况下弱于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3)钩状钛板内固定器的钩板连接部存在局部应力过高的现象,设计有待进一步优化。(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9-05-01)

孟浩[3](2019)在《司法鉴定中内固定器断裂法医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司法鉴定中法医临床鉴定案件与日俱增,内固定器断裂是其中常见问题。因没有统一的参照标准,各个鉴定机构司法鉴定人凭经验考虑问题,有时分析较为片面,致使鉴定意见不够严谨全面,现以本案件为例进行分析,以供同行参考。(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9年10期)

张长红[4](2019)在《浅析鹿瓜多肽联合记忆合金内固定器治疗管状骨骨折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在管状骨骨折的治疗中应用鹿瓜多肽联合记忆合金内固定器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到本院骨科治疗管状骨骨折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给予参照组患者应用常规的治疗方式;为研究组患者应用鹿瓜多肽联合记忆合金内固定器的治疗方式。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时间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时间指标、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管状骨骨折患者应用鹿瓜多肽联合记忆合金内固定器治疗效果显着,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治疗的有效率,还能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可将各项时间指标进行合理的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期刊2019年06期)

张长红[5](2019)在《不同内固定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两种内固定器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到本院骨科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参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给予参照组患者应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PHP)的治疗方式;为研究组患者应用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钢板系统(PHILOS)的治疗方式,观察两组患者的各项时间指标、疼痛发生率及术后两年关节功能评分,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时间指标及疼痛发生率均少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两年Neer关节功能评分相比于参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内固定器对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均有显着的治疗效果,术后两年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但是PHILOS能够减少患者疼痛,有效地促进骨折快速的愈合。(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期刊2019年02期)

易新,宋西正[6](2018)在《腰骶椎带锁轴向融合内固定器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为提高椎间融合的腰骶椎稳定性及融合率,作者结合国人腰骶椎研制了一种腰骶椎经皮带锁轴向融合器。目的:建立有效的腰骶椎带锁轴向融合固定叁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载荷下螺钉应力分布,为其提供需要改进的目标和评价指标。方法:利用逆向工程软件Mimics、Geomagic建立正常成人腰骶椎有限元模型,模拟手术过程将腰骶椎带锁轴向融合器装配到有效的腰骶椎模型中,对其进行网格模型划分,建立起装配有带锁轴向融合器的腰骶椎有限元网格模型,根据腰骶椎和内固定的材料属性,对模型进行赋值,导入Solid works 2011中得到最终有限元模型。对模型施加生理及极限载荷,进行前屈、后伸、侧弯、旋转载荷运动,在Hypermesh软件完成带锁轴向融合器内部应力分布,评价其生物力学性能。结果与结论:在垂直压缩+前屈+左旋工况极限载荷下,骶椎带锁轴向融合器所承受的压强最大,为1 500.08 MPa,应力集中点为带锁轴向内固定融合器植骨孔左右两侧;其次为垂直压缩+前屈+右旋极限载荷下,带锁轴向融合器所承受的最大压强为1 318.00 MPa,应力集中点为带锁轴向内固定融合器植骨孔左右两侧,植骨孔上下两侧压强较小。在生理载荷下,内固定器能够提供足够的强度,保证稳定性和提高植骨融合率;在垂直压缩+前屈+旋转工况极限载荷下,内固定器承受的最大应力超过螺钉屈服强度,应改进工艺及加强植骨孔薄弱环节,术后早期卧床、佩戴支具,避免过伸、过屈或扭转等高强度运动。(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8年31期)

赵齐通[7](2018)在《Cage-Plate颈椎内固定器与两种零切迹固定器的生物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颈椎病一种由于退行性病理改变引起的疾病。它主要是由于颈椎的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者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大肥厚,使得颈椎的脊髓、神经根或者椎动脉受到压迫时出现的一系列功能性障碍的临床综合征。目的:对比Zero-P和Prevail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系统和Cage-Plate融合器系统对相邻节段的生物力学影响,为单节段颈椎病的治疗远期临床疗效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正常人的CT扫描数据建立颈椎C1-C7的有限元模型,在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后,分别建立在颈椎C5/C6间植入Zero-P融合系统、Prevail融合系统和Cage-Plate融合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分别加载1.5Nm的载荷来模拟颈椎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的生理载荷,对比研究正常情况下颈椎和分别置入Zero-P系统、Prevail融合系统与Cage-Plate系统后相邻节段活动范围的变化和椎间盘髓核、纤维环、终板及小关节上的应力。结果:成功地建立了人体正常颈椎、C5/C6单节段植入Zero-P融合器、Prevail融合系统和Cage-Plate融合器的颈椎有限元模型。获得相邻组织在相同力矩作用不同工况下的生物力学数据。结论:Cage-Plate固定融合器和Zero-P、Prevail融合系统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植入后均会引起相邻节段活动范围增大,相邻椎间盘髓核、纤维环和小关节上应力增大,远期来看会引起邻近节段的病变。但Cage-Plate和Zero-P、Prevail融合系统融合器对邻近节段的生物力学影响没有本质区别。(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7)

薛兆龙,孟艳丽,王勤业,罗亚平[8](2018)在《新型内固定器固定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研制新型内固定器固定肱骨大结节骨折生物力学测试,论证该内固定物的力学稳定性和下一步临床试验的可行性,比较空心钉、张力带、新型内固定器叁种固定方式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18具保留肩袖肌的新鲜冰冻成人肱骨尸体标本,建立大结节骨折模型后,随机编号分为3组,分别采用空心螺钉、张力带、新型内固定器固定大结节骨折块,在测试前,每个模型均给予3次加、卸载预处理,每次加载速度为10mm/min,在0~80N之间,每次30s时间间隔,以消除标本模型的肌肉黏弹性及松弛效应,提高数据的可重复性及稳定性。最后将加载值调零,设定在保护载荷(900N)下对每个标本匀速加载(10 mm/min),标本的位移大小及相应载荷情况通过实验机的计算机软件自动记录,选取骨折线位移在2mm、5mm的大结节加载负荷作为比较数据。结果叁组标本(空心螺钉组、张力带组、新型内固定器组)在大结节移位2 mm时载负荷大小分别为(201.18±7.14)N、(238.83±31.04)N、(240.74±5.19)N,叁组组间比较,张力带组较空心螺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型内固定器组较空心螺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型内固定器组较张力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标本(空心螺钉组、张力带组、新型内固定器组)在大结节移位5 mm时载负荷大小分别为(410.48±32.79)N、(530.48±31.04)N、(728.36±10.43)N,叁组组间比较,张力带组较空心螺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型内固定器组较空心螺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型内固定器组较张力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肱骨大结节新型内固定器相对空心螺钉或张力带表现出明显生物力学优势,新型内固定器理论上为肱骨大结节骨折提供稳定固定效果,为下一步临床试验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实用骨科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张鹏贵,张宇[9](2017)在《自拟壮骨活血方联合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自拟壮骨活血方联合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及对照组47例,对照组给予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术后当天给予自拟壮骨活血方治疗,疗程6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椎体、椎管的影像学指标恢复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日常活动能力指数(BI)评分评价2组胸腰椎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标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组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隙高度、矢状径、矢状面Cobb角、椎管前后径比、横断面积比均有显着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3个月、6个月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的JOA评分、BI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6个月的ASIA分级标准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自拟壮骨活血方剂治疗能够显着改善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椎体形态,减轻椎管狭窄程度,改善患者胸腰椎功能及独立生活能力,并有效促进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荐。(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7年31期)

王旭东,邵菲,韦志坤,刘杰,任少海[10](2017)在《不同内固定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7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分析,根据内固定器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其中一组患者采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作为A组,另一组患者采用使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作为B组,采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法对患者关节功能、活动度及疼痛等进行评分,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A组患者优17例,良18,可2例,差1例,治疗优良率为92.1%(35/38);B组优16例,良18,可3例,差1例,治疗优良率为89.5%(34/38)。A组和B组的治疗优良率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内固定器进行治疗,均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7年14期)

内固定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建立前路C_(1-3)钩状钛板内固定器的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模拟生物力学测试,并与椎弓根钉棒系统对比,分析C_(1-3)钩状钛板模型的运动范围及其内固定器的应力分布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选取一名27岁成年健康男性为志愿者,采集上颈椎(C0-C3)的CT数据,将颈椎图像输入叁维重建软件中施行逆向重建,通过对其进行去噪、光滑以及打磨来建立椎间盘和小关节面等结构,继而产生完整的上颈椎叁维实体模型。将得到的叁维模型施行划分网格,继而对网格质量进行修改及调整,之后再区分髓核、纤维环,并对关节面及软骨终板进行提取。最终得到完整的正常上颈椎复合体的叁维有限元模型。通过与Panjabi等~([1-3])所测得的上颈椎实体实验ROM数据结果,Brolin等~([4])在与本实验完全相同的加载情况及边界约束条件下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的数据结果行对比验证,证实本模型的有效性。2.在建立正常且有效的上颈椎叁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枢椎椎体病变(缺损)模型、钩状钛板模型、钉棒模型(寰椎侧块螺钉+C3椎弓根螺钉模型)。通过有限元法对比分析,比较4种模型的角位移情况,并结合C1-C3及内固定应力数据及应力云图分析应力分布情况,从而分析C_(1-3)钩状钛板的生物力学性能及其内部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1.正常上颈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在正常上颈椎模型上施加1.5Nm的力矩,结果显示正常上颈椎有限元模型CO-C1节段在前屈、后伸、旋转、侧屈工况下的活动度分别为20.15°、18.80°、6.03°、8.56°,C1-C2节段分别为11.57°、14.87°、6.25°、18.65°,C2-C3分别为3.15°、2.05°、3.64°、1.27°,与文献数据均基本符合,证实了本正常上颈椎模型的有效性及正确性。2.前路钩状钛板系统治疗枢椎椎体病变(如肿瘤、结核、骨折等)的有限元分析:在缺损模型上建立的两组内固定模型均能有效降低C1-C2、C2-C3节段的活动度,提供较好的稳定性。RCHP模型在C1-C2节段,活动度较枢椎缺损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各个工况下分别减少了88.6%、76.5%、96.2%、84.9%;在C2-C3节段,活动度较枢椎缺损模型在各个工况下分别减少了88.9%、93.0%、98.7%、86.5%。钉棒模型于C1-C2,活动度较枢椎缺损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各个工况下分别减少了94.0%、99.5%、81.7%、92.7%;在C2-C3节段,活动度较枢椎缺损模型在各个工况下分别减少了96.9%、96.7%、98.4%、94.8%。两种内固定模型的稳定性均明显强于正常模型及缺损模型;与钉棒模型相比,在侧屈工况下RCHP模型稳定性略强;而在前屈、后伸、旋转工况下,RCHP模型稳定性要略逊于钉棒模型。应力方面,RCHP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工况下的应力最值分别为141.81Mpa、610.52Mpa、238.39Mpa、414.69Mpa;钩板连接部位受力相对复杂(包括压、弯、扭),应力峰值主要位于此处,也就是说这里是钛板相对薄弱的区域。结论:(1)本实验所建立的正常上颈椎有限元模型真实有效,可进行生物力学相关研究。(2)钩状钛板用于枢椎椎体病损时可达到稳定目的,其稳定性在前屈、后伸、旋转工况下弱于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3)钩状钛板内固定器的钩板连接部存在局部应力过高的现象,设计有待进一步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固定器论文参考文献

[1].杨顺,陈柯屹,程亚博,向往,张静.腕关节镜辅助钛内固定器治疗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

[2].宁栩.前路上颈椎钩状钛板内固定器的叁维有限元分析[D].南华大学.2019

[3].孟浩.司法鉴定中内固定器断裂法医学分析[J].法制博览.2019

[4].张长红.浅析鹿瓜多肽联合记忆合金内固定器治疗管状骨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

[5].张长红.不同内固定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

[6].易新,宋西正.腰骶椎带锁轴向融合内固定器的有限元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8

[7].赵齐通.Cage-Plate颈椎内固定器与两种零切迹固定器的生物力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

[8].薛兆龙,孟艳丽,王勤业,罗亚平.新型内固定器固定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2018

[9].张鹏贵,张宇.自拟壮骨活血方联合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

[10].王旭东,邵菲,韦志坤,刘杰,任少海.不同内固定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

论文知识图

鼓泡式反应器原理图给出了、时网络蠕虫的传播情况和没有...4种内固定器抗压缩生物结构力学...4种内固定器抗扭转生物结构力学...、2)。1例锁骨骨折患者术后2周X线片报告...将设计所得棘突间内固定器与腰...

标签:;  ;  ;  ;  ;  ;  ;  

内固定器论文_杨顺,陈柯屹,程亚博,向往,张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