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口集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城市生态效率,人口集聚
人口集聚论文文献综述
杨柳青青,刘章生,张麒[1](2019)在《中国城市人口集聚对城市生态效率的门槛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资源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的约束,如何在人口城镇化发展背景下通过调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实现城市生态效率提升,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从人口集聚角度出发,利用2004-2016年的地级市面板数据,基于面板门槛模型探讨了不同人口规模、不同人口密度对城市生态效率的门槛效应。结果显示:从人口规模与城市生态效率的角度看,中国城市人口规模与生态效率之间存在显着的双重门槛。从人口密度与城市生态效率的角度看,不同人口规模下人口密度与生态效率之间的门槛效应存在显着的异质性。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积极发展小型城市,建立区域发展增长极;二是优先扩容中型城市,培育城市群崛起动能;叁是科学布局大型城市,推动城镇一体化发展;四是优化城市规模等级,促进区域要素相协调。(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9年11期)
金文胜,陈安,石剑峰[2](2019)在《金义都市区人口集聚的特征、问题和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口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随着我国人口形势变化,人口迁移、流动和集聚成为统筹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总结金义都市区人口集聚的基本特征、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快人口集聚的对策措施。基本特征从人口集聚度看,金义都市区集聚了全省1/10的人口,属于第四大都市区。2018年,金义都市区常住人口为597.6(本文来源于《浙江经济》期刊2019年21期)
沙默[3](2019)在《温州新增叁项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 沙默) 近日,经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联席会议审定,农业农村部发文批准,我市农村改革试验区新增3项拓展试验任务,分别是人口集聚与农民增收致富改革试点(泰顺县)、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乐清市)、探索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机制改革(本文来源于《温州日报》期刊2019-11-07)
吴昊,赵阳[4](2019)在《中国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人口流动限制的放松和户籍制度改革,大规模的人口跨地区流动成为常态,其总体趋势表现为人口向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流动。促进人口合理流动一直是我国人口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但问题是如何判断人口流动是否合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人口流动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判断标准之一。本文以2000-2015年中国省级数据为样本,利用门限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选取高技能人口比例等指标为门限变量,发现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存在显着的门限效应,当高技能人口比例超过7.24%时,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将增加8%。反映区域发展条件的其他门限变量估计结果同样显示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存在着门限影响,当人口抚养比、城镇化水平、非农就业人口比重、信息化水平超过门限值后,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会显着增强。对第二产业和第叁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实证检验获得了相同的研究结论,高技能人口比例的门限值提高到10.57%,反映了第二产业对高技能人口的更大需求。总体看来,我国区域人口集聚水平与区域劳动生产率存在较强相互促进影响。(本文来源于《人口学刊》期刊2019年06期)
苏永照[5](2019)在《区域人口空间分布及集聚格局的形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南通市为例,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对区域人口空间分布及集聚格局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南通市人口分布总体上呈现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向外围递减、多点集聚的格局。这种格局是一系列集聚力和离散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就业机会、工资水平以及学校数量形成人口分布格局的集聚力,房价、交通拥堵以及资源短缺形成离散力。中心城区的集聚力大于离散力,但是与其他县区相比优势并不明显。南通市应根据产业发展状况和长期经济发展规划,提高中心城区的人口集聚力,合理协调人口集聚密度,形成"南通市区-县域中心城区-小城镇"的空间梯度。(本文来源于《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楼盼,潘逸,徐盼[6](2019)在《金东:城市向东的“和美希望”答卷》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华设府有1000多年历史,古人先贤选择在尖峰山脚、婺江北边的风水宝地建城,由此形成江北老城区。上世纪90年代,城市向南迈进,历经20多年发展形成了江南板块。而今,金华城市向东发展势头迅猛。2001年初设金东区时,这里仍是一片希望的田野,有区无城(本文来源于《金华日报》期刊2019-09-25)
王太新[7](2019)在《推动人口可持续发展 为城市发展集聚动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出现,人口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滁州的人口问题表现在哪里?又该如何破解?市政协委员、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装备工业科科长张巍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推动滁州城市人口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引起社会多方关注。张(本文来源于《滁州日报》期刊2019-09-17)
李伟军[8](2019)在《住房负担、公共服务与人口集聚——基于中国叁大城市群48个城市的实证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市化率的快速攀升,住房负担和公共服务对人口集聚的影响日益凸显。采用面板门槛模型,讨论了2007—2016年中国叁大城市群48个城市的住房负担和公共服务与人口集聚的关系。结果表明:住房负担和公共服务对人口集聚具有显着的门槛效应,并存在明显地区差异。一方面,住房负担与人口集聚正相关,但在一二线城市为边际效应递减,而在叁四线城市表现出先增后减的倒U形特征;另一方面,公共服务同样与人口集聚正相关,在一二线城市表现为边际效应递减,而在叁四线城市表现为边际效应递增。因此,为促进人口集聚,在不同城市应该采取差异化的人口吸引政策。一二线城市应该关注于降低住房负担,同时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叁四线城市则应不断增加公共服务的供给。(本文来源于《经济经纬》期刊2019年05期)
曹琳剑,王杰,王欢欢,崔慧慧[9](2019)在《京津冀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集聚耦合演进分析——基于推拉理论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引入效用函数解析推拉理论,对系统发展模型、协调模型、耦合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进行了改进并综合,构建了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集聚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形关系;对2006~2016年京津冀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集聚耦合的演进规律进行了解析。研究表明,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集聚两系统的发展指数、耦合度均呈现递增趋势,协同基础良好,耦合驱动潜力巨大;系统耦合由拮抗阶段趋向高水平耦合阶段发展;系统在时序上多处于同步发展状态,区域间耦合趋同基本实现;系统耦合度在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性,并达到倒"U"形关系的顶峰;未来应着重考虑避免"城市病"问题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杨传开,康江江,宁越敏[10](2019)在《山东省县域流动人口的空间集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了山东省108个县(市、区)省内跨县(市、区)流动人口和省外流动人口的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山东省省内流动人口的分布具有多中心特征,突出表现为垂直不均衡、对城市规模和行政等级较为敏感;省外流动人口的空间选择性较强,主要集聚于省会济南及沿海发达大城市的市区和县级市,突出表现为水平不均衡;影响山东省两类流动人口集聚的因素并不完全一致,较高的社会经济水平和第叁产业比重促进了省内流动人口向市区和非省际边缘区集聚,较高的产业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较多的高等教育资源吸引省外流动人口向省内东部地区集聚。(本文来源于《城市问题》期刊2019年08期)
人口集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口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随着我国人口形势变化,人口迁移、流动和集聚成为统筹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总结金义都市区人口集聚的基本特征、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快人口集聚的对策措施。基本特征从人口集聚度看,金义都市区集聚了全省1/10的人口,属于第四大都市区。2018年,金义都市区常住人口为597.6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口集聚论文参考文献
[1].杨柳青青,刘章生,张麒.中国城市人口集聚对城市生态效率的门槛效应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
[2].金文胜,陈安,石剑峰.金义都市区人口集聚的特征、问题和对策[J].浙江经济.2019
[3].沙默.温州新增叁项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N].温州日报.2019
[4].吴昊,赵阳.中国人口集聚对劳动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研究[J].人口学刊.2019
[5].苏永照.区域人口空间分布及集聚格局的形成机制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9
[6].楼盼,潘逸,徐盼.金东:城市向东的“和美希望”答卷[N].金华日报.2019
[7].王太新.推动人口可持续发展为城市发展集聚动能[N].滁州日报.2019
[8].李伟军.住房负担、公共服务与人口集聚——基于中国叁大城市群48个城市的实证检验[J].经济经纬.2019
[9].曹琳剑,王杰,王欢欢,崔慧慧.京津冀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集聚耦合演进分析——基于推拉理论解析[J].地理科学.2019
[10].杨传开,康江江,宁越敏.山东省县域流动人口的空间集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城市问题.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