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金属催化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多臂星形两嵌段共聚物,光驱动可控聚合,有机纳米反应器
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兵[1](2016)在《无金属催化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在有机/无机杂化功能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作为一种高效的聚合方法,已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各种复杂结构功能聚合物的设计与合成,用该方法制备的功能聚合物结构明确、组成可控。在各种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中,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研究与应用最为广泛。该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通过配位金属催化剂(例如,Cu(I),Ru(Ⅱ), Fe(Ⅱ))的氧化还原平衡态控制与调节聚合物的链增长,从而使各个引发点以相同速度聚合,制备结构明确的大分子链。然而,在各种实际应用中,例如生物材料,微电子领域,功能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等,对于传统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技术,最大的弊端就是聚合过程中所用金属盐催化剂很难除去,且对目标材料造成污染。尽管很多方法已被应用于减低金属催化剂的用量、纯化除去体系中的金属基催化剂,但仍然无法广泛应用于有机无机杂化功能纳米材料。因此,无金属催化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功能聚合物、有机无机杂化功能纳米材料的设计与合成等领域,仍然是一个挑战。本文综合利用无金属催化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技术,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功能嵌段共聚物,以此为基础,制备了一系列有机无机杂化的功能纳米材料。具体工作如下:1.利用无金属催化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技术合成多臂星形嵌段聚合物并以此为有机功能纳米反应器制备CdSe@PMMA量子点/聚合物核@壳结构纳米杂化材料:综合利用无金属催化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技术,以10-苯基吩噻嗪为光活性催化剂,以380nm LED紫外灯为光源,在室温条件下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分子量的、不同嵌段比例,以p-环糊精(p-CD)为核的多臂星形嵌段聚合物。其中第一段为聚丙烯酸(PAA),第二段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Star-shaped PAA-b-PMMA)。以此功能多臂星形嵌段聚合物为有机功能纳米反应器,通过原位晶体生长的方式制备CdSe@PMMA量子点/聚合物核@壳结构纳米杂化材料。无金属催化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技术的利用,可以省去纯化金属催化剂的过程,提高产率。通过调控驱动无金属催化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的光照时间,来调控第一段PAA和第二段PMMA的链长,从而实现对量子点以及PMMA有机聚合物壳的尺寸的双重调控。2.利用无金属催化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技术原位制备Au@PMMA金/聚合物核@壳结构纳米杂化材料:首先利用2-溴苯基乙酰溴修饰4-氨基-1-丁醇的羟基,合成一端为氨基、另外一端为无金属催化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引发点的双官能团配体,在甲苯溶液中,通过氨基还原氯金酸(HAuCl4·4H2O),原位合成一系列不同尺寸的金纳米颗粒,双官能团配体原位覆盖于该纳米颗粒的表面。然后利用无金属催化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技术,以10-苯基吩噻嗪为光活性催化剂,以380nnm LED紫外灯为光源,在室温条件下引发出一系列不同分子量的PMMA聚合物分子链,该分子链原位覆盖于金纳米颗粒的表面,形成一系列具有不同尺寸的核@壳结构的Au@PMMA无机/有机纳米结构。通过控制氯金酸与氨基的摩尔比来调节金纳米颗粒的大小,通过调控驱动无金属催化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的光照时间来调控有机聚合物PMMA的分子量从而调节有机聚合物壳的厚度。3.利用无金属催化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技术原位制备Fe3O4@PMMA超顺磁性的四氧化叁铁(Fe3O4)/聚合物核@壳结构纳米杂化材料:首先利用2-溴苯基乙酰溴修饰12-羟基十二烷酸的羟基,合成一端为羧基、另外一端为无金属催化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引发点的双官能团配体,然后和叁氧化二铁反应,生成端基为无金属催化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引发点的十二烷酸铁的化合物,以此化合物为四氧化叁铁(Fe3O4)的前驱体,在不同沸点的溶剂中原位分解为具有超顺磁性的四氧化叁铁(Fe3O4)纳米颗粒,配体的一端为羧基、另外一端为无金属催化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引发点的双官能团化合物。然后利用无金属催化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技术,以10-苯基吩噻嗪为光活性催化剂,以380nnm LED紫外灯为光源,在室温条件下引发出一系列不同分子的PMMA聚合物分子链,该分子链原位覆盖于Fe3O4纳米颗粒的表面,形成一系列具有不同尺寸的核@壳结构的Fe3O4@PMMA无机/有机纳米结构。通过选择具有不同沸点的溶剂来调控所得Fe3O4纳米颗粒的尺寸:沸点越高尺寸越大;通过调控驱动无金属催化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的光照时间来调控有机聚合物PMMA的分子量从而调节有机聚合物壳的厚度。分别利用TEM、HR-TEM、XRD、EDS、SQUID等对所制备的Fe3O4@PMMA超顺磁性的四氧化叁铁(Fe3O4)/聚合物核@壳结构纳米杂化材料进行了表征,得到了丰富的实验结果与数据,为这些材料的应用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6-09-01)
王明月,刘立峰,赵甲,张颖[2](2013)在《有机-无机杂化微凝胶负载纳米银复合材料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纳米金属原位负载于有机.无机复合微凝胶表面或其叁维网络结构中,可得到负载型纳米金属/有机-无机复合微凝胶材料。载体的网络结构可以有效避免无负载纳米金属粒子聚集,从而提高分散性。这种作用可显着提高催化性能和利用率,同时也易于实现催化剂的回收再利用。在本文中,首先合成了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与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叁甲氧基硅烷(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4分会:胶体分散与多组分体系》期刊2013-07-21)
李永峰[3](2012)在《木材—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因其组分的协同效应所赋予材料的优异性能(机械性能、耐久性、光电磁响应等功能或智能特性)而备受关注。本研究受该类材料启发,基于木材天然的双重复杂毛细管系统结构,提出利用有机体与无机体在木材的‘微/纳容器’内原位杂化复合制备新型木材—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并通过控制有机体与无机体的均匀杂化和界面复合,协同优化赋予木材高强力学性能和优异耐久性的思路,以期克服传统有机聚合物改性木材的热稳定性差和无机(纳米)化合物难以有效改性木材力学性能的缺点,对木材尤其低质木材的高附加值利用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和研究价值。为此,本研究从分子结构角度首先设计合成了一种功能性单体,并构建功能性单体体系对木材实施性能改良,进而探明了单体体系的构建规律并优选确定了后续研究的通用有机单体;在此基础上,利用掺杂法、溶胶—凝胶法和两步复合法分别制备了系列的细胞腔型和腔壁复合型木材—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通过对各种木质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分析了有机体与无机体的杂化反应机理,以及它们在木材内的可能复合方式,并概括归纳评价了各类木质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①基于分子结构设计,利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和聚乙二醇—400(PEG-400)合成了一种功能性单体,并使之与GMA联合制备木材—聚合物复合材料;通过对其进行结构表征(SEM和FTIR)与性能分析可知,具有立体交联结构的聚合物与木材组分接枝化学键合,使两相界面相互作用力得以增强,进而使其力学性能较木材素材显着提高。②在此基础上,扩展构建功能性单体组合类型制备四种木材—聚合物复合材料,并通过结构表征与性能分析验证了所有四种体系下的聚合物均与木材组分形成了良好的化学界面复合,力学性能也得到明显改善,进而归纳总结出制备优良综合性能的木材—聚合物复合材料所需的单体体系构建规律为:具有不饱和双键的环氧基单体和/或环酐类单体,与具有柔性醚链的双端烯基单体通过一定比例复配可构建理想的功能性单体体系。③基于上述构建规律,选配MAN(马来酸酐)、GMA和PEG200DMA(聚乙二醇—200—二甲基丙烯酸酯)构成目标单体体系,并依据该体系制备的基于单板贴面的木材—聚合物复合材料的表面胶合强度确定叁者的优化配比为GMA:PEG200DMA=20:1(摩尔比),MAN含量为6wt%(占GMA和PEG200DMA总质量的百分比)。④对进一步在此优化体系下制备的基于单板贴面和实木的两类木材—聚合物复合材料进行结构表征与性能分析可知,聚合物以无定形态均匀填充于木材细胞腔,并均与木材基质形成化学界面复合,明显改善了木材的力学性能,基本达到了东北优质树种木材的力学性能值,热稳定性、尺寸稳定性和防腐性能亦获明显改善,初步验证了功能性单体体系构建与优选的有效性及合理性。2)基于确定的优化功能性单体(体系),利用纳米二氧化硅(SiO2)、纳米层状粘土(Clay)和纳米多面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通过掺杂法分别制备了聚合物—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和对应的木材—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杂化机理分析及性能测试的结果表明,①纳米SiO2、Clay和POSS在功能性单体(体系)中的优化添加量分别为0.5wt%、0.1wt%和5wt%(占单体总质量的百分比),此时杂化聚合物的最大热解温度均较纯聚合物提高了10~12℃;纳米SiO2以<30nm的尺寸均匀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Clay以插层/剥离形式与聚合物杂化复合,POSS以<10nm尺寸与聚合物基体均匀杂化复合,无机体与有机体彼此通过化学键连接,形成的杂化聚合物相结构为无定形聚集态(纳米SiO2和Clay)和结晶与非结晶的两相复合聚集态结构(纳米POSS)。②基于0.5wt%纳米SiO2、0.1wt%纳米Clay和5wt%纳米POSS的优化掺加量制备了叁种木材—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与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无机SiO2以一定的团簇体分散在细胞腔的聚合物基体中,分散相尺寸在几十纳米至几百纳米范围;纳米Clay与聚合物基体仍主要以插层复合形式存在于木材细胞腔中,但插层复合尚不够充分;纳米POSS以10nm左右尺寸与聚合物基体均匀杂化复合;它们的相结构均主要为无定形聚集态;木材、有机聚合物和纳米掺杂体叁相可能主要以化学键结合,界面复合良好;它们的力学性能(抗弯强度、抗压强度、冲击韧性和硬度)均超过木材—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对应值,达到甚至超过了东北优质树种木材的力学性能;其连续浸水228h后的抗胀率和防腐失重率与木材—聚合物复合材料大致相当,优于典型无机硼类防腐剂和有机IPBC (3-iodo-2-propynyl-butyl-carbamate)防腐剂处理木材的防腐性能;其最大热解温度分别较木材、木材—聚合物复合材料对应提高21℃、6℃(纳米Si02)和25℃、10℃(纳米Clay),及较木材素材提高约20℃(POSS),一定程度上表明其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3)对基于溶胶—凝胶法的聚合物—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和细胞腔型木材—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进行系统研究表明,①KH570的优化含量为20wt%(占单体总质量的百分比),此时杂化聚合物的最大热解温度较纯聚合物提高了43℃;木材—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的外延初始热解温度(330℃)和最大热解温度(418℃)较木材素材显着提高了55℃和53℃,且较基于掺杂法的木材—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对应提高了40℃、32℃(Si02)和40℃、28℃(Clay),呈优良的热稳定性。②无机体在木材细胞腔中以纳米(<50nm)甚至分子水平通过Si—O键与有机体均匀杂化,形成的杂化聚合物以无定形聚集态填充在细胞腔中,并与木材组分化学键连接。③木质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抗压强度和硬度较木材素材分别提高了83%、156%和208%;其中,抗压强度和硬度甚至高于掺杂法改性木材的对应力学性能;而其冲击韧性与木材素材大致相当,未得到积极改善。其浸水228h的抗胀率达47%,防腐失重率较木材素材提高了96%~97%,呈良好的尺寸稳定性和防腐性能。4)利用木材天然的双重毛细管系统结构,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得细胞壁型木材—SiO2纳米复合材料,并进一步基于优化功能性单体体系在细胞腔内原位聚合制得腔壁复合型木材—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对其进行结构表征与性能分析的结果表明,①TEOS在酸/碱两种不同催化条件下,均通过水解—缩聚反应在细胞壁中较均匀地生成纳米Si02,并以无定形态与木材组分化学键合;含水率越高,细胞壁中的SiO2生成量越大。②基于KH570和KH550作偶联剂的两类细胞壁型木材—无机SiO2纳米复合材料的最大热解温度分别较木材素材提高了15℃和27℃;不同含水率下两类改性木材的水接触角分别达105°~132°(KH570)和113°~143°(KH550);耐磨性和防腐性能均较木材素材显着提高,且随SiO2生成量的升高而增大;其耐候性有所改善,但力学性能无明显提高。③细胞腔中的聚合物以无定形态通过硅烷偶联剂(KH50和KH570)与细胞壁型木材—SiO2纳米复合材料实现化学键接枝。④两类腔壁复合型木材—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的最大热解温度分别为390℃(KH570)和396℃(KH550),较木材素材分别提高了25℃和31℃,且优于掺杂法改性木材的热稳定性;它们的抗弯强度、抗压强度、硬度和冲击韧性均较木材素材显着提高,达到甚至超过东北优质树种木材的对应力学性能值;浸水228h的抗胀率分别高达65%(KH570)和70%(KH550);耐磨性较木材素材分别提高了85.5%(KH570)和87.8%(KH550),且显着高于木材—聚合物复合材料;防腐性能高于其他各种木质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和防腐剂处理木材。(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2-03-20)
张明福,王野,孙盘滔,郭怀新,韩杰才[4](2009)在《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PMMA/TiO_2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和纳米TiO2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与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利用XRD、SEM、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热重等对纳米颗粒及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TiO2纳米颗粒经偶联处理后结构没有明显变化,其红外特征峰均发生了红移,PMMA热分解温度随TiO2加入量增大而提高,PMMA/TiO2纳米复合材料在可见光区透过率随TiO2加入量增大而迅速降低。(本文来源于《硅酸盐通报》期刊2009年S1期)
张明福,孙盘滔,韩杰才[5](2008)在《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PMMA/TiO_2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先用硅烷偶联剂KH570对纳米Ti O_2进行处理,然后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壳纳米Ti O_2为核的有机-无机复合粒子,通过聚合物单体与无机颗粒表面的化学基团发生作用而使聚合物以化学键的形式包覆(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08-09-21)
孙盘滔[6](2008)在《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PMMA/TiO_2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纳米无机物与聚合物基体之间的协同作用,使得聚合物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具有许多新奇的特性。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的组装以及相关的纳米技术已成为制备新型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热点。有机玻璃(PMMA)是透明性最好的聚合物材料之一,具有优良的韧性、光学性能、电绝缘性和加工性能。在防弹玻璃、窗玻璃、仪表配件、光学器具、建筑材料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由于在耐热性和韧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化学交联和纳米复合是提高有机玻璃耐热和力学等性能的重要途径。将无机粒子的刚性、热稳定性和有机物的韧性、介电性、加工型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得到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实现塑料的功能化、通用塑料的工程化。纳米TiO2是一种良好的紫外吸收剂。将改性的纳米TiO2加入PMMA,既可以提高它的抗紫外线辐射的性能,同时对它的热学性能也有所改善。本文先对用硅烷偶联剂MPS/KH570改性了的纳米TiO2颗粒进行了PMMA包覆,形成了以纳米TiO2颗粒为核PMMA为壳的核壳结构,然后再将此核壳结构的纳米粒子掺杂到有机玻璃中,制备了有机-无机杂化的纳米复合材料PMMA/TiO2,并通过扫描电镜、XRD、红外光谱、热重及叁点弯曲实验对实验样品进行了测试及分析。核壳结构的纳米复合粒子的测试结果表明,经过引发剂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与接枝到TiO2表面的MPS/KH570双键发生聚合反应,形成以PMMA为壳,纳米TiO2粒子的纳米复合粒子。发生在TiO2表面上的反应是一种非均相反应聚合,其反应效率取决于固体表面上存在的双键基团的数量,MPS/KH570可以提供这样的双键基团,双键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发生共聚反应,在颗粒表面形成了聚合物壳。热稳定性分析表明,TiO2通过偶联剂与PMMA化学键结合,TiO2-MPS/KH570纳米颗粒对PMMA改性提高了PMMA材料的热分解温度,随着TiO2-MPS/KH570-PMMA粒子掺杂比例的增大,杂化材料的热分解温度逐渐提高。光学性能分析表明,随着TiO2-MPS/KH570-PMMA粒子掺杂比例的增大,有机玻璃的光学性能下降。力学性能的表征显示,所得复合材料板性能不佳,有待进一步改进。结果分析表明,采取有效措施使TiO2-MPS/KH570-PMMA粒子更加均匀的分散在有机玻璃板中,并且减少实验中产生的气泡,可使有机玻璃板力学性能有效提高。(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8-06-01)
[7](2004)在《硅烷偶联剂在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复合化是现代材料发展的趋势。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是复合材料家族中最耀眼的新星。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并不是有机相与无机相的简单加合,而是有机相和无机相在纳米至亚微米级范围内结合形成的。其中,有机相可以是塑料、橡胶等高分子材料;无机相可以是金属、氧化物、陶瓷、半导体等。根据无机成分与有机成分的结合情况,杂化材料分为两大类:第1类是无机成分与有机成分之间无共价键或离子键相连;第Ⅱ类是无机成分与有机成分之间至少有一部分靠化学键相连。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溶胶—凝胶法、插入法、自组装法及电解聚合法。溶胶—凝胶法由于反应温和、容易控制、材(本文来源于《有机硅氟资讯》期刊2004年12期)
王秀华,王玲,翁履慊,王芹,王函[8](2004)在《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合成及性能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胶-凝胶法,以甲基叁乙氧基硅烷(MTEOS)和正硅酸乙酯(TEDS)及纳米氧化硅为原料,成功制备了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及涂层.以X射线衍射(XRD)、富立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手段研究了杂化材料的工艺与结构及性能的关系,并对涂覆于铝合金基体上的纳米复合材料涂层的防腐蚀性能进行了实验检测.结果表明,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涂屡具有优良的抗腐蚀性能.(本文来源于《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期刊2004-09-01)
王秀华,翁履谦,王玲,徐国跃,王芹[9](2004)在《硅烷偶联剂在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介绍了硅烷偶联剂的结构、分类和偶联机理 ,综述了在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有机 -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的过程中硅烷偶联剂的作用及应用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有机硅材料》期刊2004年03期)
范浩军,石碧,栾世方,段镇基[10](2002)在《(蛋白质)有机/无机纳米杂化复合材料—制革新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特性及其在皮革工业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皮革》期刊2002年01期)
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纳米金属原位负载于有机.无机复合微凝胶表面或其叁维网络结构中,可得到负载型纳米金属/有机-无机复合微凝胶材料。载体的网络结构可以有效避免无负载纳米金属粒子聚集,从而提高分散性。这种作用可显着提高催化性能和利用率,同时也易于实现催化剂的回收再利用。在本文中,首先合成了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与3-(甲基丙烯酰氧)丙基叁甲氧基硅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晓兵.无金属催化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在有机/无机杂化功能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16
[2].王明月,刘立峰,赵甲,张颖.有机-无机杂化微凝胶负载纳米银复合材料合成[C].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4分会:胶体分散与多组分体系.2013
[3].李永峰.木材—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
[4].张明福,王野,孙盘滔,郭怀新,韩杰才.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PMMA/TiO_2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硅酸盐通报.2009
[5].张明福,孙盘滔,韩杰才.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PMMA/TiO_2的制备及性能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2008
[6].孙盘滔.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PMMA/TiO_2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7]..硅烷偶联剂在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应用[J].有机硅氟资讯.2004
[8].王秀华,王玲,翁履慊,王芹,王函.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合成及性能测试[C].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2004
[9].王秀华,翁履谦,王玲,徐国跃,王芹.硅烷偶联剂在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应用[J].有机硅材料.2004
[10].范浩军,石碧,栾世方,段镇基.(蛋白质)有机/无机纳米杂化复合材料—制革新概念[J].中国皮革.2002
标签:无金属催化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多臂星形两嵌段共聚物; 光驱动可控聚合; 有机纳米反应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