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东亚钳蝎神经毒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东亚,毒素,神经,活性,顺式,细胞,通道。
东亚钳蝎神经毒素论文文献综述
胡涛[1](2012)在《腺病毒介导的东亚钳蝎类氯通道神经毒素(Ad-rBmK CTa)联合替莫唑胺(TMZ)对U251细胞体外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神经上皮。在我国,其发病率约占颅脑肿瘤的44%左右。同人体其它各个系统的肿瘤一样,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与生命。胶质瘤有多种发病原因,其最根本原因可能是抑癌基因失活和癌基因被激活以及相关分子信号通路的改变。手术切除、放射外科、化学药物等传统治疗方法,效果仍难以令人满意。除了传统的治疗方法外,尚包括基因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联合治疗等多种生物治疗方法,并且成为目前胶质瘤治疗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发现蝎毒素具有肿瘤抑制作用,并不断深入研究,发现蝎毒素中的某些成分对胶质瘤细胞具有靶向作用,可作用于胶质瘤细胞膜上不同类型的离子通道,从而产生一定的肿瘤抑制作用。目前,国内学者研究最多的氯离子通道蝎毒素是从东亚钳蝎(Buhtus maretnsii Karhsch,BmK)粗毒中提取的BmK CT,可特异性靶向作用于神经胶质瘤细胞,抑制细胞的生长、侵袭与转移。国内山西大学分子生物研究所付月君等学者依据BmKCT cDNA序列,进行优化重组,得到东亚钳蝎类氯离子通道神经毒素基因(recombinant BmK CT artiafet,rBmK CTa),并申请了专利。本项研究是在山西大学分子生物研究所的大力指导、帮助下,利用已提取的东亚钳蝎类氯离子通道神经毒素基因rBmK CTa,用腺病毒对其进行包装。经体外实验,初步研究该基因对U251脑胶质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同时联合细胞毒性化疗药物替莫唑胺(TMZ)共同作用于该胶质瘤细胞,探讨相关肿瘤抑制作用。本课题首先构建腺病毒介导的东亚钳蝎类氯离子通道神经毒素,即Ad-rBmKCTa。应用AdEasy-1System腺病毒载体系统,将rBmK CTa基因克隆入穿梭质粒pAdTrack-CMV,从而得到重组穿梭质粒pAdTrack-CMV-rBmK CTa。随后,经酶切等作用,与腺病毒的pAdEasy-1骨架质粒共转化BJ5183菌进行同源重组,构建出重组的腺病毒质粒pAd-rBmK CTa。再经PacI酶切、线性化后的重组质粒转染293A细胞,成功构建出Ad-rBmK CTa。经PCR初步鉴定,确定为Ad-rBmK CTa后,再反复感染293A细胞进行大量扩增。继而采用氯化铯梯度离心法提纯、浓缩该病毒。最后,经测定该病毒效价达3.5x1012pfu/ml。其次,本课题体外分别将Ad-rBmK CTa、TMZ以及二者联合作用于U251细胞,通过MTT实验观察各自对该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随着Ad-rBmK CTa效价、TMZ浓度升高以及作用时间延长等,对U251细胞的抑制增强,最高抑制率分别达82.81%、83.2%和94.27%。FCM检测细胞凋亡,发现Ad-rBmK CTa和TMZ单独作用时,促细胞凋亡作用并不明显。而二者联合作用时,促凋亡作用明显增强,细胞凋亡率可达32%。同时,联合作用U251细胞,其细胞周期阻滞时相提前,约62.5%细胞停滞于G0G1期。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比较相关凋亡蛋白Bax、Caspase-3和Bcl-2表达水平,进一步证实二者联合产生的促凋亡作用大于单一作用。同时,因Bcl-2蛋白是细胞的两种程序性死亡凋亡和自噬的联系纽带,所以考虑对U251细胞的抑制作用尚存在促进自噬作用。目前研究已证实TMZ促进胶质瘤细胞自噬是其肿瘤抑制的主要机制之一。我们认为二者联合作用产生细胞抑制的机理可能为:二者产生协同效应,大大增加了促凋亡作用;Ad-rBmK CTa通过抑制MMP-2活性,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并促使细胞阻滞于细胞周期时相的早期,增加胶质瘤细胞对TMZ的敏感性,自噬作用增强。综上所述,腺病毒介导的rBmK CTa基因可以抑制U251胶质瘤细胞增殖;Ad-rBmK CTa和TMZ联合靶向作用产生协同效应,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显着增强。但协同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了,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进一步阐明Ad-rBmK CTa联合TMZ作用机理。同时,下一步将进行小鼠活体研究,为腺病毒介导的rBmK CTa基因靶向治疗以及联合化疗提供更有力的理论依据。随着国内外相关研究的不断发展,rBmK CTa极可能发展成为新的细胞毒素类药物,为治疗脑胶质瘤提供新的希望。(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2-05-01)
付月君,杜军,吴艳波,殷丽天,杨仁佳[2](2009)在《东亚钳蝎神经毒素BmK CT叁维结构分子建模及晶体生长条件的初步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钳蝎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我国且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野生资源。其氯离子通道神经毒素(BmK CT)对人脑神经胶质瘤细胞具有靶向特异性的抑制作用。利用SWISS-MODEL服务器对BmK CT进行蛋白质原子结构的同源建模,利用Insight Ⅱ软件包对建模结果做能量最小化和分子动力学优化,获得最佳候选模型。叁维结构对比分析表明,BmKCT与以色列蝎氯通道毒素(Cltx)叁维结构极为相似,均由一个α-helix和两个反向平行的β-sheet构成,但BmKCT属于βαβ型,而Cltx属于αββ型。表面静电势分析表明,BmKCT和Cltx分子表面分布着大量正电势,暗示两分子功能相似,且其中的碱性氨基酸及产生的正电势对其与受体结合起决定作用。采用晶体生长试剂盒(Crystal ScreeningKit)中的51个缓冲液配方筛选BmKCT的结晶条件,在7号配方(1.4 mol/L乙酸钠,0.1 mol/L甲次砷酸钠,pH6.51中筛选到柱状六边形晶体。(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袁树荣,刘岩峰,黄冕,毛大庆,张景海[3](2008)在《东亚钳蝎神经毒素基因的序列相似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神经毒素基因进行多序列比对,找到基因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序列进行聚类分析,进而推测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方法搜集目前已知的东亚钳蝎神经毒素基因序列,利用Clustal X1.83软件进行多序列联配,然后用MEGA软件对基因组基因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与结论东亚钳蝎神经毒素基因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而且结构符合断裂基因的基本规律,如果这些基因结构基本一致,是由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组成,内含子的位置保守,位于信号肽中,基因长度的变化由内含子长度决定。(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付月君[4](2006)在《东亚钳蝎类氯离子通道神经毒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钳蝎(Buthus martrnsii Karsch,BmK)是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北延伸到蒙古和朝鲜半岛的节肢动物。蝎毒中含有丰富的生理活性物质,其中主要活性成分是多肽(分子量3—9kDa),包括神经毒素和酶。这些活性多肽可选择性的特异结合并调控可兴奋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迄今为止,已有近百种神经毒素相继被纯化。根据其分子量大小,它们可被分为长链和短链两大类。长链毒素一般由约60-70个氨基酸组成,含4对二硫键,主要作用于可兴奋细胞膜的Na+通道,由于对长链毒素的认识和研究比较早,其中部分蛋白质一级结构、高级结构、生物药理功能以及基因结构都有较清楚的阐述。短链毒素则由28—4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3或4对二硫键,根据结构的同源性,这些小分子多肽又可分成若干类型,它们主要作用于K+或(和)Cl~-通道。2000年,在同一期Toxicon中,中科院生化所和武汉大学两个课题组同时报道了从东亚钳蝎中分离得到一个由35个氨基酸组成、含四对二硫键的多肽,并命名为BmK CT(或Bm-12)。从序列同源性来分析,它与从以色列蝎(Leiurus quinquestriatus)中分离到的氯离子通道毒素有66%的同源性,由于无相关的实验确证其生理活性,暂且认为是类氯离子通道毒素(chlorotoxin-like peptide)。 人脑神经胶质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手术切割虽然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其复发性极强,已成为临床上治疗神经胶质瘤的极大障碍,因此,寻找新型有效的、靶向性防癌、抗癌药物已迫在眉(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06-06-01)
于继彬,季平,查新民,沈卫德,沈小川[5](2003)在《东亚钳蝎抑制型神经毒素基因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及活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因BmKIT3R 是根据东亚钳蝎 (ButhusmartensiiKarsch)抑制型神经毒素基因BmKIT3 优化而得的 .将优化过的蝎毒素基因BmKIT3R 通过Bac to Bac操作技术 ,使重组杆状病毒基因组DNA转染到草地粘虫sf2 1细胞中对IT3R 基因进行表达 ,经SDS PAGE检测在 8.7× 10 3 处有一表达条带 .表达产物经生物鉴定 ,证明具有很高的活性 ,它对昆虫具有非常明显的致死作用 .图 3参 5(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张守涛,郭霭光,肖乐义,董建军,赵天增[6](2002)在《东亚钳蝎神经毒素基因BmKCT的克隆与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蝎毒腺中提取总RNA,通过RT-PCR得到东亚钳蝎神经毒素BmKCT的cDNA,将其连接到pUCm-T载体中。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架编码59个氨基酸残基,其中24个为信号肽,其余35个为成熟肽,与Genebank上登录的相同。将蝎神经毒素cDNA再经PCR扩增除去信号肽序列,克隆到pTrcHisA表达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可高效表达分子质量为10ku左右的融合蛋白。表达产物约占菌体总蛋白的25%。(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06期)
于继彬,季平,查新民,沈卫德,吴祥甫[7](2002)在《东亚钳蝎神经毒素基因BmK IT_3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According to the reported sequence of %Buthus martensii% Karsch scorpion toxin gene (BmK IT 3),we synthesized two primers,which were complementary in a region.By the means of PCR,we got the gene.The gene was fused in expression vector pET-28a,which gave rise to a recombinant plasmid pET(IT 3 R).Then it was transformed into %E.coli% BL21 (DE 3).With IPTG induction,the gene was efficiently expressed.And the fusion product was soluble.(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02年01期)
朱智慧,曾宪春,王叁霞,李文鑫,朱顺义[8](2001)在《东亚钳蝎中一个中性哺乳动物神经毒素全长cDNA的克隆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了东亚钳蝎毒腺cDNA文库 ,根据东亚钳蝎中性哺乳动物神经毒素BmKM4的氨基酸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 ,用PCR方法从文库中筛选到BmKM4全长cDNA序列。它由 5′UTR、可读框和 3′UTR组成。与其他东亚钳蝎哺乳动物神经毒素cDNA的相应区域相比 ,BmKM4cDNA的 5′UTR高度保守 ,而其 3′UTR则变异较大。AUG的旁侧序列为AAAATGAA ,与绝大多数蝎毒素基因一致。在BmKM4mRNApoly(A)尾上游 17nt处 ,有一典型的腺苷化信号 (AATAAA)。可读框编码 84个氨基酸的毒素前体 ,包括N端 1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 ,中间 6 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成熟毒素 ,以及C末端的额外碱性氨基酸Arg。椐据一般规律 ,尾端Arg在毒素前体的成熟过程中会被切除。(本文来源于《遗传》期刊2001年05期)
王大成[9](2001)在《东亚钳蝎神经毒素的叁维结构及其功能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蝎神经毒素是存在于蝎尾毒液中的一组活性蛋白/多肽,可概分为长链毒素和短链毒素.长链毒素由60-80个氨基酸组成,包括4对二硫键,主要作用于电位依赖的钠离子通道;短链毒素一般由30-40个氨基酸和2-4对二硫键组成,专一地作用于K~+,Cl~-等离子通道.长链神经毒素具有不同的种属专一性,可分为哺乳动物神经(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生物毒素毒理专业委员会第4次、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毒素专业组第5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期刊2001-09-01)
谭智勇,陈谨,吉永华[10](2001)在《类α型东亚钳蝎神经毒素BmK I对叁种电压门控钠电流的分化作用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BmK I是东亚钳蝎毒中最强的致死因子.被鉴定应归属于类α型神经毒素.同位素标记结合实验显示了BmK I可显着性地与蜚蠊神经索膜结合,但缺乏与大鼠脑突触体膜结合的能力.本工作研究了BmK I对大鼠周边神经系统背根神经节河豚毒(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生物毒素毒理专业委员会第4次、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毒素专业组第5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期刊2001-09-01)
东亚钳蝎神经毒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东亚钳蝎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我国且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野生资源。其氯离子通道神经毒素(BmK CT)对人脑神经胶质瘤细胞具有靶向特异性的抑制作用。利用SWISS-MODEL服务器对BmK CT进行蛋白质原子结构的同源建模,利用Insight Ⅱ软件包对建模结果做能量最小化和分子动力学优化,获得最佳候选模型。叁维结构对比分析表明,BmKCT与以色列蝎氯通道毒素(Cltx)叁维结构极为相似,均由一个α-helix和两个反向平行的β-sheet构成,但BmKCT属于βαβ型,而Cltx属于αββ型。表面静电势分析表明,BmKCT和Cltx分子表面分布着大量正电势,暗示两分子功能相似,且其中的碱性氨基酸及产生的正电势对其与受体结合起决定作用。采用晶体生长试剂盒(Crystal ScreeningKit)中的51个缓冲液配方筛选BmKCT的结晶条件,在7号配方(1.4 mol/L乙酸钠,0.1 mol/L甲次砷酸钠,pH6.51中筛选到柱状六边形晶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亚钳蝎神经毒素论文参考文献
[1].胡涛.腺病毒介导的东亚钳蝎类氯通道神经毒素(Ad-rBmKCTa)联合替莫唑胺(TMZ)对U251细胞体外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2].付月君,杜军,吴艳波,殷丽天,杨仁佳.东亚钳蝎神经毒素BmKCT叁维结构分子建模及晶体生长条件的初步筛选[J].华北农学报.2009
[3].袁树荣,刘岩峰,黄冕,毛大庆,张景海.东亚钳蝎神经毒素基因的序列相似性分析[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8
[4].付月君.东亚钳蝎类氯离子通道神经毒素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6
[5].于继彬,季平,查新民,沈卫德,沈小川.东亚钳蝎抑制型神经毒素基因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及活性鉴定[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3
[6].张守涛,郭霭光,肖乐义,董建军,赵天增.东亚钳蝎神经毒素基因BmKCT的克隆与表达[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7].于继彬,季平,查新民,沈卫德,吴祥甫.东亚钳蝎神经毒素基因BmKIT_3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J].生物工程学报.2002
[8].朱智慧,曾宪春,王叁霞,李文鑫,朱顺义.东亚钳蝎中一个中性哺乳动物神经毒素全长cDNA的克隆和分析[J].遗传.2001
[9].王大成.东亚钳蝎神经毒素的叁维结构及其功能意义[C].中国毒理学会生物毒素毒理专业委员会第4次、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毒素专业组第5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2001
[10].谭智勇,陈谨,吉永华.类α型东亚钳蝎神经毒素BmKI对叁种电压门控钠电流的分化作用鉴定[C].中国毒理学会生物毒素毒理专业委员会第4次、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毒素专业组第5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