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结肠癌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合并回肠造口并发症的护理

1例结肠癌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合并回肠造口并发症的护理

朱秋娟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浙江杭州310009)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内外在伤口愈合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和治疗方法,新型保湿敷料不断进入医疗市场,提出了湿性愈合的新理念。术后切口脂肪液化,造口并发症是临床常见但护理起来又非常棘手的问题,2014年10月我院伤口造口护理小组介入了l例结肠癌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伴回肠造口并发症的护理,根据伤口评估情况,经过清创、处理感染、湿性平衡,造口周围皮肤护理等干预,配合全身综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脂肪液化;回肠造口;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1-0209-02

1.病例简介

患者,男,84岁,冠心病2年,Ⅱ型糖尿病10年余,因肠镜检查发现结肠腺癌半月入院,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血便,为暗红色,量不多,遂就诊于我院门诊行肠镜检查提示:降结肠距肛50cm可见不规则肿块,环绕肠腔全周,致肠腔狭窄,质地硬,镜身无法通过。病理提示:(降结肠)腺癌。发病以来自诉排便习惯改变,大便2~5天/次,排便费力,多腹泻药排便,为求进一步治疗,2014年9月22日门诊拟“结肠肿物”收住入院。查体:神清,腹股沟淋巴结未及肿块,左侧腹部可及一包块,约4×4cm,质硬,较固定,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肛检:进指7cm无明显肿块,指套未见血迹。9月30日在全麻下行结肠腺癌切除术,10月06日在全麻下行开腹探查、腹腔冲洗、回肠末端造口术。手术后腹部可见长20cm切口,周围红肿,脐上可见3×2.5cm大小,5cm深创面,渗液较多,脂肪液化,周围可见潜行,换药时疼痛明显,评分5分。回肠造口突出腹壁2cm,直径3cm,3点、9点分别可见0.5×0.5cm大小造口黏膜分离,换袋时感疼痛,评分5分。遵医嘱予全身抗炎、营养支持治疗,请伤口造口专科门诊会诊。治疗3周后,腹部切口红肿消退,创面基底呈红色,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创面边缘可见上皮增殖爬行,渗液少量,无异味,伤口疼痛评分1~2分。回肠造口黏膜分离处已愈合,换袋时无疼痛。

2.护理

2.1创面评估与护理

每次伤口换药时对创面大小、深度、基底的颜色、渗液、伤口边缘及周围组织、疼痛、有无潜行、窦道等进行充分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敷料。判断该患者,(1)腹部创面为脂肪液化,需去除液化组织,加强换药,促进伤口肉芽组织生长后才能愈合。(2)回肠造口处造口黏膜分离,需改变换袋方式,治疗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减轻患者疼痛,有效收集粪便。

2.1.1腹部切口护理为避免腹部切口污染,同时进行腹部切口换药和更换造口袋,应先予切口换药,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保护切口免受污染,予密封性敷料保护,然后再行造口袋更换。减轻腹部切口及造口周围的张力。潜行创面用5%聚维酮碘纱条消毒,等渗盐水冲洗伤口,无菌纱布轻轻擦干,将高渗盐敷料按创面大小用无菌剪刀修剪后覆盖在创面上,潜行处进行填塞,外层加用纱布敷料包扎,为伤口提供一个湿润的环境,减少细菌侵入,快速大量吸收渗液,减少皮肤浸渍。本例患者黄色创面清创处理2d后用上述方法根据创面渗液量每周换药2~3次,抗感染治疗1周后,脐上创面范围缩小至2×2cm,潜行2cm,基底呈红色,可见新鲜肉芽组织生长,边缘可见上皮增殖爬行,渗液少量,无异味,伤口疼痛评分1-2分。

2.1.2造口护理(1)术后注意观察造口情况及外置肠管与皮肤附着是否正常。(2)表浅皮肤黏膜分离,切口浅小,用生理盐水清洗,无菌纱布擦干,局部使用藻酸盐敷料,外周将超薄水胶体敷料裁剪成两个椭圆形状,覆盖在黏膜分离处,局部外用造口粉,再粘贴一件式增强型造口袋。(3)造口袋的粘贴。注意造口底板剪裁时,底盘开口修剪为偏心圆形,粘贴时避开腹部切口,大小比突出的肠乳头大1-2mm,从下往上贴,要能够遮盖皮肤黏膜分离处,避免肠排泄物污染切口。

(4)造口袋透明便于观察,根据切口渗液及造口袋的粘贴情况更换敷料及造口袋底板。本例患者造口袋每周更换2次,造口周围皮肤黏膜分离处护理一周后,改为两件式造口袋,有效收集粪便,造口周围皮肤使用造口粉及液体敷料,患者换袋时疼痛评分1~2分。

2.2心理护理

告知患者,腹部手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是外科常见并发症,该患者肥胖、糖尿病是发生脂肪液化的最主要因素,通过换药,有效控制血糖能够有效改善伤口愈后。造口周围皮肤黏膜分离是肠造口术后的并发症之一,如果得到及时、恰当的处理,将很快愈合。

2.3全身营养支持

患者有冠心病、糖尿病病史,术后长时间卧床,术后检验显示血白蛋白30.4g/L,空腹血糖7.53mmol/L,血糖的升高可减少蛋白质的合成,分解增多和细胞代谢异常,降低伤口处纤维细胞功能,上皮增生时胶原沉积减少,伤口的扩张强度不足,延迟伤口愈合。遵医嘱给予人血白蛋白、维生素、氨基酸等支持治疗。3周后患者血白蛋白42g/L,空腹血糖为6.4mmol/L。

3.小结

切口脂肪液化,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在临床上时有发生。本例患者运用了湿性愈合理论,使用了高渗盐敷料,该敷料能在吸收伤口渗液后,保持湿润环境,使伤口中坏死组织容易去除。使用了藻酸盐敷料、水胶体敷料、造口粉,底盘偏心圆式修剪,增强型造口袋,以便于吸收造口渗出物,促进创面肉芽生长,保持造口周围皮肤干爽,从而减少对黏膜分离的刺激,有效收集粪水,减少疼痛。对影响伤口愈合的全身因素,包括营养、心理等进行充分的评估和护理,减少伤口感染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喻德洪.肠造口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5.

[2]蒋琪霞,李晓华,胡素琴.伤口评估流程及内容和记录方式的设计与应用评价[J],2008,4(2):1-3.

[3]任彦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2):98-99.

[4]柴东芹.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护理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3):57-58.

[5]姚鸿,陈立红.伤口湿性愈合理论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1):1051-1052.

标签:;  ;  ;  

1例结肠癌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合并回肠造口并发症的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