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校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

农校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

郑颖[1]2003年在《农校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文中认为本文试图针对农校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出教育对策,为今后农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为测查工具,结合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心理咨询等方法,对福建省834个农校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现状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福建省农校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成人常模和国内中学生常模低;是否贫困生、城乡差别、年级、生活地域是影响农校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第二部分在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农校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郑颖[2]2005年在《当前农校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对福建省八所农业学校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基础上,总结出当前农校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从农校生的实际出发,提出较为全面的教育对策,以期能为农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提供依据。

秦际芬[3]2017年在《抗战时期四川省棉业改良与推广研究(1938-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环境限制、品种不佳、栽培方法不恰当等原因,四川皮棉年产量不过40万担。自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四川一时成为抗战大后方的中心基地和衣食所出的根据地,但衣被供需矛盾却日益突出。为保证抗战顺利进行,以达到“抗战建国”之目的,改进棉业以实现棉业增产便成为解决四川棉荒困境的重要出路。早在民国初年,四川劝业道周孝怀就开始从湖北输入美棉分发至川省各个棉区种植,四川省政府也有组织成立棉作试验场、经营生产贷款等一系列的改良活动。不过,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四川棉业改良与推广成效不大,直到抗战全面爆发后,四川棉业才迎来发展高峰。全面抗战时期的四川省棉业改良与推广,是由四川省建设厅、四川省立棉作试验场、四川省棉区各县政府和县农业推广所、高等农业院校所及各位从事此项工作的同仁共同承担的。政府通过颁布棉业改良与推广政策、完善农业机构、推行棉贷、训练棉业推广人才等措施,积极为棉业增产做好准备工作。其中,棉业改良工作主要包括:棉种引进与选育、棉作栽培试验、棉作病虫害防治;推广方面则侧重对优质棉种的舆论普及、开展植棉竞赛会及展览会等推广方法和良种的保纯、繁殖工作。同时,还通过对棉花进行分级、设立轧花厂、组织棉花运销合作社来加强对棉花交易环节的监督。随着上述工作的展开,使得四川植棉业一改战前的萎靡状态,迎来了“短暂的春天”。不管是在棉花产量增加还是棉农增收、棉纺织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先天气候不足、经费紧缺、耕作技术和肥料使用的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下、棉花价格不合理、专业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缺乏等种种因素制约,致使四川棉业改良与推广事业呈现“跳跃式”的发展模式,最终并未真正解决后方棉荒危机,原棉与纺织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参考文献:

[1]. 农校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D]. 郑颖. 福建师范大学. 2003

[2]. 当前农校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 郑颖. 龙岩学院学报. 2005

[3]. 抗战时期四川省棉业改良与推广研究(1938-1945)[D]. 秦际芬. 西南大学. 2017

标签:;  ;  ;  ;  ;  

农校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