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危险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危险性,滑坡,评价,断层,模型,德钦,和静。
地震危险性论文文献综述
吴富峣,蒋良文,张广泽,宋章[1](2019)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德钦-中甸断裂中北段活动性及地震危险性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向东挤出使得青藏高原内部和周缘形成一系列强烈变形的次级块体,川滇地块是其中变形最为活跃的地块。德钦-中甸断裂是川滇地块的西边界断裂之一,晚第四纪以来断裂主要表现为右旋滑动,同时发育倾滑分量。在奔子栏镇-瓦卡镇以南至中甸一带,断层发育明显的正倾滑分量,在奔子栏镇-瓦卡镇以北则发育明显的逆倾滑分量。奔子栏镇一带是断层运动特征的改变部位,也是断层宏观走向改变的部位,这些特征表明奔子栏镇更是德钦-中甸走滑断裂的枢纽部位。研究表明德钦-中甸断裂在奔子栏镇附近的古地震平均复发周期为11.35±2.4ka,长期滑动速率1.3~1.7mm/a。按照构造类比原则,奔子栏镇是德钦-中甸断裂的地震成核部位,其潜在震级下限不会低于M7,潜在地震烈度下限不会低于Ⅹ度。(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许冲,徐锡伟,周本刚,沈玲玲[2](2019)在《同震滑坡发生概率研究——新一代地震滑坡危险性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滑坡发生真实概率研究基本空白。本研究创新性的利用贝叶斯概率方法与机器模型开展了中国地震滑坡危险性真实概率研究,制作了第一代中国地震滑坡危险性概率图。基于9个地震案例开展研究,包括1999年台湾集集、2005年克什米尔、2008年汶川、2010年玉树、2013年芦山、2013岷县、2014鲁甸、2015尼泊尔、2017九寨沟地震,这9次地震中7次发生在中国,2005年克什米尔与2015尼泊尔地震均发生在中国邻区,可以更好的控制模型预测精度。这些地震事件均有详细完整的,利用面要素标识的地震滑坡数据,包括306 435处真实的地震滑坡记录。考虑到真实的地震滑坡发生区域,滑坡面积规模的差别,滑坡与不滑样本的比例等因素,共选取了5 117 000个模型训练样本。选择绝对高程、相对高差、坡度、坡向、斜坡曲率、坡位、地形湿度指数、土地覆盖类型、植被覆盖度、与断层距离、地层、年均降水量、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共13个地震滑坡影响因子。采用贝叶斯概率方法与机器学习模型相结合,建立地震滑坡发生的多因素影响模型,得到各个连续因子的权重与分类因子的各个分类的权重。再将模型应用到整个中国研究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因子为触发因子。分别考虑研究区在经历不同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 1~1 g,每0. 1 g一个结果,共10个结果)下的地震滑坡发生真实概率。此外,还结合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布图,得到了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背景下的地震滑坡发生真实概率分布。(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凯,许冲,谭明,陈建波,李帅[3](2019)在《基于GIS和逻辑回归模型的2012年和静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6月30日发生于新疆和静县与新源县交界处的M_S6.6级地震触发了大量同震滑坡。作者基于震后1m分辨率的IKONOS遥感影像进行了滑坡解译,圈定了306处滑坡。这些滑坡规模相对较小,选择高程、烈度、山坡坡度、距断裂距离、斜坡曲率、山坡坡向、坡位、距公路距离、距水系距离、地层岩性10个因子作为地震滑坡的影响因子。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上将影响因子进行图层栅格化,应用逻辑回归模型(Logistic Regression,LR)对和静地震滑坡进行危险性评价,将研究区划分为极高危险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和极低危险区,得出滑坡危险性评价分区图。用ROC曲线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训练样本集的AUC值为0.80,表明LR模型的精度较高。最后结论为震区区域滑坡防灾减灾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2019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11)
丁晓光,石富强,张艺[4](2019)在《六盘山与龙门山地区构造活动对比及地震危险性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六盘山与龙门山分别位于青藏块体东北缘和东缘。龙门山断裂带发生汶川地震后,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六盘山断裂带具有与龙门山相似的断层闭锁环境,从而推断六盘山地区发生强震的危险性较高。本文系统总结前人最新地球物理研究成果,结合区域GNSS、重力、水准等资料,从历史构造演化、隆升动力机制、现今地壳运动等方面对比两地区的构造活动特征和孕震机(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8期)
吴果[5](2019)在《基于自适应空间光滑模型和叁维断层模型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PSHA)直接为工程建设提供抗震设计参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进行相关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在于,如何优化参数、改进模型来更好地描述地震的中长期活动规律和破坏特征,从而提高结果的可靠性。目前在该领域,我国现行的方法体系与美国国家地质调查局(USGS)提出的基于空间光滑模型和叁维断层模型的方法存在较大差异,两种方法的特征和适用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本人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国外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将其用于国内研究区,并与国内常用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各自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尝试做一些改进和创新,目前已经取得部分进展和成果。围绕"优化参数、改进模型,提高结果可靠性"这一科学问题,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7期)
李宁,康帅,朱良玉[6](2019)在《基于GPS资料研究红河断裂带现今闭锁程度与地震危险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9~2015年中国大陆GPS水平速度场数据,采用DEFNODE负位错反演程序计算红河断裂带的断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速率特征,并结合小震精定位结果分析该断裂带的强震危险性。结果表明,GPS水平观测值与模型值的拟合结果较好,小震分布与闭锁程度结果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红河断裂的中段北部(南涧-墨江)基本完全闭锁,断层的滑动亏损速率也相对较大,该段落具有发生较大地震的可能性;红河断裂带其余段落闭锁程度较弱,尤其是断裂带的南段,在2~5 km深度处基本由闭锁状态转化为蠕滑状态,断层的滑动亏损速率也相应很小,该段发生较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9年07期)
盖海龙,杨丽萍,姚生海[7](2019)在《拟建都兰县诺木洪水库工程场地地震崩塌滑坡危险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拟建都兰县诺木洪水库工程场地近场区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条件的分析,对发育在场地周围1 km范围内的崩塌滑坡的特征进行详细调查,在此基础上基于地震崩塌滑坡危险性指数H方法对发育在场地1 km范围内的6处崩塌滑坡在不同地震烈度(Ⅶ和Ⅷ)下进行了危险性程度评价,得到了6处(N_1-N_6)不稳定斜坡(崩塌和滑坡)的危险程度。在Ⅶ度地震烈度条件下,N_1、N_2、N_3、N_4及N_5的危险性程度为中等,N_6的危险性程度低;在Ⅷ度地震烈度条件下,N_1、N_2和N_5的危险性程度高,N_3、N_4和N_6的危险性程度为中等。研究结果将为水库建设的设计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本文来源于《高原地震》期刊2019年02期)
王涛,刘甲美[8](2019)在《全国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区域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研究成为国际工程地质学界的前沿领域之一,国际同行探索了面向全球重大地震的滑坡编录和近实时同震滑坡分布快速评估,开展了欧洲大陆、意大利、伊朗、美国加州等强震地区的潜在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提升了内动力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识别科技水平。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滑坡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境内构造和地震活动强烈,高烈度山区面积约占陆域国土面积(本文来源于《地质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胡庆,余松,杨钢,郑水明,蔡永建[9](2019)在《鄂东襄樊-广济断裂黄州段未来地震危险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鄂东襄樊-广济断裂黄州段的地质构造、第四纪活动性、地震活动和现今地壳变形的分析,综合判定该段断裂的活动性和构造特征。该断裂是中国东部地区典型的弱-中等活动断裂。采用地震构造类比法和矩震级经验关系,综合评估了断裂的未来可能最大发震震级为6. 0级;利用历史和现今地震活动资料,建立了按500 a归算的震级-频度关系,采用泊松概率模型,计算得到襄樊-广济断裂黄州段未来50~200 a地震平均复发间隔和发震概率等定量参数。该成果可为区域地震危险分析及工程抗震设防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16期)
Y.Chen,D.C.Booth,兰晓雯,吴何珍[10](2019)在《《2008年汶川地震:灾难剖析》第四章:地震危险性和灾害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4.0引言中国的地震预报工作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与教训,其中最重要的教训就是:无论其未来潜力如何,就目前而言,依赖地震预报来预防地震灾害是不切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在地震危险性评估的基础上,加强建筑环境的抗震能力(图4.1)。(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译丛》期刊2019年04期)
地震危险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震滑坡发生真实概率研究基本空白。本研究创新性的利用贝叶斯概率方法与机器模型开展了中国地震滑坡危险性真实概率研究,制作了第一代中国地震滑坡危险性概率图。基于9个地震案例开展研究,包括1999年台湾集集、2005年克什米尔、2008年汶川、2010年玉树、2013年芦山、2013岷县、2014鲁甸、2015尼泊尔、2017九寨沟地震,这9次地震中7次发生在中国,2005年克什米尔与2015尼泊尔地震均发生在中国邻区,可以更好的控制模型预测精度。这些地震事件均有详细完整的,利用面要素标识的地震滑坡数据,包括306 435处真实的地震滑坡记录。考虑到真实的地震滑坡发生区域,滑坡面积规模的差别,滑坡与不滑样本的比例等因素,共选取了5 117 000个模型训练样本。选择绝对高程、相对高差、坡度、坡向、斜坡曲率、坡位、地形湿度指数、土地覆盖类型、植被覆盖度、与断层距离、地层、年均降水量、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共13个地震滑坡影响因子。采用贝叶斯概率方法与机器学习模型相结合,建立地震滑坡发生的多因素影响模型,得到各个连续因子的权重与分类因子的各个分类的权重。再将模型应用到整个中国研究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因子为触发因子。分别考虑研究区在经历不同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 1~1 g,每0. 1 g一个结果,共10个结果)下的地震滑坡发生真实概率。此外,还结合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布图,得到了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背景下的地震滑坡发生真实概率分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危险性论文参考文献
[1].吴富峣,蒋良文,张广泽,宋章.青藏高原东南缘德钦-中甸断裂中北段活动性及地震危险性评估[J].地质学报.2019
[2].许冲,徐锡伟,周本刚,沈玲玲.同震滑坡发生概率研究——新一代地震滑坡危险性模型[J].工程地质学报.2019
[3].李凯,许冲,谭明,陈建波,李帅.基于GIS和逻辑回归模型的2012年和静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C].2019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4].丁晓光,石富强,张艺.六盘山与龙门山地区构造活动对比及地震危险性评估[J].国际地震动态.2019
[5].吴果.基于自适应空间光滑模型和叁维断层模型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9
[6].李宁,康帅,朱良玉.基于GPS资料研究红河断裂带现今闭锁程度与地震危险性[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9
[7].盖海龙,杨丽萍,姚生海.拟建都兰县诺木洪水库工程场地地震崩塌滑坡危险性评价[J].高原地震.2019
[8].王涛,刘甲美.全国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19
[9].胡庆,余松,杨钢,郑水明,蔡永建.鄂东襄樊-广济断裂黄州段未来地震危险性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10].Y.Chen,D.C.Booth,兰晓雯,吴何珍.《2008年汶川地震:灾难剖析》第四章:地震危险性和灾害风险评估[J].世界地震译丛.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