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马拉松运动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足球世界杯,国民身体素质,异禀,总产出,其他运动,你看,问问,上便,讲道理,正面意义
马拉松运动员论文文献综述
陈开[1](2019)在《马拉松冠军都是非洲运动员那又有什么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上周末刚结束的北京马拉松,再次证明了非洲选手果然天赋异禀,在这个国内最知名的马拉松赛上,今年是他们连续第17年夺冠。不仅北马,上马、厦马、汉马以及国内任何大型马拉松赛,非洲选手席卷桂冠几乎都是标配。这难免也带来了一些争议,网络上便有声音质疑:我们(本文来源于《长江日报》期刊2019-11-07)
温煦,谢天胜,龚莹岚,沈彤辉[2](2019)在《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心电图异常发生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马拉松起源于公元前490年从马拉松到雅典的长跑,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完成马拉松对人体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一方面,研究发现规律而适量的体育锻炼有助于降低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内的许多慢性疾病风险。但是一些研究也表明,长时间的高强度耐力训练可能引起房颤、心律失常等不良改变,甚至引起心源性猝死。因此,马拉松是否会对参与者的心血管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尚存争议。12导联心电图是一种简单、经济、方便的心脏功能测试方法,为各种心血管疾病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马拉松运动员心电图的变化反映了长期剧烈耐力训练期间的心血管系统的变化,也可能反映了心脏异常,而这种心脏异常可能成为马拉松运动的猝死风险。因此,欧洲心脏病学会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员委员会推荐心电图作为预防运动猝死的重要手段。杭州马拉松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87年,是我国重要的马拉松赛事之一。杭州马拉松每年吸引大约20000名中国选手参加半程和全程马拉松。杭州马拉松赛32年来没有发生过心脏骤停。2014年以来,杭州马拉松组委会开始要求参赛者在赛前向组委会提交体检报告,并强烈推荐体检应包括12导联心电图。因此,本次研究以2015和2016年参加杭州马拉松的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心电图报告为基础,评估运动员心电图异常率,旨在为马拉松赛的运动风险防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和2016年参加杭州马拉松(半程和全程马拉松)的39082名参赛者。在杭州马拉松组委会要求参赛者通过互联网向组委会提交体检报告(包括12导联心电图),以便进行运动风险防控。本研究的数据分析基于马拉松运动员提交的心电图报告。本研究参加者的纳入标准如下:(1)年满18岁;(2)县级以上有资质的医院提供的12导联心电图报告;(3)提供个人信息(如性别、年龄、身高和体重);(4)半程或全程马拉松完成时间;(5)参加者2015年和2016年都参加了杭州马拉松,那么本次研究仅分析其2016年数据。本次研究最终纳入了24210名18-70岁的业余参赛者,其中18826名男性和5384名女性。心电图测试报告由一名工作人员手工输入数据表,并由另一研究助理进行复查。研究通过研究对象的体检报告获取研究对象的个人信息数据(性别、年龄、身高和体重等),从杭州马拉松成绩公告获取研究对象半程或全程马拉松的完成时间数据。研究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年龄、体重状况和运动成绩组的患病率。采用logistic回归比较马拉松成绩好和成绩差的研究对象在心电图异常率上的差异。研究结果:本次研究分析了11165名全马拉松选手和13045名半程马拉松选手的安静心电图数据。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超过四分之叁的研究对象为男性。尽管研究人群由马拉松运动员组成,还是有超过20%的男性运动员超重。近80%的马拉松运动员的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近8%和1%的研究对象分别有两个和叁个异常。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心律失常分别出现在约15%和5%的参与者中。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左心室高压、T波改变和心电轴右偏的患病率也高于1%。此外,这叁种心电图异常的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年轻马拉松运动员(<30岁)比中老年人更容易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失常和电轴右偏。然而,50岁以上的马拉松参与者出现左心室高压和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几率高于50岁以下的参与者。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大多数心电图异常的患病率没有显着差异。全马拉松运动员窦性心动过缓和左心室高压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半程马拉松运动员。以全程或半程马拉松的中位数成绩为临界点,将参加者分为成绩好组和成绩差组。马拉松成绩好组的窦性心动过缓、左心室高压、右心室高压和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明显高于成绩差组。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与半程马拉松运动员相比,全程马拉松运动员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和左心室高压的几率更高,但电轴右轴的风险更低。在回归模型中控制年龄、性别和体重状况后,成绩好组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左心室高压、右心室高压和AVB的风险均比成绩差组高。研究结论:窦性心动过缓、心律失常和左心室高电压是业余马拉松运动员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窦性心动过缓和心室高压可能是长期马拉松训练的生理改变。然而,ST-T改变和电轴偏差等心电图异常可能与运动训练无关。(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徐俊[3](2019)在《马拉松赛事运动员越轨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修订后的《体育法》第33条规定:"体育竞赛实行公平竞争原则。体育竞赛的组织者和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应当遵守体育道德,不得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第47条指出:"在竞技体育活动中从事弄虚作假等违反纪律和体育规则的行为,由体育社会团体按照章程规定给与处罚;对国家工作人员中的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第49条指明:"在竞技体育活动中,有贿赂、诈骗、组织赌博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为规范体育竞赛的组织行为,《体育法》为针对体育竞赛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违反体育道德的行为提供了处置依据。2015年2月颁布的《关于加强全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赛风赛纪的管理规定》更是对马拉松赛事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活动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也指出了对运动员的要求。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但我们可以发现在马拉松赛事过程中替跑、拒绝服从裁判、集体舞弊、倒卖参赛资格等现象还是层出不穷。随着赛事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赛事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运动员的行为意识也就越来越难以引导和规范。因此,探究赛事过程中越轨行为的本质、产生的原因以及治理方法将对促进马拉松赛事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对马拉松赛事运动员的越轨行为进行分析。通过对比赛现场出现的行为进行收集、整理,并且借鉴相关理论,最终将马拉松赛事越轨行为分为违法行为、违规违纪行为和违反一般社会规范的行为叁个类别。然后分别从学科视角、组织管理视角和法律法规视角叁个方面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学科视角主要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进行解释,其中心理学中运用了"挫折-侵犯"理论和标签理论;社会学中运用了示范理论、亚文化群理论、冲突理论和控制理论。组织管理视角主要包括检录工作的疏忽、志愿者的业务水平不高和场地设施不完备这叁个方面来阐述。法律法规视角主要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瑕疵、受害者的权益难以保证、惩罚力度偏低、缺少解决体育纠纷的仲裁机制以及相关法律中法律责任与法律义务性条款不相对应这几个方面的原因。因此,本文建议赛事组织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组织管理,提高服务质量。首先,针对检录环节,办赛方可借助第叁方科技机构,研发先进快捷的检录技术,加强赛事的检录功能,严抓漏网之鱼。其次,针对志愿者服务,办赛方可与学校合作,达成长期的志愿活动协议,由校方对志愿者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评估,以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2.增强教育宣传力度,发挥舆论的积极作用。从越轨的反功能来看,办赛方不能对赛事中的越轨行为避而不谈,反而应该利用这些现象,大力宣传其造成的危害和处罚办法,并对行为者予以社会谴责。一方面向参赛者传递这种行为的危害性,引以为戒;另一方面也传达办赛方的态度,对于这种越轨行为,尤其是情节严重的绝不姑息;最后,也能掩压媒体对赛事产生的消极影响,转危为安。以此,规范赛事制度,塑造良好的赛事形象。3.组建马拉松赛事联盟,联合打击越轨行为。建立赛事监管评估部门,对赛事中的越轨行为进行捕捉和通报。亦可建立赛事公众举报平台,参赛者和市民百姓通过手机客户端对赛事的越轨行为进行拍摄上传,鼓动全民都参与到文明参赛的活动当中来,以此扩大赛事的监督覆盖面。4.建立解决体育纠纷的仲裁机制。马拉松赛事作为群众性赛事中重要组成部分,其赛事主体的复杂性是区别与其他赛事主要特点,因此,随着赛事市场化的快速发展,各种纠纷想必也会越来越多,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建立专职的体育纠纷机制就成为急迫而重要的任务。5.完善体育相关的法律法规,重视地方立法对体育立法的重要作用。在法律条款设置方面,法律责任设置应与法律义务性条款相对应,对于一些缺漏的条款应予以补充说明。在法律责任分配上,改变当前法律的笼统规定,根据不同的主体分别列举相应的法律责任,对法律责任要细化,具有可针对性、可操作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添加和完善。在处罚方法上,根据不同主体,根据不同的违法行为进行严格和细化的规定,其他任何法规和规定、社团章规必须严格照此执行。(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沈卫林,王雪芹[4](2019)在《江苏省优秀马拉松运动员冬训期训练安排调查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马拉松是体能主导类周期性耐力项目。优秀马拉松运动员一年一般参加比赛1-2次,训练时间相对较长。周期性项目训练特点,为了能够在准备期之后的基本期和过渡期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合理的训练计划,准备期冬训就显得异常重要。江苏省女子优秀马拉松运动员近年来在国内各大赛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特别是在全国第十叁届全运会上取得女子马拉松团体第二名的成绩,当然周春秀之后成绩出现下滑。因此,针对江苏省优秀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冬训期做深入的研究,实践出真知,优秀马拉松运动员训练经验具备指导和借鉴作用。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测试法、调查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江苏省6名优秀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在2017-2018年冬训期训练计划的调查与分析,冬训期间阶段的速度耐力测试,生理、生化指标监控对冬训的训练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冬训期间训练安排中的规律性和科学性,为进一步提高江苏省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冬训效果和竞技水平的提高提供借鉴和参考。选题依据:1)马拉松运动项目的战略地位国家体育总局田管中心副主任王楠在2017年末举办的田径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国田径要在东京奥运会上拿两枚金牌并指出马拉松项目"绝对不输日本",同时日本田径协会马拉松负责人濑古利彦曾作出"马拉松项目比拿下奖牌"。女子马拉松项目作为我国潜在运动项目,周春秀之后竞争力日趋下降。18年中日选手最好成绩相差7分以上。刚结束的雅加达亚运会上日本马拉松选手获得第二,我国张美霞排名第八,成绩相差5分钟。2)马拉松运动员冬训的重要性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提到,冬训属于年度训练叁大分期中的准备期阶段马拉松运动具备明显的周期性训练项目特点,为了能够在准备期之后的基本期和过渡期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和合理的训练计划,准备期冬训必须以科学有效为训练安排的基本原则。3)进一步提高江苏优秀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的冬训效果江苏省女子优秀马拉松运动员近年在各大赛事中取得优异的成绩,2013年获全运会女子马拉松团体第一,2017年获全运会女子马拉松团体第二,同时,江苏女子马拉松名将周春秀更是创造历史,在北京奥运会马拉松比赛中获得第叁名的好成绩。冬训作为马拉松运动员必经的训练过程,得到了江苏省优秀女子马拉松教练员的足够重视,也正是冬训作用的充分发挥,促使江苏省优秀女子马拉松运动员优秀成绩的获得。所以,对于江苏省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冬训情况的分析,不仅对专业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具备理论基础指导和实践经验学习作用,对今后江苏省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提供借鉴和参考,是冬训更符合项目运动训练规律和特点,从而提高冬训效果。除此之外,由于近年来马拉松运动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关注,越来越多的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开始进行专业、科学的训练,而江苏省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的冬训情况,可以业余马拉松的冬训也有积极的启发示范价值,提高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效果,更好的促进马拉松运动的发展。研究目的与意义:1)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江苏省优秀马拉松女子运动员,2017-2018年的冬训期(2017年11月2日-2018年2月14日)的训练进度做记录整理,运动员在训练期间的速度耐力成绩和身体状况监测结果对冬训的训练效果做科学全面的评估,分析训练安排中的规律性和科学性,并指出训练的不足的方面。为今后江苏省女子马拉松冬训提供实证参考,从而促进江苏省女子马拉松竞技水平的提高,也为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冬训提供一定的借鉴。2)研究意义本研究的理论在于:通过真实数据分析促进马拉松运动训练安排的理论建设,并且利用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解释相关评测数据的参照意义与评价标准可行性。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一方面在于对2017-2018年度的冬训期成果做系统汇总,为江苏省优秀马拉松运动员以后开展的冬训计划与评价指标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为江苏省乃至我国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的冬训提供训练指导案例。研究结论:1)江苏省优秀马拉松女子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指标和身体机能符合优秀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特征。2)江苏省优秀马拉松运动员冬训期的训练指导思想合理,围绕着马拉松项目的构成要素安排训练内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3)江苏省优秀女子马拉松运动员此次冬训期共划分为了4个训练阶段(小周期),准备阶段:以有氧训练为主;专项训练训练时期分为两个阶段:有氧、混氧交叉训练和专项强度训练,提高专项素质和专项能力;最后过渡阶段:培养运动员的速度节奏感,提高运动员的速度分配能力。4)江苏省优秀马拉松运动员专项训练中的负荷和训练强度安排教练员的策略是应变型,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感觉及检测指标控制训练量和强度,保持训练计划中的训练强度同时变化运动量。5)江苏省优秀马拉松运动员每个训练阶段结束时采用3000米测试,检查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能力,评价阶段训练效果。6)江苏省优秀马拉松运动员冬训期的前、中、后采用血红蛋白指标、肌酸激酶指标、睾酮、血乳酸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训练监控,训练强度和训练量安排合理,生理机能素质水平得到提高,十叁届全运会马拉松成绩表现优秀。(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曾令东[5](2019)在《2019年名古屋女子马拉松运动员速度分配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在2019年名古屋女子马拉松比赛中,我国一名运动员以2小时26分15秒的成绩夺取此次比赛第11名的好成绩,打破了马拉松女子选手近几年无人跑进2小时30分的局面。马拉松比赛全程中速度分配是否合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优秀马拉松选手大量涌现的今天,运动员之间各方面的差距日趋缩小,比赛竞争激烈程度日益加大,能否在赛前制定合理的速度分配方案,并且在赛中高效地实施,往往成为运功员获胜并创造佳绩的关键。因此本研究以2019年名古屋女子马拉松前25名运动员阶段配速与比赛成绩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分析此战中名古屋女子马拉松优秀运动员配速特征,比较我国优秀运动员与国外顶尖运动员配速特征差异,为我国优秀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以及配速提供参考,以望提高运动成绩。研究方法:对2019年名古屋女子马拉松前25名运动员各阶段速度分配的曲线特征、速度曲线的阶段特征、段落速度百分率、各分段与总成绩相关关系等进行分析。使用Excel以及SPSS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各阶段配速与总成绩的相关性,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前5名顶尖运动员与我国运动员及第21-25名运动员各阶段配速差异。本研究中最后2.195km阶段配速以2.2km阶段配速计算。研究结果:(1)前25名运动员总体配速特征。本次比赛前25名女子马拉松运动员成绩在2小时22分25秒至2小时33分22秒。采用的节奏策略为全冲型。运动员一开始就采取快速率的节奏开跑,并一直尽量保持自己的最大速度,随后速度逐渐下降,这种节奏策略也被称为积极性节奏。(2)各分段速度百分比比较。前25名运动员各分段速度百分比的变化在11.56%-12.28%,平均速度百分比为11.81%,在0-5公里阶段速度最快,35-40公里阶段速度最慢。前25公里速度都大于平均值,后程由于前期加速太快,体能消耗大,后程的速度都低于平均值。(3)我国运动员与前5名运动员各阶段配速特征比较。我国运动员李芷萱各阶段配速都低于前5名运动员。前5名运动员配速特征总体波动不是太大,特别是第1名运动员,总体上呈匀速跑特征,在最后2.2公里阶段配速达到最大。在比赛开始至20公里阶段,各运动员配速并没有显着变化。在5-10公里阶段,我国运动员配速开始下降,此阶段平均每公里配速下降到了209.2s/km,但随后又开始平稳加速,此阶段前5名运动员平均配速在202.3s/km。在20-30公里阶段,我国运动员此阶段配速与前5名运动员相差不大。最大的差异体现在30公里以后阶段。在30-35km阶段,前5名运动员总体开始加速,之后直到比赛结束阶段都在不断降速,后2.2km阶段平均冲刺配速达到了206.46s/km。我国运动员由于体能的消耗,在30公里后,一直处于降速阶段,在35-40km阶段平均配速下降到了214.6s/km,逐渐拉开差距,后2.2km阶段平均配速为213.18s/km。(4)第21-25名运动员与前5名运动员各阶段配速特征比较。前5名运动员平均配速在各个阶段都快于第21-25名运动员。并且随着比赛的进行,差距越来越大。前5名运动员的配速策略总体呈"J"型,前半程匀高速行进,25-30公里配速略微下降,此阶段进行调整后,30-35公里阶又开始加速,平均配速达到最高,为199.44s/km,且30公里以前阶段前5名运动员配速都高于平均配速,35-40公里阶段又为调整阶段,开始减速。经检验,前5名运动员30公里以前各阶段配速并无显着性差异(P=0.549)。第21-25名运动员,全程采用全冲型配速策略,前程速度节奏太快而导致后程一直处于降速状态,后程2.2km明显降速,经配对样本T检验,30公里至终点各阶段与前5名运动员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P=0.006,P=0.009)。(5)前25名运动员各分段成绩与总成绩相关性。在对前25名运动员各分段与总成绩相关性分析中发现30公里以后各阶段成绩与总成绩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研究结论:(1)顶尖运动员全程采用"J"型配速策略,前程保持匀高速节奏,后程采用积极性节奏。(2)我国优秀运动员应采取的配速策略:在30公里以前阶段,此阶段为匀高速配速阶段,尽量紧跟第一集团。在30-35公里阶段,此阶段为加速阶段,确立名次优势,拉大差距。在35-40公里阶段,此阶段为调整节奏阶段,节省能耗,避免后程2.2km冲刺阶段降速太快。(3)我国优秀马拉松运动员应加强30公里以后的速度耐力训练,以避免后程平均降速太快。此外还应加强变速训练应对比赛中其他运动员配速变化。(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黄一可[6](2019)在《成都这一天 全城热恋马拉松 尽情燃烧卡路里》一文中研究指出昨天清晨,经过一场秋雨的洗礼,深秋的成都天空泛起了鱼肚白,一个非常适合跑马拉松的好天气不期而遇!在印证成都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金沙遗址博物馆外,早已人潮涌动,这里是2019东风日产成都马拉松的起点。以“高标准筹备世大会,高质量建设赛事名城——运动新成(本文来源于《成都日报》期刊2019-10-28)
孙来鑫,王菲菲[7](2019)在《优秀马拉松运动员赛前高原训练血红蛋白变化特点——以2018年亚运会赛前宫丽华高原训练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和实验法,对宫丽华备战2018年亚运会赛前训练期间的血红蛋白(HB)的变化特点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血红蛋白浓度是反映运动员有氧代谢水平的重要指标,运动员宫丽华高原集训期间的血红蛋白平均值为138.9g/L,可发挥较好的有氧水平,且在运动员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时,可通过营养补充手段有效地提高运动员血红蛋白浓度,掌握运动员血红蛋白浓度变化特点,有效地控制训练强度及营养补充情况,确保运动员有效完成训练安排。(本文来源于《青少年体育》期刊2019年10期)
徐伟,刘群,范丹琴[8](2019)在《镇江市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目的: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镇江市马拉松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情况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镇江市马拉松比赛跑者的赛后损伤情况进行了解,从而为后期镇江市马拉松比赛中运动损伤的康复和预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证据。方法:在2018年镇江国际马拉松赛后中随机选取98例全马、半马和迷你跑参赛者进行问卷调查;(2)结果:本次调查共获取98份有效问卷,其中发生损伤人数为74人,损伤率75.51%。在损伤部位中发生率最高的是膝关节(44.9%),其次为足踝部(37.78%)。损伤类型中以肌肉拉伤发生频率最高,占41.84%。损伤发生的原因中,技术水平不足占比最高(44.9%),热身不充分(36.73%),跑速过快(34.69%)为次要原因;(3)结论:镇江马拉松参赛人员中具有较高的损伤率,下肢关节以及肌肉是运动损伤的主要部位,损伤的发生类型也较多,今后需要加强对不同跑者运动损伤防护的宣教及康复指导工作。(本文来源于《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2019年20期)
姜鑫,姜立嘉[9](2019)在《浅谈马拉松比赛中的风险因素与应对——评《优秀马拉松运动员科学化训练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追求不再只是满足于温饱这个层面,而是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强身健体就是其中之一。马拉松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马拉松赛有着久远的历史,最初它并不是运动比赛项目,它是为了纪念传递战争胜利消息而去世的裴里庇第斯的。1986年举行了现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这次运动会上才设立了马拉松赛这一比赛项目。马拉松可以说是一项挑战自我、打破极限的运动,它的这种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近些年,世界各地举行的马拉松赛事数量连年增加,各地在举(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期刊2019年10期)
李嘉,汤江龙[10](2019)在《马拉松运动员多布杰、大迫杰与基普乔格速度差异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录像观察、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马拉松选手多布杰、日本选手大迫杰与肯尼亚选手基普乔格进行速度差异性研究,对其在马拉松比赛过程中速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寻找我国优秀马拉松运动员与其他优秀运动员的差异,旨在为我国马拉松运动员下一步训练提供参考,进而提高我国马拉松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本文来源于《辽宁体育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马拉松运动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马拉松起源于公元前490年从马拉松到雅典的长跑,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完成马拉松对人体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一方面,研究发现规律而适量的体育锻炼有助于降低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内的许多慢性疾病风险。但是一些研究也表明,长时间的高强度耐力训练可能引起房颤、心律失常等不良改变,甚至引起心源性猝死。因此,马拉松是否会对参与者的心血管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尚存争议。12导联心电图是一种简单、经济、方便的心脏功能测试方法,为各种心血管疾病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马拉松运动员心电图的变化反映了长期剧烈耐力训练期间的心血管系统的变化,也可能反映了心脏异常,而这种心脏异常可能成为马拉松运动的猝死风险。因此,欧洲心脏病学会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员委员会推荐心电图作为预防运动猝死的重要手段。杭州马拉松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87年,是我国重要的马拉松赛事之一。杭州马拉松每年吸引大约20000名中国选手参加半程和全程马拉松。杭州马拉松赛32年来没有发生过心脏骤停。2014年以来,杭州马拉松组委会开始要求参赛者在赛前向组委会提交体检报告,并强烈推荐体检应包括12导联心电图。因此,本次研究以2015和2016年参加杭州马拉松的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心电图报告为基础,评估运动员心电图异常率,旨在为马拉松赛的运动风险防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和2016年参加杭州马拉松(半程和全程马拉松)的39082名参赛者。在杭州马拉松组委会要求参赛者通过互联网向组委会提交体检报告(包括12导联心电图),以便进行运动风险防控。本研究的数据分析基于马拉松运动员提交的心电图报告。本研究参加者的纳入标准如下:(1)年满18岁;(2)县级以上有资质的医院提供的12导联心电图报告;(3)提供个人信息(如性别、年龄、身高和体重);(4)半程或全程马拉松完成时间;(5)参加者2015年和2016年都参加了杭州马拉松,那么本次研究仅分析其2016年数据。本次研究最终纳入了24210名18-70岁的业余参赛者,其中18826名男性和5384名女性。心电图测试报告由一名工作人员手工输入数据表,并由另一研究助理进行复查。研究通过研究对象的体检报告获取研究对象的个人信息数据(性别、年龄、身高和体重等),从杭州马拉松成绩公告获取研究对象半程或全程马拉松的完成时间数据。研究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年龄、体重状况和运动成绩组的患病率。采用logistic回归比较马拉松成绩好和成绩差的研究对象在心电图异常率上的差异。研究结果:本次研究分析了11165名全马拉松选手和13045名半程马拉松选手的安静心电图数据。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超过四分之叁的研究对象为男性。尽管研究人群由马拉松运动员组成,还是有超过20%的男性运动员超重。近80%的马拉松运动员的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近8%和1%的研究对象分别有两个和叁个异常。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心律失常分别出现在约15%和5%的参与者中。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左心室高压、T波改变和心电轴右偏的患病率也高于1%。此外,这叁种心电图异常的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年轻马拉松运动员(<30岁)比中老年人更容易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失常和电轴右偏。然而,50岁以上的马拉松参与者出现左心室高压和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几率高于50岁以下的参与者。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大多数心电图异常的患病率没有显着差异。全马拉松运动员窦性心动过缓和左心室高压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半程马拉松运动员。以全程或半程马拉松的中位数成绩为临界点,将参加者分为成绩好组和成绩差组。马拉松成绩好组的窦性心动过缓、左心室高压、右心室高压和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明显高于成绩差组。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与半程马拉松运动员相比,全程马拉松运动员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和左心室高压的几率更高,但电轴右轴的风险更低。在回归模型中控制年龄、性别和体重状况后,成绩好组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左心室高压、右心室高压和AVB的风险均比成绩差组高。研究结论:窦性心动过缓、心律失常和左心室高电压是业余马拉松运动员最常见的心电图异常。窦性心动过缓和心室高压可能是长期马拉松训练的生理改变。然而,ST-T改变和电轴偏差等心电图异常可能与运动训练无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拉松运动员论文参考文献
[1].陈开.马拉松冠军都是非洲运动员那又有什么关系[N].长江日报.2019
[2].温煦,谢天胜,龚莹岚,沈彤辉.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心电图异常发生率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徐俊.马拉松赛事运动员越轨行为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4].沈卫林,王雪芹.江苏省优秀马拉松运动员冬训期训练安排调查与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5].曾令东.2019年名古屋女子马拉松运动员速度分配特征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6].黄一可.成都这一天全城热恋马拉松尽情燃烧卡路里[N].成都日报.2019
[7].孙来鑫,王菲菲.优秀马拉松运动员赛前高原训练血红蛋白变化特点——以2018年亚运会赛前宫丽华高原训练为例[J].青少年体育.2019
[8].徐伟,刘群,范丹琴.镇江市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
[9].姜鑫,姜立嘉.浅谈马拉松比赛中的风险因素与应对——评《优秀马拉松运动员科学化训练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9
[10].李嘉,汤江龙.马拉松运动员多布杰、大迫杰与基普乔格速度差异性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