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终检查 “五忌”(论文文献综述)
孙震[1](2021)在《以平时考核为导向的J省税务局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晓凤[2](2020)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有效性及其对策研究 ——以成都市S村为例》文中认为乡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乡村治理的效果影响着国家治理进程。乡村治理愈发凸显治理有效性这一基本价值导向。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乡村社会担负着更加严峻的重任。党的十九大做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5个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治理有效是基础。要进一步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完善乡村治理,推动乡村社会的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推进乡村社会发展,村党组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研究村级党组织如何领导乡村治理达到有效治理。本研究围绕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有效性展开,结合具体实践,分析实践过程中的做法、取得成效以及存在问题,进而提出建议以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效果。本篇文章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对国内外有关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理论成果进行梳理,明确文章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指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中存在的重难点、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为基本理论部分,明确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提出背景和重要意义,界定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有效性的相关概念,指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有效性的衡量维度,从组织、制度、秩序、服务四个方面来分析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有效性。第三章为现状描述部分,在搜集资料、对S村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厘清S村是如何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乡村治理进程的,捋顺其具体措施,总结S村取得的治理成效。第四章为问题及原因分析部分,通过梳理S村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具体实践过程及取得成效,发现S村在党建引领治理过程中主要存在组织建设不够扎实、制度建设不完善、服务供给不太完善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思想认识有偏差,保障条件不充分、考核机制不科学。第五章为对策部分,基于前文分析,提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要不断提升治理的有效性,就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健全充分的保障机制、构建科学的考核机制,从而提升治理效果。
赵庆明[3](2019)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研究(1927-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是在继承清末民初化学教育成果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化学教育开始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洋务学堂,但此时期的化学教育在修业年限、课程设置与课程标准上,每个学校各自拟定,没有统一标准,化学教师也大多由外国人担任,此时期的化学教育正处于初创期。清末新政时期,化学教育正式成为中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意义上的化学教科书也由此诞生,此时期的化学教科书大多译自日本,数量较多。进入民国以后,化学仍是中学的必修课程,化学教育在“壬午学制”学制后中国的化学教育得到了真正的提高和发展,并进入了现代教育的阶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近代化学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也有些许不足。1927年到1949年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中等化学教育发展的政策,先后颁布了五个中等化学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作为化学教科书编写与化学教学、考核的参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化学教育的发展。课程标准虽屡经修订,但仍存在诸如没有指导思想、大纲繁杂、学时太少等问题。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人自编教材成为化学教材的主体,改变了清末民初以来国外化学教科书为主流的局面。这得益于课程标准的出台以及化学教育家们的努力,这一时期出版了数量众多的中等化学教科书,其中不乏一些善本,但此时期的教科书仍不如一些译本教科书受欢迎,反映了国产教科书仍不成熟。化学教师作为化学教育的实施者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质量有了很大改善,大多数中学化学教师毕业于国内大学甚至国外大学的化学专业或其他相关理科专业,但多数化学教师未曾受过专门的教师教育致使在教学法与教学经验上有所欠缺,化学教师仍是各中学比较稀缺的教师。化学教学须有实验的配合,教育部为化学实验的正常开展做过许多工作,但由于仪器设备的缺乏使得大多数初中与部分高中亦无法正常开展实验教学。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有成功的一面,亦有不足的一面。成功之处是经过22年的发展,中等化学教育已然成为中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战乱时期也得以维持与发展,完成了自近代以来中等化学教育在中国的建制化进程。教育主管部门与广大化学工作者为此做出了贡献。但化学教育也存在诸如课程标准不成熟、教材分量过重、教学法不当、师资缺乏、实验形同虚设、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深受时局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抗战前的化学教育为建设服务,战时的化学教育为抗战服务,战后国民政府主导的化学教育在其垮台中走向消亡,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化学教育迎来新生。
袁名松[4](2020)在《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的影响及思想教育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民俗,民俗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事象。在新的历史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最艰巨任务在农村。苗族农民主要居住在湖南、贵州、四川、重庆、云南、广西、海南等地的贫困边远山区,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生产技术、农民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极为落后,而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但农民消极思想会引起农民不作为,甚至错误的行为,这是导致苗族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为了进一步提高苗族农民素质和苗族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使苗族社会紧紧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潮流,必须消除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的消极影响,转变苗族农民思想观念,引导苗族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我们在对民俗及苗族民俗进行基本的理论分析后,结合农民、思想的定义分析,并对农民思想进行了界定和特征分析,农民思想教育的内涵解读,指出加强苗族农民思想教育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介绍苗族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大类民俗,并全面系统介绍其发展情况、理论内涵和主要内容等方面。我们通过采取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影响的现状调查、结果分析及得出结论,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在积极影响方面,苗族的优良民俗有助于农民形成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积极进步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而在消极影响方面,落后民俗使少数农民形成唯心主义世界观、消极的人生观、错误的价值观。进一步挖掘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产生消极影响的深层原因:一是历史遗留的落后民俗束缚农民思想;二是苗族农民思想教育的不足;三是苗族农民自身的因素。在此,我们提出了加强改进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影响的思想教育策略。第一,树立思想教育目标;第二,坚持思想教育原则;第三,积极丰富思想教育内容;第四,创新思想教育方法;第五,积极拓宽思想教育载体;第六,加强思想教育队伍建设;第七,优化思想教育环境。总之,本研究以苗族民俗为切入点,结合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影响现状,总结提炼出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进一步挖掘造成农民思想消极影响的深层原因,最后提出了加强改进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影响的思想教育策略,希望能够借此提高当前苗族农民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苗族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苗族农民自由全面发展。
邵伟[5](2016)在《军队民主建设的发展创新研究 ——基于2000名基层官兵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军队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范畴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着民主一般共同属性,同时军队作为执行特殊任务的武装集团,又有其自身特殊性。当前,社会民主建设进程加速推进,军队体制结构和官兵成分发生重大变化,军队民主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把握当前军队民主建设的特点规律,推进军队民主建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是当前军队发展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运用历史归纳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研究分析如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军队民主建设。论文总结概括了军队民主的形成和发展,并以28个连队的2000名官兵为调研对象,采取查阅档案、集体座谈、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梳理出军队民主建设现状,分析了当前军队民主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概括出当前军队民主建设存在的五个方面的矛盾问题,即:官兵的民主素质与日益增长的民主愿望不相适应,官兵要求的民主范围广泛与民主内容窄小,官兵民主意识增强与民主落实质量不高,官兵意愿表达强烈与民主渠道不够通畅,民主要求的严肃性与法规不够完善。围绕以上问题,从提升民主素养、拓展民主内容、创新民主形式、健全民主制度、建强民主组织、规范民主权利、营造民主氛围等七个方面,提出了构建新形势下军队民主建设体系的实现途径,并针对当前部队诸多建设领域,进行了民主建设实践检验。
杜维霞[6](2014)在《专业化视域下的明清讼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知识群体,讼师在明清时期表现出强烈的知识社会化、专业化倾向,不仅在专业技能与组织构成上逐步走向专业化,且与国家、社会及其他群体积极互动,塑造了特定的社会形象,成为考察明清社会变迁的重要视角。讼师并非健讼社会产生的根源,却是健讼社会的产物和表现。明清讼师构成较为广泛,不仅有落魄读书人,也有“衣冠子弟”,宗室、官员、胥吏等有时也会化身为诉讼背后的讼师。利益是讼师从事法律服务的本质驱动力,讼师的整体收入也远高于一般社会大众。明清讼师分布的区域性较强,长江中下游地区更为集中多见。专业化是明清讼师的诉讼特征。他们凭借着读书人特有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致力于为诉讼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形成了具有专业素养的讼师群体。其参与诉讼活动的内容,除了基本的教人诉讼、AI写作词状,还拓展到为当事人制定诉讼策略、处理诉讼关系、代打官司等等。讼学文献的涌现与传播,是讼师技能专业化的重要结晶。构建社会资源网络是讼师在从业活动中拓展生存空间、谋求群体地位的重要方式,是讼师走向专业化的关键环节。讼师内部的竞争与联合现象极为常见,部分地区的讼师甚至还组建有类似于行业组织的社会团体,诸如破鞋党、仓颉会、作文会、文昌会等,体现了讼师内部自觉的组织化倾向。讼师生活在息讼与准讼的社会环境中,其与官员有着内在的对立性,但二者的利益联合亦较常见。利益纽带的维系下,讼师与胥吏、衙役、代书、保长及诉讼当事人等过从甚密,其纠结多方合力完成助讼活动并共同赢利甚至成了明清诉讼活动的通行模式。讼师社会形象的塑造是其“职业”地位被公众认可的外在表征。讼师的诉讼表现衍生出讼师与讼棍的二元形象,但历史记忆呈现的多为唯利是图的讼棍,这是官方强势话语权的结果。讼师的诉讼活动与儒家的“息讼”思想背道而驰,诉讼立场亦违于“学而优则仕”的初始理想,寻求与儒家及官方思想的契合成了其内心救赎的方式,也促进了讼师群体意识和从业意识的逐步形成,使得讼师群体在专业化进程中向前迈进了一步。但官府对司法使用的专利性,限制了其近代化进程,注定了其夹缝生存的历史命运。讼师的专业化发展过程,融汇在地方社会潜移默化的变迁中。讼师对明清时期法律常识的传播、诉讼技巧的提炼及司法审判体系的制度化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亦为近代律师职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一定标准并得到社会认可的职业群体已初具雏形,“民国初期的律师,多来源、演变于清末的讼师”。讼师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展现了地方社会的重大变迁。
张定军[7](2014)在《SY市供电公司电网建设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级供电企业目前的电网建设项目管理体系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而且针对目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建立起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电网建设管理制度体系、统筹出与之相适应的操作章程显得尤为重要,借此体系章程,在实际应用中可进一步加强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提高电力企业的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本论文对有关项目管理模式的理论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基于此研究,对项目管理的三个主要理论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及质量管理三个方面,并在之后对SY市电网建设项目具体工程实例进行了相关分析,有针对性地对SY市供电公司电网建设在进度、成本、质量三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缺陷进行相关改进,主要从人才管理、财物管理、流程管理及制度管理等方面提出新的管理优化方案,并从职能管理部门设置方面简要分析提出实施管理优化方案的保障措施。本文结合管理优化方案的可行性方案,针对市级电网建设项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新的设计的构想,展望了预期效果。未来,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我国有关电力工程建设的专业技术人才将会越来越多,随着多年大规模电网工程项目实践的积累,市级电网建设工程管理将更加科学、更加规范。
黄团元[8](2011)在《“基层一线”做群众工作“五忌”》文中提出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突出了"人民"的地位,在阐述建党90年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时,每件都强调是"紧紧依靠人民完成"的。同时,又提升了"群众"的高度:"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只有我
刘国春[9](2011)在《坚持“五忌“”五戒” 强化领导干部学习机制》文中研究表明加强学习监督,增强领导干部学习的自觉性,是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和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目前领导干部学习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从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提出了强化领导干部学习机制建设问题。
谢超祥[10](2007)在《TJ公司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诊断与设计》文中认为TJ公司自2004年以来得到迅速发展,营业额从2亿元左右人民币快速增长到近7亿元,企业人员规模也从900人迅速扩张到近3千人,企业在未来2年后的营业额、产能、人员规模预计还会增加至少1倍,公司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人才的支持,公司战略的有效实施更有赖人力资源的支持,因此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企业如何吸引、招聘、培训、激励、留住合适的人才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其中薪酬体系与绩效管理无疑是重点内容。本文选题的目的就是,试图通过对TJ公司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进行诊断,并在诊断的基础上,构建出适合TJ公司乃至其它类似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和薪酬管理体系。论文以公平理论为依据,结合激励学、组织行为学等理论,选择公司的绩效体系、薪酬体系为对象,从分析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主要模式入手,通过收集、归纳、统计、分析了公司的大量数据后,查找和归纳出TJ公司薪酬管理体系与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从公平理论出发,设计和构建了以提高员工公平感激励员工的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体系。作者认为,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从人力资源的角度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体系。在论文中,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以岗位任务为基础,BSC为框架,目标管理为核心,关键事件法、强制排序法为补充之混合性KPI绩效管理体系;以岗位工资、技能工资为基础,市场系数进行基础调整,绩效工资进行日常发放调整的综合薪酬管理体系。这两个体系能较好地反映及评估员工们做出的贡献、强化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帮助组织吸引和留住必需的人才、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本、为赢得公司的竞争优势奠定基础。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公平理论对TJ公司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体系进行了诊断,并提出基于公平理论的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改善方案。希望本文所做的探索能对广大企业如何做好薪酬管理与绩效管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年终检查 “五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年终检查 “五忌”(论文提纲范文)
(2)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有效性及其对策研究 ——以成都市S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重难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重难点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章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有效性的理论阐释与衡量维度 |
一、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提出背景 |
(一)基层党建为乡村治理提供资源 |
(二)乡村治理实效提升需要党建引领 |
二、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重要意义 |
(一)有效性是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基本目标 |
(二)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意义体现 |
三、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有效性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四、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有效性的衡量维度 |
(一)乡村组织体系完善 |
(二)乡村规章制度健全 |
(三)乡村社会秩序良好 |
(四)乡村公共服务有效 |
第三章 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实践现状--以S村为例 |
一、调研对象和调研过程 |
(一)调研对象 |
(二)调研过程 |
二、S村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实施过程 |
(一)S村加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缘由 |
(二)S村加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实施步骤 |
三、S村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实践成效 |
(一)村党组织作用增强 |
(二)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
(三)乡村秩序日益和谐 |
(四)村民自治更有活力 |
第四章 S村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基本原因 |
一、S村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组织建设不够扎实 |
(二)制度建设不完善 |
(三)服务供给不太完善 |
二、S村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存在问题的基本原因 |
(一)思想认识有偏差 |
(二)保障条件不充分 |
(三)考核机制不科学 |
第五章 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有效性的对策 |
一、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 |
(一)增强对基层党建的认识 |
(二)增强对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认识 |
二、健全充分的保障机制 |
(一)健全资金保障机制 |
(二)健全人才保障机制 |
(三)健全技术保障机制 |
三、构建科学的考核机制 |
(一)考核主体多元化 |
(二)考核标准差异化 |
(三)考核程序严谨化 |
(四)考核方式多样化 |
(五)加强考核结果运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发展概况 |
第一节 1927年前近代化学教育的开端与化学教育体系的建立 |
一、化学教育的开端 |
二、清末的化学教育 |
三、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化学教育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十年经济建设时期”的中等化学教育继续发展(1927-1937) |
一、国民政府教育宗旨的确立及其教育立法 |
二、中等化学教育的黄金十年 |
第三节 抗战及战后时期的中等化学教育的曲折发展(1937-1949) |
一、战时教育体制与中等教育政策的调整 |
二、战时中等化学教育的继续发展 |
三、战后中等化学教育的发展与危机 |
第二章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
第一节 1927年以前的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
第二节 暂行标准:1929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
一、暂行中学课程标准制定背景 |
二、1929年中学化学暂行课程标准内容 |
三、1929年中学化学暂行课程标准评价 |
第三节 正式标准:1932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
一、1932年中学课程标准制定背景 |
二、1932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内容 |
三、1932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评价 |
第四节 战前标准:1936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
一、1936年中学课程标准修订背景 |
二、1936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内容 |
三、1936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评价 |
第五节 战时标准:1941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
一、1941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修订背景 |
二、1941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修订内容 |
第六节 战后标准:1948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
一、1948年中学课程标准修订背景 |
二、1948年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修订内容 |
小结 |
第三章 中等化学教科书研究 |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中等化学教科书编写回顾 |
一、传教士与化学教科书 |
二、新式化学教科书的诞生 |
三、中等化学教科书的初步发展(1912-1926)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科书编写出版总体概况 |
一、十年建设:民国中学化学教科书出版的“黄金时代”(1927-1936) |
二、抗战及战后的中等化学教科书曲折发展(1937-1949) |
第三节 化学教科书的发展趋势 |
一、化学教科书的本土化 |
二、化学教科书的规范化 |
三、化学教科书编者的专业化 |
四、化学教科书体现时代性 |
第四节 南京政府时期中学化学教科书的评价 |
一、化学教科书的优点 |
二、化学教科书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中等学校化学教师群体分析 |
第一节 中等学校化学教师来源与进修制度 |
一、中等学校化学教师来源 |
二、中学化学教师的进修 |
第二节 中学化学教师结构考察 |
一、中等化学教师的学历结构 |
二、中等化学教师的年龄及性别结构 |
第三节 化学教师日常工作及案例分析 |
一、化学教师的日常工作 |
二、化学教师案例分析 |
三、化学教师的职业兴趣 |
第五章 中等化学的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 |
第一节 中等化学的课堂教学 |
一、教学法及讨论 |
二、中等化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
第二节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 |
一、中学化学设备标准 |
二、化学实验教材与仪器设备 |
三、化学实验课开课情况分析 |
第三节 中学化学教学评价 |
一、中学化学考试成绩的考察 |
二、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
小结 |
第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的历史思考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评价 |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化学教育的成就 |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化学教育的局限性 |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的启示 |
一、化学教育应与社会及时代密切联系 |
二、化学教育应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4)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的影响及思想教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主要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方法 |
1.3.3 主要创新点 |
2 本研究相关概念及理论阐述 |
2.1 民俗及苗族民俗 |
2.1.1 民俗的含义、分类与特征 |
2.1.2 苗族的历史发展 |
2.1.3 苗族民俗的含义与功能 |
2.2 农民思想及农民思想教育 |
2.2.1 农民思想及其特征 |
2.2.2 农民思想教育的涵义及特点 |
2.2.3 加强农民思想教育的重要意义 |
2.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关于民俗民族的理论 |
2.3.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
2.3.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与民俗教育的理论 |
3 苗族的主要民俗 |
3.1 物质民俗 |
3.1.1 居住民俗 |
3.1.2 饮食民俗 |
3.1.3 服饰民俗 |
3.1.4 生产民俗 |
3.2 社会民俗 |
3.2.1 婚姻民俗 |
3.2.2 丧葬民俗 |
3.2.3 岁时节日民俗 |
3.3 精神民俗 |
3.3.1 信仰民俗 |
3.3.2 禁忌民俗 |
3.3.3 乐舞民俗 |
3.4 语言民俗 |
3.4.1 苗族语言 |
3.4.2 苗族民间文学 |
4 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的影响 |
4.1 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影响的现状调查 |
4.1.1 现状调查概况 |
4.1.2 调查结果分析 |
4.1.3 调查结论 |
4.2 苗族优良民俗对农民思想的积极影响 |
4.2.1 优良民俗有助于农民形成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
4.2.2 优良民俗有助于农民形成积极进步的人生观 |
4.2.3 优良民俗有助于农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
4.3 苗族落后民俗对农民思想的消极影响 |
4.3.1 落后民俗使少数农民形成唯心主义世界观 |
4.3.2 落后民俗使少部分农民形成消极的人生观 |
4.3.3 落后民俗使极少数农民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
5 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
5.1 历史上遗留的落后民俗侵蚀农民思想 |
5.1.1 历史上遗留的主要落后民俗 |
5.1.2 历史上遗留的落后民俗对农民思想的侵蚀 |
5.2 苗族农民思想教育的不足 |
5.2.1 对农民思想教育不够重视 |
5.2.2 对历史上遗留民俗未加以正确引导 |
5.2.3 对农民思想的实践教育开展不够 |
5.3 苗族农民自身的因素 |
5.3.1 少数农民文化水平较低 |
5.3.2 少部分农民判断能力较差 |
5.3.3 少数农民认识水平不高 |
6 加强改进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影响的思想教育策略 |
6.1 树立思想教育目标 |
6.1.1 促进苗族民俗的批判传承与利用 |
6.1.2 促进苗族农民的全面发展 |
6.1.3 促进苗族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
6.2 坚持思想教育原则 |
6.2.1 以农民为本原则 |
6.2.2 符合苗族农村社会进步原则 |
6.2.3 价值导向与利益导向相结合的原则 |
6.2.4 差异化原则 |
6.2.5 激励原则 |
6.3 丰富思想教育内容 |
6.3.1 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培育苗族农民 |
6.3.2 用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熏陶苗族农民 |
6.3.3 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苗族农民 |
6.3.4 用马克思主义民俗观培育苗族农民 |
6.3.5 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培育苗族农民 |
6.4 创新思想教育方法 |
6.4.1 说理教育法 |
6.4.2 民俗活动教育法 |
6.4.3 田野调查与民俗论坛相结合的方法 |
6.4.4 典型示范法 |
6.4.5 自我教育法 |
6.4.6 新媒体交流法 |
6.5 拓宽思想教育载体 |
6.5.1 突出苗族特色民俗活动载体 |
6.5.2 加强苗族农村管理载体 |
6.5.3 挖掘苗族农村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 |
6.6 加强思想教育队伍建设 |
6.6.1 严格选拔农民思想教育队伍成员 |
6.6.2 加强对农民思想教育队伍成员的培养 |
6.6.3 重视农民思想教育队伍成员的任用 |
6.6.4 建立农民思想教育队伍成员的科学合理考核制度 |
6.7 优化思想教育环境 |
6.7.1 优化苗族农民家庭环境 |
6.7.2 优化苗族农村舆论环境 |
6.7.3 优化苗族农村民俗生态环境 |
6.7.4 优化苗族农村人文环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军队民主建设的发展创新研究 ——基于2000名基层官兵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
1.2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2.1 研究的重点 |
1.2.2 研究的难点 |
1.2.3 研究的创新点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文献综述 |
1.5.1 研究现状 |
1.5.2 研究趋势 |
第2章 军队民主建设的历史脉络 |
2.1 军队民主的形成与发展 |
2.2 当代军队民主的内涵解析 |
第3章 当前军队民主建设现状 |
3.1 军队民主建设调研取样概况 |
3.2 军队民主建设面临的新情况 |
3.2.1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挑战 |
3.2.2 民主全球化的冲击 |
3.2.3 官兵成份发生变化 |
3.3 军队民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官兵日益增长的民主愿望与民主素质之间的矛盾 |
3.3.2 官兵要求的民主范围广泛与民主内容窄小的矛盾 |
3.3.3 官兵民主意识增强与民主落实质量之间的矛盾 |
3.3.4 官兵意愿表达与民主渠道不通畅的矛盾 |
3.3.5 民主要求的严肃性与法规不够完善的矛盾 |
第4章 新形势下军队民主建设应把握的原则 |
4.1 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 |
4.2 必须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 |
4.3 必须牢牢把握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
4.4 必须强化依法治军、从严治军 |
第5章 新形势下军队民主建设体系构建 |
5.1 提升民主素养 |
5.1.1 军队民主素养的构成 |
5.1.2 提升官兵民主素养的途径 |
5.2 拓展民主内容 |
5.2.1 政治民主要满足官兵政治需求 |
5.2.2 经济民主要满足官兵生活需求 |
5.2.3 军事民主要满足官兵训练需求 |
5.3 创新民主形式 |
5.3.1 推行军队事务公开 |
5.3.2 开展军队民主评议 |
5.3.3 打造网络民主平台 |
5.4 规范民主制度 |
5.4.1 规范民主集中制 |
5.4.2 规范民主生活制度 |
5.4.3 规范军队党内监督制度 |
5.5 健全民主组织 |
5.5.1 加强民主建设组织领导 |
5.5.2 培养民主建设骨干力量 |
5.5.3 加大民主建设培训力度 |
5.5.4 健全民主建设运行机制 |
5.6 维护民主权利 |
5.6.1 军队民主权利的内涵 |
5.6.2 军人行使民主权利应把握的原则 |
5.6.3 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的方法途径 |
5.7 营造民主氛围 |
5.7.1 发扬领导干部民主作风 |
5.7.2 健全民主建设保障机制 |
5.7.3 实施民主建设奖惩激励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军队民主建设调查问卷 |
附录B 基层部队事务公开实施细则(试行) |
(6)专业化视域下的明清讼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旨趣 |
二、对学术前史的思考及相关界定 |
三、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
四、研究方法与重难点分析 |
第一章 健讼与明清讼师的活跃 |
第一节 讼师的发展流变 |
第二节 明清健讼社会的形成 |
一、健讼之风的盛行及成因 |
二、官方息讼思想的推行 |
第三节 明清讼师的活跃 |
一、明清讼师存在的制度前提 |
二、明清讼师的基本状况 |
第二章 明清讼师诉讼活动的专业化倾向 |
第一节 学以致用:明清讼师的专业素养 |
第二节 讼师的诉讼活动及其专业化倾向 |
一、AI写作诉讼词状 |
二、制定诉讼策略 |
三、处理诉讼关系 |
四、直接出头代讼 |
第三节 讼学文献与讼师技能的专业化 |
一、讼学文献的传播 |
二、讼学文献与讼师的专业化 |
第三章 讼师社会资源网络的构建 |
第一节 内部整合:讼师间的竞争与联合 |
第二节 外部关系:讼师社会资源网络的构建 |
一、讼师与官吏 |
二、讼师与胥吏 |
三、讼师与代书 |
四、讼师与基层小吏 |
五、讼师与民众 |
第四章 讼师与讼棍:明清讼师社会形象的塑造 |
第一节 讼师与讼棍:明清讼师的不同影像 |
第二节 打击与召唤:讼师形象的官方塑造 |
第三节 落寞与回归:讼师的精神窘境及职业认同 |
第五章 群体、职业与地方社会 |
第一节 讼师对明清诉讼活动的双重影响 |
第二节 讼师在地方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三节 讼师专业化与近代司法转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致谢 |
(7)SY市供电公司电网建设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企业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 |
2.1 工程项目管理概念界定 |
2.2 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理论分析 |
2.2.1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理论分析 |
2.2.2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理论分析 |
2.2.3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理论分析 |
第三章 SY市供电公司电网建设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 进度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3 成本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4 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四章 SY市供电公司电网建设管理优化操作实施方案 |
4.1 工程项目管理的总体协调性分析 |
4.2 SY市供电公司电网建设进度管理优化具体操作实施方案 |
4.2.1 事前研究建设项目 |
4.2.2 完善各阶段进度管理目标体系 |
4.2.3 增进各部门专业人才沟通 |
4.2.4 制定系统的网络进度计划 |
4.3 SY市供电公司电网建设成本管理优化方案 |
4.3.1 完善电网建设体制 |
4.3.2 完善机构设置 |
4.3.3 优化概预算编制 |
4.3.4 优化设计变更过程管控 |
4.4 SY市电网建设质量管理优化 |
4.4.1 制度管理优化 |
4.4.2 培养人员质量管理意识及技能培训 |
4.4.3 样板引路、加强交流 |
4.4.4 加大低电压等级管理力度 |
第五章 SY市供电公司电网建设管理优化保障实施措施 |
5.1 SY供电公司电网建设管理总体协调保障措施 |
5.2 SY供电公司电网建设管理优化保障措施 |
5.2.1 SY供电公司电网建设进度管理优化保障措施 |
5.2.2 SY供电公司电网建设成本管理优化保障措施 |
5.2.3 SY供电公司电网建设质量管理优化保障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9)坚持“五忌“”五戒” 强化领导干部学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坚持“五忌”, 督促领导干部学习, 增强素质培养 |
1. 在组织安排上, 切忌“叶公好龙”。 |
2. 在组织学习上切忌置身于外。 |
3. 在学习方式上, 切忌形式主义。 |
4. 在学习实践上, 切忌理论脱离实际。 |
5. 在领导干部的调培训上, 切忌观念扭曲。 |
二、坚持“五戒”, 培养学习热情, 增强学习意识 |
1. 在思想观念上, 力戒守旧, 与时俱进, 不断调整更新知识结构。 |
2. 在学习过程中, 力戒间断性学习, 把学习视为领导干部的生活需要。 |
3. 在学习态度上, 力戒浅尝辄止, 不断深化学习过程。 |
4. 在学习方法上, 力戒学而不化, 掌握立场、观点、方法, 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
5. 在学习实践上, 力戒学用脱节, 把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 |
(10)TJ公司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诊断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企业绩效管理国内外研究动态 |
二.企业薪酬管理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人力资源管理诊断方法概述 |
四.我国企业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理论与实践衔接与融合现状概述 |
第三节 本文研究意义、重点、目标、思路和程序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重点与目标 |
三.研究思路和程序 |
第二章 TJ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
第一节 TJ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一.TJ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总体状况 |
二.TJ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二节TJ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体系与管理理念现状分析 |
一.管理基础现状分析 |
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
三.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现状分析 |
第三节 TJ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 |
一.TJ公司组织管理分析 |
二.TJ公司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激励性诊断 |
三.TJ公司绩效管理体系与薪酬管理体系诊断 |
第三章 TJ公司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体系总体改善方案设计 |
第一节 基于公平理论的整体设计思路和程序 |
一.总体改善方案设计思路 |
二.总体改善方案设计的程序 |
第二节 基于公平理论的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体系设计内容 |
一.战略目标规划 |
二.组织系统设计 |
三.管理系统规划与设计 |
四.岗位分析 |
五.绩效方案与薪酬方案初步规划 |
第二节 培育公平文化,提升员工对绩效体系与薪酬体系的公平感 |
一.做法公平 |
二.培育公平文化、建立符合公司战略发展的公平比较体系 |
第四章 TJ公司绩效管理体系改善方案设计 |
第一节 绩效管理总体方案设计 |
一.战略与绩效管理的关系 |
二.KPI与BSC有效结合及目标管理的导入为战略的实现提供了有效工具 |
三.关键事件法与强制排序法为绩效管理的完备性与灵活性提供了保障 |
第二节 绩效目标体系建立与绩效方案设计 |
一.战略目标分解系统设计及绩效考核指标的选择 |
二.绩效考核标准的制定及绩效考核表单的设计 |
第三节 绩效方案实施与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体系设计 |
一.绩效文化的营造,获取对绩效考核的支持 |
二.绩效辅导体系与面谈体系设计 |
三.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体系设计 |
第五章 TJ公司薪酬管理体系改善方案设计 |
第一节 薪酬改善方案总体设计 |
一.薪酬方案选择 |
二.薪酬方案设计程序 |
第二节 岗位评价,建立各岗位价值点数 |
一.岗位评价方法选择 |
二.评价因素的选择和评价岗位的分类 |
三.岗位评价的实施及数据处理 |
四.TJ公司岗位评价方案及实施步骤 |
第三节 薪资结构规划 |
一.薪资结构概述 |
二.职务工资、主管奖金、晋升通路规划 |
三.技能工资、市场工资设计 |
四.绩效工资设计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年终检查 “五忌”(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平时考核为导向的J省税务局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D]. 孙震. 吉林大学, 2021
- [2]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有效性及其对策研究 ——以成都市S村为例[D]. 刘晓凤.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等化学教育研究(1927-1949)[D]. 赵庆明.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4]苗族民俗对农民思想的影响及思想教育策略研究[D]. 袁名松.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5]军队民主建设的发展创新研究 ——基于2000名基层官兵的调查[D]. 邵伟. 南昌大学, 2016(03)
- [6]专业化视域下的明清讼师研究[D]. 杜维霞. 华中师范大学, 2014(12)
- [7]SY市供电公司电网建设管理优化研究[D]. 张定军. 长沙理工大学, 2014(03)
- [8]“基层一线”做群众工作“五忌”[J]. 黄团元. 学习月刊, 2011(15)
- [9]坚持“五忌“”五戒” 强化领导干部学习机制[J]. 刘国春.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1(02)
- [10]TJ公司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诊断与设计[D]. 谢超祥. 广西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