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层间剪切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地压,断层,液晶,应力,涂层,复合材料。
层间剪切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陈兴周,李建林,柴军瑞,白俊光[1](2013)在《坝肩高边坡层间错动带剪切蠕变特性与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坝工程坝肩边坡岩体深部层间错动带的蠕变力学特性与蠕变损伤特性,直接影响着水电工程的长期稳定性与整体安全性。以某坝肩高边坡岩体层间错动带的剪切蠕变力学试验为基础,研究了层间错动带的剪切蠕变力学特性,分析了层间错动带的长期剪切强度参数和加速蠕变特性及蠕变速率变化特征;通过对层间错动带加速蠕变过程中损伤演化特性的分析,研究了考虑层间错动带岩体力学参数弱化和伴随加速蠕变变化的蠕变损伤效应,并基于西原流变模型和蠕变损伤演化方程,建立了能够反映高边坡层间错动带蠕变损伤演化过程的本构模型;而后通过对比数据拟合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提出的本构模型进行验证,显示所建立本构模型的正确性与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9期)
张松鹏,张向军,田煜,孟永钢[2](2012)在《采用液晶涂层测量介质流与壁面间剪切应力的定量模型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场中介质流与壁面间剪切应力的定量测量,在运动物体例如航天器等的表面流场观测与表面减阻等领域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向列相液晶涂层技术针对介质流与固体壁面间的剪切应力展开定量测量.首先利用液晶弹性变形理论建立了向列相分子在剪切应力场作用下旋光性光强信号与剪切应力大小的定量模型;进而,在固体表面制备了5 CB与7 CB向列相液晶涂层,采用搭建的实验装置对不同剪切应力场下的测试涂层的光强进行了测试与理论模型的计算模拟,测试结果与定量模型相当吻合;进一步探讨了液晶涂层测试技术的极限剪切应力、灵敏范围以及涂层膜厚、分子弹性等关键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2年23期)
刘东燕,孙海涛,张艳[3](2010)在《采动影响下采区上覆岩层层间剪切滑移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动影响下采区上覆岩层将发生剧烈的调整,产生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位移。由于煤系岩层具有明显的分层性,这使得通过均匀介质或者松散体理论获得的岩层位移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建立了承受非均匀荷载的等效复合岩梁模型,并对上覆岩层的层间剪切滑移进行描述,且通过数值模拟和工程实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是适合描述采区上覆岩层层间剪切滑移规律的。(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0年02期)
赵扬锋,潘一山,于海军[4](2007)在《基于剪切梁层间失效模型的断层冲击地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剪切梁层间失效模型用于分析断层冲击地压的发生,在不考虑断层的弹性时对断层冲击地压进行了解析分析,得到了剪切梁的位移和应力分布规律和断层冲击地压发生时撕开裂纹长度和临界载荷。分析了撕开裂纹长度和临界载荷与各种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采深越大,剪切梁的剪切弹性模量越小,剪切梁厚度越厚,断层带剪切软化模量越大;断层带厚度、滑动摩擦系数、剪应力峰值强度越小时,断层冲击地压容易发生。采深、剪切梁的剪切弹性模量、断层带剪切软化模量、剪应力峰值强度、断层带厚度这些参数对断层冲击地压的发生影响较大。其结果为预测、防治断层冲击地压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07年08期)
肖晓春,潘一山,王秋香[5](2005)在《影响剪切梁层间失效模型的参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剪切梁层间失效模型来分析地震的发生并考虑关键参数的变化对模型的影响。将岩体简化为弹塑性竖向夹层粘结在一起的剪切梁,考虑了侧压力沿竖向的变化;分析了岩体的位移和应力分布规律,建立了地震发生的条件,得到了层间裂纹产生及其扩展受材料特性等参数影响的变化规律。应力分布和弹性断裂理论所得值相比没有那样的奇异性,但比弹塑性分析所得值有更高的应力集中,比较符合岩石工程的实际。(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李忠华,潘一山[6](2004)在《基于剪切梁层间失效模型的断层冲击地压解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断层冲击地压是断层带介质和围岩组成的系统在采动诱发下的变形失稳问题。本文将断层看做具有塑性软化性质的软弱夹层,应用剪切梁层间失效模型,分析了断层错动型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得到冲击前后软化范围和断层错动量的解析式。断层冲击地压发生的内因是断层介质具有塑性软化性质,外因是断层附近的采掘活动引起上下盘变形而积聚大量的弹性能。上下盘弹性能突然释放造成断层-围岩系统失稳,形成断层错动型冲击地压。(本文来源于《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04-10-01)
杨伟军,禹慧[7](2003)在《钢框架考虑节点域剪切变形及P-Δ效应的层间剪切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杆系模型形成结构的总刚矩阵,分析时考虑了梁、柱的弯曲、剪切、轴向变形以及节点域的剪切变形;经过静力缩聚将其化为质点串模型,然后结合层模型的一些特点,得出等效层间剪切刚度,最后利用层间剪切模型的简化二阶分析方法得到了考虑二阶效应及节点剪切变形的层间剪切模型总刚矩阵。(本文来源于《长沙交通学院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李忠华,杨金明,潘一山[8](2001)在《基于剪切梁层间失效模型的地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剪切梁层间失效模型用于分析地震的发生。将岩体简化为由弹塑性竖向夹层粘结在一起的剪切梁;考虑了侧压力沿竖向的变化;将地层深部产生的反平面剪切载荷作为诱发地震的原因;分析了岩体的位移和应力分布规律,得到了层间裂纹产生及其扩展规律,建立了地震发生的条件,提出了一种预报地震的方法。(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1年04期)
舒小平[9](2001)在《复合材料层板层间剪切滑移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复合材料层板层间剪切滑移现象 ,提出了一种精确的分析模型。位移场采用传统形式 ,位移变量少 ,平衡方程简洁 ,但通过构造剪切变形函数 ,成功地满足了非滑移界面的连续条件和滑移界面的位错条件 ,使模型具有很高的精度 ,还首次导出了各类边界条件下滑移模型的解。(本文来源于《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1年02期)
沈新普[10](2001)在《关于“求解层间界面反平面剪切破坏的剪切梁模型(Ⅰ)”一文的更正》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本人的原因 ,发表在《应用数学和力学》 ,2 0 0 0 ,2 1 (1 1 ) ,1 1 0 1~ 1 1 0 8上的“求解层间界面反平面剪切破坏的剪切梁模型 (Ⅰ )”一文的图 1有误 ,更正如下 :错误图 1 由粘性层 (内聚力层 )结合的一对(本文来源于《应用数学和力学》期刊2001年05期)
层间剪切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流场中介质流与壁面间剪切应力的定量测量,在运动物体例如航天器等的表面流场观测与表面减阻等领域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向列相液晶涂层技术针对介质流与固体壁面间的剪切应力展开定量测量.首先利用液晶弹性变形理论建立了向列相分子在剪切应力场作用下旋光性光强信号与剪切应力大小的定量模型;进而,在固体表面制备了5 CB与7 CB向列相液晶涂层,采用搭建的实验装置对不同剪切应力场下的测试涂层的光强进行了测试与理论模型的计算模拟,测试结果与定量模型相当吻合;进一步探讨了液晶涂层测试技术的极限剪切应力、灵敏范围以及涂层膜厚、分子弹性等关键影响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层间剪切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陈兴周,李建林,柴军瑞,白俊光.坝肩高边坡层间错动带剪切蠕变特性与模型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3
[2].张松鹏,张向军,田煜,孟永钢.采用液晶涂层测量介质流与壁面间剪切应力的定量模型与试验研究[J].物理学报.2012
[3].刘东燕,孙海涛,张艳.采动影响下采区上覆岩层层间剪切滑移模型分析[J].岩土力学.2010
[4].赵扬锋,潘一山,于海军.基于剪切梁层间失效模型的断层冲击地压分析[J].岩土力学.2007
[5].肖晓春,潘一山,王秋香.影响剪切梁层间失效模型的参数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
[6].李忠华,潘一山.基于剪切梁层间失效模型的断层冲击地压解析分析[C].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2004
[7].杨伟军,禹慧.钢框架考虑节点域剪切变形及P-Δ效应的层间剪切模型[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3
[8].李忠华,杨金明,潘一山.基于剪切梁层间失效模型的地震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9].舒小平.复合材料层板层间剪切滑移模型[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10].沈新普.关于“求解层间界面反平面剪切破坏的剪切梁模型(Ⅰ)”一文的更正[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