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施工质量体系建构及其应用研究

工程项目施工质量体系建构及其应用研究

韩卫东[1]2004年在《工程项目施工质量体系建构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振兴,技术的进步,建筑业作为展现我国国民经济实力、科学技术水平的窗口有了长足的发展,成绩斐然。由于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过程也发生了重大变革。随着社会上一些重大工程质量事故的曝光,建设工程质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工程质量关系到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21世纪这个质量世纪的今天,工程产品质量和服务也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的法宝。对此,本文结合山东省某开发区综合楼的建设,在分析了产品特性和质量管理过程后,以全面质量管理和ISO9000:2000族质量管理标准体系为指导建立企业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制订出综合楼的质量控制程序和检验程序,并根据质量管理职能,对施工过程的影响因素人、料、机、法、环中的人、料及施工工序等重点因素进行质量控制;对钢筋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因果分析,并对钢筋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过程进行质量管理和预控,以此说明施工工序控制情况。同时借助于数理统计法,对在灌注桩施工中混凝土的强度、底板浇注中混凝土成品动态进行预控,为综合楼的顺利施工进行了有效的质量控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文章最后,通过建立顾客满意度测评模型,对综合楼的施工质量进行综合测评,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认为综合楼的质量控制是成功的。本文提出了施工质量控制从把关检验和过程控制为主转向以“顾客满意”为导向的不断改进的质量控制思路。

杨明[2]2004年在《电厂大修技术改造监理运作模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工程监理制是我国电力建设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效途径,它摆脱了传统的增效型增长方式,解决了我国工程建设领域高投入、高消耗、低产量、低质量、低效益的问题,有利于优质、高效的完成工程建设任务。本文试图将工程监理的思想理念引入电厂大修技改工程项目管理中。通过将先进的现代项目管理理念与我国当前电厂大修技改工程管理特点相结合,在现有电厂大修工程管理体制下,提出一个有一定实用性的工程管理模式参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提高我国当前电厂大修技改工程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提供一点帮助。论文主要包括叁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论述研究意义。对工程监理基本理论进行了扼要介绍。第二部分从分析电厂大修技改工程管理特点入手,详细论述了大修技改工程管理特点,指出当前电厂大修技改工程管理模式(大修指挥部模式)中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条件的种种弊端,对过去电厂大修技改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及根源进行了刨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问题解决思路。论文提出协调定理,从降低协调成本的角度指出明晰各方权责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从叁个层次建构出电厂大修技改工程监理模式。首先明晰各方权责,进而制定工程管理制度作为实施保证,进一步对监理方的权责提出了四控两管工作原则和措施。论文还对建构的监理模式进行了运作风险分析和绩效分析。第叁部分结合邹县#4机组技改工程项目监理运作实例,对电厂大修技改工程监理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对邹县#4机技改工程监理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最后提出未来电厂大修管理模式构想。

田红卫[3]2015年在《盾构隧道邻近既有建筑物施工风险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盾构隧道邻近既有建筑物的施工被称为邻近施工,邻近施工在城市中不可避免,同时因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会越来越普遍,且具有周边环境复杂、施工难度大、施工工序复杂等特点,增添了邻近施工的不确定性,为邻近施工的顺利实施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去对邻近施工项目因素进行风险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避免潜在的风险因素影响项目目标的正常实施。在对影响邻近施工的项目因素进行风险分析时,本文通过风险识别的手段、方法,结合邻近施工项目特点,分析了邻近施工风险发生机理,构建了适合邻近施工风险分析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对邻近施工项目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为了获得客观公正的数据,为下一步的项目风险分析做好准备,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有关的调查对象进行了访问。基于构建的邻近施工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评价方法的选取,并考虑到邻近施工项目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本文采用了模糊网络分析法(FE—ANP)对邻近施工项目进行风险评价,建立了FE—ANP结构网状模型,利用叁角模糊数重要语言标度合成模糊判断矩阵,根据网络层次分析法超矩阵的计算,确定判断矩阵的权重向量,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决策思想对此进行评价。鉴于超矩阵的计算较为复杂,本文利用SD软件对项目中的超矩阵进行运算分析,从而获得评价矩阵的未加权超矩阵、加权超矩阵、极限超矩阵等,由极限超矩阵获得的极限相对排序向量,反映了底层元素对项目整体状况的影响程度,由此可通过极限相对排序向量识别底层元素对项目整体起支配作用的关键风险因素,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到单因素评判矩阵,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项目结构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由评价结果确定了项目相应的风险等级,同时也获得了地层情况、近接情况、设计、施工、近接安全控制措施、人员素质方面相应的风险等级以及风险变化发展趋势。根据所识别出的关键风险因素以及综合评价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的一些风险应对措施。

王岗[4]2006年在《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当前我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形势的严峻性和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种种问题,政府和社会对监理单位参与安全生产管理这个问题越来越重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颁布与实施,明确了监理单位的安全责任,并将实施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理法制化。安全监理已成为监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由于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建筑市场秩序的不规范以及对安全监理工作的认识和掌握不够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安全监理工作的开展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困难,并给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带来较大的风险。如何有效地实施施工安全监理工作,减少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防范安全监理风险,成为了当前监理行业研究的热点。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安全监理的法规责任,并阐述了当前实施安全监理的必要性,对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从事安全监理工作应具备的条件提出了要求,并明确了其工作内容和职责,弥补了现行《监理规范》在这方面的不足。本文研究了安全事故的致因,提出了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五个基本要素,并深入分析其发生的内在规律。应用事故树分析理论对施工安全事故进行分析和评价。为监理有效地控制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在研究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科学管理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组织、制度、技术、投入和信息这五大施工安全保证体系,阐述了安全监理的工作重点、方法和措施。本文最后系统研究了施工安全监理的风险管理,结合实际情况指出了当前安全监理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

曾帆[5]2017年在《基于系统论的震后重建规划理论模型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全球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震害长期威胁着我国城乡人居安全,也阻碍着城乡发展建设。然而当前我国在应急城乡规划领域研究基础薄弱,现实状况亟待改善。因此,从城乡规划学科领域进行震害防御和城乡安全建设研究成为我国需要长期进行的一项非常迫切的工作。四川5.12汶川地震和4.20芦山地震两次震后重建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应急城乡规划实践经验,首创了大量符合灾区各地重建规律的规划技术,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总结,尚未形成针对震后重建的规划理论方法。理论研究的缺乏会导致实践的困惑,反映在我国当前应急城乡规划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规划编制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配套滞后等诸多方面。论文以四川两次地震震后重建规划实践过程及其经验为研究基础,从系统理论及方法角度对震后重建规划进行研究,建立了“问题提出——研究综述——系统分析——理论模型——案例实证”的技术路线。论文综合运用系统科学方法、文献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等方法进行研究,初步构建了震后重建的规划理论方法和实施路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论文从系统论角度回顾了震后重建规划全过程,认识到震后重建规划是在特定时空范畴内诸多要素的协同配合,是一个典型的系统问题。而震后特定时空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该系统并非一个简单系统,而是一个复杂系统或称体系。而震后重建环境的动态变化性,使得要素与环境、系统与环境以及要素和系统之间都无时不刻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交互,这就决定了该系统并非一个封闭系统,而是开放系统。因此,论文将震后重建规划过程视为一个开放复杂巨系统进行研究。从系统性特征初步分析震后重建规划过程的构成要素,可发现组织管理和工程技术是其两大主要系统,属于典型的系统工程问题,需要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论进行研究。而系统工程至今已经发展到了体系工程的高级阶段,因此需要运用体系工程方法论进行研究。(论文第一章、第二章)(2)论文运用全面系统干预(Total Systems Intervention,TSI)方法论的系统隐喻工具(System Metaphor)构建了震后重建规划的系统隐喻判识模型。目的是通过该模型获得对体系内部构成及其特征属性的认识,以此围绕其隐喻及特征匹配相应的体系工程方法论及方法工具。本研究通过系统隐喻模型进一步解析了震后重建规划体系,认识到震后重建体系的两个核心组成系统——组织系统和技术系统,以及其子系统和要素构成,兼具硬系统和软系统的双重特征,需要以硬系统结合软系统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因此,论文以体系工程为主导,建立了软硬系统整合的多元方法论来进行震后重建规划体系研究。(论文第叁章)(3)在整合系统方法论的基础上,论文建立了震后重建规划体系集成的理论模型。首先,本研究基于霍尔叁维结构的硬系统工程方法论重构了震后重建规划体系,形成了震后重建规划体系的叁维结构,据此建立了震后重建规划系统集成的概念模型。其次,本研究进一步对概念模型中的组织集成和技术集成两个主要维度进行逻辑细化,形成了震后重建规划的逻辑模型。在此基础上,论文进一步聚焦研究震后重建规划逻辑模型中的技术集成维度,系统梳理了生命周期、学科支撑和规划体系叁类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了震后重建规划体系的思维模型(ERTPM),提供了技术集成操作层面的基本思路和技术集成框架。而对于组织集成维度,论文借鉴了并行工程(CE)的原理及方法路径,建立了应急并行城乡规划管理模型(ECUPMM)。组织管理集成模型提供了技术集成的组织管理环境,是技术集成实现的组织路径。组织管理集成的结果是震后重建规划的组织系统构建,技术集成的结果是震后重建规划的技术系统,据此论文通过震后重建规划的逻辑步骤构筑了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建立了震后重建规划体系集成的综合集成框架。(论文第四章)(4)论文以四川汶川和芦山两次震后重建规划过程中的规划技术应用为实证研究基础,从实践中剥离出震后重建规划中涉及的专业技术,以我国学科分类标准为依据进行凝练表达,初步遴选出21项规划技术。本研究进一步通过Delphi法对规划关键技术进行重要性和相关性的统计分析,将震后重建规划的关键技术分为了震后重建规划的通用技术和专用技术两大类,其中专用技术又依据震后重建规划的编制类型,分为了安置规划专用技术、总体规划专用技术、专项规划专用技术和详细规划专用技术4类,提供了技术集成的模块单元。在此基础上,结合震后重建规划体系综合集成框架,论文对关键技术进行了技术集成,建立了震后重建规划关键技术集成的操作模型。具体到应用层面,则将技术操作模型细化为了安置规划技术集成方案,总体规划技术集成方案,专项规划技术集成方案,详细规划技术集成方案的具体指导应用。(论文第五章、第六章)本研究首次初步构建了震后重建规划的系统理论框架,形成了一系列方法模型和实施路径,希望能够为今后可能发生地震的灾区灾后重建所有效应用,为震后重建规划实践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关继发[6]2008年在《新建地铁隧道穿越既有地铁安全风险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在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借鉴以往隧道穿越既有结构的工程风险管理经验,通过分析提炼、归纳总结,建立了一套新建地铁隧道穿越既有地铁的安全风险评估、管理体系,并完善了其配套的风险控制技术。该研究成果应用到北京地铁5号线下穿既有2号线区间隧道的工程实例中,取得了良好的安全、经济效益。(1)建立了隧道工程风险的评估体系,并探讨了隧道穿越既有地铁风险管理体系的内涵;基于风险动态分析方法,构建了隧道穿越既有地铁风险评估体系的基本流程图;明确了穿越既有地铁风险评估体系的研究思路和具体内容,并对穿越工程中的风险基础理论及风险控制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2)通过总结浅埋暗挖隧道穿越既有地铁工程中,安全风险产生的原因、风险影响因素,以及既有地铁的现状评估程序、安全风险等级划分、既有地铁接近度划分,确定既有地铁的安全风险评估的等级、范围和基本目标、内容。(3)提出了基于监测数据的动态风险分析方法。该方法非常适合于隧道工程的风险评估与管理,且很符合隧道工程的“动态设计、动态施工”的理念;它通过现场的实际勘察记录、勘测记录、施工监测数据,以及综合了地层的工程地质特征、隧道风险的动态因素、风险作用的环境因素等,来分析、跟踪、掌握工程风险动态特性,因而比常规的风险分析更具有主动性,也能对隧道工程中的风险进行更有效的管理和控制。(4)实践表明:对隧道穿越既有地铁实施动态的风险分析、评估、动态监测与控制后,工程风险能显着降低。特别是,施工管理、施工注浆及注浆抬升、支护及衬砌、隧道开挖等环节中,通过过程的风险动态控制,其工程风险水平、等级有明显降低,这说明在隧道穿越既有地铁施工过程中,实行动态风险跟踪、控制、评估,具有明显的风险防范效果。(5)确定了隧道风险控制指标及控制值。通过总结目前国外内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所应遵循的原则,指出了广义风险评估指标及狭义评估指标之间的关系,完善了隧道施工风险控制指标的内涵,确定了隧道风险控制指标及控制值,指出了根据既有地铁的重要程度以及其产生危险的后果,应以技术性的控制指标为主,非技术性的控制指标为辅的思想。(6)地层变形理论研究与计算分析。通过分析新建隧道开挖产生地层变形—既有结构—轨道叁者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了既有结构和轨道的变形规律,以及二者之间可能发生的破坏类型和破坏模式。在穿越工程中,既可以根据施工方法,计算得到既有结构的安全控制标准;也可以根据既有结构的控制标准的反算,调整新建地铁隧道的施工方案,确保既有结构的安全。在施工过程中,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反馈,并对整个工程实行全过程控制,以确保工程安全。理论、计算分析同时揭示了既有地铁注浆抬升机理,并给出了抬升注浆的实施性参数,研究成果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了参考。在北京地铁5号线崇文门车站对穿越既有地铁工程实践中,文中研究成果应用良好,并得到了现场专家组的认可。(7)完善了穿越既有地铁的预警报警系统和抢险救援体系。组织了有效的风险分析、反馈、报警演练;通过调研分析及对既有地铁影响预测分析,对监控系统进行了选型与测试,使之能够实时掌握既有地铁结构和轨道系统的风险状态;制定了相应的变形风险控制措施和应急措施,根据监控数据的反馈和分析,及时采取措施或调整施工方案,确保了运营安全;并在目前铁路隧道叁级管理的基础上,对每级管理进行了更加具体的细化,使得风险管理体系更易于运作。

彭巍[7]2012年在《地下工程项目安全风险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轨道交通建设事业正在高速发展,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研究课题,地下工程建设施工面临着巨大风险,如何安全开展地下空间建设、保障地下工程项目施工安全已变成当前发展的重要需求。为了确保工程建设目标的实现,地下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迫切需要安全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鉴于此,为了保障地下工程项目的安全实施,针对目前地下工程项目施工中存在的一系列安全风险问题,本文在风险管理、灾害评估等理论方法基础上,通过现场调查、数据收集、理论分析等手段,对地下工程项目安全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在风险应对控制系统、安全风险监控、安全风险应急管理等环节开展了具体研究,取得了下列成果:1.对地下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风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构建了地下工程项目安全风险叁维分析模型。并从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内容、流程、特点以及工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综合的分析。2.从全面的项目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全过程安全风险控制方案、动态的安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叁方面出发,构建了完善的、系统的、严密的全方位风险应对控制系统,并提出了针对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的施工技术对策。3.制定了地下工程环境安全风险管理的实施方案,并对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监控监测的意义、特点和控制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4.分析了地下工程安全风险应急处置的管理对策,初步提出了构建地下工程安全风险应急管理体系以及地下工程信息化施工中的应急处置系统的思路和方法。

杨春霞[8]2007年在《变电站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文中研究指明变电站建设在电力系统的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变电站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变电站的经济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而影响着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论文首先分析了变电站工程的特点,并对影响变电站施工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其次,详细阐述了变电站施工项目的工序质量控制内容,提出了加强变电站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的办法;第叁,比较分析了变电站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常用的统计方法,并指出了现行变电站施工项目质量评定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模糊集合理论建立了变电站工程项目质量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将该模型运用到宁格尔500kV变电站工程的质量控制中,收到了很好的评定效果。

杜雨露[9]2017年在《地铁工程施工阶段主客体匹配性测度》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地铁的数量日益增多、建设规模日趋庞大,由于地铁施工过程的隐蔽、不确定性、工程质量要求高,其复杂性也日渐明显。人是地铁工程施工的主体,主体的能力决定着项目完成的效率,由于主体的能力水平各有高低,这就关系到施工企业和建设人员是否可以胜任项目并满足项目的需求,从而顺利实现项目的成功。因此,有必要研究地铁工程施工阶段主客体的匹配性,即"主体能力——项目需求"的匹配性。主客体匹配是保证主体能力高效发挥和客体项目顺利进行的基础。首先,参考相关规范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归纳法,分析地铁工程施工阶段主客体匹配的影响因素。基于地铁工程施工阶段施工场地有限、施工技术难度大、施工风险高的主要特点和地铁土建施工的具体内容来探寻客体特征的构成,主要对项目环境和施工技术两方面分析。从工程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地下管线、周边建(构)筑物来分析项目环境的复杂性,从施工方法、机械设备、工程材料来分析施工技术的复杂性,确定不同等级的项目环境和施工技术分别对施工企业和个人能力的要求。根据客体对主体能力的要求,来分析主体能力的构成,主要从企业资质和个人能力划分主体的能力水平。从资金、人员配备、技术设备、类似工程经历来划分企业的资质等级,从知识素养、工作经验、技术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决策能力来划分个人能力的水平。其次,根据项目环境和施工技术的复杂性,来划分地铁工程复杂性的等级,构建项口复杂性模型;根据企业资质等级和个人能力的水平,并基于能级理论对主体能力层级划分,构建主体能力模型。从而确定主客体匹配的对应关系,将其作为主客体匹配的评价标准,为地铁工程项目的人员配备提供借鉴和思路。最后,基于确定的主客体匹配评价标准,选取郑州地铁5号线众意路站项目进行应用,根据客体特征模型,判断该工程的项目环境和施工技术的复杂性等级,确定该项目对主体能力的需求,采用隶属度和问卷调查法来评价个人能力的等级水平,找到该项目主客体的对应关系,从而分析主体能力水平与项目需求的匹配性。通过对该项目的主客体匹配度进行评价,整体上较为匹配。该项目环境中的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周边建(构)筑物以及施工技术中的机械设备、工程材料,个人能力满足客体的需求,达到了匹配;地下管线、施工方法处于复杂等级,对应的分别需要高级水平的主体去完成,而该项目的主体解决"地下管线复杂、施工方法复杂"能力均为中级水平,能力不足,未达到匹配。该车站施工中,个人能力在处理"地下管线、施工方法"问题有待提高。由此,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改善性措施和建议,为优化主客体匹配提供思路,为高效管理地铁项目和施工的有序进行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金阳[10]2016年在《某高速公路绿化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其周边环境的保护尤其是绿化工程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高速公路横跨区域长,地势土壤气候环境多样等特性决定了绿化工程的复杂性,然而尚未有科学的质量管理和控制理论切合高速绿化工程,常规的技术手段无法实现严格的质量管理控制,苗木死亡率高等。因此高速公路绿化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理论的研究十分紧迫,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质量管理的定义,介绍了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理论叁个发展历程,研究了事后检验论、零缺陷理论,6σ理论,IS09001族标准和PDCA循环法等项目质量管理控制方法。重点分析了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获得广泛应用的PDCA循环法,其基本原理包括四个阶段: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通过八个实施步骤形成一个周而复始、逐步上升的质量管理循环过程,即从发现问题到行动计划,计划实施,结果评估和标准化及推广应用。以张家口地区已完成的四个高速绿化工程项目管理资料作为案例,并经过实地走访调查,深入分析了高速绿化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和控制存在的问题,以具有代表性的新疆杨、高接金叶榆、旱柳和油松作为实例进行死亡率的数据统计。从高速绿化工程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和四个苗木载种施工工序出发,依据高速绿化工程项目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合高速绿化工程质量管理方案,包括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实施、质量检查、质量审计等。将高速绿化工程质量管理方案应用到张承高速公路崇礼至张承界段绿化环保工程,采用PDCA循环法进行整个项目管理和苗木种植工序的施工质量控制,苗木栽植的四个施工工序一次性合格率明显提高,新疆杨、高接金叶榆、旱柳和油松的死亡率比平均值分别降低了5.0%、0.75%、11.5%和3.0%,越冬后死亡率比平均值分别降低了7%,-1.5%,10%和2%,同时资源分配更加合理、人员积极性得到发挥,节省工期和成本。初步形成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高速绿化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方法,为绿化施工企业进行质量管理控制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 工程项目施工质量体系建构及其应用研究[D]. 韩卫东. 天津大学. 2004

[2]. 电厂大修技术改造监理运作模式分析[D]. 杨明. 天津大学. 2004

[3]. 盾构隧道邻近既有建筑物施工风险评价研究[D]. 田红卫. 兰州交通大学. 2015

[4]. 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理研究[D]. 王岗.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5]. 基于系统论的震后重建规划理论模型及关键技术研究[D]. 曾帆. 西南交通大学. 2017

[6]. 新建地铁隧道穿越既有地铁安全风险及其控制技术的研究[D]. 关继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7]. 地下工程项目安全风险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D]. 彭巍. 中南大学. 2012

[8]. 变电站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D]. 杨春霞.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7

[9]. 地铁工程施工阶段主客体匹配性测度[D]. 杜雨露. 西安工业大学. 2017

[10]. 某高速公路绿化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研究[D]. 李金阳. 北京理工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工程项目施工质量体系建构及其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