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疑探导教学法”初探

“学疑探导教学法”初探

河南省襄城县文昌小学田晓克

“学疑探导教学法”是基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理念,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而探索出的一种教学思路。它能够将教师从过多的讲授中解放出来,重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合作和创新意识。如何运用这一方法,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情境引导怎样将学生引导至新的教学方法中,我给学生设置了两种选项:如学习打篮球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老师上来就讲如何运球,如何投篮,如何抢断,有多少注意事项等等,然后让学生记背这些技术要领,却很少让学生实际练习。另一种是每人给一个篮球,确定任务后,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实际练习、体验,老师适时加以指导,定时展示交流自己的练习成果和心得。请同学们自己选择一种学习方法。(实践证明,学生毫无悬念地选择了后者。)二、科学分组小组间的合作、探究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对全班学生进行科学分组至关重要,要做到四个方面:一是确定小组人数:以前后桌4人为宜,最多不超过6人。二是调整座位:每组以优、中、差三类学生组成。三要实力均衡:小组与小组间实力尽量均衡,为小组间竞争奠定基础。四要制定规则:选出小组长,确定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方法顺序等。比如可以给4人小组编号,按顺序号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以提高讨论的效率。

三、实施步骤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导入课文之后,按下列环节进行:“学”: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标注字词和有疑问的地方,简单地写下自己的感悟。此时,老师要巡视学生的读书情况,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全面了解。

“疑”:请同学们梳理自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准备小组合作探究。(这个环节,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探”:分两步,一是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字词和一些简单的问题,在小组长的主持下讨论后得到了解决。于此同时,教师要穿梭于各小组之间,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适时进行指导。经过初探之后,还有一些问题小组内无法解决,如:问题一:既然是圆明三园,为什么题目只说“圆明园的毁灭”?

问题二:圆明园是中国的,为什么它的毁灭也是世界不可估量的损失?

问题三:英法联军在抢掠圆明园的时候,清政府为什么不抵抗?

面对这些问题,老师不能直接将答案奉送给学生,而是进入“探”的第二步: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老师的主持下全班学生探究解决。这一过程,老师要适时点拔,并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一个问题: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后得出如下结论:圆明园面积最大,建筑最宏伟,珍藏的艺术品最多,它其实是三园的代表。

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体会圆明园建筑之宏伟,历史文物之珍贵。提示:圆明园的建造占地5200余亩,历经150多年。它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一旦被毁,再难复原,所以它的毁灭是中国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导”:分三个方面,一是“学、疑”的过程,教师要不停巡视,对学生进行适时了解和指导。二是“探”的过程,教师的点拔和引导;三是本环节的“导”,指教师按照教学目标要求,针对学生的学习查漏补缺。如上述第三个问题,如果不了解清末的历史,学生自己解答起来确有难度,关键点在教师的“导”上面。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首先提出另外一个问题:这样一个皇家园林是怎样被毁掉的?旨在引导学生重读课文最后一段,体味英法联军的罪行,属学习中的补缺行为。之后再追问:清朝政府为什么不抵抗呢?简言之:清朝晚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政府无能,无力抵抗,这也正印证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纵观《园明圆的毁灭》教学过程,几乎所有的问题都由学生提出,绝大部分问题都由学生自行解决,并达成了教学目标要求,让人不得不惊叹于学生的潜力。而“学疑探导”名为四个环节,而有时则相互交错,问题的核心是教师要把自己从繁琐的讲解中解放出来,把自己从主演变成导演,学习其实很简单,要相信学生、发动学生,不断地给学生以鼓励,让他们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四、反思学疑探导教学法在教学环节设计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契合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学生学习最自然、最真实的状态应该是:孩子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在和同伴的交流争论以及思想观点的碰撞中,明辨是非,加深理解;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是思维的一个完整过程。

从根本上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将教师置于主导地位。比如“学、疑、探”完全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没有给教师留“表现”的机会。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导”,是组织、点拔和引导学生,是不断地不失时机地激励学生,从而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场。

标签:;  ;  ;  

“学疑探导教学法”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