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液体粘性联轴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联轴器,粘性,液体,驼峰,转矩,特性,现象。
液体粘性联轴器论文文献综述
董亮,杨世文[1](2010)在《液体粘性联轴器在四轮驱动车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液体粘性传动技术的发展,液体粘性联轴器(LVC)正日益广泛地应用到四轮驱动汽车之中。在分析四轮驱动汽车(4WD)使用LVC必要性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LVC在四轮驱动车上的重要应用。(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期刊2010年05期)
钱立军,邹杰,毛新星[2](2010)在《液体粘性联轴器内流场数值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计算流体力学Fluent软件对某液体粘性联轴器内部气液两相流动进行数值计算。模拟采用分离求解器、非定常、可压缩的RNGk-e模型以及滑动网格模型,以压力、硅油密度等参数的流场分布图形方式输出模拟结果。分析这些结果得知,液体粘性联轴器内外盘片的孔槽和空气的分布对其工作特性有重要影响,分析结果与公开的相关研究结果吻合较好,为液体粘性联轴器的设计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0年10期)
董青[3](2010)在《液体粘性联轴器驼峰特性的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提出了一个全面解释粘性联轴器驼峰这一反常而有用现象的理论。该理论详细说明了驼峰触发和维持的必要条件,建立了压力、温度以及驼峰扭矩计算模型,对于驼峰现象的理解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汽车》期刊2010年04期)
邹杰[4](2010)在《四轮驱动汽车用液体粘性联轴器的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液体粘性联轴器作为提升汽车性能的一项新技术,在四轮驱动汽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可以提高汽车的牵引性和通过性,而且对汽车安全性、操纵稳定性及平顺性都有很大的改善作用。本文在已有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液体粘性联轴器输出转矩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油膜厚度、盘片尺寸、硅油粘度和填充率以及转速差对液体粘性联轴器转矩特性影响,研究了硅油的粘温特性和粘剪特性,并对粘性联轴器的加载卸载特性和驼峰特性进行仿真。应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液体粘性联轴器内部流动进行数值计算,给出了硅油速度分布图、内外盘片压力分布图、硅油密度分布图、湍流粘度分布图以及联轴器温度分布图,以此来分析联轴器内部的流动状态,为液体粘性联轴器的设计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利用HyperMesh软件对粘性联轴器主要零部件进行静态强度、刚度以及模态分析。通过分析判断粘性联轴器主要零部件的强度、刚度是否满足要求,是否会产生共振。(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0-04-01)
阚萍,毛新星,钱立军[5](2009)在《液体粘性联轴器驼峰特性的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较全面的液体粘性联轴器驼峰现象产生的机理,论述了驼峰触发和维持的必要条件.建立了驼峰触发时的压力、温度以及驼峰计算模型,并进行了计算,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对于驼峰现象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车辆与动力技术》期刊2009年02期)
毛新星[6](2009)在《液体粘性联轴器的特性及内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液体粘性传动技术的发展,液体粘性联轴器正日益广泛地应用到四轮驱动汽车之中。但是国内对应用于四轮驱动汽车的液体粘性联轴器的研究相对落后。本文在已有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一种液体粘性联轴器剪切转矩计算数学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温度、剪切率对硅油粘度影响,推导出粘性联轴器在剪切工作状态下转矩输出值的计算式。分析了油膜厚度、盘片尺寸、硅油粘度和填充率以及转速差等对液体粘性联轴器转矩特性影响。提出了较全面的液体粘性联轴器驼峰现象产生的机理,论述了驼峰触发和维持的必要条件。建立了驼峰触发时的压力、温度以及驼峰输出扭矩计算模型,并进行了计算,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对于驼峰现象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应用计算流体力学Fluent软件对液体粘性联轴器内部气液两相流动进行了数值计算。模拟采用非定常、可压缩的低Re的k-e模型,以压力、硅油分布等参数的流场分布图形方式输出模拟结果。分析这些结果得知,液体粘性联轴器内外盘片的孔槽和空气的分布对其工作特性有重要影响,分析结果与公开的相关研究结果吻合较好,为液体粘性联轴器的设计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了液体粘性联轴器试验台,阐述了液体粘性联轴器试验原理、试验台系统结构和数据采集控制系统。对液体粘性联轴器进行试验,将得到的试验数据和仿真曲线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09-04-01)
朱华卫[7](2006)在《液体粘性联轴器特性及其检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国际汽车制造业中,液体粘性传动技术正广泛地应用在汽车上,特别是液体粘性联轴器在多功能汽车和高性能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论文对液体粘性联轴器的工作特性及其检测系统的研究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联轴器需要测试的项目内容入手,对其检测系统的开发设计和实现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内容有: 第一章,介绍了液体粘性传动技术的发展状况,利用液体粘性传动技术设计开发的液体粘性联轴器在四轮驱动汽车上的应用;介绍了液体粘性联轴器在国内外的使用和发展状况,说明了研究和开发液体粘性联轴器检测系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章,对液体粘性联轴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性能评价指标作了详细分析:包括联轴器主要组成部件、内外盘片的结构特点、液体粘性传动介质的特性要求等,并阐述了液体粘性联轴器的性能评价要素。 第叁章,对影响联轴器特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讨论,包括油膜厚度的影响、内外盘片半径以及温度对硅油粘度的影响等等,特别是对液体粘性联轴器的输出转矩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建立了粘性联轴器的输出转矩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例,并进行了仿真计算。 第四章,对液体粘性联轴器检测系统的检测原理、系统结构和检测流程作了很详细的阐述。分析了检测系统的硬件结构和选用原则,说明了检测系统的编程思路和结构组成;并将检测试验的结果和理论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 最后一章,对全文的工作做了总结和展望,就检测系统的研制、开发、安装、调试等等工作中的若干问题以及亲身体会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并对以后的工作做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6-08-01)
陈雪梅[8](2003)在《液体粘性联轴器的设计及转矩传递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液体粘性传动技术的发展,液体粘性联轴器正日益广泛地应用到四轮驱动汽车之中。但是目前对于液体粘性联轴器的转矩特性、工作流体特性以及硅油/空气的两相流体流动与传热特性的研究,并不十分成熟。本文在已有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实验研究。 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说明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液体粘性联轴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工程上的应用,介绍了常时四轮驱动汽车的概念与分类;第二章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液体粘性联轴器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包括粘性联轴器的扭矩计算,扭矩输出所受的影响因素,驼峰发生的机理、驼峰触发的温度、驼峰发生时的最小转速差,联轴器在发生驼峰现象之前硅油剪切的内部温度特性,联轴器的传热模型以及汽车速度、滑移率对转速差的影响。并对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重点进行类简单的概括;第叁章描述了液体粘性联轴器工作介质(硅油/空气)的特性,指出盘片的结构尺寸、工作介质的特性与液体粘性联轴器的寿命及转矩传递特性密切相关,并对低粘度的硅油的粘温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第四章对液体粘性联轴器进行了设计与校核,所有的实验件满足结构强度的要求,采用了新的密封件---氟胶密封,选用了低粘度的硅油,分别采用0.017m~2/s、0.027m~2/s和0.037m~2/s,采用了盘片间隙0.4mm;第五章对液体粘性联轴器的扭矩传递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首先搭建了实验台,并对不同粘度、不同填充率、不同输入转速下的扭矩输出特性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不同因素对扭矩输出的影响,并观察了液体粘性联轴器的驼峰现象;还对液体粘性联轴器内部的温度特性选定模型进行计算,给出了液体粘性联轴器处于剪切工作状态时内部温度随转速差、硅油粘度、填充率等一些因素的变化规律,并给出了拟合公式,还用TH5102红外热像仪对液体粘性联轴器的温度进行了实际的测量,实验数据与计算结果吻合。 总之,本文所设计的液体粘性联轴器可以实现粘性剪切和驼峰两种工作状一况。扭矩传递实验达到了预期的实验结果。其中,液体粘性联轴器的密封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液体粘性联轴器的最高温度的预测对实验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论文对密封件和最高温度的预测也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03-05-01)
刘亮,夏国栋,陈雪梅,马重芳[9](2003)在《液体粘性联轴器剪切转矩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液体粘性联轴器剪切转矩计算的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温度、剪切率对硅油粘度的影响 ,推导出粘性联轴器在剪切工作状态下转矩输出值的计算式。另外 ,从盘片结构、几何形状与尺寸等因素出发 ,得出了有孔 (槽 )盘片的液体粘性联轴器剪切转矩计算的一种近似方法。将计算结果与台架试验取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符合较好(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03年01期)
刘亮[10](2002)在《液体粘性联轴器的转矩及内部热行为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液体粘性传动技术的发展,液体粘性联轴器正日益广泛地应用到四轮驱动汽车之中。但是目前对于液体粘性联轴器的转矩特性、工作流体特性以及硅油/空气的两相流体流动与传热特性的研究,并不十分成熟。本文在已有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从上述几个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 全文共分为五章,液体粘性联轴器的盘片几何结构尺寸和硅油特性对输出剪切转矩的影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第一章主要说明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液体粘性联轴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工程上的应用,介绍了四轮驱动汽车的概念与分类:第二章描述了液体粘性联轴器的一般结构和工作介质(硅油/空气)的特性,指出盘片的结构尺寸、工作介质的特性与液体粘性联轴器的寿命及转矩传递特性密切相关;第叁章分别建立了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的输出剪切转矩计算模型,研究了特殊盘片结构所对应的转矩输出变化规律。剪切转矩计算综合考虑了:液体粘性联轴器盘片的结构尺寸与数目、硅油的初始填充率和粘度、内外盘片的间隙、转速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将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绘制成为对比曲线图,并作了较详细的分析;第四章概述了多位学者对液体粘性联轴器的驼峰现象发生机理的假设,分析了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有待于实践检验的新假想;第五章建立了液体粘性联轴器内部工作流体的流动与传热的简单物理数学模型,从硅油粘弹特性的角度,解释了空气在液体粘性联轴器内部工质运动中不均匀分布的原因。最后,对理论研究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和设想。附录中列出了液体粘性联轴器的剪切转矩输出计算的源程序(以C++语言编写)。(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02-05-01)
液体粘性联轴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应用计算流体力学Fluent软件对某液体粘性联轴器内部气液两相流动进行数值计算。模拟采用分离求解器、非定常、可压缩的RNGk-e模型以及滑动网格模型,以压力、硅油密度等参数的流场分布图形方式输出模拟结果。分析这些结果得知,液体粘性联轴器内外盘片的孔槽和空气的分布对其工作特性有重要影响,分析结果与公开的相关研究结果吻合较好,为液体粘性联轴器的设计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液体粘性联轴器论文参考文献
[1].董亮,杨世文.液体粘性联轴器在四轮驱动车上的应用[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0
[2].钱立军,邹杰,毛新星.液体粘性联轴器内流场数值计算[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0
[3].董青.液体粘性联轴器驼峰特性的分析研究[J].北京汽车.2010
[4].邹杰.四轮驱动汽车用液体粘性联轴器的仿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
[5].阚萍,毛新星,钱立军.液体粘性联轴器驼峰特性的分析研究[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9
[6].毛新星.液体粘性联轴器的特性及内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
[7].朱华卫.液体粘性联轴器特性及其检测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6
[8].陈雪梅.液体粘性联轴器的设计及转矩传递特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3
[9].刘亮,夏国栋,陈雪梅,马重芳.液体粘性联轴器剪切转矩计算方法[J].汽车工程.2003
[10].刘亮.液体粘性联轴器的转矩及内部热行为特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