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硅论文_刘文政,李克,李旭,刘晋捷,李彦博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孔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多孔,纳米,负极,光子,结构,晶体,锂离子电池。

多孔硅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政,李克,李旭,刘晋捷,李彦博[1](2019)在《核-壳多孔硅/碳复合阳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微米硅采用金属银诱导化学腐蚀法制成叁维多孔硅。以磺化沥青为前驱体,通过喷雾干燥法对多孔硅包覆,高温碳化得到核-壳多孔硅/碳复合阳极材料。利用SEM表征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多孔硅表面均匀分布大量纳米级孔洞,热解碳壳则将多孔硅紧密包裹,从而增强锂离子的扩散性能,及容纳体积膨胀空隙的能力。电池循环210次后,活性物质与集流体未见明显分离。所制备的多孔硅/碳复合锂离子电池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在0.1 C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3 810 mAh/g,经30次循环后比容量仍保持在1 710 mAh/g。1 C电流密度下,100次循环后比容量稳定在824 mAh/g,库仑效率99%。恢复至0.1 C充放电后,比容量仍能保持在1 210 mAh/g。(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2019年11期)

林思琦,张峻榕,郭轶,徐力[2](2019)在《多孔硅颗粒负载金纳米粒子的双酶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酶通常在温和的条件下具有高催化活性和底物特异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者们把很多精力放在了模拟天然酶复杂的结构和功能,或者通过修饰改造天然酶以达到提高其稳定性与耐受性的效果。而近年来由于纳米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很多纳米材料可以应用在催化反应中,甚至纳米酶在疾病治疗方面都有着(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8-08)

何祖东,耿超,邱佳佳,杨玺,席风硕[3](2019)在《一步纳米银催化刻蚀法制备多孔硅纳米线阵列》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采用一步纳米金属颗粒辅助化学刻蚀法(MACE)成功制备了多孔硅纳米线,并主要研究了硅片掺杂浓度、氧化剂AgNO_3浓度以及HF浓度对硅纳米线阵列形貌结构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掺杂浓度更有利于刻蚀反应的发生和硅纳米线阵列的形成,这是由于高掺杂浓度在硅片表面引入了更多的杂质和缺陷,同时高掺杂浓度的硅片与溶液界面形成的肖特基势垒更低,更容易氧化溶解形成硅纳米线阵列;在一步金属辅助化学刻蚀法制备多孔硅纳米线阵列的过程中,溶液中AgNO_3浓度对于其刻蚀形貌和结构起到主要作用,AgNO_3浓度过低或过高时,硅片表面会形成腐蚀凹坑或坍塌的纳米线簇,Ag NO3浓度为0. 02 mol·L~(-1)时,硅纳米线会生长变长,最终形成多孔硅纳米线阵列.随着硅纳米线的增长,纳米线之间的毛细应力会使得一些纳米线顶部出现团聚现象;且当HF溶液浓度超过4. 6 mol·L~(-1)时,随着HF酸浓度的增加,硅纳米线的长度随之增加.同时,硅纳米线的顶部有多孔结构生成,且硅纳米线的孔隙率随HF浓度的增加而增多,这是由于纳米线顶部大量的Ag+随机形核,导致硅纳米线侧向腐蚀的结果.最后,根据实验现象提出相应模型对多孔硅纳米线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解释,归因于银离子的沉积和硅基底的氧化溶解.(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林伟国,孙伟航,曲宗凯,冯晓磊,荣峻峰[4](2019)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纳米多孔硅/石墨/碳复合微球的制备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硅藻土为原料,通过镁热还原反应得到多孔硅,进一步利用砂磨得到纳米多孔硅,然后通过球磨将其与片状石墨和沥青均匀混合,采用喷雾干燥技术造粒,高温煅烧后制备了纳米多孔硅/石墨/碳复合微球.对所得复合微球的结构和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纳米多孔硅/石墨/碳复合微球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展示出较高的可逆容量、优异的循环稳定性(100次循环后容量仍为790 mA·h/g,容量保持率可达96. 7%)及较好的倍率性能.(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鹿豪杰[5](2019)在《多孔硅改性零价铁复合材料去除地下水中的硝基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在物质方面的需求量也在增大,而在工业化大生产和应用的过程中由于人们的一些不合理的处理、处置,以及因事故所引发的泄漏,造成了地下水污染的日益加剧,给人类生产生活方面的用水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硝基苯(nitrobenzene,NB)在农业、工业、医疗和国防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应用范围较广,需求量较大,为地下水中常见污染物。NB污染具有顽固性和持久性,而且NB本身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叁致效应”,危害较大,因此急需对地下水中NB污染进行有效地防治和修复。纳米零价铁原位反应带技术(in-situ reactive zone,IRZ)被认为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地下水修复技术。纳米零价铁的可注入性及强还原性的特点使得其可在地下环境中形成有效的反应带,从而实现污染修复的目的。目前该技术已在国外及我国台湾省地区进行了实际场地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修复效果,证明该技术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裸露的纳米零价铁颗粒容易团聚和氧化,限制了其在IRZ中的应用。多孔硅材料具有可控的外形和孔道结构,是一类常用的绿色环保、生物兼容性好的载体材料,可极大的改善纳米零价铁的稳定性和抗氧化性能。不过,目前对于多孔硅改性纳米零价铁的研究主要针对于地表水的处理,而在原位修复地下水中的研究还很少。一些水文地球化学成分对多孔硅改性的纳米零价铁还原污染物的影响、多孔硅改性的纳米零价铁在含水层多孔介质中迁移的行为和机制及其在地下水中形成反应带的能力和有效性都还不明确,需要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本研究以防团聚、抗氧化和促迁移为出发点,旨在开发出适合应用于IRZ中的多孔硅改性的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首先,采用“瓶中造船法”和“一步合成法”设计制备了两种多孔硅改性的零价铁复合材料Fe0@MSN和Fe0@p-Si O2,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及N2-吸附脱附对两种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研究分析了两种复合材料的结构组成与性能,优化了制备方案;其次,对两种复合材料还原NB的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考察,着重分析了Fe0@p-Si O2还原NB的微观机制,并综合对比了两种复合材料性能的优劣,认为利用“一步合成法”制备的Fe0@p-Si O2更适合作为修复试剂应用到原位修复NB污染的地下水中。再次,利用一维模拟柱实验研究了Fe0@p-Si O2的迁移能力与迁移行为,并揭示了Fe0@p-Si O2在含水层多孔介质中的迁移机制;最后,初步考察了Fe0@p-Si O2在二维模拟中形成反应带的能力及对NB污染含水层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1)Fe0@MSN复合材料的结构、组成与性能在双溶剂的作用下可在单分散的介孔硅球(MSN)的孔道中生成尺寸较小的零价铁颗粒,MSN表面的Si-OH可通过化学键合作用实现对零价铁颗粒的固载,不仅有效地避免了零价铁颗粒之间的团聚,同时还提高了其在水中的分散性及稳定性。Fe0@MSN复合材料中铁的最佳负载量为4.3%,零价铁颗粒可均匀的分散在MSN的孔道中,复合材料为100 nm的球形颗粒,具有较高的单分散性、较大的比表面积(743.49 m2/g)和负的表面电位(-39.6 m V),可有效增强纳米零价铁对NB的还原活性和在含水层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能力。(2)Fe0@MSN复合材料对NB还原的影响因素研究Fe0@MSN复合材料对NB的还原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方程,增加零价铁的用量、降低NB的初始浓度、降低反应体系的p H均可提高Fe0@MSN复合材料对NB的还原效率,当反应体系的p H>5时,铁离子几乎不溶脱。nFe2+/n NB=11:1为Fe0@MSN还原NB的最佳摩尔比例,苯胺(aniline,AN)的生成率为95.57%,将NB还原为AN的能力为191.14 mg/g,比未改性的纳米零价铁高1.78倍。Na+、K+、Cl-、NO3-和SO42-对NB的还原无明显影响,Ca2+、Mg2+和HCO3-对NB的还原起抑制作用,抑制作用的顺序为HCO3->Mg2+>Ca2+。(3)Fe0@p-Si O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碱催化正硅酸乙酯(TEOS)水解缩合可对还原生成的零价铁颗粒进行有效地包覆,所得Fe0@p-Si O2复合材料为以零价铁为核,多孔硅为壳的核壳型结构的材料,具有无序的介孔孔道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多孔硅壳表面的Si-OH与零价铁颗粒之间的配位桥联作用为多孔硅对零价铁的主要稳定化机制,作为包覆层的硅壳不仅有效地增强了零价铁颗粒的抗团聚和抗氧化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其在水中的分散性及稳定性。Fe0@p-Si O2复合材料制备的最佳条件为nFe3+:n TEOS:nNa OH=1:1.85:1.19,可有效增强纳米零价铁对NB的还原活性和在含水层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能力。(4)Fe0@p-Si O2还原NB的微观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Fe0@p-Si O2复合材料还原NB的微观机制为NB在吸附和扩散的作用下通过多孔硅包覆层的孔道后在零价铁核的表面发生的还原反应,其中零价铁为电子供体,NB的还原途径为直接反应和偶联反应的双路线,所生成的中间产物主要有亚硝基苯和氧化偶氮苯两种。零价铁用量越多Fe0@p-Si O2复合材料对NB的还原效率越高。nFe/n NB=6:1为Fe0@p-Si O2复合材料还原NB的最佳摩尔比例,可在30 min内将NB完全还原为AN,还原能力为366.3 mg/g,比未改性的纳米零价铁高3.41倍。NB初始浓度越高可以促进NB向亚硝基苯的还原,但对后续的还原(亚硝基苯→羟基苯胺→AN)没有太大的影响。酸性条件有利于Fe0@p-Si O2对NB的还原,初始p H值在7-9范围内无明显影响,初始p H=11时对NB的还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多孔硅包覆层的可以有效地防止铁离子向水相中的溶脱,当反应体系p H>5时铁离子的溶脱量为0,可以有效地降低Fe0@p-Si O2复合材料在地下水污染修复应用时所造成的生物毒性。Na+、K+、Cl-、NO3-和SO42-对Fe0@p-Si O2还原NB无明显影响,Ca2+、Mg2+起抑制作用,HCO3-不仅促进了NB直接还原为AN,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偶联反应的发生。与Fe0@MSN相比,Fe0@p-Si O2不仅制备工艺更简单、产量更高,而且对NB的还原活性更强,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能力也更强,更适合作为修复试剂应用于原位修复NB污染的地下水中。(5)Fe0@p-Si O2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迁移多孔硅包覆技术可以有效地增强纳米零价铁的迁移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纳米零价铁改性方法。Fe0@p-Si O2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迁移受介质粒径、注入流速、注入浓度和离子强度影响较大。颗粒迁移过程中存在“团聚-应变”和“脱附-再迁移”的行为,水动力下的对流迁移和扩散作用为Fe0@p-Si O2在饱和多孔介质中迁移的主要机制。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应根据含水层的污染情况和地球化学环境来选择合适的注入流速和注入浓度,以确保建立起有效的原位反应带。(6)二维模拟Fe0@p-Si O2复合材料原位反应带的形成及对NB的修复效果研究Fe0@p-Si O2可成功在二维模拟槽中形成反应带,所形成的反应带受含水层介质粒径和注入条件的影响较大,可通过改变注入条件来调控所形成的反应带的面积、浓度和均一程度。Fe0@p-Si O2作为修复试剂注入到含水层后可对NB污染的地下水进行有效地修复,在注入初期(约24 h)材料与NB接触,快速部分氧化,迁移能力增强,修复范围较大。随着时间的延长,修复范围缩小,修复区域主要集中于注入井附近及其下游部分。在修复过程中会引起含水层中p H迅速上升、DO下降、ORP迅速转变为负值,随着反应带的失活含水层的水化学环境可逐渐恢复至初始水平。综上所述,本论文为多孔硅改性的纳米零价铁原位修复NB污染的地下水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为纳米零价铁IRZ提供了新的选择,对实际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赵杨[6](2019)在《一维多孔硅光子晶体制备及全向反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孔硅结构由于通过精确地控制其多孔层孔隙率以及厚度可以调整其光学特性,即光子晶体结构,为光电探测器等先进光电子技术的众多应用打开了大门。一维多孔硅光子晶体在可见光至近红外波段内,将众多单个禁带迭加可使其反射率增大,在成像方面和目标搜索等方面具有应用价值。首先,利用传输矩阵理论通过计算机Matlab程序设计出宽禁带结构,并将不同中心波长的单一结构进行迭加;然后,采用电化学阳极氧化的方法,在p型单晶硅上制备出多孔硅结构,通过讨论不同因素对多孔硅结构的影响来控制多孔硅层的孔隙率及厚度;最后,分别制备出单一结构和迭加结构的一维多孔硅光子晶体,并对其进行测试与表征。(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俞能[7](2019)在《基于适配体的多孔硅光学传感器在蛋白质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凝血酶是人体内发挥止血功能和与血栓形成相关的核心蛋白酶,是临床上检测体内血栓形成倾向和衡量止血能力的关键所在。但是,目前临床检测凝血酶的方法都是只能间接反映出凝血酶生成量,还存在着一些缺陷。比如,检测前对于病人要求较高,检测操作复杂且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等。所以,临床上亟需一种能够检测凝血酶含量的快捷方法。现在,基于抗原抗体作用的免疫分析法仍然是检测凝血酶含量的主流方法。而在生物传感领域,近年来核酸适配体却越来越多地替代抗体成为了凝血酶检测探针的热门材料。因为适配体不但拥有跟抗体相近的高亲和能力,而且具有尺寸和分子量小、易于制备和修饰、序列可调、具有折迭可逆性以及稳定性高等特性。因此,基于适配体的生物传感器有望应用于临床样本中的凝血酶检测。而纳米孔分析技术的出现也为蛋白质这类生物大分子的高通量、高灵敏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当蛋白质分子通过与其尺寸相近的纳米孔时,会引起孔道层内光学性质的改变,这一改变可以反映出蛋白质信息。基于这一原理,本文以适配体修饰的通孔式多孔硅纳米孔道作为生物识别元件,初步探索了用反射干涉光谱法在检测凝血酶方面的应用。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如下:(1)综述了核酸适配体亲和探针在生物传感方面的研究进展,其中着重介绍了适配体传感器在蛋白质检测方面的应用。本章还概述了固态纳米孔分析技术和基于适配体修饰的纳米孔传感技术。其中还介绍了多孔硅作为一种阵列纳米孔材料在生物传感,尤其是作为反射干涉传感器敏感材料的研究现状,同时也介绍了核酸探针在多孔硅传感器中的应用。(2)构建了一种以通孔式多孔硅薄膜作为反射干涉元件,以凝血酶适配体作为捕获探针的生物传感器,应用于凝血酶的定量检测。利用了多孔硅的纳米孔道特性,将其表面通过一系列化学修饰连接上凝血酶适配体,用于捕获流过孔道的目标凝血酶分子。一旦孔壁截留住凝血酶,多孔硅层的平均折光率大大增加,从而引起反射干涉光谱的红移和其有效光学厚度的变化。基于这一原理,构建了一种检测凝血酶的免标记光学传感器,其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较宽的检测范围、低检出限以及可再生能力。和传统的封闭式多孔硅传感器相比,通孔式多孔硅传感器响应速度更快(<2h)且灵敏度也要更高。通过实验还发现,溶液环境(比如pH、盐离子等因素)、孔径以及适配体种类的变化都能够改变纳米孔道内的适配体捕获能力。(3)基于前一章中的传感原理,通过简单的适配体序列设计完成了临床样本中凝血酶含量的检测,其线性检测范围为10-1000 nM,而且检出限可达纳摩尔级别,具有临床意义。研究发现,所构建的多孔硅传感器几乎不受背景干扰,在缓冲液和血清中的校准曲线没有显着差异。而且对于临床样本,该传感器回收率均保持在90-110%之间且准确度较高(相对标准偏差<10%)。这一检测方法与酶联免疫分析实验对比也没有显着性差异,证明了方法的可靠性。通过调节核酸探针上适配体序列数目增加了凝血酶结合位点并且构建了一种双位点传感器,进一步提升了适配体传感器的灵敏度。(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6-01)

魏寒月[8](2019)在《基于数字图像法的多孔硅生物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孔硅(porous silicon,PSi)作为一种纳米结构材料,具有较大比表面积、易于表面修饰、易于生物修饰等诸多优点。目前多孔硅生物传感器已被广泛应用,而基于荧光标记的多孔硅生物传感器都是使用荧光光谱仪进行检测,基于荧光标记的多孔硅生物芯片无法使用荧光光谱仪进行检测。本文基于数字荧光图像提出了一种新的生物检测方法,在488nm的可见激光激发下,采用数字呈像设备获得多孔硅量子点生物传感器的荧光图像,通过计算图像的平均灰度值来检测生物浓度大小,该方法可实现对DNA的检测限为88pM,从而实现快速、低成本、便捷的生物检测。以下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利用EDC和sulfo-NHS激活水溶性量子点表面的羧基,制备出单层和布拉格反射镜多孔硅,其中布拉格反射镜多孔硅的高反射带范围包含量子点的发光峰范围,利用数字呈像设备获得单层和布拉格反射镜多孔硅的图像。(2)利用电化学方法制备多孔硅布拉格反射镜并功能化,以量子点偶联DNA作为探针,先将不同浓度目标DNA修饰在多孔硅布拉格反射镜表面再将探针与目标DNA发生杂交反应,成功制备出不同浓度的多孔硅布拉格生物传感器,利用数字呈像设备获得不同浓度传感器的荧光图像,运用图像处理软件计算平均灰度值,利用平均灰度值大小来计算DNA浓度。此方法可实现对DNA的检测限为88pM。同时利用荧光光谱仪对不同浓度传感器进行检测,检测限为8pM。虽然数字图像法检测限略低于荧光光谱仪,但荧光光谱仪价格昂贵,而数字图像法只需普通的光学元件与数字显微镜,另外数字图像法还可用于生物芯片的检测。(3)成功制备出布拉格结构的多孔硅芯片,以量子点偶联DNA作为有荧光标记的探针,然后将两种浓度的目标DNA修饰在多孔硅芯片表面,再使探针与目标DNA发生反应制备出两种浓度的多孔硅布拉格生物芯片,最后成功利用数字呈像设备获得多孔硅布拉格生物芯片的图像,为生物芯片的并行检测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5-21)

蔡辉[9](2019)在《多孔硅基复合材料和石墨烯/硅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锂电池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便携式电子产品的普及和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高能量密度和大倍率性能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硅作为典型的合金型负极材料,在已知的锂离子电池负极中具有最高的理论比容量(4200 mAh·g-1),被认为是下一代理想的负极候选材料。但是由于硅充锂时较大的体积膨胀效应和较低的导电率,导致充放电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较差,因此限制了硅基负极锂离子电池的商业化应用。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硅的多孔化和石墨烯包覆是两种可行的技术途径。前者可以为硅的体积膨胀提供充足的内缓冲空间,从而显着提高循环稳定性。后者依赖于石墨烯优异的导电性,可以显着提高材料的倍率性能,其网状结构也可以承载硅的膨胀,抑制粉化脱落。本论文在系统调研国内外多孔硅粉制备和石墨烯包覆生长的研究进展基础上,围绕制备方法的简便易行和成本的降低,制备工艺的优化和电池电化学性能的提升,采用铜银双原子金属辅助化学腐蚀法(Metal-assisted chemical etching,MACE)、化学气相沉积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高能球磨法、高温热氧化法等制备工艺,分别制备出碳包覆多孔硅粉(Porous Silicon/C,PSi/C)和石墨烯氧化硅双重包覆硅粉(Si/SiOx/G)两种复合材料,并考察了它们的形貌,结构,电化学等性能,制备了相关的原型器件,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如下:(1)创新性地提出将铜银双原子MACE法应用于多孔硅粉的制备。该工艺的优势在于依靠铜银双原子的协同机制,既可以减少了 Ag的使用,降低成本,又可以弥补Cu辅助腐蚀结构不均匀、孔洞不够深入的缺点。研究发现,反应温度和双氧水浓度的变化均会对多孔硅粉的形貌产生显着影响。确定恰当的腐蚀参数后,采用高能球磨法进一步缩小粒径,并采用CVD法实现无定形碳的包覆,从而制备出PSi/C复合材料。得益于硅的多孔化和硅碳包覆,该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并表现出较好的循环稳定性。(2)创新性地提出先高温热氧化法在硅粉表面生长纳米级氧化层,然后以甲烷为碳源,采用CVD法在二氧化硅层表面生长石墨烯的方法实现硅和石墨烯的复合,制备出Si/SiOx/G复合材料。该工艺的原理为CH4在高温下将Si02还原成SiOx,为石墨烯生长提供催化点位,同时OH-作为一种温和氧化剂促进石墨类碳形成石墨烯,并抑制SiC的形成。该复合材料中间层的SiOx可以有效抑制Si的体积变化,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外层的石墨烯可以有效提升复合材料的导电性,提升倍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在1 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300次后,比容量仍维持在1380 mAh·g-1以上,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5-10)

王佳佳,李彦宇,贾振红[10](2019)在《量子点/多孔硅光子晶体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链霉亲和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量子点/多孔硅光子晶体制备生物传感器的可行性及其在生物检测中的实际应用.功能化多孔硅光子晶体器件与链霉亲和素连接形成生物特征元件.固定浓度的量子点标记的生物素与链霉亲和素发生特异性反应.多孔硅光子晶体的高反射带隙位于量子点发射荧光峰处,使得量子点的荧光信号得到放大.多孔硅光子晶体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明显提高,使检测限达到pM量级.(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多孔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天然酶通常在温和的条件下具有高催化活性和底物特异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者们把很多精力放在了模拟天然酶复杂的结构和功能,或者通过修饰改造天然酶以达到提高其稳定性与耐受性的效果。而近年来由于纳米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很多纳米材料可以应用在催化反应中,甚至纳米酶在疾病治疗方面都有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孔硅论文参考文献

[1].刘文政,李克,李旭,刘晋捷,李彦博.核-壳多孔硅/碳复合阳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J].电源技术.2019

[2].林思琦,张峻榕,郭轶,徐力.多孔硅颗粒负载金纳米粒子的双酶活性研究[C].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3].何祖东,耿超,邱佳佳,杨玺,席风硕.一步纳米银催化刻蚀法制备多孔硅纳米线阵列[J].工程科学学报.2019

[4].林伟国,孙伟航,曲宗凯,冯晓磊,荣峻峰.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纳米多孔硅/石墨/碳复合微球的制备与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5].鹿豪杰.多孔硅改性零价铁复合材料去除地下水中的硝基苯研究[D].吉林大学.2019

[6].赵杨.一维多孔硅光子晶体制备及全向反射特性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9

[7].俞能.基于适配体的多孔硅光学传感器在蛋白质检测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9

[8].魏寒月.基于数字图像法的多孔硅生物检测[D].新疆大学.2019

[9].蔡辉.多孔硅基复合材料和石墨烯/硅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锂电池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9

[10].王佳佳,李彦宇,贾振红.量子点/多孔硅光子晶体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链霉亲和素[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论文知识图

骨架结构,其中八配位的Ti原子沿...不同腐蚀时间制备的大孔硅的断面SEM图...不同包覆层的硅基复合材料的交流阻抗...化学气相沉积(CVD)碳包覆设备示意图硅基复合材料在0.1C下的循环性能(p...高孔隙连通度支撑体的逐层包覆法制备...

标签:;  ;  ;  ;  ;  ;  ;  

多孔硅论文_刘文政,李克,李旭,刘晋捷,李彦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