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量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清河,来水量,降水量,太阳黑子
水量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宋仁超,李安军[1](2019)在《小清河来水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小清河黄台桥、岔河和羊角沟水文站1970—2010年逐年来水量资料及其雨量站的降水量数据,运用5a滑动平均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了小清河来水量和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对小清河近40年来水量与降水量序列进行了突变点分析,并运用交叉小波变换(XWT)和小波相干谱(WTC)分析来水量与太阳黑子数的相互关系和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小清河上游、中游和下游来水量的变化具有显着增加的趋势,后期来水量比前期更为丰富,变化程度也更趋稳定。而小清河上游和中游降水量的变化具有增加的趋势,下游降水量变化具有减少的趋势,但增加和减少趋势均不显着,降水量发生突变的时刻主要集中在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通过小波分析得出,高能量区,小清河来水量与太阳黑子的共振周期约为8~10a。低能量区,小清河来水量与太阳黑子显示出2a左右的年际变化,但是显着性水平有所不同。小清河流域来水量的变化主要是由降水流和人类活动引起,随着沿岸地区的发展,来水量与降水径流的相关性逐渐减小,人类活动主要通过兴建水库、干流工农业用水等活动逐渐增大对来水量的影响,成为影响来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22期)
季海萍,吴浩云,吴娟[2](2019)在《1986-2017年太湖出、入湖水量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流域内水资源调蓄和调度的中枢,太湖的出、入湖水量格局随着一系列工程、非工程措施的实施已然改变.基于1986-2017年近30年的环湖出、入湖水量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突变检验法和滑动t检验法,对环湖及地区出、入湖水量变化进行了定性、定量研究,并讨论了产生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986-2017年,环湖年入湖水量增加趋势显着,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突变增加,年出湖水量增加趋势显着,在21世纪初后期突变增加;多年平均年入湖总量突变后较突变前增加了29.66亿m3,多年平均年出湖总量增加了18.63亿m3;江苏入湖水量增长率、增长贡献率分别为53%和84%,出湖水量增长率、增长贡献率分别为31%和48%;浙江入湖水量增长率、增长贡献率无明显改变,出湖水量增长率、增长贡献率分别为26%和31%;望虞河出入湖增长率最大,但增长贡献率不大;太浦河出湖增长率、增长贡献率无明显变化;出、入湖水量的变化抬升了太湖年平均水位和年最低水位,对年最高水位影响较小;水利工程调度对出、入湖水量的影响逐渐占据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刘红霞,徐雅静[3](2019)在《气候变化对水稻灌溉需水量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也在市场竞争的大背景下脱颖而出。在我国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水稻种植已然发展成为我国农户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但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趋势愈发明显,以及雨水量的不规律,导致水稻在栽培过程中出现明显的水量供需不平衡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接下来,将重点分析气候变化对承德地区水稻灌溉的影响,分析当前水稻灌溉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对策,进一步帮助承德地区水稻产量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本文来源于《农业开发与装备》期刊2019年10期)
李尤亮,王杰,曹言,张雷,王树鹏[4](2019)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区(云南境内)夏玉米需水量的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金沙江干热河谷区(云南境内)9个气象站54 a气象数据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考作物需水量,探讨夏玉米需水量的变化特征,分析了气候因素对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金沙江干热河谷区(云南境内)1-12月各月平均参考作物蒸散量为56.1~155.2 mm,大部分站点年内变化呈单峰型曲线,巧家、东川呈双峰型曲线;夏玉米全生育期平均需水量为425.07 mm,需水量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0.584 mm/a;夏玉米各生育阶段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在生长中期尤为严重。研究区元谋、东川需水量最大,鹤庆、永胜需水量最小,大部分站点夏玉米需水量呈下降趋势,其中永仁、元谋、巧家、东川下降趋势显着;日照减少是影响夏玉米需水量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10期)
王鹏,黄瑾[5](2019)在《青藏高原及其东部多年水量平衡变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实测降水数据、重力卫星数据和陆面数据同化系统输出降水、径流、蒸散发数据来计算青藏高原及其东部的江河源区的各研究流域的多年陆地蓄水量。计算结果表明,在各研究流域上的陆地蓄水量其均不为0,其在年际间存在较大的波动。不同数据的计算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基于重力卫星数据的陆地蓄水量变化幅度远小于其他数据。这种差异可能与数据的质量有关。(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9年28期)
[6](2019)在《长江源区赤布张错和多尔索洞错湖泊水量及其变化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青藏高原内陆封闭湖泊呈现快速扩张趋势。尽管已有一些研究估算了湖泊面积和水量的相对变化,但由于湖泊测深数据的缺乏,使得湖泊水量变化比例估算研究相对较少,限制了对水量变化幅度的认识。基于长江源区两个大型湖泊——赤布张错和多尔索洞错的实地测深结果,通过插值获取湖泊水下地形,进而估算了湖泊的水量赋存及变化。结果表明,2016年多尔索洞错最大水深为68.7米,水量(本文来源于《高科技与产业化》期刊2019年09期)
罗成明,王彤[7](2019)在《金沙江原水超滤膜处理的产水量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超滤膜以一体化净水器为预处理,过滤模式属于全量过滤模式。为探究超滤膜产水量不足,对取水系统、预处理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了逐次排查。超滤膜额定产水量为5 000 m~3/d,膜通量为2.4 m~3/h,经逐一排除问题故障,并对超滤膜进行8 h左右化学清洗,产水量显着提升。(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巴亚东,胡海军,王来才,党进谦[8](2019)在《等吸力叁轴剪切试验中非饱和黄土强度变形及水量变化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饱和原状黄土常规叁轴试验和非饱和原状黄土等吸力叁轴试验研究吸力和净围压对非饱和黄土强度变形的影响,并用HUANG等、胡冉等和方祥位等提出的土水特征曲线模型分析剪切过程中排水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等吸力下原状土样固结剪切体积变形随净围压增大而增大;等净围压下原状土样固结剪切体积变形量随吸力的增大基本呈减小趋势。p-q平面内饱和土CSL线逐渐超过低吸力下非饱和土CSL线,原因在于随着p值增大,相对于非饱和土,饱和土孔隙比越来越小,较小孔隙比对抗剪强度的贡献逐渐大于非饱和土吸力对抗剪强度的贡献。应用固结稳定的数据拟合出HUANG等和胡冉等提出的模型参数,并预测剪切过程中的排水量,发现剪切速率对排水量有影响,这两种模型适用于剪切速率慢,排水充分的情况,而方祥位等提出的模型对不同剪切速率会拟合出不同的参数。(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魏童彤,彭致功,刘福胜,张宝忠,张鹏[9](2019)在《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净灌溉需水量变化趋势——以大兴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开展不同时间序列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净灌溉需水量变化趋势研究,为未来农业用水规划提供决策参考。【方法】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了近60 a(1961―2017年)与近30 a(1988―2017年)小麦-玉米轮作的作物需水量、有效降水量、净灌溉需水量的变化趋势。【结果】不同时间序列小麦-玉米轮作的作物需水量、有效降水量及净灌溉需水量的变化趋势存在较大差异,1961―2017年小麦-玉米轮作作物需水量与有效降水量整体呈显着增加趋势,变化倾向率分别为5.3、7.8 mm/10 a;而净灌溉需水量呈不显着减少趋势,变化倾向率为-2.5 mm/10 a。1988―2017年小麦-玉米轮作作物需水量整体呈显着增加趋势,变化倾向率为11.0 mm/10 a;有效降水量整体呈显着减少趋势,变化倾向率为-7.3 mm/10 a;净灌溉需水量整体呈显着增加趋势,变化倾向率为18.3 mm/10 a。【结论】1961―2017年小麦-玉米轮作的净灌溉需水量减少,主要是平均风速与日照时间减少所致;而1988―2017年小麦-玉米轮作净灌溉需水量增加,主要是气温升高与相对湿度减少所致,且序列越短其变化趋势越显着。因而在进行灌溉用水规划时,合理选择序列长度尤为重要。(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李伶杰,胡庆芳,王银堂,刘勇,朱琰[10](2019)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太湖流域产水量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太湖流域下垫面的剧烈变化对流域产水量时空分布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分析太湖流域城镇化进程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采用太湖流域模型对3种典型降雨过程(1991、1999和2009年)与5种下垫面(1985、1995、2000、2005和2010年)的组合情景进行模拟,综合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全流域和各水利分区在全年期、汛期、涨水期产水量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时程上,太湖流域和所有水利分区的各统计时段产水量增幅伴随城镇化进程推进均呈现增加趋势,2005年后产水量增幅进一步加大,且全年产水量增幅主要集中在汛期;空间上,东、中部城市集聚区的产水量增长率明显高于西部山丘区与太湖湖区,这主要是由于西部山丘区、太湖湖区不透水率增幅较小所致.产水量变化的时空非均匀分布特征为城镇化背景下太湖流域防洪除涝格局演变及流域—区域—城市防洪除涝协调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先验认识.(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水量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流域内水资源调蓄和调度的中枢,太湖的出、入湖水量格局随着一系列工程、非工程措施的实施已然改变.基于1986-2017年近30年的环湖出、入湖水量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突变检验法和滑动t检验法,对环湖及地区出、入湖水量变化进行了定性、定量研究,并讨论了产生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986-2017年,环湖年入湖水量增加趋势显着,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突变增加,年出湖水量增加趋势显着,在21世纪初后期突变增加;多年平均年入湖总量突变后较突变前增加了29.66亿m3,多年平均年出湖总量增加了18.63亿m3;江苏入湖水量增长率、增长贡献率分别为53%和84%,出湖水量增长率、增长贡献率分别为31%和48%;浙江入湖水量增长率、增长贡献率无明显改变,出湖水量增长率、增长贡献率分别为26%和31%;望虞河出入湖增长率最大,但增长贡献率不大;太浦河出湖增长率、增长贡献率无明显变化;出、入湖水量的变化抬升了太湖年平均水位和年最低水位,对年最高水位影响较小;水利工程调度对出、入湖水量的影响逐渐占据主导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量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宋仁超,李安军.小清河来水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9
[2].季海萍,吴浩云,吴娟.1986-2017年太湖出、入湖水量变化分析[J].湖泊科学.2019
[3].刘红霞,徐雅静.气候变化对水稻灌溉需水量影响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
[4].李尤亮,王杰,曹言,张雷,王树鹏.金沙江干热河谷区(云南境内)夏玉米需水量的变化特征[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5].王鹏,黄瑾.青藏高原及其东部多年水量平衡变化特征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
[6]..长江源区赤布张错和多尔索洞错湖泊水量及其变化估算[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9
[7].罗成明,王彤.金沙江原水超滤膜处理的产水量变化[J].净水技术.2019
[8].巴亚东,胡海军,王来才,党进谦.等吸力叁轴剪切试验中非饱和黄土强度变形及水量变化特性[J].地震工程学报.2019
[9].魏童彤,彭致功,刘福胜,张宝忠,张鹏.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净灌溉需水量变化趋势——以大兴区为例[J].灌溉排水学报.2019
[10].李伶杰,胡庆芳,王银堂,刘勇,朱琰.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太湖流域产水量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J].湖泊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