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知觉论文_孙舰洲

导读:本文包含了元知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知觉,群体,准确性,自我,自我表现,关注点,能动性。

元知觉论文文献综述

孙舰洲[1](2019)在《“热情”与“能力”自我表现对道德决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考察“热情”与“能力”自我表现对道德决策的影响,以及元知觉在“热情”与“能力”自我表现对道德决策影响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法和问卷法,共包含两项研究。研究一包含两项实验,实验1考察了“热情”与“能力”对道德决策的影响。实验2考察了“热情”与“能力”自我表现对道德决策的影响。研究二测量了人们在道德决策中对“热情”与“能力”元知觉的准确性及作用。结果:研究一包括两项实验。实验1结果表明,在重视“热情”与“能力”的不同情境下,被试对造成伤害可接受程度上有显着差异,“热情”与“能力”对道德决策产生了显着的影响。重视“能力”情境下的被试对伤害的接受程度显着高于重视“热情”情境下的被试。实验2结果表明,“热情”与“能力”在回答类型存在交互作用,在公开回答条件下,“热情”与“能力”对道德决策影响显着;在私下回答条件下,“热情”与“能力”对道德决策影响不显着。被试在公开回答下使用了“热情”与“能力”自我表现。研究二结果表明,自我评价的被试对“热情”与“能力”的评分显着高于评价他人的被试和元知觉评价的被试;评价他人的被试和元知觉评价的被试在“热情”与“能力”的评分没有显着差异。评价他人的被试与元知觉评价的被试在“热情”和“能力”的评分上存在显着相关。不同评价主体在决策类型上存在交互作用。评价他人的被试给予拒绝伤害决策个体更高的“热情”评分和相对较低的“能力”评分,给予接受伤害决策的个体,相对较低的“热情”评分和相对较高的“能力”评分。元知觉评价的被试做出拒绝伤害决策时给予自己相对较高的“热情”评分和相对较低的“能力”评分,做出接受伤害决策时给予自己相对较低的“热情”评分和相对较高的“能力”评分。结论:(1)“热情”与“能力”对道德决策产生了影响。当情境更重视“热情”时,人们会倾向做出拒绝伤害的决策,当情境更重视“能力”时,人们会倾向做出接受伤害决策。(2)“热情”与“能力”自我表现对道德决策产生了影响。在公开的环境下,当前情境重视“热情”时,人们会在道德决策中使用“热情”自我表现做出拒绝伤害的决策,用以表现自己相对更“热情”。当前情境重视“能力”时,人们会在道德决策中使用“能力”自我表现做出接受伤害决策,以表现自己相对更有“能力”。(3)人们在道德决策时,对“热情”与“能力”具有准确的元知觉。即人们在道德决策时,能够准确的感知到别人是如何评价他们的,人们可以感知到做出接受伤害决策会被认为具有相对较高的“能力”和相对较低的“热情”;做出拒绝伤害决策会被认为具有相对较高的“热情”和相对较低的“能力”。通过准确的元知觉,人们得以在道德决策中使用“热情”与“能力”自我表现,将自己想表现的“热情”或“能力”信息通过不同决策传达给他人。(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吴师,任曦,姜珂,杜杰,杨娟[2](2017)在《自我知觉视角和元知觉视角下能动性评价对自尊的预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探讨自我知觉视角和元知觉视角下社会认知基本维度对自尊的预测作用。研究1中36名被试同时完成自我知觉和元知觉视角下的能动性和社群性评价任务,结果发现仅有自我知觉视角下的能动性评价能预测自尊,元知觉视角下能动性评价对自尊的预测作用被自我知觉视角下的能动性评价所中介;研究2中120名被试完成自我知觉视角评价任务,另120名被试完成元知觉视角评价任务,结果发现无论是自我知觉视角还是元知觉视角,能动性评价都能预测自尊,而社群性评价对自尊没有预测作用,这表明能动性评价能预测个体的自尊。(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7年06期)

陆静怡,张曼灵,谢晓非[3](2014)在《元知觉准确度悖论——动机与关注点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往往想要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种对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知觉,即为元知觉。在诸如面试或比赛情境中,当人们想要了解评价结果的动机很高时,人们对评价结果的猜测即元知觉会变得更准确还是更不准确?本文通过两个研究发现,想要了解他人评价的动机越高,人们对评价者的关注程度也越高,最终导致元知觉准确度降低;相反,想要了解他人评价的动机越低,人们对自己的关注程度越高,最终导致元知觉准确度提升。研究1为现场研究,通过测量歌唱比赛参赛选手的动机、关注点和元知觉准确性,发现相比低动机的选手,若选手想要了解评委评分的动机越高,他们就会更关注评委,最终对评分的元知觉更不准确。实验2在实验室中创设了一个高动机的模拟面试情境,并操纵被试的关注点,要求其在面试过程中关注自己或关注面试官。结果发现,相比关注面试官,关注自己的被试的元知觉准确度更高。现场研究和实验室研究均证明,若人们越想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就会越关注他人而不是自己,反而导致元知觉准确度降低。本研究将这一现象称之为"元知觉准确度悖论"。(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0-10)

王晓宁,焦建亭[4](2014)在《元知觉及其准确性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元知觉是社会知觉领域的基本内容之一,20世纪初期其概念形成之后得到了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的广泛研究。本研究回顾了元知觉及其准确性的相关研究,重点介绍了采用社会关系模型开展的元知觉研究以及近阶段的元知觉情境性实验研究,对元知觉准确性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描述,分析了元知觉的理论模型和影响元知觉准确性的因素,总结了元知觉研究的现状及对未来研究的启示,并分析了元知觉准确性的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08-15)

王琳[5](2009)在《元知觉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回顾了元知觉的研究现状包括概念、理论模型,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来源于《魅力中国》期刊2009年35期)

贺雯[6](2009)在《群体元知觉的形成及其对群体间关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阐述了元知觉形成的一般模式,以及群体内元知觉和群体间元知觉的形成过程。群体间元知觉是影响群体间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探索减少群体间元知觉负效应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有关此方面的研究正成为社会认知领域研究中的热点之一。(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09年02期)

王琳[7](2007)在《自我行为的观察对社交焦虑大学生元知觉和元知觉准确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检验了假设,自我行为的观察能够改变社交焦虑被试五因素人格特质的元知觉,并提高社交焦虑被试五因素人格特质的元知觉准确性。研究以56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其中包括20名社交焦虑被试和36名非社交焦虑被试。实验程序:(1)通过社交焦虑量表(IAS)筛选出社交焦虑被试。将社交焦虑被试和非社交焦虑被试随机分配到两个组(一组观看自我行为录像,另一组观看他人行为录像)。(2)首先被试进行小组讨论、同时进行录像,然后被试分别对组内成员的五因素人格特质进行评价、对五因素人格特质的元知觉进行评价。被试观看自我行为的录像或观看他人行为的录像。观看录像之后,被试再一次评价五因素人格特质的元知觉。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社交焦虑被试的元知觉准确性普遍低于非社交焦虑被试的元知觉准确性。2、观看自我行为的录像之后,社交焦虑被试的五因素人格特质元知觉准确性明显提高。但是与非社交焦虑被试的五因素人格特质元知觉准确性仍然存在显着差异;观看他人行为的录像之后,社交焦虑被试的五因素人格特质元知觉准确性并没有显着提高。3、观看录像的内容对社交焦虑被试的外倾性、神经质、开放性和认真性的元知觉的主效应显着,但是对社交焦虑被试宜人性元知觉的影响不显着;观看录像的内容对非社交焦虑被试的宜人性元知觉影响不显着;观看录像内容和社交焦虑对外倾性和认真性的元知觉的交互作用显着;简单效应检验结果表明观看录像的内容对社交焦虑被试的外倾性和认真性元知觉以及非社交焦虑被试的开放性元知觉的影响作用显着,对非社交焦虑被试的认真性元知觉的影响不显着。(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张智,左梦兰[8](1995)在《5-11岁儿童元知觉发展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项研究旨在探索 5 -1 1岁儿童元认知发展的规律 ,2 80名昆明市及路南县汉、撒尼族儿童参与了叁项知觉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 :1儿童随年龄的增长 ,有关知觉组织策略的知识及自我监察的能力也逐渐发展 ,表现为系统观察、选取有效策略及计划性的增强。 2儿童对信息的加工不断深入 ,从表浅的加工过渡到详尽的加工 ,不仅要求补充必要的信息 ,而且主动搜索隐蔽的线索以促进识辨。3儿童自我评价从笼统、含糊逐渐向客观、全面发展。4路南儿童元知觉的发展晚于昆明儿童两年 ,但在路南的汉族儿童和撒尼族儿童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 ,说明文化教育对儿童元知觉发展的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应用心理学》期刊1995年02期)

元知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探讨自我知觉视角和元知觉视角下社会认知基本维度对自尊的预测作用。研究1中36名被试同时完成自我知觉和元知觉视角下的能动性和社群性评价任务,结果发现仅有自我知觉视角下的能动性评价能预测自尊,元知觉视角下能动性评价对自尊的预测作用被自我知觉视角下的能动性评价所中介;研究2中120名被试完成自我知觉视角评价任务,另120名被试完成元知觉视角评价任务,结果发现无论是自我知觉视角还是元知觉视角,能动性评价都能预测自尊,而社群性评价对自尊没有预测作用,这表明能动性评价能预测个体的自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元知觉论文参考文献

[1].孙舰洲.“热情”与“能力”自我表现对道德决策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9

[2].吴师,任曦,姜珂,杜杰,杨娟.自我知觉视角和元知觉视角下能动性评价对自尊的预测作用[J].心理科学.2017

[3].陆静怡,张曼灵,谢晓非.元知觉准确度悖论——动机与关注点的影响[C].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4

[4].王晓宁,焦建亭.元知觉及其准确性研究述评[C].第七届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4

[5].王琳.元知觉研究综述[J].魅力中国.2009

[6].贺雯.群体元知觉的形成及其对群体间关系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9

[7].王琳.自我行为的观察对社交焦虑大学生元知觉和元知觉准确性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7

[8].张智,左梦兰.5-11岁儿童元知觉发展的实验研究[J].应用心理学.1995

论文知识图

职业操守元知觉对职业操守自我...职业能力元知觉对职业能力自我...职业能力元知觉对职业能力自我...职业操守元知觉对职业操守自我...标记与语素化模型个人-环境契合文献关键词TimeZone图图

标签:;  ;  ;  ;  ;  ;  ;  

元知觉论文_孙舰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