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构建震后重灾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新机制

浅谈如何构建震后重灾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新机制

张敏(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德阳618000)

摘要:地震重灾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的特殊经历,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始思考如何利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契机,构建新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新机制。

关键词:重灾区;高职;思想教育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这次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广大灾区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力领导下,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抗震救灾战役的伟大胜利。在地震发生一周年后,作为地震重灾区高职院校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既经历了惊心动魄的震天动地,又参与震撼人心的抗震救灾,还担负着重建家园的艰巨使命。这样的经历,也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始思考如何利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契机,构建新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机制。

一、建立以抗震救灾精神为主线的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新机制

爱国主义教育历来被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主要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而这些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其工作效果,从而影响着该行业的发展和建设。因此,如何有效的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首要的任务。

然而,目前我们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着内容陈旧、形式单调、缺乏创新等等不足。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大都停留在历史爱国主义故事或是近代抗日、解放战争英雄历史,与社会现实联系较少,让学生感到遥远。同时,以课堂教授为主渠道的宣教方式,单调刻板,学生提不起兴趣。

但在5.12特大地震发生后,我们的青年学生在大灾面前,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感情。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需要构建一种新的爱国主义教育体制。“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抗震救灾精神是对抗震救灾工作的总结,同时也是一切高贵美好的品格在共同抗击自然灾害的殊死搏斗中所形成的交汇点,它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交汇点。因此,作为地震重灾区的高校大学生,既面临了大地震的生死考验,又参与了抗震救灾的亲身实践。以抗震救灾精神作为主线,将是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最好爱国主义教育。高校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展开深入持久的新一轮爱国主义教育,并建立新的教育体制。首先,可以利用党、团组织生活,开展抗震救灾精神学习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其次,通过观看或组织抗震救灾英雄事迹报告会等,进一步强化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同时,在学生中开展系列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如征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评选抗震救灾先进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爱国主义在学习生活中得到升华,在学生中树立先进榜样,以实际行动在生活中传播爱国主义。这样,通过多种形式,将最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纳入爱国主义教育,将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以大学生青年志愿者为重点建立社会实践服务教育新机制

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大有希望的事业。努力进行好这项事业,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通过青年志愿者行动使一些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从志愿服务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在全社会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倡导时代新风气,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大学生道德教育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地震发生后,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志愿者成为抗震救灾战场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作为重灾区高校,我校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就建立起抗震救灾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投身到救灾第一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利用自身建筑专业特色,在震后灾区建筑应急评估、加固恢复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广大青年学生在此次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关键时刻,不计个人安危,积极相应号召,奔赴一线,全力投入救灾,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深刻诠释了“团结、奉献、友爱、互助”的志愿精神,也让我们看到了80、90后在磨难中的成长与发展。

现在是恢复重建的关键时期,作为重灾区高校,我们不仅要面临各种困难的挑战,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利用契机,以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为基础多方面、多形式的建立起社会实践教育的新机制: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建立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机制;继续大力开展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建立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灾区社会实践服务的多样化,以支援灾后重建工作为中心,多方式的开展文艺表演、心理咨询、科技服务等活动。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服务灾区的志愿者实践活动将成为我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有力途径,又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机制。

三、以“灾后重建、青年当先”为主题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新机制

根据灾后重建工作的需要,地震灾区将在一定时期内急需大量建筑行业专业技术性人才。作为地震重灾区高校,相当部分的学生都是来自于重灾区,甚至极重灾区,他们也将在学成毕业后成为灾区重建的生力军。作为重灾区唯一一所建筑类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支援灾区恢复重建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好好利用机会,指导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就业观,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新机制。对于高职一年级学生应强化专业认识、加强职业情感教育,激发灾区学生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二年级学生应根据自身专业特色,个人爱好,尽早尽快地深入了解灾区建设实际情况,并结合专业实习实践情况,及时调整个人职业规划;三年级学生加强就业指导,就业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投身到为灾区重建服务的工作中。

作为地震重灾区高校,我们的莘莘学子们在地震的磨难中勇敢的成长,同时,我们也将利用灾后重建的时机,开创出一片更加美好的蓝天。作为地震重灾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将利用这样特殊的经历,创新出更加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晶.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现状与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3).

[2]佟瑄.问题与对策:当前大学生的志愿者活动[J].中国青年研究,2001,(6).

标签:;  ;  ;  

浅谈如何构建震后重灾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新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