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出版论文_王珏

导读:本文包含了清末出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清末,新军,新政,商务印书馆,新民,着作,汉译。

清末出版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专着《清末新军》出版》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新军》是张华腾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末新军研究》(项目编号:09BZ029)的最终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北洋集团与近代社会变迁研究》(项目编号:18ZDA197)前期成果,48万字,人民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新军是清政府按照西方标准编练的新式陆军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陆军,清末新军的编练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清末新军》从军事的角(本文来源于《史林》期刊2019年05期)

王珏[2](2019)在《平民识字教材在清末大量出版与广泛传播的原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杂字类识字教材的受众主要是中下层平民子弟,他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要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实用的文字。平民识字教材不仅实用而且速成,能够满足中下层平民百姓的用字需要,这是平民识字教材在清末得以大量出版与广泛传播的真正原因。(本文来源于《叁峡论坛(叁峡文学·理论版)》期刊2019年04期)

崔波[3](2019)在《清末中日出版大叁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择清末民初中国与日本形成的出版互动大叁角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推动上海、北京、东京出版大叁角变革的动力,指出出版具有自发向外流动的能力,只要辅之以一定的条件,出版资源可以实现空间的转移。(本文来源于《中国出版史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周丽威,杨丽,刘伟[4](2019)在《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其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进行统计,63本清末生物教科书的总体特征包括:出版数量较多;大多翻译自日本;教科书编辑者多元化;等等。对典型教材进行特色分析,发现清末生物教科书具有初步具备教科书文本形式、渗透实验和科学方法、图文结合等特点,并总体表现为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本土化尝试。(本文来源于《中小学教材教学》期刊2019年06期)

任江辉[5](2019)在《清末汉译日文小说的出版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文小说的汉译和出版传播是清末中国学习和效仿日本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是在救国图强思想的影响下,在大量出版机构和复合型出版人才的推动下形成的。该时期的汉译日文小说迎合时代审美情趣,以潜移默化的形态传播国外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唤醒当时国人的觉醒。因此,日文小说的汉译和出版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发展,是中国出版传播史上的重要篇章之一。(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刘文华[6](2019)在《《清末新政制度变革研究》出版》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山大学历史系关晓红教授的《清末新政制度变革研究》一书,2019年1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设学部变隋唐六部架构",第二部分"改科举与停科举的社会影响",第叁部分"新政期间的外官制变革",第四部分"速成新政与清廷覆亡"。清末新政是我国近代社会知识与制度转型的重要时期,其制度变革具有牵涉面广、中西新旧缠(本文来源于《历史档案》期刊2019年02期)

胡燕[7](2018)在《清末民初(1903-1919)商务印书馆汉译传记出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商务印书馆自1903年至1919年出版二十叁部译传,包括《传记丛书》四部、《少年丛书》中西方人物译传十四部及其他译传五部。《传记丛书》确立新的英雄典范如拿破仑、纳尔逊以及一些冒险家等,以培养具有尚武勇、尚冒险、尚进取等品质的新国民,但由于仓促上马,一版而绝。《少年丛书》模仿梁启超新体评传,采取节译、改写的翻译策略,添加绪言及"批评",于传主之事迹、品行等可学与不可学之处一语道破,努力构建既禀赋传统美德、又融入西方智识的兼容中西的新型国民范型,成功实现了域外思想文化资源与本土思想传统的对接、融合,故一版再版,堪称近代译传出版奇迹。其他译传包括两部日本维新志士译传、第一部留学生自传、第一部当代哲学家评传,后两部译传的出版彰显了其在译传出版方面的敏锐性与开拓性,具有引时代风气之先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现代传记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卢坡,刘婷婷[8](2018)在《吴汝纶着作刊刻及启示——清末民初“众筹”出版个案史料发掘及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吴汝纶为清末大儒,着作颇丰,影响深远。本文在考证吴汝纶着作刊刻的基础上,发掘具有现代意义的"众筹"出版案例,为当下出版工作提供反思及启示。(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曹南屏[9](2018)在《“考试不足得人才”:清末科举改制与出版市场的互动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新政时期的科举改制给绝大多数应考士子带来文体与知识的双重困境。科举改制后,各地乡试的应试人数显着下降,成为士子应对科举新章乏力的表征。为了应对科举考试的新变化,士子不得不向出版市场寻求帮助,此时大量涌现的"新书""新报"成为应考士子主要的文体范本与知识来源。由于应考士子与考官对科举新章所要求的文体与知识的储备明显不足,故在清末最后几届科举考试中,考官需要依靠闱中书籍来命题及评阅考卷,士子携书入场答题,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由此,清末新政时期的出版市场深度介入科举考试,影响了科举改制在选拔人才上的实际效果,放大了士子在购取书籍上的地域和贫富差距,也消解着科举制度在兴学育才上的有效性及其存续的正当性。(本文来源于《近代史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夏远鸣[10](2018)在《清末《岭东日报》的出版发行及其学术价值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岭东日报》是1902年在汕头创办的地方性报纸,持续出版达十余年。该报主要由韩江上游的客家知识分子主持,并且借助客家商业网络发行与传播。在新闻采编上,该报除转引其他大报新闻外,特辟《潮嘉新闻》专栏,刊登潮州府与嘉应州的地方性新闻。这些新闻,是研究清末粤东潮嘉基层社会、地区性商业网络、清末新政在地方社会的具体运作的珍贵史料。(本文来源于《中国出版》期刊2018年09期)

清末出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杂字类识字教材的受众主要是中下层平民子弟,他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要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实用的文字。平民识字教材不仅实用而且速成,能够满足中下层平民百姓的用字需要,这是平民识字教材在清末得以大量出版与广泛传播的真正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清末出版论文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军事史专着《清末新军》出版[J].史林.2019

[2].王珏.平民识字教材在清末大量出版与广泛传播的原因探析[J].叁峡论坛(叁峡文学·理论版).2019

[3].崔波.清末中日出版大叁角研究[J].中国出版史研究.2019

[4].周丽威,杨丽,刘伟.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其特点研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9

[5].任江辉.清末汉译日文小说的出版传播[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刘文华.《清末新政制度变革研究》出版[J].历史档案.2019

[7].胡燕.清末民初(1903-1919)商务印书馆汉译传记出版研究[J].现代传记研究.2018

[8].卢坡,刘婷婷.吴汝纶着作刊刻及启示——清末民初“众筹”出版个案史料发掘及反思[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9].曹南屏.“考试不足得人才”:清末科举改制与出版市场的互动及其影响[J].近代史研究.2018

[10].夏远鸣.清末《岭东日报》的出版发行及其学术价值评述[J].中国出版.2018

论文知识图

清末出版的中小学图画教科书,有...河南师范大学着作(3)河南师范大学着作(2)河南师范大学着作(1)2) 中华书局的出版物中《铁弓缘》之陈母、石文-陈母,彩旦应工。

标签:;  ;  ;  ;  ;  ;  ;  

清末出版论文_王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