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种皮特异表达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种皮,基因,果皮,花生,蛋白,基因芯片,果胶。
种皮特异表达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苑翠玲[1](2019)在《AtMUD1调控拟南芥种皮粘液质果胶合成机理及花生种子特异表达基因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壁是植物细胞最基本的组成结构,在维持细胞形态、控制细胞生长、胞间物质转运和信号转导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前期研究得到一个拟南芥种子粘液质合成关键时期表达量显着提高的基因,其编码一个C3HC4型锌指蛋白,我们将其命名为MUD1(MUCILAGE DEFICIENT 1)。本研究拟对拟南芥MUD1基因的表达模式、种子粘液质表型、多糖组成和结构以及调控网络等进行系统研究,解析该基因调控种子粘液质果胶合成的分子机制。研究拟南芥种皮粘液质多糖的调控机理,涉及到的基因大都在种子中表达,高表达或特异表达。所以利用现有的转录组,基因组数据挖掘种子或种皮特异表达基因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了一份花生种子特异表达的转录组数据来挖掘种子特表达基因。通过对转录组测序的两个样品“开花后不同时期的种子”和“根、茎、叶混合样品”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了大量的种子特异表达基因。这将为种子特异表达基因的挖掘和种子特启动子的挖掘分析奠定一定的基础。通过以上工作,我们的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对MUD1基因的T-DNA突变体进行了种皮粘液质果胶表型的鉴定,发现突变体种皮粘液质果胶层明显变薄,证明该基因影响种皮粘液质果胶的合成或修饰。对突变体的种皮粘液质进行了单糖测定,发现水提单糖总量减少。免疫标签分析发现,低价值化HG,高甲酯化HG,未甲酯化HG的荧光信号均减弱,证明突变体中HG含量减少,推测该基因主要影响了 HG的合成。对MUD1基因在种皮粘液质果胶合成关键时期的表达进行了分析,发现MUD1基因在开花后第七天的果荚(果胶和城关键时期为开花后1-13天)中表达最高,证明MUD1在果胶合成的关键时期表达。通过GENEVESTIGATOR等软件及文献预测到22个细胞壁功能相关的共表达基因,qRT-PCR分析发现发现这些基因在MUD1突变体中均下调表达,可以初步预测MUD1基因可能是个正向调控的转录因子。酵母双杂文库筛选初步获得了约100个互作基因,其中转录因子基因10个,细胞壁多糖合成相关基因8个。构建了MUD1基因的过表达载体,亚细胞定位载体,启动子驱动GUS基因的载体。并对种子发育过程中高表达基因及其启动子进行了鉴定及功能分析。为MUD1基因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2)对花生种子样品和其他非种子组织的混合样品转录组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共获得了 337个种子高表达或特异表达基因,对这些基因进行了种子内表达量由高到低的排序,发现前108个基因表达量均增高了2倍以上,表达模式分析表明,108个SSCG基因均在种子中特异表达或高表达。通过Gene Ontology(GO)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大多与种子发育、过敏原、种子贮藏蛋白和脂肪酸代谢有关。种子特异启动子(SSPs)的顺式作用元件RY重复和GCN4元件分布在108个SSCGs的启动子中。这些结果表明,108个SSCGs的启动子可能以种子特异性和/或种子优先表达的方式发挥作用。此外,还从栽培花生中克隆了 SSCG29的启动子,并对其进行了顺式作用元件的预测分析。结合之前对栽培花生SSCG5基因的启动子种子特异性的鉴定结果,表明本研究的SSCG鉴定方法是可行和准确的。本工作中发现的SSCGs可广泛应用于SSP克隆。此外,本研究确定了一种低成本、高通量的方法,用于探索其他作物物种的组织特异性基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3-01)
张国林,石新国,蔡宁波,赵永莉,庄伟建[2](2010)在《花生果种皮特异表达基因AhPSG13的克隆和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克隆在花生果种皮中特异表达的基因,本实验从花生果皮种仁抑制消减文库中筛选出一个277bp的EST序列并进行研究,通过构建花生果皮全长cDNA文库,获得此目的基因G13的全长为1369bp,开放阅读框从第28个碱基始至1122个碱基止,预测分子量为39865.59,等电点5.73。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4个跨膜结构域和多个活性位点,可能与细胞内DNA转录有关;该蛋白与多种豆科作物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具有较高同源性,推测为花生半胱氨酸蛋白酶相关基因;RT-PCR研究该基因表达,结果显示该基因在果种皮中特异表达,于30d果皮中表达量最大。本研究克隆的AhPSG13基因序列已经登陆到GenBank,登录号为FJ475061。(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张国林,蔡宁波,陈华,曾建斌,黄湘文[3](2009)在《花生果种皮发育相关特异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从花生果皮种仁抑制消减文库中筛选出了一个255bp的EST序列并进行了研究。构建了花生果种皮全长cDNA库并从中筛选出该基因的全长,命名为AhPSG8。此基因全长1118bp,开放阅读框第33~833个碱基,编码26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由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多个活性位点蛋白,可能与细胞内DNA的转录有关;结构分析揭示出AhPSG8具有一个跨膜区,N端是一个由20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该基因与已发表的基因序列没有明显的同源性,为一新基因;RT-PCR研究该基因在花生中的表达,结果显示该基因在果种皮中特异表达,10~40d果皮中丰富表达,推测为与花生果种皮发育相关基因。(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09年04期)
张国林[4](2009)在《花生果种皮特异表达基因及其启动子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花生种子是花生收获的主要目标产物,它决定花生的产量和品质的形成。但是花生种子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黄曲霉等病菌的侵染。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在已经获得的花生果种皮差异表达基因片段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花生果种皮全长cDNA文库并筛选该全长基因;(2)对筛选的基因进行表达模式研究,并通过Tail-PCR克隆其上游启动子序列,为花生遗传转化提供果种皮特异表达启动子,使外源抗性基因蛋白在花生果种皮表达而果仁中不表达,有利于解决转基因食品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一个花生果种皮全长cDNA文库,采用基于PCR技术的逐步浓缩法筛选到叁个花生果种皮全长基因:AhPSG8、AhPSG13、AhPSC11。测序结果表明,AhPSG8基因cDNA全长1118bp,起始密码子ATG位于33-35个核苷酸处。开放阅读框从第33个碱基始至833个碱基止,编码26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含有多个活性位点;AhPSG13基因cDNA全长1369bp,开放阅读框从第28个碱基始到1122个碱基止,编码364个氨基酸;AhPSC11基因全长609bp,开放阅读框从第67个核苷酸始至462个核苷酸止,编码131个氨基酸。这叁个基因均为新基因,将其登陆在NCBI/GeneBank上。2.半定量RT-PCR研究所获得的上述基因在不同器官的表达发现这叁个基因均为花生果种皮特异表达基因。根据已经获得的AhPSG8和AhPSC11基因全长序列,通过染色体步移技术克隆了其上游启动子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AhPSC11基因上游683bp启动子序列中含有TATA Box、CAAT Box、ATCT-motif、GAG-motif、GARE-motif和sp1等多个与转录有关的结构域;AhPSG8基因上游获得了一个1551bp的核苷酸片段,但是该片段仅与基因上游部分序列重迭,推测为内含子序列,有待进一步验证。目前,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迅速,但是就花生方面研究而言,总体来讲相对薄弱。本试验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强花生基础理论研究,丰富花生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内容,为最终解决花生生产问题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9-04-01)
赵永莉[5](2008)在《花生果、种皮特异表达基因的鉴定及其启动子的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花生种子是花生的收获目的物,生长在土壤中的花生种子很容易受到土壤病虫害特别是黄曲霉菌的侵染,而严重影响花生产品的安全性。目前单纯通过常规育种的方法提高花生的抗黄曲霉病性难度大,而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则可有效解决问题;但是目前转基因植物外源抗病基因的非特异性表达又带来了食品安全性问题。本研究是在已分离到的果、种皮特异表达基因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这些基因在花生果皮、种皮和种仁等器官的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以及在其他不同器官的表达量,获得只在果、种皮特异或丰富表达的基因;然后克隆花生果种皮特异表达启动子,以便今后用于调控外源抗性基因只在果种皮中表达,而不在种仁中表达,确保转基因花生食品的安全性。1.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了13个基因在花生果皮、种皮和种仁等器官不同发育阶段(10 d,20 d,30 d,40 d,50 d和60 d)的表达模式。13个果种皮基因中,有7个基因(8#、9#、13#、16#、8A4R19G1、PSC11和1O10)在果种皮的扩增条带亮于在种仁的,其他6个基因(12#、14#、2N22、4F2、5C22和9A4R19GZ)无明显差异。通过比较7个基因在果、种皮各个时期的扩增条带,最终获得在果皮中丰富表达而在种仁中不表达的特异基因2个,即8#和8A4R19G1。通过Blastn分析,其中8#基因是功能未知基因,8A4R19G1与陆地棉、粉蓝烟草和油桐等植物的水通道蛋白有同源性。经过推测氨基酸序列,预测8A4R19G1为主体水通道蛋白基因。2.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了8#、9#、13#、16#、8A4R19G1、PSC11和1O10在花生不同器官(根、茎、叶、花和果针)的表达量。结果表明:8#、9#、13#、16#、8A4R19G1分别在这些器官未见扩增条带;PSC11和1O10各在根和叶中可见扩增条带,在其它器官则未见扩增条带。3.根据已获得的8A4R19G1基因序列,采用TaKaRa LA PCR~(TM)in vitroCloning Kit克隆了其5′上游607bp核苷酸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在这个序列中找到了起始转录位点和一些基本启动子元件CAAT-box、TATA-box等。在进一步获得更长的启动子后鉴定该启动子的功能,将可在花生转基因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花生荚果的抗黄曲霉病性。4.采用5′RACE获得花生PSC11基因的5′端序列。利用“Kozak”规则以及ORF Finder分析,找到了其起始位点ATG。为进一步获得其启动子序列奠定了基础。目前,花生生物技术发展不够迅速,花生分子生物学研究总体来讲比较薄弱。通过本研究可以扩大我国花生基础理论研究的范围;研究结果为花生抗黄曲霉基因工程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8-04-01)
蔡宁波,张君诚,兰岚,庄伟建,赵永莉[6](2007)在《花生果种皮特异表达基因候选片段的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改良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展示DDRT-PCR产物的方法分离花生果种皮特异表达基因,共分离出24条差异表达片段.经测序后排除重复,最终得到8条差异片段.其中1条为花生上已知基因片段,余下7条均为花生上尚未报道过的基因.此7个片段序列已登录Genbank,其登录号分别为DQ450065、DQ450066、DQ450067、DQ450068、DQ450069、DQ450070、DQ450071.同时本研究还对应用琼脂糖电泳分离DD-PCR产物的方法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6期)
蔡宁波[7](2004)在《几个植物果种皮特异表达基因的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影响花生品质和损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是花生生产、加工面临的一个世界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提出了一个新颖的思路。通过克隆几个植物种皮或果皮特异表达基因寻找其上游启动子元件,用于抗黄曲霉基因的载体构建,通过转化花生,使抗性基因只在果皮或种皮特异表达;或通过转入能使果皮种皮结构发生改变的基因,增强果皮种皮本身抗黄曲霉侵染的能力。 本实验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手段,通过已报道的花生(Arachis hypogaea L.)种皮特异表达序列标签(ESTs)PSC11、大豆(Glycine max L)果皮特异表达的疏水蛋白基因HPS和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种皮特异转录因子MYB61序列,分别设计相应的引物,从相应物种基因组DNA中克隆出来,为下一步获得种皮或果皮特异表达启动子和转入改变果皮、种皮结构基因打下基础。具体实验结果如下: 1.花生种皮特异表达序列标签PSC11的克隆:根据PSC11的前后端设计引物,采用PCR技术从花生基因组DNA中扩增出一段约500bp的序列。根据序列比较该序列与已知序列有93%的同源性。并在NCBI上进行BLAST比较,发现它与拟南芥和大豆的类枯草杆菌蛋白基因有很大的同源性。花生基因组DNA经HindⅢ单酶切后,经凝胶电泳,经转膜与固定后,与经Dig标记过的PSC11探针进行southern杂交。结果发现,杂交信号较清楚,条带单一。 2.大豆疏水蛋白基因(HPS)的克隆:根据已报道的大豆疏水蛋白基因DNA序列,设计了一对引物,从大豆基因组DNA中扩增出一段约700bp的序列。与原序列比较有99%的同源性,而所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则100%相同。 3.拟南芥种皮特异转录因子MYB61的克隆:根据已报道的拟南芥的MYB6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拟南芥基因组中克隆出一个1357bp的序列。(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4-04-01)
宋明山,程继义,吕家驹,郝树铭,李毅[8](2002)在《膀胱癌患者尿路上皮特异蛋白Ⅱ基因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尿路上皮特异蛋白Ⅱ (UPⅡ )基因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血行转移及分期的关系。 方法 从 3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静脉血及癌组织标本中提取RNA ,行RT PCR ,观察UPⅡ基因的表达。 2 0例其他肿瘤组织标本及 10例非肿瘤患者静脉血标本作为对照。 结果 32例膀胱癌组织标本中均有UPⅡ基因表达。T1、T2 膀胱癌患者 19例 ,外周血中均无UPⅡ基因表达 ;T3 、T4膀胱癌患者 13例 ,外周血阳性表达 5例 (39% ) ,与T1、T2 患者相比差别有显着性意义 (P <0 .0 1) ,其中 2例转移 ,接受全身化疗后未再表达 ;2 0例其他肿瘤组织标本及 10例非肿瘤患者外周血标本中均未见UPⅡ基因表达。 结论 UPⅡ是尿路移行上皮特异标志之一。肿瘤分期高者外周血中可有UPⅡ表达 ;发生血行转移时UPⅡ基因可在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检测血中UPⅡ基因的表达可反映化疗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华泌尿外科杂志》期刊2002年09期)
庞劲松[9](2002)在《应用DNA芯片技术对大麦种皮特异基因的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花色素是一类黄酮化合物,它们广泛地分布在多种植物体内,具有防御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作用。在大麦中,它们只在发育中的种皮内特异地合成并积累。在发酵酿制啤酒的过程中,原花色素随着麦芽浸汁进入啤酒,在啤酒的储运过程中遇到低温环境时,就会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凝聚沉淀,而影响啤酒品质。在工业生产中,一般采取PVPP(聚乙烯基聚吡咯烷酮)处理,除去啤酒中的原花色素。在啤酒大麦的育种研究工作中,培育不含原花色素的大麦生产品种,一直是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经过多年研究,在Carlsberg实验室,通过诱变方法,得到了大量无花色素突变体。但是,由于基因作用的多效性和复杂性,最关键的控制无色花色素母体聚合成原花色素的生化途径和遗传控制因子一直未被人们完全发现。DNA芯片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一种高速、高通量、高度精确的DNA检测技术,它可被用于研究基因的差异表达。在本研究中,1.以野生型大麦Morex的种皮+果皮mRNA为材料,经过反转录成cDNA、包装入噬菌体粘粒中,建立cDNA文库;2.用粘粒转化适当的大肠杆菌株系,涂板转化的细菌,得到大量单克隆。3.用单克隆的PCR扩增片段作为待测样品,打印在玻璃载体上,成为DNA芯片,可用于差异表达分析。4.用野生型大麦Triumph和无花色素突变型Ant13-152的种皮+果皮mRNA,经反转录和荧光色素标记为cDNA探针,经过分子杂交、共聚焦激光显微镜扫描,得到被标记样品的激发荧光图像。5.应用标准化处理和差异分析,发现大量在野生型和突变型中表达有明显差异的cDNA克隆,有助于通过测序、分析发现新的基因。主要结果如下:一.建立了野生型大麦Morex的种皮+果皮cDNA文库,并高效包装入粘粒中,具有定向插入cDNA片段、不易丢失大片段、便于长期保存等优点,可以随时用于转染大肠杆菌和遗传学分析。二.首次应用先进的DNA芯片技术,研究大麦种皮特异基因的差异表达。发现了大量差异表达基因克隆,其中25个野生型特异表达基因克隆和45个突变型特异表达基因克隆,有希望从中发现特异表达基因。(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2-04-01)
种皮特异表达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克隆在花生果种皮中特异表达的基因,本实验从花生果皮种仁抑制消减文库中筛选出一个277bp的EST序列并进行研究,通过构建花生果皮全长cDNA文库,获得此目的基因G13的全长为1369bp,开放阅读框从第28个碱基始至1122个碱基止,预测分子量为39865.59,等电点5.73。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4个跨膜结构域和多个活性位点,可能与细胞内DNA转录有关;该蛋白与多种豆科作物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具有较高同源性,推测为花生半胱氨酸蛋白酶相关基因;RT-PCR研究该基因表达,结果显示该基因在果种皮中特异表达,于30d果皮中表达量最大。本研究克隆的AhPSG13基因序列已经登陆到GenBank,登录号为FJ47506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皮特异表达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苑翠玲.AtMUD1调控拟南芥种皮粘液质果胶合成机理及花生种子特异表达基因的鉴定[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2].张国林,石新国,蔡宁波,赵永莉,庄伟建.花生果种皮特异表达基因AhPSG13的克隆和表达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0
[3].张国林,蔡宁波,陈华,曾建斌,黄湘文.花生果种皮发育相关特异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英文)[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09
[4].张国林.花生果种皮特异表达基因及其启动子克隆[D].福建农林大学.2009
[5].赵永莉.花生果、种皮特异表达基因的鉴定及其启动子的克隆[D].福建农林大学.2008
[6].蔡宁波,张君诚,兰岚,庄伟建,赵永莉.花生果种皮特异表达基因候选片段的分离[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7].蔡宁波.几个植物果种皮特异表达基因的克隆[D].福建农林大学.2004
[8].宋明山,程继义,吕家驹,郝树铭,李毅.膀胱癌患者尿路上皮特异蛋白Ⅱ基因的表达[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2
[9].庞劲松.应用DNA芯片技术对大麦种皮特异基因的表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