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气压损伤性中耳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耳炎,气压,损伤,咽鼓管,活性,中耳,表面。
气压损伤性中耳炎论文文献综述
李岩波[1](2011)在《感冒后飞行致气压损伤性中耳炎2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通感冒虽是小病,但部分飞行学员因急于完成飞行训练,感冒后带病执行任务,在飞行过程中易造成气压损伤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压变化、感冒等,加强健康宣教工作,积极采取措施可以减少带病飞行潜在危害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交通医学》期刊2011年04期)
郑章清,吴家林,周谓清,王先桥,毛宏星[2](2006)在《经面罩鼻腔充气预防气压损伤性中耳炎》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压损伤性中耳炎亦称耳气压伤,是潜水医学、航空医学和高压氧治疗中的常见病之一。吴家林等报道,在正压呼吸时,只要面罩压力大于咽鼓管通气阻力,咽鼓管将处于外放状态。鉴于正压呼吸有在呼吸末余压大、维持时间长的特点,对人体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将正压呼吸开放咽鼓管改为经面罩鼻腔加压开放咽鼓管,既可以避免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也能达到预防耳气压伤的目的,对于配戴呼吸面罩的特殊工作人员会更有价值。在高压舱增压过程中,对舱内的被试者提供大于咽鼓管通气阻力6(本文来源于《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期刊2006年04期)
冯立宁,苟琳,郭群,陈文弦,丛锐[3](2002)在《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对气压损伤性中耳炎咽鼓管开放功能作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ETS)在气压损伤性中耳炎(BM)咽鼓管开放功能中的作用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应用低压舱建立气压损伤性中耳炎动物模型,观察正常豚鼠及分别应用天然ETS、人工ETS、人工磷脂及生理盐水冲洗的BM豚鼠咽鼓管开放必须压(POL)的变化。并观察人工ETS对:BM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PO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差异有极显着性意义(P<0.01),天然ETS使BM的POL由(11.98±1.93)kPa降至(6.1l±1.69)kPa,人工ETS使POL由(11.91±1.87)kPa降至(6.67±1.72)kPa,其差异均有极显着性意义(P<0.01);天然ETS降低POL作用与人工ETS比较,其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人工磷脂使POL由(11.86±1.57)kPa降至(8.61±1.88)kPa,其差异亦有显着性意义(P<0.05),但与天然ETS和人工ETS相比,其降低POL作用明显减弱(P<0.05)。应用人工ETS 1周后观察鼓膜状况、鼓室渗出及听阈均有明显好转,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人工ETS同天然ETS一样,具有促进BM咽鼓管开放功能的作用,人工ETS对BM的治疗具有一定疗效。(本文来源于《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期刊2002年11期)
冯立宁,陈文弦,丛锐,郑国玺,苟琳[4](2002)在《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对气压损伤性中耳炎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压损伤性中耳炎(barotitis media,BM)是航空医学中的常见病,咽鼓管(eustachian tube,ET)开放功能的障碍是造成BM的重要原因。随着高性能飞机的发展、临床高压(本文来源于《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期刊2002-09-05)
冯立宁,陈文弦,丛锐,郑国玺,苟琳[5](2002)在《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对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的治疗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中华医学会航空航天医学分会主办的全国第六次航空航天医学学术会议将于 2 0 0 2年 6月 2 6~2 9日在浙江宁波市召开。本次会议共收到应征论文 2 1 9篇 ,经专家评审组采用双向多重盲法 (作者与审者间双盲、审者间互盲 )审稿方式初选后 ,再集中会审 ,充分保证了公平、优质地录选稿件。最终录用 1 2 9篇 ,其中英语专题会交流 9篇 ,大会交流 1 7篇 ,专题会交流 1 0 3篇。现将这次会议入选论文以摘要形式在本刊预先发表。为了方便检索与学术交流 ,我们在每篇摘要前加了顺序编号 ,并标注了关键词 ;英语专题会交流论文摘要以中英文对照形式刊发 ;中文摘要加注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号。(本文来源于《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期刊2002年02期)
冯立宁,陈文弦,丛锐,苟琳,李莉[6](2002)在《人工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对豚鼠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的治疗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工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 (eustachiantubesurfactant,ETS)对气压损伤性中耳炎(barotitismedia ,BM)的治疗作用 ,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经低压舱上升实验建立气压损伤性中耳炎动物模型。成功建模豚鼠 30只 ,于建模后的第 1天 ,左侧中耳内注入 1ml人工ETS治疗 ,右侧对照注入 1ml生理盐水。结果 1wk后观察鼓膜状况、鼓室渗出、听阈恢复 ,人工ETS组明显好转 (P <0 .0 5 )。结论人工ETS对气压损伤性中耳炎具有治疗作用(本文来源于《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期刊2002年01期)
冯立宁,陈文弦,丛锐,倪鹤鹦,姜斌[7](2001)在《咽鼓管表面不同活性物质对气压损伤性中耳炎豚鼠模型咽鼓管开放功能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咽鼓管表面不同活性物质 (ETS)在气压损伤性中耳炎 (BM)豚鼠模型咽鼓管 (ET)开放功能中的作用 ,以期为预防和治疗气压损伤性中耳炎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通过低压舱上升实验建立 BM动物模型 ;观察正常及分别应用人工 ETS、人工磷脂、咽鼓管灌洗液、生理盐水冲洗的 BM豚鼠 ET被动开放压 (POL)的变化。 结果 BM组 POL 为 11.91± 1.87k Pa,较正常组5 .96± 1.6 3k Pa明显增高 (P<0 .0 1)。BM组内 :人工 ETS使 POL 由 11.91± 1.87k Pa降低至 6 .6 7±1.72 k Pa,天然 ETS使 POL 由 11.98± 1.93k Pa降低至 6 .11± 1.6 9k Pa,均具有显着性差异 (P<0 .0 5 ) ,而人工 ETS与天然 ETS的活性作用无明显差异 ;对照的生理盐水使 POL 由 11.91± 1.82 k Pa变为 11.73± 1.6 2 k Pa,无显着性差异。而人工磷脂使 POL 由 11.86± 1.5 7k Pa降低至 8.6 1± 1.88k Pa,同生理盐水比较有显着意义 ,但同人工 ETS对 POL 的降低作用比 ,作用又明显减弱。 结论 人工 ETS同天然 ETS一样 ,具有促进气压损伤性中耳炎咽鼓管开放功能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期刊2001年04期)
冯立宁[8](2001)在《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及其对气压损伤性中耳炎治疗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耳气压性损伤(barotitis media,BM)是航空兵永久停飞的榜首疾病之一,亦是民航乘客不适的主要原因,而近年来高压氧治疗的逐渐普及也使BM的发生率有所提高。大量研究表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与咽鼓管(eustachian tube,ET)通气功能密切相关。而目前对此疾病尚无有效的预防、治疗方法。 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eustachian tube surfactant,ETS)是近二、叁十年来相继在动物及人的咽鼓管中证实的一种能降低表面张力的活性物质,它的存在,使咽鼓管易于开张,利于中耳通气,ETS在维持ET正常通气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咽鼓管功能、表面活性物质与BM间的关系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关于ETS的分泌、代谢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特别是在气压损伤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和治疗中的作用至今未见研究报道。 本实验应用超微细胞化学方法观察了正常豚鼠咽鼓管粘膜分泌细胞与表面活性物质样板层体的分布特点,在超微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咽鼓管分泌细胞与表面活性物质的产生及其可能机理的关系;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和分光光度计 第四军医大学博土学位论文 的方法,分别定量分析了p-受体激动剂对豚鼠ETS的磷脂部分和蛋白部 分分泌的影响,初步探讨ETS的代谢途径;利用低压舱对豚鼠模拟飞行 反复减压,建立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的动物模型,观察正常及中耳分别应 用人IETS、天然 ETS、生理盐水冲洗的 BM豚鼠 ET被动开放压*pen pressure level,POL)的变化,并对 BM豚鼠应用人工 ETS进行治疗,旨在 探讨ETS在气压损伤性中耳炎防治中的作用,为临床ETS的应用提供理 论依据。 实验结果 1.咽鼓管粘膜分泌细胞的电镜观察 咽鼓管粘膜可观察到叁种分泌细 胞,主要分布于咽鼓管咽口的亮颗粒细胞,主要分布于咽鼓管峡部的混 合颗粒细胞,及分布于鼓室口和鼓室粘膜的暗颗粒细胞,并在叁种细胞 中均可观察到表面活性物质样板层体。 2.卜受体沮动剂对ETS分泌的影响 每2只咽鼓管中p-受体激动剂注 射前各磷脂组分含量(卜g)及所占总量的百分比分别为:磷脂酞胆碱 (PC):22.448 t 7.432(4.27%):磷脂酞丝氨酸(PS):0.354士 0.178(0.23%):磷脂酞乙醇胺(PE):71.229土24.343(45.30%):磷 脂酞肌醇(PI):63.213士 12.902(40 20%)。注射后:PC:57.842土 25.639(26.86%);PS:1.103土 0.471(0.sl%);PE:124.000土 27.848(57.58%);PI:32.417士门.936(15.05%)。水溶性蛋白含量(卜g) 注射前为6.olsil.749,注射后为8.609土0.364。与注射前比较,每 2只咽鼓管中主要的磷脂有效成分,包括磷脂酷胆碱(PC)、磷脂酞丝 氨酸(N)、磷脂酞乙醇胺(PE)及水溶性蛋白的含量增多,差异有显 着性意义(/005)。 3.建立气压损伤性中耳炎动物模型 用20只豚鼠在低压舱内进行飞行模 拟实验。听阈有提高者29耳,以低频为主。鼓膜反应*度以上20只 耳。病理改变主要在中耳腔,以浆液渗出、纤维蛋白渗出为主。 4.ETS对删咽鼓管开放功能中的作用 洲组 POL为 11.91士乙87kPa 5 咽鼓管表血活性物质及其对气压损伤性中耳炎治疗作用的研究 较正常组 5.96土 1.63 kPa明显增高。BM组内:人工盯S可以使咽鼓管 被动开放压(open presswe level,POL)由 11.gi土 l.87kPa降低至 6.67 if.72kPa,天然盯S使 POL由 11.gS fi.93kPa降低至 6.11if.69kPa, 均具有显着性差异,而人IETS与天然盯S的活性作用之间无明显差 异;对照的生理盐水使POL山11.gi土1.82kPa变为11.73土1.62hP, 无统计学差异。人工磷脂样品使POL由11.86 fi.57降低至8.61 l.88,同生理盐水比较有明显意义,但同人IETS对POL的降低作用 比,活性作用又明显减弱。 5,BTS对BM的治疗作用ETS的应用能够明显改善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的 病情,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经人IETS治疗一周时观察,中耳鼓膜充血。 渗出明显减少,听阈恢复明显,治疗作用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有显着统 计学差异。 结论(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01-04-01)
李训军[9](2000)在《直升机飞行员气压损伤性中耳炎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6岁,直-9飞行教员,飞行时间350h。于2000年2月18日飞航行课目训练,飞行高度为1500m。当直升机以较大下滑率在数秒钟内下降至海拔400m时,突然感到右耳不适、闭塞感及疼痛,而后听到爆破声,疼痛减轻,但听力较左耳弱,随后来航医室就诊。航医立即作出临时停飞,回场内做专科检查。检查所见:鼓膜无内陷.松弛部及锤骨柄处可见明显充血,紧张部前下方可见有一约0.3(本文来源于《航空军医》期刊2000年06期)
毕宏,杨恩渝[10](1997)在《飞行人员气压损伤性中耳炎200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压损伤性中耳炎是指由于咽鼓管通气功能未能适应压力急剧变化所致的中耳损伤。是飞行人员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笔者于1995年3月~1996年9月间在对飞行人员进行年度大体检时检出200名气压损伤性中耳炎患者。现报告如下:(本文来源于《航空军医》期刊1997年04期)
气压损伤性中耳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气压损伤性中耳炎亦称耳气压伤,是潜水医学、航空医学和高压氧治疗中的常见病之一。吴家林等报道,在正压呼吸时,只要面罩压力大于咽鼓管通气阻力,咽鼓管将处于外放状态。鉴于正压呼吸有在呼吸末余压大、维持时间长的特点,对人体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将正压呼吸开放咽鼓管改为经面罩鼻腔加压开放咽鼓管,既可以避免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也能达到预防耳气压伤的目的,对于配戴呼吸面罩的特殊工作人员会更有价值。在高压舱增压过程中,对舱内的被试者提供大于咽鼓管通气阻力6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压损伤性中耳炎论文参考文献
[1].李岩波.感冒后飞行致气压损伤性中耳炎2例[J].交通医学.2011
[2].郑章清,吴家林,周谓清,王先桥,毛宏星.经面罩鼻腔充气预防气压损伤性中耳炎[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06
[3].冯立宁,苟琳,郭群,陈文弦,丛锐.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对气压损伤性中耳炎咽鼓管开放功能作用的实验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
[4].冯立宁,陈文弦,丛锐,郑国玺,苟琳.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对气压损伤性中耳炎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C].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2002
[5].冯立宁,陈文弦,丛锐,郑国玺,苟琳.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对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的治疗作用[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2
[6].冯立宁,陈文弦,丛锐,苟琳,李莉.人工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对豚鼠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的治疗作用[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2
[7].冯立宁,陈文弦,丛锐,倪鹤鹦,姜斌.咽鼓管表面不同活性物质对气压损伤性中耳炎豚鼠模型咽鼓管开放功能的作用[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1
[8].冯立宁.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及其对气压损伤性中耳炎治疗作用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
[9].李训军.直升机飞行员气压损伤性中耳炎1例[J].航空军医.2000
[10].毕宏,杨恩渝.飞行人员气压损伤性中耳炎200例分析[J].航空军医.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