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良式玻璃体切割术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桂梅[1](2021)在《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行玻切联合视网膜激光手术对角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n vivo confocal microscopy,IVCM)观察25G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对角膜各层组织结构的影响及单纯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对非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角膜各层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入的对象为2019.11月至2020.11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中心确诊为PDR,接受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的患者47例(62眼)作为PPV联合激光组;同时收集确诊为黄斑前膜或黄斑裂孔并接受单纯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的非DM患者13例(13眼)作为单纯PPV组。应用德国海德堡公司的共聚焦显微镜Rostock模块(本研究所用为HTR-3)对角膜逐层扫描采集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的角膜中央上皮层、基底下神经纤维层及内皮细胞层的图像,使用Image J和Neuron J软件计算角膜基底下神经纤维长度(CNFL),使用HRT-3 Rostock操作软件计算角膜上皮细胞密度和内皮细胞密度(ECD)。分别比较PPV联合激光组和PPV组角膜各层组织结构在术后1个月及3个月与术前的变化情况,并探究与手术时间、术中激光参数、玻璃体硅油填充治疗、术后高眼压、术后补充激光治疗等因素的相关性。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DR患者术前的角膜上皮细胞密度和角膜CNFL显着低于非DM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PDR患者经过PPV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后角膜上皮细胞密度在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显着下降(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相比明显好转(P<0.05),与术前相比基本恢复(P>0.05)。3.PDR患者经过PPV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后角膜CNFL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均显着下降(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比较未见明显改善(P>0.05)。4.PDR患者经过PPV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后角膜ECD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均显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比较趋于稳定(P>0.05)。5.非DM患者经过单纯PPV治疗后角膜上皮细胞密度、CNFL及ECD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均无显着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PDR患者术后1个月角膜上皮细胞密度的下降与手术时间和术后高眼压等因素有关(r=-0.312,P<0.05;r=-0.731,P<0.05);角膜CNFL的下降与激光数量、玻璃体硅油填充及术后高眼压等因素有关(r=-0.630,P<0.05;r=-0.296,P<0.05;r=-0.165,P<0.05);角膜ECD的下降与手术时间、术中激光数量、玻璃体硅油填充及术后高眼压等因素有关(r=-0.412,P<0.05;r=-0.499,P<0.05;r=-0.333,P<0.05;r=-0.298,P<0.05)。7.PPV联合激光组2例患者(共2眼)发生严重的角膜病变(占该组术眼总数百分比为3.2%)。结论:1.PDR患者的角膜组织结构在术前已有改变,属高危角膜。2.PDR患者行PPV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可进一步损伤角膜组织,其中角膜上皮细胞的改变可缓慢恢复,角膜神经纤维长度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在短期内显着下降,远期变化需要继续观察。3.非DM患者行单纯PPV手术治疗对角膜组织无明显影响。单纯PPV手术治疗对角膜相对安全。4.PDR患者在PPV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后对角膜组织结构的改变与手术时间、单次激光治疗的激光总能量、玻璃体硅油填充及术后高眼压等因素相关。5.PDR患者接受微创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是导致严重角膜病变的危险因素之一。
司霞,孙楚枫,陈月,冯婉玉,封宇飞[2](2020)在《康柏西普辅助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术前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对玻璃体切割术(PPV)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已发表的术前IVC联合PPV治疗PDR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队列研究及病例对照研究,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及数据提取。采用改良Jadad量表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对纳入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随机对照试验研究、2个队列研究和10个病例对照研究,包含1 625例患者1 844眼。所有RCT文献质量评分均≥3,所有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NOS评分均≥5。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前IVC组总疗效明显优于单纯PP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31,95%CI:1.21~1.42,P<0.001)。与单纯PPV组相比,术前IVC组可以缩短手术时间(MD=-21.11,95%CI:-26.39~-15.83,P<0.001),降低VEGF水平(MD=-15.33,95%CI:-19.40~-11.26,P<0.001),减少术中出血、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及术后玻璃体再出血和一过性眼压升高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前IVC辅助PPV治疗PDR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PPV,并发症减少,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王冠平[3](2020)在《单通道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应用单通道玻璃体切割技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该手术对患者视力、屈光状态、眼压、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就诊于大连市中心医院已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PCO的患者55例60眼,其中男27例29眼,女28例31眼,年龄为52岁至76岁,平均年龄64.6±9.2岁。距白内障手术间隔9-84个月,平均14.37±3.56个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玻璃体手术组和激光手术组。其中玻璃体手术30眼,激光手术30眼。纳入标准:(1)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后发生PCO的患者;(2)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低于0.3的患者;(3)根据囊膜混浊程度分级为Ⅱ级(38眼)、Ⅲ级(22眼)的患者[7]。排除标准:(1)合并眼部急性炎症、青光眼、视网膜及黄斑区病变;(2)合并角膜斑翳、角膜溃疡等任何引起屈光介质混浊的疾病;(3)术中IOL未植入囊袋内、IOL脱位于囊袋外的患者,或IOL严重偏心倾斜的患者(行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ic,OCT)确定IOL的位置);(4)不能配合检查及随访或全身状态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两组患者治疗前均完善眼部常规检查,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各时间点BCVA(Log MAR)、等效球镜度数、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眼压,应用SPSS 25.0软件分析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玻璃体手术组:30只术眼行单通道23G前段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均一次切开后囊、吸出混浊囊膜碎屑。术后各时间点BCVA(Log MAR)均值与术前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等效球镜度数均值与术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小时监测眼压未见低眼压发生,监测眼压至术后6个月,均正常(10-21mm Hg);术后各时间点CMT均值与术前均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手术组:30只术眼行Nd: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其中5例因晶状体囊膜混浊致密,激光分2次完成。术后各时间点BCVA(Log MAR)均值与术前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等效球镜度数均值与术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h监测眼压,高眼压发生12眼(21-26mm Hg 7眼;26-34mm Hg 5眼),其中6只术眼术后1天内眼压恢复正常;5只术眼1周内恢复正常;1只术眼经药物治疗(予卡替洛尔眼液点术眼),1个月才控制眼压,随访至术后6个月,眼压均正常;术后1周、1个月CMT均值与术前均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CMT与术前均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相同时间点BCVA(Log MA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等效球镜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小时、1天、1周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1个月C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通道23G前段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治疗PCO安全、有效,患者术后视力明显提高,屈光状态明显改善,且对眼压、黄斑区视网膜无明显影响,是对Nd:YAG激光治疗PCO的有利补充。
段冰芬[4](2020)在《地塞米松缓释剂联合玻璃体切割对青年视网膜脱离伴炎性PVR患者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地塞米松缓释剂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对青年视网膜脱离伴炎性PVR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从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眼科收治入院的青年视网膜脱离(10岁-30岁)的患者46例,均为PVR D级[1]患者,术前均予矫正视力、眼压及黄斑中心凹厚度检查。根据青年患者具体意愿,将其分为注药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玻璃体切割手术,注药组行地塞米松缓释剂植入术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其中注药组占21人、对照组占25人。随访时间为6个月,对比分析该两组患者术后的治疗效果、PVR发生率、ME程度、视力改善情况以及前房炎症、高眼压等并发症的发生状况。结果:研究的两组青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PVR D级患者,其术前矫正视力、眼压以及对侧正常眼黄斑中心凹厚度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该两组可以进行对比分析。1、最佳矫正视力(BCVA):注药组和对照组术后1月时矫正视力较之术前均有改善;而注药组与对照组术后1月矫正视力对比分析后,未发现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治疗效果:术后6月注药组及对照组治疗有效率(达到解剖复位率)分别占85.7%和56.0%,组间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3、PVR发生率:注药组PVR发生率为9.5%,对照组PVR发生率为36.0%,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3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黄斑水肿(ME)程度:注药组对比对照组患者的黄斑水肿(ME)程度在术后1mo、术后3mo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8,P<0.05;P<0.01),而在术后1wME厚度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419,P>0.05);注药组及对照组术后3月黄斑水肿厚度均呈下降趋势。5、并发症(前房炎症、高眼压):(1)前房炎症反应:注药组的前房炎症发生率对比对照组具有优势,分别为23.8%、52.0%,组间的差异有显着性(P=0.031,<0.05);(2)高眼压:注药组对比对照组在高眼压的发生率上有显着性的差异(P=0.021,<0.05),注药组高眼压发生率为61.9%,而对照组为28.0%。结论:对于青年视网膜脱离伴炎性PVR患者而言,地塞米松缓释剂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在治疗效果上总体优于单纯玻璃体切割术。
钟雪梅[5](2020)在《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在两种复杂眼外伤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相较于传统玻璃体切除手术,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在眼后段疾病治疗中具有优势:在术中可控制平稳的眼内压,降低术中视网膜脉络膜出血、脉络膜脱离的风险,可有效清除基底部玻璃体,高速波切速率可以减少对视网膜的牵拉,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的概率大大减少。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眼内异物和重度眼外伤后濒危眼两种复杂情况的眼外伤,既要解决异物取出或者恢复解剖结构的问题,处理好术中玻璃体和视网膜等并发症,又要尽可能考虑到术后远期效果。一些新技术的应用能够得到更好的手术效果。第一章“L”形切口在微创玻切治疗后段眼内较大异物中的应用目的:研究在微创玻璃体切割术中通过睫状体平坦部“L”形切口取出后段眼内较大异物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双向性队列研究分析2013年01月至2019年6月间29例(29只眼)眼后段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眼眶CT和/或眼部B超检查确定后段眼内异物的长、宽、高,根据异物最大宽度(W),以 W≤3mm、5mm≥W>3mm、W>5mm 分成 a、b、c 组,a、c 组分别通过常规“一”形睫状体平坦部扩大切口和角膜缘切口取出。b组通过“L”形切口,即在“一”形切口一端向角膜缘方向作长约2mm垂直切口取出,异物取出后封闭巩膜异物取出切口,玻切通道插入23G/25G+微创穿刺套管行微创玻切。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三组的异物取出率、视力结果和并发症,评估“L”形切口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共纳入a组13例,b组8例,c组8例。b组所有异物均一次性取出,末次随访网膜均复位,异物长为5.4±2.9mm,最大宽度为2.2±0.8mm,高为1.6±0.9mm,术前、术后视力无显着性差异,眼压较基线眼压高。术后发生复发性视网膜脱离1例(12.5%);发生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2 例(25.0%)。随访 6 月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在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后段较大异物中,经睫状体平坦部“L”形切口可以安全取出符合条件的较大异物(5mm≥最大宽度>3mm),术后并发症少。第二章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在重度眼外伤濒危眼中的应用目的:研究重度眼外伤后濒危眼中植入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foldable capsular vitreours body,FCVB)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单组队列研究。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的重度眼外伤、具有人工玻璃体球囊植入术指征并同意手术治疗的患者。行Ⅰ期清创缝合后,根据受伤情况,行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同时植入FCVB或先行玻璃体切割术,选择合适时机Ⅱ期再植入FCVB。术后定期随访,观察视力、眼压、FCVB在位情况、术后不良反应、眼球萎缩情况等指标。对患者的眼压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共纳入患者7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例,左眼3例,右眼4例,年龄(32±8.9)岁,术后平均随访6.9个月。眼球保留率100%,无1例出现眼内大出血、眼内炎或行眼球摘除术。6例(85.7%)眼球萎缩得以控制,1例(14.3%)未出现眼球萎缩。存留视网膜全部复位。术后视力:2例(28.6%)患者高于术前,5例(71.4%)患者无提高。术后1周平均眼压(10±1.7)mmHg(1 mmHg=0.133 kPa),高于基线眼压(9.6±3.8)mmHg,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5,P=0.71)。末次平均眼压(6.5±1.6)mmHg,低于基线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1,P=0.17)。随访出现低眼压6例(85.7%),浅前房2例(28.6%)。结论:严重眼外伤濒危眼中植入FCVB安全、有效,起到挽救眼球、控制早期眼球萎缩、避免摘除眼球的作用,可以保留部分视功能,常见的并发症为低眼压和浅前房。
张秀兰[6](2020)在《白内障手术技术在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白内障手术在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应用白内障手术技术解决合并有青光眼的白内障,主要针对青光眼病情相对稳定或得以控制的患者,目的是提高视力;二是应用白内障手术技术解决青光眼或青光眼相关并发症,目的是通过白内障手术来解决青光眼问题。本文简要介绍8种白内障手术技术在青光眼治疗中的作用。白内障手术技术在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更具有挑战性,术前详细检查、把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提高手术技巧十分重要。
许伊勒,丁文婷,胡勇平[7](2019)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及改良式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的基础上实施改良式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法与效果。方法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共63例(63眼),其中35例(观察组)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及改良式后巩膜加固术,28例(对照组)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观察组术后视力及眼轴均较对照组有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视网膜均解剖复位;黄斑裂孔未闭合率观察组(5.71%)低于对照组(35.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的基础上实施改良式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不仅能缩短眼轴,改善视力,且提高了黄斑裂孔的闭合率,使视网膜复位良好,方法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
赵彭彭[8](2019)在《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究影响PDR术后视力的危险因素,探究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行25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疾病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眼别、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肌酐、尿素氮、糖化血红蛋白(HbA1c)、术前是否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术前是否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手术时间、眼内填充物、术前和术后最终视力、术后并发症等数据。分析各因素对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分析影响高眼压、前房渗出、玻璃体再积血、视网膜脱离和脉络膜脱离等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病例资料共80例100眼,最终的最佳矫正视力(LogMAR BCVA)从1.67±0.63提高至1.01±0.64(P<0.05),视力提高≧2行的占65.0%,视力稳定不变的占21.0%,视力下降的仅占14.0%。初次网膜复位率为98%,最终网膜复位率为100%。尿素氮升高是影响视力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并发症主要是一过性的高眼压(22.0%)、前房渗出(7.0%)、前房积血(1.0%)、玻璃体积血(8.0%)、脉络膜脱离(9.0%)及视网膜脱离(11.0%)等。这些并发症多发生在术后1周以内,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后都很快缓解。多因素分析中只有前房渗出是高眼压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未发现对前房渗出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但手术时间的延长、尿素氮升高和术前抗VEGF的干预,前房渗出的发生率增加。术前PRP和术前抗VEGF均有减少术后玻璃体腔再积血的明显趋势。单因素分析中PDRⅥ期、肌酐升高、手术时间短、消毒空气填充均与术后视网膜脱离有关,但多因素发现只有消毒空气填充是术后视网膜脱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单因素中手术时间短、消毒空气填充均与术后脉络膜脱离有关,但多因素分析中只有消毒空气填充是术后脉络膜脱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2、肾功能损伤可能是影响术后视力的危险因素。3、术前PRP和术前抗VEGF的干预可减少术后早期的玻璃体积血的发生。4、消毒空气填充眼术后早期视网膜脱离和脉络膜脱离发生率高。
杨帅[9](2018)在《23G微创系统联合超乳术治疗白内障合并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文中认为目的:观察23G微创系统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合并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白内障合并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103眼分为观察组(48例51眼)和对照组(48例52眼)。观察组患者予以23G微创系统联合超声乳化术和玻璃体切割术,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超声乳化术和玻璃体切割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3、6mo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眼压、角膜散光度数等指标变化情况,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3、6mo,两组患者视力(Log MAR)均较术前降低,且有逐渐降低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同时间点视力(Log MA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眼压均较术前降低,且有逐渐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同时间点眼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mo角膜散光度数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6mo角膜散光度数逐渐降低至术前水平,观察组患者术后1、3mo角膜散光度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微创系统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合并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好于常规手术,有利于视力、眼压、角膜散光度数等恢复正常,且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丁宇华,刘庆淮,计江东[10](2018)在《改良穿刺放液在23G玻璃体切除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中的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巩膜全层切开、原位穿刺放液术在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中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纳入2015-04/2017-04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住院治疗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20例20眼,所有患者均接受改良巩膜穿刺放液联合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观察术中穿刺放液的成功率,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变化情况,以及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等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一次顺利放出脉络膜上腔液体。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视力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眼压7.00±2.05mmHg,术后3mo时平均眼压为15.38±2.66mmHg,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初次手术视网膜复位率为90%(18/20),最终视网膜复位率为95%(19/20)。结论:改良巩膜穿刺放液在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可简化手术操作,降低手术难度,减少术中并发症的发生。
二、改良式玻璃体切割术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良式玻璃体切割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行玻切联合视网膜激光手术对角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综述 |
1.2.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及治疗 |
1.2.2 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的应用及并发症 |
1.2.3 玻璃体切割术在PDR治疗中的应用及对角膜的影响 |
1.2.4 糖尿病患者角膜的改变情况 |
1.2.5 糖尿病角膜改变与眼表功能异常的相关性探讨 |
1.2.6 共聚焦显微镜在角膜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
1.2.7 总结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术前一般资料采集 |
2.2.2 术前眼科特殊检查 |
2.2.3 仪器设备 |
2.3 手术 |
2.3.1 手术过程 |
2.3.3 术后处理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两组患者术前角膜参数的比较 |
3.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角膜上皮细胞的改变的情况 |
3.3.1 不同时间点PPV联合激光组角膜上皮细胞密度的比较 |
3.3.2 不同时间点PPV组角膜上皮细胞密度的改变 |
3.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角膜基底下神经的改变情况 |
3.4.1 不同时间点PPV联合激光组角膜CNFL的比较 |
3.4.2 不同时间点PPV组角膜CNFL的比较 |
3.5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的改变情况 |
3.5.1 不同时间点PPV联合激光组角膜ECD的比较 |
3.5.2 不同时间点PPV组角膜ECD的比较 |
3.6 术后角膜组织结构参数的变化与手术相关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3.6.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资料的统计 |
3.6.2 PPV联合激光组术后1个月上皮细胞密度变化与手术参数的相关性比较 |
3.6.3 PPV联合激光组术后角膜CNFL变化与手术参数的相关性比较 |
3.6.4 PPV联合激光组术后角膜ECD的变化与手术相关参数的相关性比较 |
3.7 随访期间两组发生严重角膜病变的情况 |
第4章 讨论 |
4.1 微创PPV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PDR对角膜上皮的影响 |
4.2 微创PPV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PDR对角膜神经的影响 |
4.3 微创PPV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PDR对角膜内皮的损伤 |
4.4 单纯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对角膜的影响 |
4.5 影响糖尿病患者神经的恢复的因素分析 |
4.6 总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单通道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后发性白内障预防以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语 |
致谢 |
(4)地塞米松缓释剂联合玻璃体切割对青年视网膜脱离伴炎性PVR患者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设备及药品 |
2.2 研究对象及标准 |
2.2.1 PVR分级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3 术前检查及管理 |
2.3.1 术前全身检查 |
2.3.2 术前眼部检查 |
2.3.3 临床管理 |
2.4 手术方法 |
2.4.1 常规的玻璃体切割术 |
2.4.2 地塞米松缓释剂联合玻璃体切割术 |
2.5 术后处理 |
2.6 观察指标 |
2.7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对比两组患者的BCVA改善情况 |
3.2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 |
3.3 对比两组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术后PVR发生率 |
3.4 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黄斑视网膜水肿程度 |
3.5 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
3.6 观察注药组患者的术后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不足 |
5.1 结论 |
5.2 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5)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在两种复杂眼外伤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L”形切口在微创玻切治疗后段眼内较大异物中的应用 |
1.1 前言 |
1.2 资料与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1.6 不足 |
第二章 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在重度眼外伤濒危眼中的应用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2.6 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7)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及改良式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视力与眼轴 |
2.2 视网膜复位及黄斑裂孔闭合情况 |
3 讨论 |
(8)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 引言 第1章 综述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3 病史采集及术前检查 |
2.4 手术方法 |
2.5 随访 |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
3.1 基线资料 |
3.2 视力结果 |
3.3 解剖结果 |
3.4 影响术后视力下降的危险因素 |
3.5 术后并发症情况 |
3.6 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
3.6.1 高眼压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
3.6.2 前房渗出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
3.6.3 玻璃体再积血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
3.6.4 视网膜脱离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
3.6.5 脉络膜脱离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
(9)23G微创系统联合超乳术治疗白内障合并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对象和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情况比较 |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眼压比较 |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散光情况比较 |
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
3 讨论 |
(10)改良穿刺放液在23G玻璃体切除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中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对象和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手术方法 |
1.2.2 观察及随访 |
1.2.3 主要评价指标 |
2 结果 |
2.1 术中穿刺放液成功率和脉络膜复位情况 |
2.2 手术前后BCVA和眼压变化 |
2.3 视网膜复位率 |
2.4 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处理 |
3 讨论 |
四、改良式玻璃体切割术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行玻切联合视网膜激光手术对角膜的影响[D]. 王桂梅. 吉林大学, 2021(01)
- [2]康柏西普辅助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Meta分析[J]. 司霞,孙楚枫,陈月,冯婉玉,封宇飞.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09)
- [3]单通道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D]. 王冠平.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4]地塞米松缓释剂联合玻璃体切割对青年视网膜脱离伴炎性PVR患者的疗效分析[D]. 段冰芬. 南昌大学, 2020(08)
- [5]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在两种复杂眼外伤中的临床应用[D]. 钟雪梅.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6]白内障手术技术在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J]. 张秀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02)
- [7]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及改良式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J]. 许伊勒,丁文婷,胡勇平. 浙江实用医学, 2019(06)
- [8]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分析[D]. 赵彭彭. 吉林大学, 2019(12)
- [9]23G微创系统联合超乳术治疗白内障合并玻璃体视网膜病变[J]. 杨帅. 国际眼科杂志, 2018(12)
- [10]改良穿刺放液在23G玻璃体切除治疗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中的疗效[J]. 丁宇华,刘庆淮,计江东. 国际眼科杂志, 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