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霞柴小琴(内蒙古包头市第四医院内蒙古包头014028)
【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6-0265-02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监护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相应心肌持续严重缺血所致心肌坏死。绝大多数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律失常,多发生于起病3天内,尤其是24小时内,是猝死的主要原因。加强对此类患者的心电监护,有利于对心律失常作出早期诊断和处理,降低病死率。现将我院2008—2010年收治的63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监护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63例均为临床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查确诊为心肌梗死的患者,其中男42例,女21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2岁。63例中并发室性早搏49例,室性心动过速5例,窦性心动过速5例,房颤4例,房室传导阻滞8例,束支传导阻滞2例,室上性早搏21例,窦性心动过缓7例,窦性停搏2例。死亡4例,其中2例死于室颤,2例死于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2监护体会
2.1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多为3天内,尤其24小时内。主要是心肌的缺血坏死、炎症水肿在此期间最明显。3天后一般随坏死心肌的逐渐恢复,心律失常的发生逐渐减少。
2.2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的心律失常大致可分四类:过早搏动、快速心律失常、缓慢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1]。
2.2.1过早搏动:室性早搏最常见,以发病最初几小时发生率最高,房早和交界性早搏可能是房速或室上速的前兆。
2.2.2快速心律失常:⑴窦性心动过速。应激、疼痛、紧张、血容量不足等因素均可发生窦速,持续性窦速提示心肌梗死面积较大。⑵心房扑动和颤动。扑动多为一过性,易变为颤动。急性心梗并发房颤多为阵发性,持续性房颤多见于多处或多次梗死的患者。⑶阵发性室上速。发生率低,多呈短阵发作而自行终止,无重要临床意义。⑷室速。阵发性室速:频率大于180次/分的室速多见于大面积心梗并发泵衰竭、心源性休克或室壁瘤形成者。多形室速:频率大于100次/分,QRS波形态至少2种以上,发作前常有多形室早。尖端扭转型室速:是早期或恢复期一种特殊类型的心律失常,可转变为室颤。⑸室扑与室颤:是猝死主要原因之一。
2.2.3缓慢心律失常:⑴窦缓。见于急性下壁心梗,常伴有低血压,若心率小于30次/分,可发生晕厥,促发室性心律失常。⑵窦性停搏。见于高龄,急性下壁及右室心肌梗死。
2.2.4传导阻滞:⑴窦房阻滞。急性下壁心梗易并发窦房阻滞。⑵房室传导阻滞。于发病72小时内出现,多见于下壁心梗。⑶室内阻滞。于发病后一周内出现,急性心梗合并左束支阻滞预后较差,易发生急性左心衰或心源性休克。
3监护中常见的问题及处理
⑴电极接触不良或干扰,病人体位改变:选择无过滤监护模式,监护显示心率不准确或误认为心律失常。⑵图像紊乱与心律失常鉴别:由于病人活动电极接触不良,仪器的抗干扰功能下降,对难识别的必要时作12导联心电图对照。如示波器出现的干扰波与室颤非常相似,应看病人的神志与实际情况。⑶仪器感知功能不良:当心电图T波较高时,仪器会把T波感知成R波,显示出来的心率比实际心率高出一倍。当R波电压高低不一致时,仪器有时只感知到电压高的R波,显示出来的心率低于实际心率。当低电压时,仪器有时不能感知,误认为停博报警,应调整波幅。
总之,当监护发现有心律失常时,应对病人进行评价,了解其神志、血流动力学情况,有无严重的症状和体征,通知医生及早处理,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随时准备抢救。
参考文献
[1]黄大显.现代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