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体生化组成论文-邱婷婷,王秀娟,马恒甲,吴玉波,陈晓洁

鱼体生化组成论文-邱婷婷,王秀娟,马恒甲,吴玉波,陈晓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鱼体生化组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杂交鲂,投饲频率,体增重,饲料利用

鱼体生化组成论文文献综述

邱婷婷,王秀娟,马恒甲,吴玉波,陈晓洁[1](2019)在《投饲频率对杂交鲂生长、饲料利用、消化酶活性及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投饲频率对杂交鲂生长、饲料利用、消化酶活性及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在室外微流水水槽中以配合饲料按0.5、1、2、3和4次/d的投饲频率分别投喂杂交鲂幼鱼8周。结果表明,投饲频率从0.5次/d增加至3次/d时,杂交鲂的体增重显着增加,随后投饲频率从3次/d增加至4次/d时,体增重并未显着提高。杂交鲂的摄食率和鱼体脂肪含量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而显着增加,而试验鱼的肠道胰蛋白酶活性和鱼体水分含量则显着降低。饵料系数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且0.5次/d组最高,而2次/d和3次/d组最低。各试验组之间的肠道淀粉酶活性、肠道脂肪酶活性、鱼体的蛋白质含量、灰分含量及肌肉氨基酸组成均无显着差异。杂交鲂的适宜投饲频率为3次/d,其饲料利用效率最高。(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吕耀平,成永旭[2](2014)在《紫苏籽提取物对异育银鲫存活、生长及体生化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研究了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紫苏籽提取物(PSE)对异育银鲫生长、存活和鱼体组成的影响,为紫苏籽提取物在水产饲料中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材料和方法   选择一定规格且健康的实验鱼300尾,平均分配到15个玻璃缸中驯(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报》期刊2014-05-18)

王双耀,王鑫,姜志强,蒋洁兰,苗治欧[3](2013)在《pH值对大菱鲆生长及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不同pH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生长及一般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时间段内,饲料利用率(FCR)总是随环境pH升高而呈上升趋势,特定生长率(SGR)及增重率(WGR)随环境pH升高而呈下降趋势。在不同时间段,pH 8.3与pH 8.8组的FCR均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GR、WGR均低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鱼体水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pH 6.3组的脂肪含量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 6.8至7.3之间时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pH 7.8至8.8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含量在pH 6.3至7.3之间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 7.8至8.8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灰分含量在pH 6.3至7.3之间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 7.8至8.8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水环境pH在6.3~7.3范围内有利于大菱鲆幼鱼的健康生长。(本文来源于《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苏慧,区又君,李加儿,王永翠,刘汝建[4](2012)在《饥饿对卵形鲳鲹幼鱼不同组织抗氧化能力、Na~+/K~+-ATP酶活力和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经短期饥饿处理后测定其鳃、肝脏和肌肉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Na+/K+-ATP酶活力和全鱼生化组成。结果显示,饥饿7 d后鳃丝和肌肉的T-AOC显着升高,肝脏的T-AOC显着下降(P<0.01);鳃丝和肌肉SOD活力均显着升高(P<0.01),肝脏的SOD活力变化不显着(P>0.05);鳃丝、肝脏和肌肉的b(MDA)在饥饿后上升,鳃丝b(MDA)与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肝脏b(MDA)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肌肉b(MDA)差异不显着(P>0.05)。饥饿8 d后鳃丝Na+/K+-ATP酶活力显着升高(P<0.01),肝脏Na+/K+-ATP酶活力显着下降(P<0.01),肌肉Na+/K+-ATP酶活力也有所升高(P>0.05);饥饿后鱼体水分质量分数上升,粗蛋白质量分数、粗脂肪质量分数和能值下降,而且相对损失率是粗脂肪>粗蛋白,表明卵形鲳鲹幼鱼在饥饿早期主要消耗脂肪向机体提供能量,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蛋白质将被消耗。(本文来源于《南方水产科学》期刊2012年06期)

王书磊,姜志强[5](2009)在《大泷六线鱼鱼体生化组成和能量密度的季节性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连海区的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为实验对象,于2005年9月至2006年7月期间,分别于秋季(9月)、春季(5月)、夏季(7月)3个季节和繁殖期(10月下旬)、繁殖后(12月上旬)、越冬后(3月)3个时期采集标本。分别采集各期雌、雄成体样本各30尾,体长约20cm。同时,于9月和10月采集幼鱼60尾。对各期样本进行生化组成和能量密度值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①对雌性成鱼,春季和越冬后鱼体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期雌性样本(P<0.05)、夏季鱼体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期雌性样本;夏季鱼体蛋白质含量和越冬后鱼体脂肪含量最低。各期鱼体能量密度差异不显着(P>0.05)。雄性群体中,夏季鱼体脂肪含量、能量密度值最高;春季鱼体脂肪含量、干物质含量、能量密度值最低。同一季节中雌、雄样本间的比较表明,春季雌性鱼体灰分含量显着低于雄性,其余各相同指标间的差异不显着。②幼鱼和成鱼生化组成进行比较,成鱼脂肪含量、干物质含量分别显着高于幼鱼,而成鱼灰分含量显着低于幼鱼,但是成鱼和幼鱼蛋白质含量和能量密度间的差异不显着。③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与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与干物质含量、蛋白质含量与灰分含量、脂肪含量与灰分含量、脂肪含量与干物质含量、灰分含量与干物质含量间均呈现显着的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09年01期)

谭肖英,罗智,王为民,熊邦喜,袁永超[6](2009)在《饥饿对小规格斑点叉尾体重及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将180尾初始体重为(41.9±0.5)g的斑点叉尾放养于18个室内容积为300L的水族箱中进行饥饿处理12周,每箱放10尾,每2周取样一次,研究长期饥饿胁迫下小规格斑点叉尾生长和鱼体生化组成的变化,尤其是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斑点叉尾的体重、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和脂体比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显着降低(p<0.05);饥饿过程中全鱼的蛋白质、脂肪含量显着下降(p<0.05),水分含量显着增加(p<0.05),而灰分含量变化不大;肌肉中蛋白质含量前6周变化不显着(p>0.05),而6周后显着降低(p<0.05),脂肪、糖原和灰分含量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显着降低(p<0.05),水分含量显着增加(p<0.05);肝脏中的蛋白质和水分含量随饥饿时间的延长显着上升(p<0.05),粗脂肪和糖原的含量则显着下降(p<0.05);在12周的饥饿时间内,总的必需氨基酸所占的百分比变化不显着(p>0.05),而总的必需氨基酸和总的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显着增加(p<0.05);斑点叉尾肌肉中总饱和脂肪酸、总单不饱和脂肪酸和n-6系列脂肪酸的百分含量显着下降(p<0.05),而总的n-3系列脂肪酸含量显着增加(p<0.05)。n-3/n-6脂肪酸的比值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显着升高(p<0.05)。以上结果说明:小规格斑点叉尾在饥饿条件下优先动用机体的贮存性物质(脂肪和糖原)作为能源的供给物,而后才被迫动用组织或器官中的功能性物质蛋白质;长期饥饿胁迫下斑点叉尾优先保留必需氨基酸及EPA、DHA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龙章强,彭士明,陈立侨,刘超,张伟[7](2008)在《饥饿与再投喂对黑鲷幼鱼体质量变化、生化组成及肝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内水温23~26℃的条件下,分别对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幼鱼进行不同时间的饥饿(0d、3d、5d、10d、15d、20d)处理和饥饿20d后的恢复投喂(3d、5d、10d、15d)实验,每个处理组各设3个重复,分别测定其体质量、肥满度、肝体指数、肌肉与血清主要生化组成以及肝脏消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饥饿过程中,黑鲷幼鱼体质量、肥满度、肝体指数均显着性下降(P<0.05);恢复投喂后,叁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2)肌肉脂肪含量在饥饿3d时即表现出下降趋势,但在随后的饥饿时间里,肌肉脂肪含量的下降趋势并不明显(P>0.05),而肌肉蛋白含量在饥饿5d以内也无明显的变化,至10d时才出现显着性的降低。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肌肉蛋白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恢复投喂第10天时,肌肉中的各项生化指标基本恢复至饥饿前水平。由此推测,饥饿胁迫下黑鲷是先动用了体组织的脂肪,而后再利用蛋白质且主要靠消耗蛋白质来满足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3)血清中总蛋白、血糖、甘油叁酯、胆固醇在饥饿阶段显着下降(P<0.05),恢复投喂第5天时,各指标均已基本回升到饥饿前水平。相比之下,血糖水平的恢复较快,随后逐渐趋于平稳。4)肝脏中类胰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在饥饿阶段呈上升趋势,恢复投喂后则有所下降。淀粉酶活力在饥饿过程中呈下降趋势,恢复投喂后有所回升,但在整个实验期间淀粉酶活性并无显着性的变化(P>0.05)。(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08年04期)

吕耀平,成永旭,吴旭干,于智勇,王慕华[8](2008)在《紫苏子提取物对异育银鲫存活、生长以及体生化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初始体重(5.73±0.36)g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幼鱼为实验对象,在室内水族箱中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以基础饲料为对照,分别添加紫苏子提取物100、300、500和800 mg/kg配制实验颗粒饲料,研究饲料中不同剂量紫苏子提取物(Extractives ofPerillaseeds,EPS)对异育银鲫生长、存活和体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基础饲料中添加300 mg/kg的紫苏子提取物的实验C组对异育银鲫有显着的促生长作用。该组(C组)异育银鲫不仅增重率最大(99.5%)、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最高(分别为42.74%和118.72%),而且脏体比最小;添加EPS各实验组与对照组异育银鲫躯体的水分(76%左右)、粗蛋白(16%—17%)和粗脂肪(4%—5%)含量没有显着影响。不过C组与其他各组相比,脂肪含量最低(4.11%),低于对照组;而其蛋白含量最高(17.03%),高于对照组(16.45%);此外C组的内脏脂肪含量(5.23%)最低,显着低于对照组(9.21%)。添加紫苏子提取物能相应提高躯体和内脏的PUFA和HUFA的含量,综合效果以C组添加300mg/kg紫苏子提取物的效果最好。实验表明,在饲料中添加300mg/kg的紫苏子提取物能显着提高异育银鲫的生长和食物利用率。(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楼宝,史会来,胡则辉,毛国民,骆季安[9](2008)在《饥饿和再投喂对日本黄姑鱼生长及其体生化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俗称黑毛,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姑鱼属,分布于中国东海及日本南部海域[1,2]。其营养丰富、生长快、病害少、易于养殖,是东海区海水养殖的理想品种。有关该鱼的生物学特性、人工育苗、养殖等方面已有较多的研究[3—5](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陈锦云,陈玉翠[10](2006)在《饥饿状态下瓦氏黄颡鱼氨氮排泄及鱼体生化组成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饥饿状态下,对瓦氏黄颡鱼的氨氮排泄率和鱼体组成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的氨氮排泄率在饥饿前期先升高后下降;在饥饿10~20 d氨氮排泄率无显着变化;20 d后氨氮排泄率呈下降趋势。饥饿鱼体取样结果显示,饥饿前鱼体的蛋白质、脂肪和灰份的含量分别为总体重的13.56%、21.84%和2.35%;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灰份含量呈上升趋势,蛋白质含量逐渐下降,脂肪含量在饥饿初期显着下降。在饥饿半致死时,蛋白质、脂肪和灰份的含量分别为总体重的7.14%、4.81%和3.92%。(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鱼体生化组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实验研究了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紫苏籽提取物(PSE)对异育银鲫生长、存活和鱼体组成的影响,为紫苏籽提取物在水产饲料中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材料和方法   选择一定规格且健康的实验鱼300尾,平均分配到15个玻璃缸中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鱼体生化组成论文参考文献

[1].邱婷婷,王秀娟,马恒甲,吴玉波,陈晓洁.投饲频率对杂交鲂生长、饲料利用、消化酶活性及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9

[2].吕耀平,成永旭.紫苏籽提取物对异育银鲫存活、生长及体生化组成的影响[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4

[3].王双耀,王鑫,姜志强,蒋洁兰,苗治欧.pH值对大菱鲆生长及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3

[4].苏慧,区又君,李加儿,王永翠,刘汝建.饥饿对卵形鲳鲹幼鱼不同组织抗氧化能力、Na~+/K~+-ATP酶活力和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J].南方水产科学.2012

[5].王书磊,姜志强.大泷六线鱼鱼体生化组成和能量密度的季节性变化[J].中国水产科学.2009

[6].谭肖英,罗智,王为民,熊邦喜,袁永超.饥饿对小规格斑点叉尾体重及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09

[7].龙章强,彭士明,陈立侨,刘超,张伟.饥饿与再投喂对黑鲷幼鱼体质量变化、生化组成及肝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2008

[8].吕耀平,成永旭,吴旭干,于智勇,王慕华.紫苏子提取物对异育银鲫存活、生长以及体生化组成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08

[9].楼宝,史会来,胡则辉,毛国民,骆季安.饥饿和再投喂对日本黄姑鱼生长及其体生化组成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08

[10].陈锦云,陈玉翠.饥饿状态下瓦氏黄颡鱼氨氮排泄及鱼体生化组成变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

标签:;  ;  ;  ;  

鱼体生化组成论文-邱婷婷,王秀娟,马恒甲,吴玉波,陈晓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