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的对策研究

绿色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的对策研究

齐玮[1]2004年在《绿色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的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传统的发展观使人类为追求经济的增长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类在享受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全球环境的日益恶化。面对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等各种威胁,环境保护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首要任务。绿色经济这种以保护消费者,保护人民健康,保护环境,协调生态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模式也随之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可以预言,21世纪必将成为绿色经济的世纪。与此同时,由于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经济化和政治化,使环境保护和贸易自由化这两个原本在各自领域发展的潮流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发展态势,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逐渐加深,各个国家和社会对环境的管制越来越严,各国政府的贸易政策日益成为更好地服务于环境目标的工具,为环保目的执行而限制或禁止进出口的环境贸易措施增多、增强,进而日益影响到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因此环境与贸易问题己成为国际社会注目的焦点。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外贸事业发展迅速,但我们也必须指出,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也相当严重,在当今世界的环保大趋势下,我国的国际经贸活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因此,顺应全球环保浪潮,探索我国外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具有现实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翁迪[2]2005年在《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及我国的对策》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国际贸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国际贸易发展在保持其80年代所出现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地位增强,国际贸易在支持世界经济增长以及服务贸易异军突起等特点的基础上,近期又出现了几大新的发展趋势,而研究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是我国制定和完善出口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研究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我国应该如何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鲁旭[3]2014年在《国际碳关税理论机制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化石能源的利用对于促进全球经济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燃烧化石能源所产生的无限度二氧化碳排放也导致全球气候逐渐升温。一些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主动在国内发展低碳经济,与此同时,也在国际上通过多边气候谈判极力推动更多国家接受强制碳减排的约束条件。但是,由于率先进行减排的国家在本国竞争力损失以及碳泄漏问题上存在顾虑,国际气候谈判向前推进得异常艰难。碳关税作为试图逼迫在谈判中不合作的国家接受碳减排的贸易手段,其出现推动了该进程,但是,也使得气候变化问题开始与国际贸易问题相交织。从开始的反对到在环境与能源的相关法案中富有戏剧性的采纳,美国对于碳关税的态度转变标志着其在重新考量碳关税的战略价值。碳关税不仅可以将发展中大国一同纳入强制碳减排行列以遏制其发展,也可以改变传统的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帮助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经贸领域形成新的低碳竞争力。越来越多的西方发达国家看到了碳关税所产生的国际碳博弈效果,积极培育低碳竞争力,试图凭借在全球低碳经济领域的主导权,来获得经济和政治上的最大国家利益。虽然中国在外交上的确应该极力谴责发达国家自工业化以来高碳化行为造成的气候环境变化恶果和碳关税的贸易保护主义行径,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就能始终以碳关税不合理或不合法为由去轻视国际碳减排问题以及本国的低碳经济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在高速增长。无论是国际减排压力,还是国内环境与资源的容纳程度,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都已到了势在必行的地步,而且在气候变化问题全球化的今天也已不能脱离国际大环境而存在。因此,重视碳关税并且有效地针对碳关税才能使中国的低碳经济转型获得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而在争取的有限时间内更加有所作为则是中国低碳经济获得未来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本文以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以碳关税问题为切入点,采用历史研究法梳理了碳关税的产生与发展,采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碳关税等碳概念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从碳关税的理论架构中得出碳关税的两种理论机制——碳博弈机制和碳减排倒逼机制,采用比较分析法对于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实践进行了比较分析,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模型分析法得出了中国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最优模式,以及采用规范分析法构建了中国低碳经济动态协调发展的对策体系。通过这些研究方法的使用,论文希望能够以碳关税的视角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全面而系统化的建设思路。本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为绪论,引出了具有关联性的国际碳关税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问题,分别对碳关税和低碳经济进行了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思路、方法、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为碳关税的产生背景、提出与进展,介绍了气候变化、国际气候谈判以及碳关税被提出的相关情况,对碳关税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跟进分析,以期为叁、四两章的的深入研究提供清晰思路;第叁章为碳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在对碳关税名称、含义、征收方式和贸易福利效应等方面进行全面剖析的基础上,将与碳关税相关的碳概念以减排、金融、消费等不同视角加以区分,说明了碳关税与这些碳概念间的逻辑关系;第四章为碳关税的理论机制,阐述了碳关税的经济理论基础和合法性的国际法架构,在此理论框架内,构建了两种碳关税的理论机制——正在推进的碳博弈机制和已经存在的碳减排倒逼机制;第五章为碳博弈机制下的西方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实践,明晰了碳博弈机制下的碳关税与西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之间所存在的辩证关系,选取了在低碳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且具有鲜明特色的英国、美国和日本这叁个国家进行低碳发展模式的分析;第六章为碳减排倒逼机制下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实践,以碳关税压力出现前后的时间为线索阐述了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变化、所采取的以行政命令式节能减排为主的政策体系以及中国目前正在不同程度推进的西方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措施,并对其减排效果进行了评价;第七章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决策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决策模型,对政府管制手段的行政命令式节能减排和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的碳税或碳交易等碳减排措施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第八章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体系构建,将第七章实证得到的以碳税为主体的决策结果,连同第二至五章所阐述的低碳经济不能忽视碳关税,以及第六章所揭示的中国微观企业低碳发展动力问题,共同作为本章政策体系构建的原则,并在这叁个原则的指导下,分别从前期准备、碳税方案的实施、碳交易的协同发展、政府低碳管制措施的转变以及外交应对措施等五个方面按照碳税的实施进程给出了系统化和动态化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体系,以期有助于中国能够在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下有效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庄志彬[4]2014年在《基于创新驱动的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工业化以来,制造业一直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制造业为重要支撑的“世界工厂”,当前,"made in China"已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代名词。同时,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产业泡沫化日益加剧,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随着劳动力、资源、环境成本持续不断提高,我国制造业传统竞争优势严重弱化,旧有的单纯靠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空间越来越小。在全球制造业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制造业竞争优势流失的双重压力下,加快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尽快实现从“组装者”向“整合者”和“创新者”的转变己迫在眉睫。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按照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未来,去除产业泡沫化,解决产能过剩,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中之重。以创新驱动我国制造业转型不仅是重塑我国制造业竞争优势,巩固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地位的必由之路,而且符合我国未来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更适应了国际产业创新的历史潮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有关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为指导,立足我国改革开放攻坚期的社会特征,结合“十二五”规划纲要确立的我国制造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由制造业低端向高端转变”的发展目标,在回顾、梳理、总结国内外创新理论和产业升级观点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创新驱动与制造业转型的内涵、作用机理及两者的密切联系,试图构建创新驱动下我国制造业产业转型发展的理论基础。从创新驱动的角度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状况,总结建国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相对比较优势、限制因素及现实困境,并从点、面两个视角论证创新驱动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战略抉择和必由之路。重点分析创新驱动作用机理以及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等,在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理顺我国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发展的战略要求和思路定位,从整体与局部、理论与实践等多层次提出政策建议。

易瑾超[5]2005年在《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将是我国力争从一个贸易大国发展成为一个贸易强国,积极而健康地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历史时期。本论文在参考、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放到全球化的国际背景和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进行系统研究。在考察中国外贸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和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外贸可持续发展的广义内涵,构建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正视中国外贸发展进程中的不可持续性特征,从多角度、全方位入手探寻WTO框架下中国外贸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提出新时期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着眼于今后的国际、国内贸易环境,中国必须选择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遵循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调整和改革贸易政策,化环境变迁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为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积极因素,推动中国对外贸易走上新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之路。 全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组成。导论部分介绍了选题依据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论文的结构体系与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和创新等。结论部分是对本论文主要观点的简要概括。正文部分分为七章: 第一章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主要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演进过程进行较深入的论述。追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起源,探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经济学分析,剖析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 第二章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首先分析可持续发展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系统结构,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本论文研究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强调的是广义的可持续发展观。将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分为量的增长与质的发展两个子系统。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系统内部的发展能力和外部发展能力两个方面。 第叁章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分析。外部环境方面,在国际政治环境上表现为:多极化趋势在增强;国际交往中,“经济外交”的地位日趋凸显。在

曹秋菊[6]2007年在《经济开放条件下中国产业安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21世纪,产业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民族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因为经济全球化不仅通过贸易的全球化加剧了全球产业的竞争,使各种传统的民族产业面临国际市场的冲击,更为重要的是,它还通过生产的全球化和金融的全球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使民族国家的内部分工模式、产业链以及相应的产业生态环境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很多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不仅丧失了经济发展的正常的产业链条和产业生态,而且还丧失了对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和核心技术所保持控制权。产业安全已经成为制约这些民族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核心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深刻认识中国产业安全状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从而为建立产业安全保障体制奠定基础,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从宏观整体开放水平来看,我国超过60%的贸易依存度、高达10%的FDI资本形成依存度、不到4%的自主知识产权率、接近40%基础能源依存度以及外资对核心产业的高控制率,决定了中国这个发展中的经济贸易大国在未来必将面临十分严峻的产业安全问题。高的贸易依存度、较高的资本形成依存度以及较低的自主创新率不仅决定了我国经济的脆弱性,容易受到外部的各种冲击,而且也决定我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国经济主体的控制。这些冲击和控制往往直接体现在产业安全之上。本论文将产业安全问题研究置于世界经济的两个引擎“投资”和“贸易”的框架内,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对国家产业安全的理论起源、国家产业安全与贸易开放理论及国家产业安全与投资开放理论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对世界主要国家维护产业安全的国际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构建了产业安全的评判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产业安全度进行了定量分析。与此同时,本文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重点探讨了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对中国产业安全的影响机理,借鉴世界主要国家的做法、紧密联系中国实际并遵循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理念、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观等思想来构建中国特色的“安全产业”发展模式、发展思路和发展对策。

段晓明[7]2003年在《WTO框架下提高湖北农产品竞争力的支撑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的产业,因此,历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和人口大国而言,其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加入WTO,将使我国在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大潮。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激烈市场竞争,历经沧桑、负重前行的中国农业如何应对挑战,健康发展,这既是党和政府的一大隐忧,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破解这道难题,答案有多种,但根本途径还是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这是必须实现的跨越,也是一次质的飞跃,如何加以有效推进,理论界在苦苦思考,实际工作者在艰难探索,为此,以农业大省湖北为例,就WTO框架下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支撑体系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和制度创新思路,无疑对湖北、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综合运用农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比较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和农业自然科学等学科的知识与原理,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采取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比较分析、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等多种方法,对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展开系统深入的分析评价,得出相应的政策含义和依据,最后提出对策建议并加以耦合,进而上升到制度创新的层面加以阐述。 论文除导言外,按照内在逻辑顺序共分为9章。导言部分阐明了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国内外研究动态,概述了论文的指导思想、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和框架结构,归纳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作为研究背景,第1章简要介绍了WTO农业框架的基本内涵和中国加入WTO关于农业问题的主要承诺。第2章就加入WTO对中国及湖北农业发展的总体影响包括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和不同行为主体的影响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提出了中国及湖北农业应对加入WTO挑战的主要障碍和全球化背景下农业发展的宏观对策取向。第3章在阐述农产品比较优势与竞争力的内涵、影响要素及测定方法的基础上,对中国及湖北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力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第4章至第8章分别就结构、质量、技术、市场、投入等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和支撑体系展开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得出了相应的政策含义和对策思路。第9章则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提出了WTO框架下提高湖北中文摘要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对策并加以藕合,进而上升到制度创新的层面予以阐述。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一是就加入WTO对我国不同产业、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为主体的影响作了定性、定量分析,并提出了各自应对原则及相互关系:二是对农产品比较优势与竞争力的测定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和筛选评价,研究提出了农产品竞争力及影响要素的概念模型;叁是以特定的区域经济为研究对象,对WTO框架下影响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和支撑体系作了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并加以祸合,进而上升到制度创新层面加以描述,初步构建了提高区域农产品竟争力的基本模式;四是将企业战略联盟、品牌经营和现代物流等理论导入农业发展对策研究,系统提出了实施农业企业战略联盟和农产品品牌营销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新构想。

彭红斌[8]2002年在《论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文中认为本文以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全文由导言和正文组成。导言部分介绍了与论文选题有关的四个问题、选题依据与意义、论文的结构体系与研究方法、对国内学者就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综述、作者对外贸可持续发展含义的理解以及论文主要观点等内容。正文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1~3章)是理论部分,分析了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一般理论;第二部分(4~6章)是基础分析,探讨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外环境以及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第叁部分(7~8章)是战略措施选择,提出中国对外贸易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第一章分析了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结构、基本特征及类型。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分为量性增长与质性发展两个子系统。这两个子系统只有组成一体才能形成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复合的、时间上与空间上协调的、可控与不可控共存的开放的动态系统。它包括量性增长较快、质性发展不足的质—量性不平衡发展的外贸系统,量性增长不足、质性发展较快的质—量性不平衡发展的外贸系统,以及质—量性协调发展的系统等叁种类型。这叁者各有其特点。第二章分析了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运行机制。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运行机制包括动力和平衡两大基本的子机制。其中动力机制是以持续均衡的方式提供系统的能量,它包括经济动力、政治动力、文化动力以及竞争压力四个方面;平衡机制则以间断的方式对系统运行进行导向或修正,它包括政府管制机制、市场机制、自律机制、社会机制以及国际规范机制等。两大子机制在外贸可持续发展系统实际的运行中,必须协调一致,缺一不可。第叁章探讨了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问题,提出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基本思路及指标体系。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系统内部的发展能力和外部发展能力两个方面。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基本思路在于增强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支撑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以及平衡能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环境资源支撑能力指标体系、自我发展能力指标体系和平衡能力指标体系叁大体系,其中每一指标体系中包括若干个具体指标。第四章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环境。当代国际贸易环境正在发生全方位的深刻变化。在国际政治环境上表现为:多极化趋势在增强,国际政治格局向“一超多强”过渡;国际交往中,政治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在下降,现实的国家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成为中心,“经济外交”的地位日趋凸显;强权政治与贫富悬殊所引发的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在国际经济环境方面出现了两个新的变化:一是知识经济的兴起;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突出。当代科技环境也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科技进步正日益服从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科技进步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当代国际贸易本身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表现为:在国际贸易格局上,全球化与集团化并存;在国际贸易结构上,日趋高级化;绿色浪潮的兴起,赋予国际贸易新的内涵:绿色贸易应运而生;在国际贸易手段上,网络贸易兴起;在贸易政策上,贸易的自由化与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并行发展,管理贸易政策盛行;技术壁垒成为当代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策略等。第五章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国内环境。目前中国的政局稳定,国力在增强,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自然资源禀赋状况较好,基本上能保证本国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是中国目前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口增长与资源消耗、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的矛盾将十分突出。这就决定中国必须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实现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入世”会带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它将为中国经贸的发展提供多种的机遇,但也冲击着人们思想观念、政府管理经济方式与政策、国内的法律体系等,还会造成目前国内某些产业部门的生存危机。第六章对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呈现出量性增长较快、而质性发展不足的现状特征。具体表现为:中国是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外贸增长的波动性较大;外贸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外贸结构不合理;还存在贸易条件恶化以及增长贫困化趋势。第七章提出了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基点与措施。战略目标为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由目前量性发展为主的系统转变为质性与量性发展相协调的系统,由目前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对外贸易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对外贸易,由贸易大国变为贸易强国。战略基点在于推进外贸创新,包括外贸观念创新、体制与政策创新、市场创新、外贸商品构成创新以外贸工具创新等。战略措施包括进、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措施以及大力发展离岸贸易、绿色贸易、海外投资、加工贸易、电子商务以及加强区域经贸合作等。第八章提出了中国实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协调好的六大关系。这六大关系包括:内需与外需的关系、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关系、进口与出口的关系、对外贸易与引进外资的

马述忠[9]2003年在《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及政府管理》文中提出20世纪是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世纪,尤其是最后20年。目前,国际上许多国家已经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作为叁大重中之重技术。方兴未艾而指向扑朔迷离的生物技术,正呼唤着芸芸众生的目光,期待着科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家的关注。本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着手进行研究的,共分为八章。 第一章引言,包括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其简要评述、研究的方法和分析的逻辑框架、本文的创新和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等方面的内容。笔者认为,对生物经济背景下我国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政府管理及战略、政策和规则问题进行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可以更为有效地促进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可以更为有效地保护我国消费者的利益;可以更为有效地解决威胁人类生存的粮食安全问题;可以更为有效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更为有效地促进全球经济福利的增加;可以更为有效地参与世贸组织新一轮贸易规则的谈判。目前,国内外就WTO框架下的国际贸易论国际贸易的研究比较多,而从生物技术角度切入,系统地研究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政府管理的比较少,基本上可以说是空白。笔者认为,与本文有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生物技术及其引发的生物经济的研究上;对全球化与生物技术带来的风险和机遇的研究上;对生物技术投资政策及其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上;对转基因农产品安全性及其管理的研究上;对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及其游戏规则的研究上。 第二章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及政府管理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包括政府及其职能、国际贸易与政府管理思想的理论综述、不对称信息和不确定性决策与转基因农产品的政府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笔者认为,有关生物技术和转基因农产品的政府管理问题是一个典型的不对称信息、不确定性决策下的政府管理问题。为此,笔者根据转基因农产品的特点,在阐述不对称信息、不确定性决策内涵的基础上,从分析信息需求与信息供给缺口、政策调整压力入手,论述了“平衡法则”动力假设的主要内容,较为全面地表述了农业生物技术管理中的信息需求问题。可以看出,为了更好地规避生物技术创新诱发的不对称信息和不确定性,在生物技术和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问题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适当的管理机制和政策调整框架,不失为解决生物技术和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问题的一个切实可行的好办法。 第叁章国际社会对转基因农产品的管理与贸易制度创新,包括国际社会对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管理、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内容。笔者把全球范围内与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相关的管理机构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以单目标为基准,如科学和健康,包括国际兽疫防治局、《国际植物保护公约》和药物营养委员会;另一类以多目标为基准,如增进国际贸易、促进环境保护以及调节各种社会和政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及政府管理一一战略选择、政策设计与规则构建治目标,等等,包括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各种地区动议权和《生物安全议定书》,指出有关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创新和修订是需要拥有最高智慧的人来操作的。笔者认为,设计、完善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制度框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形成明确的管理目标;寻求机构的不同优势;改革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的判例法规则;建立以产业为基础的管理模型;解决争端的双边谈判。然后,笔者概述了各国(地区)生物技术创新的状况与管理策略以及转基因农产品的商业化系统模型,阐述了生物安全立法的范围,分析了各国(包括我国在内)对农业生物技术和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立法管理的背景和现实状况。 第四章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及政府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包括转基因农产品的经济效益测评和国际贸易估算、生产者(公司和农户)行为对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及政府管理的影响、消费者行为对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及政府管理的影响、影响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及政府管理的因素综述等方面的内容。为了有效地规避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及政府管理可能产生的社会成本和资源的浪费,笔者在选择、设计和构建我国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战略、政策和规则前,考察了各种客观存在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分析影响我国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及政府管理的各种客观因素,绝不能忽视对转基因农产品生产的经济效益和对外贸易的现实状况的考察,它们既是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政府管理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因素,同时,又构成了其他影响因素分析的出发点和必要前提;生产者行为既是认识农业经济问题的必要方面,更是影响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选择的关键因素,其在农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中始终居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对生产者行为进行分析,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提供解决问题的彻底的方式,但是,却具有极为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行为集中地表现为购买行为及其制约机制,深入探讨消费者行为,对于揭示消费

刘晨[10]2013年在《低碳经济视角下的青岛市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大气污染和气候的异常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为了保护世界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已经达成共识,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和大力发展环保型低碳经济成为了全球行动。当前,作为青岛市主要出口市场的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提出了“碳关税”、“碳认证”、“碳标签”等控制碳排放、保护气候的一系类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青岛市作为山东省的第一出口大市,其2012年的出口总值达到408.2亿美元占山东省全省出口总额的31.70%,外贸依存度较高。但在传统的对外贸易增长模式下,青岛市的出口商品具有“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特点。因此,为了应对全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浪潮、提高青岛市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青岛市必须积极转变其外贸增长方式、走低碳化的对外贸易发展之路。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低碳经济的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总结了低碳经济和对外贸易增长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低碳经济视角下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西方国家实施各种低碳标准的情况以及青岛市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提出了青岛市以高碳产品为主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问题,以及青岛市加快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文章利用SPASS软件对青岛市2003年到2011年的对外贸易增长与能源消耗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认为二者之间存在正向关系,然后分析了青岛市2003年到2011年八大主要出口产业的能源消耗量和能耗强度,明确了青岛市出口产业中那些是高耗能、不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产业,那些是科技型、低消耗、低污染的产业。从而得出结论: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了改变青岛市外贸能源消耗量不断上涨的趋势必须调整青岛市出口产品结构,逐步淘汰传统的高污染产业、发展青岛市具有优势的高科技低污染产业,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最后提出了加快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青岛市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对策。

参考文献:

[1]. 绿色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的对策研究[D]. 齐玮. 河北大学. 2004

[2].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及我国的对策[J]. 翁迪.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5

[3]. 国际碳关税理论机制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D]. 鲁旭. 中共中央党校. 2014

[4]. 基于创新驱动的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研究[D]. 庄志彬. 福建师范大学. 2014

[5]. 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 易瑾超. 武汉大学. 2005

[6]. 经济开放条件下中国产业安全问题研究[D]. 曹秋菊. 湖南大学. 2007

[7]. WTO框架下提高湖北农产品竞争力的支撑体系研究[D]. 段晓明. 华中农业大学. 2003

[8]. 论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D]. 彭红斌. 中共中央党校. 2002

[9]. 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及政府管理[D]. 马述忠. 浙江大学. 2003

[10].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青岛市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对策研究[D]. 刘晨. 青岛科技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  

绿色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的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