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性突变株筛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性,突变,马铃薯,突变体,拟南芥,多倍体,放线菌。
抗性突变株筛选论文文献综述
陈姝敏[1](2018)在《烟草TMV抗性基因TV突变体的筛选及烟草基因组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高等植物中半数以上物种为多倍体,现为二倍体的物种也常常经历过古老的多倍体化。一般认为,多倍体化加快基因组进化速度,促进新物种的形成。然而,即使是进化速度最快的植物物种,基因组中的突变频率依然很低,很难用常规的方法检测突变类型及其发生频率。了解植物基因组各种突变的频率、多倍体植物基因组的进化特点对深入了解植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利用一个高通量鉴定突变体的方法,详细分析了异源四倍体烟草(Nicotiana tabacum)基因组的稳定性,调查了不同突变类型及估算了突变发生频率。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一个高通量筛选抗病基因突变体的体系鉴定TMV抗性基因的功能缺失突变体。将纯合转TMV无毒基因P50的烟草,与含有TMV抗性基因N的烟草杂交,获得既含有抗病基因又含有无毒基因的F1杂种,这两个基因的同时表达诱导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导致整个发芽幼苗的死亡。但是,当N基因或者P50基因发生功能缺失突变,幼苗不再发生系统性过敏反应,幼苗正常存活。(2)利用这个系统,共筛选了1,400万粒F1杂交种,对存活植株进行分析,鉴定出2,134个F1植株失去对TMV的抗性,突变率为1/6,600。用N基因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发现除14个突变体外,其它绝大多数突变体中N基因全部序列缺失。用N基因所在染色体的分子标记筛选,发现N基因的侧翼序列也存在不同范围丢失。其中整条染色体丢失的频率为1/15,000,GISH研究表明,这些突变纯合体中只有46条染色体(野生型为48条)。分子标记筛选表明N基因所在染色体部分序列丢失的频率为1/12,000。(3)随机挑选一个N染色体部分缺失突变体N160,分析其序列缺失的机理。利用N基因所在染色体上的分子标记对该突变的纯合体进行筛选,将该突变体序列缺失边界定位在36 bp范围内,用FPNI PCR方法获得缺失区域的替换序列,序列分析发现,N基因所在染色体丢失的部分由它的同祖染色体替换,形成一个嵌合染色体。GISH实验证明嵌合染色体的存在。因此,突变体N160中N基因丢失是由于同祖染色体交换导致的。(4)同祖染色体交换后,分子标记在F2分离群体中表现出4:11:1的分离比例。随机挑选5个染色体部分缺失突变体进行分析,发现均存在接近4:11:1分离比例的分子标记。因此,所有部分染色体缺失突变体都可能是同祖染色体交换引起的,其发生频率为至少1/12,000(有些交换不能被本研究方法鉴定)。(5)染色体不同区域发生同祖染色体交换的频率与该区域发生同源染色体交换的频率不存在线性相关,表明两者存在完全不一样的机制。(6)无论是N基因所在染色体丢失,还是发生同祖染色体交换,都显着降低了这些突变纯合体的生活力。总结,通过本实验室建立的高通量筛选方法,共鉴定了2,134个N基因功能缺失突变体。N基因功能缺失的主要原因是染色体丢失或同祖染色体交换,其频率大大高于点突变及缺失插入突变的频率。同时,与点突变不一样,每一个同祖染色体交换或染色体丢失事件可能改变基因组中106-108碱基。同祖染色体交换及染色体丢失只能在多倍体中产生,二倍体几乎不可能发生这些突变。因此,与二倍体相比,多倍体的基因组可能比二倍体更加不稳定,一方面可能加快物种的灭绝,也可能使多倍体获得更多的多态性,进而在严酷的环境中竞争过二倍体,产生新的物种。(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邵百惠[2](2018)在《抗灭草松马铃薯突变体的筛选及其抗性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传入我国已有几百年,现在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并且农业部要大力发展我国的马铃薯产业,因此我国的马铃薯产业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杂草是我国马铃薯田一种重要危害,最早我国基本都是小面积种植马铃薯,因此杂草的防除主要依靠人工和机械除草,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大,除草剂的使用已成为马铃薯田防除杂草的一种重要手段。马铃薯田存在多种杂草,阔叶杂草是其中比较主要的一种。马铃薯田防除阔叶杂草主要是通过乙草胺、乙氧氟草醚、二甲戊灵等药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处理时间是在播后苗前。然而马铃薯苗期,没有既药效好又安全的除草剂来防除阔叶杂草。灭草松是一种杂环类选择性除草剂,能够防除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但同时也导致了灭草松在防除阔叶杂草的同时也会对一些阔叶类作物产生药害,这就限制了灭草松的使用范围。抗灭草松作物的成功培育可以有效的降低除草成本,提高除草效率并且能够进一步开拓灭草松的应用市场。近年来转基因作物发展非常迅速,但目前对于转基因作物安全性问题公众存在很大的异议。因此在转基因作物有争议的情况下,通过非转基因技术培育抗除草剂作物是一条更加安全有效的途径。本研究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筛选培育出对灭草松具有抗性的马铃薯突变体,同时利用室内生物测定、田间试验和分子生物技术研究了其对灭草松的抗性机制并对生理生化及分子机理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灭草松浓度为60 mg/L时马铃薯块茎存活率和发芽数相对适中,且能够形成愈伤组织;而灭草松浓度为40 mg/L时,马铃薯块茎存活率和发芽数相对过高,且愈伤组织基本不受灭草松的影响,不利于抗性的形成;灭草松浓度为80 mg/L时马铃薯块茎存活率和发芽数过低,愈伤组织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将60 mg/L作为最佳筛选浓度。(2)用700 mg/L的灭草松水剂对培育出马铃薯无菌苗进行茎叶处理后,4号-11、4号-21、4号-8、4号-19、大-50和4号-40这六个品种存活率较高,存活率分别达到了84%、90%、92%、88%、82%和96%,表现出了对灭草松一定的抗性。(3)利用盆栽试验,将具有抗性的马铃薯无菌苗移栽后,用1296 g a.i./ha的灭草松水剂对其进行茎叶处理。6个不同具有抗性的无菌苗,仅4号-19和4号-40这两个品种对灭草松表现出了一定的抗性,存活率较高,存活率分别达到了75%和95%。(4)分别用1296 g a.i./ha、648 g a.i./ha、324 g a.i./ha的灭草松对4号-CK、4号-19和4号-40叁种马铃薯苗进行茎叶处理后,叁种不同的马铃薯苗对灭草松的抗药性程度存在差别,灭草松浓度为324 g a.i./ha时,叁种抗性水平的马铃薯苗的叶片都未见损伤;灭草松浓度为648 g a.i./ha时,敏感类型4号-CK的部分叶片焦枯,中抗类型4号-19和高抗类型4号-40的叶片未见损伤;当灭草松浓度为1296 g a.i./ha时,敏感类型4号-CK的叶片发生了全叶焦枯,中抗类型4号-19的部分叶片焦枯,高抗类型4号-40的叶片未见损伤。(5)在施用低浓度灭草松时,叁种抗性水平的马铃薯苗叶片光合指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无明显差异,随着灭草松浓度的增加,高抗型4号-40马铃薯叶片光合指标下降幅度明显低于中抗型4号-19和敏感型4号-CK;用1296 g a.i./ha灭草松对叁种抗性水平马铃薯苗做茎叶处理后,敏感型4号-CK的MDA含量明显高于中抗型4号-19和高抗型4号-40,且中抗型4号-19略高于高抗型4号-40。高抗型4号-40的ACC活性高于中抗型4号-19和敏感型4号-CK,且24 h后,高抗型4号-40叶片中基本检测不到灭草松,而敏感型4号-CK和中抗型4号-19叶片中还有部分灭草松的残留。即表明高抗型4号-40代谢及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灭草松等物质的能力较强,使高抗型4号-40快速恢复正常的新陈代谢。这些差异是高抗型4号-40抗性水平较高的重要原因。(6)施药前抗性和非抗性突变体的显着性差异基因较少。在施药后非抗性突变体的基因表达出现了显着性变化,而抗性突变体则变化较小。在施药后抗性与非抗性突变体之间显着性差异基因也较多。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说明灭草松对经过诱导培养出的抗性突变体不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解释了施药后抗性品种和非抗性品种在表观上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张志昌,潘伟槐,严旭,尹守鹏,程祝宽[3](2018)在《水稻根系生长素抗性突变体的筛选及表型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经60Co-γ辐射诱变的水稻黄华占突变体库为材料,利用生长素类似物2,4-二氯苯氧乙酸(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2,4-D)处理对初生根伸长的抑制作用为筛选依据,初筛获得188个候选突变体株系。经二次筛选鉴定,最后成功筛选到4个根系生长素抗性突变体,分别被命名为Osarr1-1(水稻生长素抗性根1-1,Oryza sativa auxin resistant root 1-1)、Osarr2-1、Osarr3-1和Osarr3-2,其中Osarr3-2是从Osarr3-1中分离出来的白化苗。结果表明:在无2,4-D的情况下,Osarr3-1不定根数目明显高于野生型,其余突变体不定根数目与野生型相似;除Osarr1-1不定根伸长小于野生型外,其余突变体不定根伸长与野生型相似;Osarr3-1侧根数目大于野生型,而Osarr3-2的侧根数目小于野生型,其余突变体侧根数目与野生型相似;Osarr1-1和Osarr3-2的侧根伸长小于野生型,其余突变体的侧根伸长与野生型相似。在2,4-D存在的情况下,Osarr1-1、Osarr2-1、Osarr3-1和Osarr3-2的不定根数目和伸长均高于野生型;除Osarr3-2的侧根数目与野生型相似外,其余突变体侧根数目均高于野生型,并且所有突变体的侧根伸长均高于野生型。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筛选获得的突变体根系包括初生根、侧根和不定根对2,4-D处理具有较高的抗性。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水稻根系生长发育调控机制提供了良好的遗传学研究材料。(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王德森,张祝兰,任林英,唐文力,杨煌建[4](2017)在《UV+MW复合诱变结合抗性突变筛选替考拉宁高产菌株》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微波照射(MW)、紫外照射(UV)和MW+UV处理技术,对替考拉宁产生菌AT-92的孢子进行诱变,诱变处理的孢子悬液涂布在含替考拉宁致死浓度的培养基平板上培养,获得替考拉宁抗性突变株,通过摇瓶发酵对替考拉宁抗性基因突变株进行筛选,获得一株遗传性状稳定的替考拉宁高产菌AT 92-52-37菌株,其产替考拉宁能力比出发菌株的提高5倍。(本文来源于《工业微生物》期刊2017年05期)
刘晓霏[5](2017)在《拟南芥TOR抑制剂抗性突变体的筛选及初步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TOR(雷帕霉素的靶标)激酶在酵母、植物、动物和人类进化中是一个保守的主调节因子,它整合营养和能量信号来促进细胞增殖和生长,TOR信号通路与生物的很多生理机能密切相关,如细胞生长、细胞分裂、细胞的新陈代谢等进程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对出芽酵母抗雷帕霉素的遗传突变筛选,TOR首先被鉴定出来。雷帕霉素是一种能够阻断人类T细胞激活和增殖的免疫抑制剂,雷帕霉素可以与FKBP12结合,形成RAPA-FKBP12二元复合物,然后RAPA-FKBP12复合物作用于TOR的FRB结构域以此抑制TOR激酶活性。虽然在酵母中鉴定出了两个TOR基因,但随后在拟南芥、绿藻、大多数动物和人类中只鉴定出了一个TOR基因。拟南芥和人类的TOR基因具有高度相似的氨基酸序列,特别是在蛋白激酶区(75%的相似性),表明这些蛋白激酶具有相似的功能和蛋白基底。在动物和酵母中关于TOR信号通路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由于拟南芥FKBP12无法与雷帕霉素形成二元聚合物,导致雷帕霉素不能与拟南芥TOR的FRB结构域结合,从而不能抑制TOR蛋白的活性,所以关于拟南芥的TOR通路研究较少,本文通过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导Columbia-0(Col-0、Col,WT)型拟南芥筛选出了具有TOR抑制剂抗性的突变体,对这些突变体进行表型观察分析和基因定位等相关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突变体筛选结果实验中所用Columbia(Col)拟南芥都已转入酵母中的FKBP12蛋白,转入植株被命名为BP12-2。TOR的一代抑制剂为雷帕霉素(RAP),二代抑制剂为KU、AZD、Torin1等,分别用RAP和AZD将TOR的FRB结构域和Kinase结构域抑制,用EMS诱变Col型拟南芥,利用RAP+AZD双重抑制TOR活性,筛选出9个对RAP+AZD抑制剂不敏感的突变体,命名为TOR抑制剂抗性突变体(tor-inhibitor-insensitive,trin),分别为trin-1、trin-2、trin-6、trin-8、trin-10、trin-12、trin-16、trin-17、trin-19。2.表型观察结果9个突变体生理成熟后,所表现出的外观性状有所不同,且大致分为叁类:(1)野生表型单株:trin-1、trin-6、trin-8、trin-10、trin-12;(2)双果荚、生长缓慢单株:trin-2;(3)双果荚、不育单株:trin-16、trin-17、trin-19。3.钾敏感度实验结果用不同浓度钾培养基进行鉴定,将钾元素浓度按照MS培养基的配方从低到高设置了7个等级,分别是0%、10%、20%、30%、40%、50%和100%,每个突变体在不同钾浓度下又设置了两次重复,对9个突变体做不同浓度钾培养基的直接培养和先在正常1/2MS培养基上铺种,长10天左右转苗到不同浓度梯度钾培养基的间接培养实验,9个突变体中发现了有对低钾或无钾敏感的突变体trin-2突变体。4.遗传分析统计和观察突变体和野生型Lansberg(Ler)杂交组合中的F1代和F2的植株中在培养基上的表型,发现所有的F1表现正常,都表现出萎蔫枯黄,表明9个突变体均为隐性突变;而F2代中的苗子在筛选培养基上出现正常生长和萎蔫枯黄不正常生长两种表型,统计不同杂交组合的表型,?2测验显示正常植株与突变植株的分离比均符合3:1,表明每个突变体的突变性状均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5.初步定位结果利用突变体和野生型Lansberg(Ler)杂交组合中F2群体对TOR抑制剂抗性系列突变体进行定位。结果表明,trin-1定位在第3条染色体上9.3M(1M=1024kb,1kb=1024b)处的ciw11分子标记附近;trin-2定位在第5条染色体上13.4M处的PHYC和16.3M处的ciw9分子标记之间;trin-6定位在第1条染色体上20.0M处的nga280和26.1M处的nga111分子标记之间;trin-8定位在第3条染色体上18.0M处的ciw4和22.0M处的nga6分子标记之间;trin-10定位在第4条染色体0.7M处的ciw5和7.5M处的ciw6分子标记之间;trin-12定位在第4条染色体0.7M处的ciw5和7.5M处的ciw6分子标记之间;trin-16定位在第5条染色体上13.4M处的PHYC和16.3M处的ciw9分子标记之间;trin-17定位在第5条染色体上13.4M处的PHYC和16.3M处的ciw9分子标记之间;trin-19定位在第5条染色体上13.4M处的PHYC和16.3M处的ciw9分子标记之间。6.候选基因分析将初步定位后确定的分子标记之间的序列进行了测序,确定了各突变体的候选基因范围。其中trin-1的候选基因为8个;trin-2的候选基因为5个;trin-6的候选基因为6个;trin-8的候选基因为6个;trin-10的候选基因为2个;trin-12的候选基因为10个;trin-16的候选基因为10个;trin-17的候选基因为5个;trin-19的候选基因为9个。(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5-20)
刘勇,黄昌军,宋中邦,李文正,于海芹[6](2017)在《烟草抗PVY的EMS突变体pvyr1筛选与抗性遗传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从烟草EMS突变体库中筛选抗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突变体,采用苗期人工接种初筛M2抗病单株,对M3、M4和M5株系连续接种鉴定PVY抗性。采用e IF4E1基因特异分子标记检测和c DNA全长测序,分析突变体PVY抗性是否与e IF4E1突变有关。配制F1群体初步分析抗性遗传特性。苗期人工接种从1800份M2种子中筛选到1份抗PVY的烤烟突变体。冬季无加温措施塑料大棚内苗期人工接种PVY坏死株系MN分离物,接种后35 d未诱变对照品种发病率为100%,E9119-1Z/M3株系的发病率为56.3%,无症状单株ELISA检测PVY均为阴性,表明E9119-1Z/M3株系对PVY中抗。E9119-1Z的M4株系和M5株系在光照培养室内苗期人工接种对PVY坏死株系MN分离物和ZT-5分离物表现为中抗。E9119-1Z-R14-2/M5株系为抗性稳定的突变体,命名为pvyr1。pvyr1采用e IF4E1基因特异分子标记检测为阳性,c DNA测序表明e IF4E1基因无突变。pvyr1与未诱变对照品种(感PVY)、va位点抗PVY品种NC55的杂交F1代抗性鉴定结果初步表明,pvyr1突变体对PVY的抗性符合孟德尔隐性遗传,且与NC55的va位点不等位。表明pvyr1为一个与e IF4E1基因突变不同的抗PVY新资源。(本文来源于《中国烟草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许玉丽[7](2016)在《激光与抗性突变筛选技术相结合选育抗肿瘤抗生素博安霉素高产菌株》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获得博安霉素高产菌株,同时比较了铜蒸汽激光与妥布霉素抗性及二者复合诱变的选育效果。方法:采用铜蒸汽激光辐照30 min与妥布霉素100 r/m L抗性处理及其复合诱变选育博安霉素产生菌轮枝链霉菌(S.verticillus)B-31。结果:在复合诱变组中,获得一株高产突变株GB-160,经发酵罐应用后,发酵单位较出发菌株提高1.5倍,并且遗传性能稳定。结论:该方法能有效获得抗生素高产优质菌株。在医药生物工程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为其它药物微生物选育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激光生物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黄勇[8](2016)在《马铃薯青枯病抗性资源的鉴定及效应蛋白突变体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是粮、菜、饲和工业原料兼用的主要农作物,在我国工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马铃薯是一种受病害侵染非常严重的作物,其中以晚疫病及青枯病的危害最为严重。由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的青枯病(Bacterial wilt)是一种难以解决的世界性细菌性病害,目前尚无有效防治马铃薯青枯病的措施。马铃薯栽培种中还没有发现有效的青枯病抗源,而野生种中有丰富的抗性资源。抗性种质是遗传改良的基础。因此,对马铃薯野生种进行青枯病抗性系统研究,将为马铃薯抗青枯病育种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本研究主要对实验室现有的316份马铃薯材料进行苗期青枯病菌接种鉴定,对马铃薯的青枯病抗性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获得的抗性材料接种青枯菌效应蛋白突变体,以期找到抗病材料相关的无毒蛋白,主要结果如下:1.316份马铃薯材料的整体表型评价。本研究共有马铃薯材料316份,对其进行青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获得了抗青枯病材料6份,中抗青枯病材料34份,中感青枯病材料37份,易感青枯病材料236份。结果大部分马铃薯野生种是易感青枯病的,青枯病的抗源还是太少。2.对马铃薯不同野生种和具有野生种血缘的杂交材料进行青枯病抗性分析,结果显示,1个野生种S.morelliforme表现为高抗青枯病,3个野生种S.pinnatisectum,S.paucissectum,S.leptophyes整体表现为中抗青枯病,11个野生种如S.stoloniferum,S.albicans表现为中感青枯病,17个野生种如S.bulbocastanum,S.phureja表现为极易感青枯病。而具有野生种血缘的杂交材料除了3/4 S.tuberosum 1/4 S.bulbocastanum表现为中抗青枯病外,其他的杂交材料以及融合材料均表现为易感青枯病。研究中发现在马铃薯野生种S.acaule,S.tuberosum subsp.andigenum,S.commersonii,S.morelliforme和具有野生种血缘的杂交材料3/4 S.tuberosum 1/4 S.bulbocastanum中观察到了很明显的抗性差异。3.用9个青枯菌效应蛋白突变体接种抗病材料MRL79-1,MRL79-2,MRL79-3和CMM60-2,发现在S.morelliforme的3个株系中,突变体UW551-m9的致病力显着高于野生型,表明效应蛋白Rip9可能是抗性材料所识别的无毒蛋白。(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杨彬[9](2016)在《拟南芥对草酸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草酸抗性突变体的初步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草酸对于拟南芥的生长具有较大的影响,同时也是拟南芥常见病原菌中主要的代谢分泌物。本文即是对拟南芥对草酸的胁迫生理响应进行研究,并对耐草酸的拟南芥突变体筛选方法进行实验。结果显示随着草酸浓度的增加,拟南芥叶片中MDA含量越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越大,但过氧化物酶的含量则会明显下降。筛选出的草酸抗性突变体能够在2.0mmol/L的草酸环境下正常生长,并且在菌株复验时(采用30mmol/L草酸胁迫)其生长状况比野生型菌株要好。(本文来源于《城市地理》期刊2016年02期)
苏媛,刘雪静,尹宝重,甄文超[10](2015)在《利用枯萎病菌毒素筛选草莓枯萎病抗性突变体》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丰香、童子一号、全明星、森格那、达赛莱克特5个品种草莓组培苗为试材,以草莓枯萎病菌毒素作为选择压力,筛选草莓抗枯萎病突变体,对突变体再生植株与野生型植株的生长、分化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草莓枯萎病菌粗毒素对植株和茎尖生长点均有较强的毒害作用,经粗毒素处理的植株可产生与枯萎病相似的症状。在毒素含量为10%的条件下继代培养3次后,丰香品种的存活率上升最显着;于毒素含量为15%的培养基继代培养3次后,森格纳、全明星品种的存活率上升最显着。在15%毒素浓度下,继代3次培养的草莓抗性不定芽存活率均不同程度低于10%毒素浓度,其中下降幅度最小的是全明星品种,仅为7.6%。在含有毒素的培养基上培养,AS-1、TZ-1抗性不定芽分化最为稳定,分别比同品种的野生型不定芽高49.61%、50.38%;可见,在含有毒素的培养基上继代培养可提高不定芽对毒素的抗性。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突变体再生植株对枯萎病菌的抗性高于野生型再生植株。选用OPP-18特异性引物对TZ-1与童子一号品种进行RAPD分析,电泳结果显示,在750~1 000 bp之间存在特异性条带;选用OPO-05引物对其进行筛选,扩增出清晰可辨的3条非特异性条带,表明所获得的抗性植株与野生型植株在基因水平上发生了改变,可被认定为突变体。(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0期)
抗性突变株筛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马铃薯传入我国已有几百年,现在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并且农业部要大力发展我国的马铃薯产业,因此我国的马铃薯产业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杂草是我国马铃薯田一种重要危害,最早我国基本都是小面积种植马铃薯,因此杂草的防除主要依靠人工和机械除草,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大,除草剂的使用已成为马铃薯田防除杂草的一种重要手段。马铃薯田存在多种杂草,阔叶杂草是其中比较主要的一种。马铃薯田防除阔叶杂草主要是通过乙草胺、乙氧氟草醚、二甲戊灵等药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处理时间是在播后苗前。然而马铃薯苗期,没有既药效好又安全的除草剂来防除阔叶杂草。灭草松是一种杂环类选择性除草剂,能够防除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但同时也导致了灭草松在防除阔叶杂草的同时也会对一些阔叶类作物产生药害,这就限制了灭草松的使用范围。抗灭草松作物的成功培育可以有效的降低除草成本,提高除草效率并且能够进一步开拓灭草松的应用市场。近年来转基因作物发展非常迅速,但目前对于转基因作物安全性问题公众存在很大的异议。因此在转基因作物有争议的情况下,通过非转基因技术培育抗除草剂作物是一条更加安全有效的途径。本研究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筛选培育出对灭草松具有抗性的马铃薯突变体,同时利用室内生物测定、田间试验和分子生物技术研究了其对灭草松的抗性机制并对生理生化及分子机理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灭草松浓度为60 mg/L时马铃薯块茎存活率和发芽数相对适中,且能够形成愈伤组织;而灭草松浓度为40 mg/L时,马铃薯块茎存活率和发芽数相对过高,且愈伤组织基本不受灭草松的影响,不利于抗性的形成;灭草松浓度为80 mg/L时马铃薯块茎存活率和发芽数过低,愈伤组织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将60 mg/L作为最佳筛选浓度。(2)用700 mg/L的灭草松水剂对培育出马铃薯无菌苗进行茎叶处理后,4号-11、4号-21、4号-8、4号-19、大-50和4号-40这六个品种存活率较高,存活率分别达到了84%、90%、92%、88%、82%和96%,表现出了对灭草松一定的抗性。(3)利用盆栽试验,将具有抗性的马铃薯无菌苗移栽后,用1296 g a.i./ha的灭草松水剂对其进行茎叶处理。6个不同具有抗性的无菌苗,仅4号-19和4号-40这两个品种对灭草松表现出了一定的抗性,存活率较高,存活率分别达到了75%和95%。(4)分别用1296 g a.i./ha、648 g a.i./ha、324 g a.i./ha的灭草松对4号-CK、4号-19和4号-40叁种马铃薯苗进行茎叶处理后,叁种不同的马铃薯苗对灭草松的抗药性程度存在差别,灭草松浓度为324 g a.i./ha时,叁种抗性水平的马铃薯苗的叶片都未见损伤;灭草松浓度为648 g a.i./ha时,敏感类型4号-CK的部分叶片焦枯,中抗类型4号-19和高抗类型4号-40的叶片未见损伤;当灭草松浓度为1296 g a.i./ha时,敏感类型4号-CK的叶片发生了全叶焦枯,中抗类型4号-19的部分叶片焦枯,高抗类型4号-40的叶片未见损伤。(5)在施用低浓度灭草松时,叁种抗性水平的马铃薯苗叶片光合指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无明显差异,随着灭草松浓度的增加,高抗型4号-40马铃薯叶片光合指标下降幅度明显低于中抗型4号-19和敏感型4号-CK;用1296 g a.i./ha灭草松对叁种抗性水平马铃薯苗做茎叶处理后,敏感型4号-CK的MDA含量明显高于中抗型4号-19和高抗型4号-40,且中抗型4号-19略高于高抗型4号-40。高抗型4号-40的ACC活性高于中抗型4号-19和敏感型4号-CK,且24 h后,高抗型4号-40叶片中基本检测不到灭草松,而敏感型4号-CK和中抗型4号-19叶片中还有部分灭草松的残留。即表明高抗型4号-40代谢及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灭草松等物质的能力较强,使高抗型4号-40快速恢复正常的新陈代谢。这些差异是高抗型4号-40抗性水平较高的重要原因。(6)施药前抗性和非抗性突变体的显着性差异基因较少。在施药后非抗性突变体的基因表达出现了显着性变化,而抗性突变体则变化较小。在施药后抗性与非抗性突变体之间显着性差异基因也较多。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说明灭草松对经过诱导培养出的抗性突变体不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解释了施药后抗性品种和非抗性品种在表观上的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性突变株筛选论文参考文献
[1].陈姝敏.烟草TMV抗性基因TV突变体的筛选及烟草基因组稳定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
[2].邵百惠.抗灭草松马铃薯突变体的筛选及其抗性机理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8
[3].张志昌,潘伟槐,严旭,尹守鹏,程祝宽.水稻根系生长素抗性突变体的筛选及表型鉴定[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8
[4].王德森,张祝兰,任林英,唐文力,杨煌建.UV+MW复合诱变结合抗性突变筛选替考拉宁高产菌株[J].工业微生物.2017
[5].刘晓霏.拟南芥TOR抑制剂抗性突变体的筛选及初步定位[D].西南大学.2017
[6].刘勇,黄昌军,宋中邦,李文正,于海芹.烟草抗PVY的EMS突变体pvyr1筛选与抗性遗传初步分析[J].中国烟草科学.2017
[7].许玉丽.激光与抗性突变筛选技术相结合选育抗肿瘤抗生素博安霉素高产菌株[J].激光生物学报.2016
[8].黄勇.马铃薯青枯病抗性资源的鉴定及效应蛋白突变体的筛选[D].华中农业大学.2016
[9].杨彬.拟南芥对草酸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草酸抗性突变体的初步筛选[J].城市地理.2016
[10].苏媛,刘雪静,尹宝重,甄文超.利用枯萎病菌毒素筛选草莓枯萎病抗性突变体[J].江苏农业科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