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活目的与意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生活目的,主观幸福感
生活目的与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枫,钱艳,叶剑辉[1](2018)在《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生活目的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现状,探讨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生活目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上海市某医学院校472名学生为被试,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MLQ)、生活目的测验(PIL)测量被试的生命意义感,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测量幸福感水平。结果:(1)48.9%的医学生缺乏明确的生活目的和意义感;(2)在性别、年级等方面MLQ总分和PIL总分差异均不显着。在居住地、家庭经济状况、近1年是否有自杀想法方面MLQ总分差异不显着,在PIL总分上有统计学差异;(3)生命意义感高分组在GWB中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各因子与低分组差异显着;(4)存在意义感因子分与主观幸福感总分呈显着正相关(r=0.207,P<0.01)。PIL总分与主观幸福感总分呈显着正相关(r=0.554,P<0.01);(5)经回归分析,生命意义感与生活目的可以解释主观幸福感59.8%的变异。结论: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不容乐观;较高的生命意义感与生活目的可促进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本文来源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中村贵[2](2017)在《探究普通人日常生活及其背后的心意——兼论现代民俗学研究中口述史方法的目的与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跨学科方法"的口述史主要关注普通人对历史及历史事件的经历与记忆,从而揭示历史及其事件背后的社会意义。口述史方法与记忆论对探究"当下的日常"或"日常生活"的现代民俗学来说,是很有效的研究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了解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及其背后的生活观念。面向人及其心意的研究方向,可能会打破"只见俗不见人"的学术困境。根据口述史方法,能了解到心意的形成过程、亲身经历及其背后的复杂心态。通过倾听普通人的"默默无闻的声音",分析他们的日常生活及其背后的生活观念或心态,从而能实现有温度的、贴心的民俗学研究。(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丁莹,程松涛,陈睿,马谐,田宇[3](2014)在《中国大学生时间观念对生命意义的影响——以生活目的为中介变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阶段是个体从青春期向青年早期过渡的关键阶段,也是探寻生命意义的关键期。贾林祥(2008)研究发现,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知处于中等水平,他们具有追求生命意义的意志、较清楚的生命目的和一定的生命控制能力,对挫折、苦难和死亡也有一定的认识。生活目的不同,其追求的生命意义也会存在差异。此外,Frankl(1985)认为生活目的影响着个体工作、创造和承受苦难的能力,且生活目的的设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个体时间观念的影响。时间观念可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叁类。津巴多(2010)认为,对于生命而言,现在时间导向是非常有益的,但过分沉溺于现在时间导向会剥夺生命快感,而过分的专注于未来可能会适得其反。这表明,持有不同时间观念的个体,看待生命的角度和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不同的,从而有了对生命意义的不同理解。本研究旨在通过心理测量法,运用津巴多时间观念量表(ZTPI)、生活目的测试量表(PIL)和生命意义量表(MLQ)测查中国大学生时间观念类型、生活目的以及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探讨叁者间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大学生时间观念对生命意义的影响中,生活目的变量的中介效应。研究认为,1.中国大学生普遍是以现在时间观为导向;2.时间观念对个体知觉和追寻生命意义有显着的影响,并且生活目的在时间观念和理解生命意义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3.享乐主义现在时间观导向的个体,追寻生命意义的动机更强,生活目标明确,更注重生活中的感受;4.宿命主义现在时间观导向的个体,知觉到的生命意义程度较低,生活目标不明确,自主感较差;5.未来时间观导向的个体,追寻生命意义的动机较强,生活目标明确,自主感较高。(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0-10)
谢杏利,邹兵,黄中岩[4](2012)在《大学生自杀态度与生活目的、生命意义感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大学生自杀态度的现状,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生命意义感、生活目的在大学生自杀态度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自杀态度问卷、生活目的量表、生命意义感问卷对1050名大学生进行测评,并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大学生对自杀总体持否定和排斥态度。男生比女生更能客观理性地看待自杀行为,农村生源大学生比城镇生源学生对安乐死更持排斥态度。大学生自杀态度四个维度与生活目的、生命意义感总分及各因子分存在不同程度的显着相关。结构模型拟合指数良好(χ2/df=1.924,GFI=0.936,AGFI=0.915,NFI=0.937,CFI=0.940,RMSEA=0.045)。生命意义感和生活目的对大学生自杀态度具有直接预测作用,多因素影响假设得到结构方程模型的有力支持。结论生活目的和生命意义感对大学生自杀态度产生重要影响,应开展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对大学生自杀态度进行引导。(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10期)
刘翔平[5](2011)在《来,让我们一起走向幸福》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好生活,是“热爱自己”的生活 我们越来越重视幸福。那么,什么才是真的幸福?经济发展了,手中有钱了,人们自然就感受到幸福了吗?并非如此。 先来看一个故事。宁静的夏日海滩上,一个印第安长者边晒太阳,边哼着歌编织草帽。一位美国商人(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1-08-26)
肖蓉,张小远,赵久波[6](2010)在《大学生生活目的和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大学生生活目的与意义感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使用生活目的量表(PIL)和SCL-90对117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生活目的与意义感状况及其与SCL-90各因子的相关,比较不同生活目的与意义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大学生PIL总分为(105.74±15.33)分,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及农村、城市大学生的PIL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中、低PIL得分的大学生在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PIL得分越高,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越低,提示大学生的生活目的和意义感水平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大学生PIL得分与SCL-90总分呈负相关(r=-0.510,P<0.01),与SCL-90各因子均呈负相关(r=-0.300~-0.560,P<0.01),其中与抑郁因子的相关程度最高(r=-0.560)。结论大学生生活目的与意义感与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应重视大学生生活目的与意义感的引导与培养。(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0年04期)
李菲[7](2006)在《成就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人——基于终极关怀的学校德育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活问题归根到底是生活意义问题。生活意义为人的生活确立根基,使人的整个生命富有灵魂和生机。对意义的需求是人存在的总体需求,对意义的追索也是人存在的永恒情结,这种永恒情结就是“终极关怀”的情结。“终极关怀”指人对生活意义的自始至终的关怀状态和过程。德育作为一项以道德为依托使人成“人”的事业,应该以“终极关怀”为精神意蕴或指向。当前,以“终极关怀”为视角思考和建构学校德育目的也是对德育回归生活的深化。终极关怀的视角下,德育目的应该是成就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人。这种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是具备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意识和能力的人。(本文来源于《教育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吕微[8](2006)在《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中的“性质世界”“、意义世界”与“生活世界”——重新解读《歌谣》周刊的“两个目的”》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学科(包括民间文学、民俗学)危机的要害在于学术研究所提供的本质主义和普遍主义真理的危机,由于学术研究只能提供关于“物(存在者)”在形而上学逻辑体系中的“性质”真理,而不能提供关于“物”作为存在者个体和主体的自在、自由存在的“意义”真理,所以遭到后现代思想的攻击。与学术研究的形而上学-逻辑方法不同,文学的“方法”则直接指向了存在者个体和主体的存在意义,因此,学术的文学化正在成为学科反思的重要方向。而在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的草创时代,周作人等先驱人物已超前地提出了民俗、民间文学研究的学术和文学的“两个目的”的思想,这是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的伟大开端。(本文来源于《民间文化论坛》期刊2006年03期)
邬凤英[9](2005)在《《财富》给我们带来何种“财富”》一文中研究指出蔡 霞:大学教授刘利军:时事评论员邬凤英:财富拥有者的相聚总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尤其是当他们相聚在一个渴望富裕之邦的时候。2005《财富》全球论坛自本月16日在北京拉开序幕以来,“财富”风暴席卷了中国。人们在乐见“CEO坐(本文来源于《中国商报》期刊2005/05/24)
郑朝武[10](2005)在《在校研究生生活目的与意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理论对改善高校研究生生存状态的意义这一切合点出发,以福州的叁所高校的370名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利用以意义治疗为理论根基并能体现个体从现实生活中获取意义感的《生活目的测验》作为研究测试工具,结合访谈法与资料搜集法,力图找出影响高校硕士研究生在校生存状态的具体因素。研究发现具备看好的就业前景、良好的专业素质、明确的考博意向、满意的人际关系、健康的身体状况以及那些属于同等学历类别的硕士研究生在《生活目的测验》上的得分明显地高于在这些方面自我评价不高、表现消极的硕士研究生和在生源性质上属于应届本科或往届本科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另外,被试的生源性质、躯体状况、人际关系还会与年级、性别、文理、专业背景、情感架构、经济状况、家庭类型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到被试生活目的与意义的获得。最后,本研究立足于《生活目的测验》的测试结果并吸取意义治疗理论的精华部分,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生自我心理保健两个方面着手去提高、改善在校研究生的生存状态,以期为广大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5-04-01)
生活目的与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跨学科方法"的口述史主要关注普通人对历史及历史事件的经历与记忆,从而揭示历史及其事件背后的社会意义。口述史方法与记忆论对探究"当下的日常"或"日常生活"的现代民俗学来说,是很有效的研究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了解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及其背后的生活观念。面向人及其心意的研究方向,可能会打破"只见俗不见人"的学术困境。根据口述史方法,能了解到心意的形成过程、亲身经历及其背后的复杂心态。通过倾听普通人的"默默无闻的声音",分析他们的日常生活及其背后的生活观念或心态,从而能实现有温度的、贴心的民俗学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活目的与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1].王枫,钱艳,叶剑辉.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生活目的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
[2].中村贵.探究普通人日常生活及其背后的心意——兼论现代民俗学研究中口述史方法的目的与意义[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3].丁莹,程松涛,陈睿,马谐,田宇.中国大学生时间观念对生命意义的影响——以生活目的为中介变量[C].第十七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4
[4].谢杏利,邹兵,黄中岩.大学生自杀态度与生活目的、生命意义感的关系[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
[5].刘翔平.来,让我们一起走向幸福[N].光明日报.2011
[6].肖蓉,张小远,赵久波.大学生生活目的和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0
[7].李菲.成就自主关怀生活意义的人——基于终极关怀的学校德育目的研究[J].教育学报.2006
[8].吕微.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中的“性质世界”“、意义世界”与“生活世界”——重新解读《歌谣》周刊的“两个目的”[J].民间文化论坛.2006
[9].邬凤英.《财富》给我们带来何种“财富”[N].中国商报.2005
[10].郑朝武.在校研究生生活目的与意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