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雅萍(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中图分类号:F270
摘要:中国的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活力和源泉所在。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也成为今年“两会”热议的话题。本文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指出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希望能对中小企业拓展管理思路提供帮助。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管理
一、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变化
贸易摩擦加大。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国为了挽救本国经济,减轻各种政治压力,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本国制造业的扶持,以降低失业率,滥用贸易救济措施成了“救命稻草”之一,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观性和歧视性增强,手段也更为隐蔽。
依靠大量要素投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逐渐减弱。原来长期存在的数量充足、工资较低、具有熟练技能、以农民工为主的劳动力供给将减少,近年来陆续出现的“民工荒”、企业最低工资不断上调等现象已经说明我国、尤其是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将出现一个较快的上升期。
通货膨胀的新变化。近年来土地、能源、公用产品和服务、原材料等价格都开始不同程度的上涨,尤其是房地产价格更是出现了成倍的上涨,未来一段时间,这些价格将逐渐传导到生产成本上,使我国存在较大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压力。
二、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后危机时代,许多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的困境。一方面银行加强了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标准和融资成本,使得企业筹集资金渠道受到影响;另一方面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企业市场风险逐步增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现金交易现象严重,资金回笼延长,加剧了中小企业资金运转的困难。对现金管理不严也会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片面考虑到季节价格波动,过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
发展模式落后,利润空间小。由于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和
资源消耗等方式来实现粗放型发展。因此,我国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普遍较少。在后危机时代,随着资源、能源、材料、设备等成本的不断提高,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不但引起了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还导致了企业产品价格的大幅下降,大大压缩了中小企业原本极其狭小的利润空间,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效益和前景不容乐观。
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后危机时代,我国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够优化,产业层次不够科学合理,发展理念转变不够,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恶性竞争严重。这些困难和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被不断地放大和扩张,对在小企业的不利影响和制约日益凸现,不断增加中小企业的发展压力。
人力资源匮乏。于忽视了健全完善合理的分配制度,难以有力的挽留人才;或者由于中小企业主推诿,甚至不愿兑付承诺,造成人才流失严重,极大的限制了企业的扩张速度。此外,中小企业由于与大型企业实力悬殊,所以主要依靠良好的发展前景来吸引和挽留人才,一旦其发展前景被否定,就会面临人才流失的困境。而由于现在人们对高科技产业的盲目乐观和信任,使得传统企业即使开出十分优厚的条件也难觅千里良驹。
三、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加强自主创新,增强企业发展能力。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也是化危机为契机,变挑战为机遇的关键所在。中小企业应该树立现代管理理念,革新传统发展模式,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生产效率,建立科学、合理、优质、高效的组织结构,逐步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同时开展技术创新,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技术和产品,改进产品生产工艺,增加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使产品成为更加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提高管理能力,关注融资渠道的畅通。中小企业应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财务核算和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企业目标成本管理制度,着眼于建立长期成本领先的地位。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的另外一个启迪就是现金流的健康特别重要,目前我国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手段单一,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要培养国际适应能力和风险的能力,仍然任重道远。正如经济学家吴敬琏说的,融资难已成为当前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因而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必须要有十分妥当和灵活的融资战略。
通过跨国经营规避贸易壁垒。在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的背景下,多数国家的企业陷入了经营困难,跨国并购作为规避东道国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之一,应该为中小企业所重视。小企业的跨国并购主要是与自己目标市场一致、产品属性类同的企业进行并购,降低单独开发东道国市场的成本,借助被并购的东道国企业的营销渠道和市场影响力,实现其在国内已经拥有的技术优势,成功地进入国际市场;或是以参股的形式成为东道国企业的股东,通过联合研究与开发新技术或新产品,利用被并购企业的市场优势实现跨国经营的目标,增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竞争力。
着眼于长远,完善人才储备资源。危机后一些高端的人才精英也流入市场,对未来发展有信心的中小企业应该抓住机会进行人才储备。为了吸引人才,中小企业也迫切需要建立开放的人才观,改变企业的绝对主动地位,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双向适应。另外,中小企业还要注意战略的口号化倾向,虚无缥缈的东西对人才并没有什么吸引力,将愿景与目标转化为现实化的可执行战略才能使人才更清晰的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并确立自身在企业中的位置和作用,坚定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信心,也才能实现对人才的有效凝聚效果。
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将更加恶化。随着发达国家消费观念的改变,出口市场的需求再也不可能持续增长,甚至会出现萎缩。中小企业很难单纯依靠外贸生存。国内市场随着大量产能转向内销,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将日益狭小。总之,“后危机时代”是真正考验一个企业的最严峻时期,中小企业应该稳住阵脚,审时度势,根据市场灵活调整发展策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地位。
参考文献:
【1】朱英杰,新形势下的中小企业竞争力提升战略分析[J],理论界,2005(8).
【2】赵永刚,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报2005.
【3】胡援成,中小企业融资的调查与思考[J],管理世界,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