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碳论文_袁颖菁,刘东,王健妍,王建国,赵兴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元素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元素,稀土元素,气溶胶,特征,性能,有机质,相容性。

元素碳论文文献综述

袁颖菁,刘东,王健妍,王建国,赵兴东[1](2019)在《微量元素碳对GH4169合金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JMatPro V7.0软件对不同碳含量的GH4169合金性能进行计算,研究微量元素碳对GH4169合金力学性能及蠕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碳含量对γ″相含量有显著影响,随着碳元素含量的增加,γ″相含量先降低至碳含量为0.01%处再上升,当碳含量为0.02%时,γ″相含量开始降低至碳含量为0.05%处再上升;随碳元素含量的增加,室温屈服强度先减小至碳含量为0.01%处后增加,当碳含量为0.02%时,室温屈服强度开始降低后上升,在碳含量为0.05%处,出现极小值;蠕变速率的变化趋势与室温屈服强度相反,随碳含量的增加,蠕变速率在碳含量小于0.02%时先增大再减小,当碳含量高于0.02%时,仍然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极大值出现于碳含量为0.05%处,此时持久寿命较短,蠕变性能不佳;杨氏模量随着碳含量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本文来源于《锻压技术》期刊2019年12期)

夏婷,李升可,王瑞兵[2](2019)在《生命的基础元素:碳的认知、生理功能和医学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碳元素是人类最早发现和利用的元素之一,也是组成生命的重要基础元素。在人体内碳主要以糖类、蛋白质、脂类等有机物的形式存在,还有部分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主要是碳酸氢盐缓冲系统,这些含碳化合物在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碳材料可作为人工组织、器官植入材料、药物或基因载体、生物成像剂、生物传感器等,在医学领域为人类疾病的病因探究、诊断和治疗等提供了新的方案。(本文来源于《化学教育(中英文)》期刊2019年19期)

周佳[3](2019)在《小芝麻告诉你——人体中的元素——碳》一文中研究指出1.生命的基本单元氨基酸是以碳元素为骨架变化而来的。可以说,没有碳,就没有生命。碳,是生命世界的栋梁之材。2.二氧化碳是无色、无臭的气体,在大气中约占0.03%,海洋中约占0.014%,它还存在于火山喷射气和某些泉水中。地面上的二氧化碳气主要来自煤、石油、天然气及其他含碳化合物的燃烧、动物的呼吸以及发酵过程。3.当太阳光通过大气层的时候,二氧化碳吸收波长13nm~17nm的红外线,如同给地球罩上一层硕大无比的塑料薄膜,留住温暖的红外线,不让它散失掉,使地球成为昼夜温差不太悬殊的温室。(本文来源于《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期刊2019年06期)

李哲,李晶,王帅,韩艳玉,曲健[4](2019)在《沈阳市春夏季PM_(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沈阳市环境空气春夏季PM_(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质量浓度,研究环境空气PM_(2.5)中有机碳、元素碳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沈阳城区夏季采样期间大气扩散条件良好,EC和OC质量浓度降低;春季OC与EC相关性较好,沈阳城区春季碳质气溶胶污染源来源相对一致;对8个碳组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春夏季碳组分主要来源于汽油车尾气排放、生物质和煤炭燃烧排放以及道路扬尘;春夏季SOC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是2. 04~3. 77μg/m~3和1. 84~3. 27μg/m~3,二次污染程度较为严重;春季K~+与OC、EC、SOC之间的相关性较好,说明K~+与OC、EC、SOC具有一定的同源性。(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9年06期)

张向云[5](2019)在《气溶胶元素碳分离优化及有机碳化学结构、吸光和细胞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质气溶胶(Carbonaceous aerosol)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分,由于其可导致环境、气候和健康效应,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关注的热点问题。碳质气溶胶一般可分为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和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放射性碳同位素(~(14)C)是示踪碳质气溶胶来源的有力工具,但制约这一技术应用于碳质气溶胶研究的主要因素是实现OC和EC的完全分离。另外,有机碳(OC)组分是大气气溶胶中非常重要的化学组分,因为其含有数千计的化合物,组分的组成高度复杂,所以对其分子组成特征的认识仍然有限;对其分子组成与吸光特性和细胞毒性关系的认识更加有限。针对碳质气溶胶EC分离中的技术问题及OC分子组成特征与吸光特性和细胞毒性的关系等科学问题,本研究利用催化加氢技术,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高分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ourier Transform Ion Cyclotron Resonance Mass Spectrometry,FT-ICR MS),吸光性质及细胞毒性测定等,对典型碳质气溶胶样品开展研究。本研究第一部分建立用于碳质气溶胶碳同位素分析的催化加氢分离EC方法,并利用典型碳质气溶胶配制样品评估了几种基于碳同位素测定的EC分离方法。首先,利用生物燃烧,燃煤和机动车排放样品等7种代表性典型碳质气溶胶样品以及北京和广州灰霾期气溶胶样品来进行催化加氢实验条件的探索。利用固态核磁共振(NMR)和元素分析以及同位素技术等对不同条件的催化加氢产物进行表征。最终确定催化加氢方法在15MPa氢气压力和550℃温度条件下,能够有效地去除气溶胶样品中的非EC有机物,该方法是一种稳定有效的分离EC用于14C分析方法。然后利用典型碳质气溶胶的不同配比样品评估几种常用EC分离方法,结果表明催化加氢法、两步加热法CTO-375、热光法(S)和过水后热光法(HS)分离配制样品的EC/TC比值大小顺序是EC/TC(CTO-375)<EC/TC(S)<EC/TC(HS)<EC/TC(hypy)和EC/TC(TOT),EC/TC(TOT)与EC/TC(hypy)数值没有显着差异(p>0.05)。催化加氢样品的EC/TC%与其NIOSH870-TOT方法EC/TC(TOT)%趋势线斜率达到0.9881,表明催化加氢法作为定量碳质气溶胶EC方法与NIOSH870-TOT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热化学性质分析结果表明,相同方法分离EC的热化学性质相似,不同方法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以在有氧高温区(550?C-870?C即PC+EC1-6)碳组分占比高低来表征其耐火性组分多少,可以得出各方法分离EC热稳定性大小是CTO-375法EC(17%-48%)<热光法(S和SH)EC(72%-82%)<催化加氢法EC(90.5%-94.6%)。FTIR比较结果,表明CTO-375方法分离EC中脂肪碳氢占比最高,而过水后热光法(HS)分离EC中脂肪碳氢占比最低,其他两种方法居中。用FTIR(A和XY因子)和热化学性质(各碳组分占比)做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法分离EC样品的热化学性质中,峰值在OC3+OC4(无氧高温阶段),表明其脂肪碳氢/芳香碳氢比值较大,即脂肪碳氢含量较高;峰值在EC部分(有氧高温阶段)的样品,表明其芳香碳氢/脂肪碳氢比值较大,即芳香碳氢含量较高。样品稳定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催化加氢法分离EC的δ~(13)C结果与理论计算值没有显着差异(p>0.05)。~(14)C分析结果表明过水后热光法(HS)结果与理论计算值最接近,如果催化加氢法将玉米秆换成松木则与理论计算值没有显着差异(p>0.05)。综合分析各实验方法碳同位素(~(13)C和~(14)C)实验结果,我们推荐催化加氢法和过水后热光法(HS)分离EC用于碳同位素分析,两种方法各有利弊。过水后热光法(HS)的优点是操作简单,缺点是其结果易受到样品基质,操作人员以及环境条件等影响产生偏差。催化加氢法与之相反,优点是更稳定可靠,缺点是操作繁琐,设备和方法需要更加完善。论文第二部分,运用NMR、FT-ICR MS和可溶性组分吸光特性及炎症效应分析等技术手段对13种常见燃烧排放源包括生物燃烧(非化石源),燃煤和机动车排放(化石源)的可溶性有机组分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典型碳质气溶胶样品的分子组成特征(NMR和FT-ICR MS),吸光特性(MAE和AAE)和细胞毒性数据(ROS,IL-6和IL-8)。进一步分别分析了其分子组成特征与吸光特性和细胞毒性数据的关系。得到如下结论:NMR分析结果表明3类典型排放源气溶胶的甲醇溶组分中生物质燃烧类样品组成最为复杂,以含氧饱和脂肪族质子等极性组分含量较高;机动车排放具有很高的脂肪族质子,以小极性烃类组分为主;燃煤样品以芳香环结构及与不饱和相连的脂肪碳为主要成分。水溶性有机组分中也是生物质燃烧类样品组成最为复杂,以含氧饱和脂肪族质子及芳环质子含量较高;机动车排放具有很高含量的脂肪族质子和低含量的连芳环质子;燃煤样品具有很高含量不饱和相连的脂肪族质子和少量的芳香环质子。FT-ICR MS分析结果表明,生物质燃烧,机动车和燃煤排放是大气气溶胶中可溶有机物的重要潜在来源,而化石源排放(机动车和燃煤)可能是含氮和含硫类化合物重要的来源。对典型碳质气溶胶可溶性样品有机质的主要CHO、CHON、CHOS类型,按杂原子(O、N、S)个数进一步细分,结果表明甲醇可溶有机质(M)和水溶性有机质(H)的各类型化合物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为甲醇可溶有机质(M)低氧数组分占较高,而水溶性有机质(H)高氧数组分含量更高。吸光特性(MAE和AAE)分析结果表明叁种类型样品的甲醇提取有机物MAE大小顺序为燃煤>生物质燃烧>机动车排放产物;生物质燃烧和燃煤样品水溶性有机质的MAE值大小相当,均大于机动车排放产物。而叁种类型样品之间AAE比较,大小相差不大;整体比较是水溶性有机质的AAE值大于甲醇可溶有机质AAE值。吸光特性(MAE和AAE)与其分子组成特征(NMR和FT-ICR MS)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典型碳质气溶胶可溶性有机质吸光特性MAE值与双键指数(DBEw)和芳香指数(AImod)呈正相关([r=0.64,p<0.01,95%CI,0-0.83]和[r=0.61,p<0.01,95%CI,0.08~0.79]),与OM/OCw呈负相关。这表明样品芳香度(AImod)越高,MAE值越大。MAE与NMR(6.0-8.3ppm)呈正相关(r=0.66,p<0.01,95%CI,0.49-0.88)。MAE与NMR(脂肪氢/芳氢)相关的回归方程为y=1.341x~(-0.341),这一方程还需要大量实际样品验证与完善。可溶性有机质吸光特性AAE值与NMR(1.9-3.2ppm)呈正相关(r=0.81,p<0.01,95%CI,0.68-0.91),与NMR(0.7-1.9ppm)呈负相关;与O/Cw和CHOS%呈正相关,与分子量MWw呈负相关。可溶性有机物AAE值可能与含O,S等杂原子不饱和基团有关,CHOS类化合物含量越高,AAE值越大;分子量越大,AAE值越小。细胞毒性(ROS,IL-6和IL-8)分析结果表明叁种类型样品的相同质量浓度可溶性有机物炎症效应大小顺序为燃煤>机动车>生物质燃烧排放产物,化石源样品诱导的炎症因子量是生物质燃烧样品的1.5-3倍。叁种类型样品的甲醇提取有机物ROS值中机动车排放产物的最大;机动车排放产物和燃煤样品水溶性有机质的ROS值大小相当,均大于生物质燃烧排放产物。综合分析,典型碳质气溶胶可溶性有机质的细胞毒性大小为化石源样品>生物质样品,基本顺序符合燃煤>机动车>生物质燃烧排放产物。细胞毒性(ROS,IL-6和IL-8)与其分子组成特征(NMR和FT-ICR MS)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典型碳质气溶胶甲醇可溶性和水溶性有机质中引起ROS主要是CHON类化合物,呈正相关(r=0.57,p<0.01,95%CI,0.13-0.81),特别是从N2O4到N2O10类化合物,还有CHOS中S1O3类化合物。引起细胞毒性的炎症因子(IL-6和IL-8)主要是CHOS类化合物,特别是S1O4和S1O3类化合物。另外炎症因子(IL-6和IL-8)和芳香度(AImod)呈正相关([r=0.64,p<0.01,95%CI,0.19-0.82]和[r=0.72,p<0.01,95%CI,0.37~0.86]);炎症因子(IL-6和IL-8)和氧化度(O/C)呈负相关([r=-0.76,p<0.01,95%CI,-0.89~-0.58]和[r=-0.72,p<0.01,95%CI,-0.85~-0.54])。推测在气溶胶中有机含硫和含氮类化合物,以及低氧化度和高不饱和度的可溶性有机物质与细胞毒性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张达标,陈志明,莫招育,梁桂云,刘慧琳[6](2019)在《百色市PM_(10)和PM_(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2016年在百色市布设3个采样点采集PM_(10)和PM_(2.5)样品,分析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含量。结果表明,PM_(10)和PM_(2.5)中OC、EC四季均值分别为15.0μg/m~3、5.55μg/m~3和11.7μg/m~3、4.72μg/m~3;OC与EC相关性不显着,存在不同的污染来源;OC/EC值多数>2,存在二次污染,主要来源于柴油、汽油车尾气和燃煤的排放。由总碳质气溶胶(TCA)和8个碳组分丰度分析可知,百色市碳气溶胶(CA)来源于汽车尾气、道路扬尘、燃煤的排放。二次有机碳(SOC)在OC中的占比均>75%,表明百色市大气颗粒物中OC以SOC为主,夜间污染重于昼间。(本文来源于《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包芮于,余燕敏,张琴琴,王兴欣,陈慧英[7](2019)在《银/稀土元素/碳微球抗菌剂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水热法合成的碳微球(carbonmicrospheres,CMSs)为载体,通过在硝酸银溶液和稀土硝酸盐溶液中浸渍使银和稀土元素吸附在碳微球上,得到载银碳微球抗菌剂(Ag/CMSs)和载银/稀土元素碳微球复合抗菌剂(Ag/Re/CMSs)。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线衍射分析仪(XRD)、X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红外吸收光谱(FTIR)对产物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采用抑菌环法,以大肠杆菌、白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为实验菌种对抗菌剂的抗菌性能进行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水热法制备的碳微球表面光滑,粒径均一,单分散性良好;Ag/CMSs和Ag/Re/CMSs抗菌剂对大肠杆菌、白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均有很好的抑菌效果,其中负载银和铈的碳微球(Ag/Ce/CMSs)具有最强的抗菌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张洁[8](2018)在《我国有机碳与元素碳时空变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碳(OC)与元素碳(EC)是大气PM2.5中的重要成分,本文针对我国不同地区有机碳与元素碳的污染特征,总结不同地域的空间分布规律,结合调研各城市在不同季节的污染特征研究,分析有机碳与元素碳的时间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资源节约与环保》期刊2018年12期)

张婷婷,马文林,亓学奎,曲晶明,贾凯[9](2018)在《北京城区PM_(2.5)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北京城区PM_(2.5)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浓度水平、季节变化特征与主要来源,于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在北京西叁环交通带附近采集4个季节PM_(2.5)有效样品95组,利用热光反射法测定了PM_(2.5)中OC和EC的质量浓度,并对OC/EC值、OC与EC相关性、二次有机碳(SOC)等特征及污染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PM_(2.5)平均质量浓度为(109.9±7.99)μg·m~(-3). PM_(2.5)中OC的年平均质量浓度为(13.49±4.32)μg·m~(-3),占PM_(2.5)的13.13%; EC的年平均质量浓度为(5.41±1.83)μg·m~(-3),占PM_(2.5)的5.2%.OC和EC平均浓度及OC和EC在PM_(2.5)中所占比例的季节变化特征均为冬季最高,秋季大于春季,夏季最低.4个季节PM_(2.5)中OC/EC比值均大于2.0,表明各季节存在二次有机碳(SOC)的生成,采用OC/EC最小比值法对SOC含量进行了估算,SOC年平均浓度为(6.88±1.10)μg·m~(-3),占OC含量的50.86%,冬秋季节的SOC浓度水平高于春夏季节.夏季SOC对OC的贡献率为62.22%,高于其他季节.相关性分析表明,OC与EC的相关性在春季(R2=0.9046)和秋季(R2=0.8886)高于夏季(R2=0.4472)和冬季(R2=0.6018),表明春秋两季OC与EC来源相似且相对简单.进一步对PM_(2.5)中8个碳组分质量浓度进行分析显示,北京城区大气碳质气溶胶主要来自汽油车排放和燃煤.(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8年12期)

朱德臣[10](2018)在《元素碳含量检测在燃煤发电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元素碳含量检测是保障单位热值含碳量核算准确的必要步骤,对燃煤发电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尤为重要。为深入理解元素碳含量检测对碳排放核算的影响,采用不重复抽样分析方法,就元素碳检测对单位热值含碳量的影响、元素碳检测推行存在的障碍进行定性分析,并提出了推动元素碳检测发展以及解决元素碳执行过程相关问题的建议。研究表明,元素碳检测的推广有利于发电企业合理争取碳排放权交易利益,并不会给企业带来过多经济负担。(本文来源于《发电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元素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碳元素是人类最早发现和利用的元素之一,也是组成生命的重要基础元素。在人体内碳主要以糖类、蛋白质、脂类等有机物的形式存在,还有部分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主要是碳酸氢盐缓冲系统,这些含碳化合物在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碳材料可作为人工组织、器官植入材料、药物或基因载体、生物成像剂、生物传感器等,在医学领域为人类疾病的病因探究、诊断和治疗等提供了新的方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元素碳论文参考文献

[1].袁颖菁,刘东,王健妍,王建国,赵兴东.微量元素碳对GH4169合金性能的影响[J].锻压技术.2019

[2].夏婷,李升可,王瑞兵.生命的基础元素:碳的认知、生理功能和医学应用[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

[3].周佳.小芝麻告诉你——人体中的元素——碳[J].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2019

[4].李哲,李晶,王帅,韩艳玉,曲健.沈阳市春夏季PM_(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

[5].张向云.气溶胶元素碳分离优化及有机碳化学结构、吸光和细胞毒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9

[6].张达标,陈志明,莫招育,梁桂云,刘慧琳.百色市PM_(10)和PM_(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9

[7].包芮于,余燕敏,张琴琴,王兴欣,陈慧英.银/稀土元素/碳微球抗菌剂的制备与表征[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张洁.我国有机碳与元素碳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

[9].张婷婷,马文林,亓学奎,曲晶明,贾凯.北京城区PM_(2.5)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J].环境化学.2018

[10].朱德臣.元素碳含量检测在燃煤发电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中的应用[J].发电技术.2018

论文知识图

(a)和(b)为溶去部分AAO模板后的样品不...外圈滚道表面出现磨痕(SEM扫描)的接触角测试...(a)Ag/PS-SO3的HRTEM图,(b)放大的Ag...不同放大倍数下原位光电还原的RGO的...祁漫塔格地区铁多金属矿成矿模式图(...

标签:;  ;  ;  ;  ;  ;  ;  

元素碳论文_袁颖菁,刘东,王健妍,王建国,赵兴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