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弹性啮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弹性,蜗杆,凸轮,曲面,联轴器,载荷,误差。
弹性啮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洪玫[1](2014)在《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齿廓几何建模与基于误差和弹性变形的啮合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环面行星蜗杆减速器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噪音严重制约着这种传动的普及和推广。为了提高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的精度、降低噪音,论文分别从提高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的啮合精度、几何模型精度和加工精度叁个方面,对弹性变形和误差对传动啮合特性的影响、关键零部件的数字化建模和数控加工过程中干涉区域的检验开展研究。综合考虑弹性变形和误差对传动系统传动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基于误差的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弹性啮合的理论体系。推导了考虑弹性变形和误差的中心蜗杆和内超环面齿轮齿廓曲面方程,并分析了弹性变形和误差对接触线、诱导法曲率和螺旋升角的影响。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要改善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的啮合性能,应该综合考虑弹性变形和误差造成的影响。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中的关键零件中心蜗杆和内超环面齿轮的齿廓曲面是一种复杂的空间曲面。针对内超环面齿轮和中心蜗杆数字化模型的精度问题,提出基于数值方法的内超环面齿轮和中心蜗杆的离散建模方法。建立两种不同网格精度的内超环面齿轮齿廓曲面的实体模型,并完成了齿廓曲面的实体加工。通过法面齿廓和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比较,验证了该建模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内超环面齿轮和中心蜗杆齿面精度。为了弥补内超环面齿轮和中心蜗杆离散建模方法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B样条曲面插值误差控制的内超环面齿轮螺旋齿面建模方法,通过对插值误差的分析,最终确定满足精度要求的合理的内超环面齿轮螺旋齿面网格数量。针对利用球头刀具数控加工内超环面齿轮齿面局部内凹区域的过程中出现的刀具干涉现象,提出内超环面齿轮局部和全局干涉检验方法。通过实例验证了选取不同刀具半径时,内超环面齿轮齿面局部和全局干涉区域的变化情况。得出在内超环面齿轮的实际加工过程中,通过刀具半径的合理选择可以有效地避免加工干涉,并进一步验证了内超环面齿轮局部和全局干涉检验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14-06-01)
杨冬香[2](2009)在《弧面凸轮啮合过程中的弹性变形静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弧面分度凸轮机构已被广泛应用于高速高精度传动场合,在运动传递过程中承受着较大的载荷,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必须对其受力变形进行分析,预测其极限承载能力。对此,建立了弧面分度凸轮机构的有限元模型,具体分析了机构啮合传动过程中凸轮与滚子从动盘的受力情况,尤其是双滚啮合情况下的齿间载荷分配原则。最后,通过实例分析了弧面凸轮在传动过程中静力学变形薄弱环节,为进一步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优化手段。(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09年02期)
刘文光,吴晖,陈扬枝[3](2008)在《微弹性啮合轮的传动力及失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大变形梁原理推导出微弹性啮合轮传动力的计算公式,结合计算和实验结果研究弹性杆的传动力与变形程度、啮合深度之间的关系,分析微弹性啮合轮发生传动失效的原因.计算结果表明,传动力的大小随弹性杆倾斜变形角度的增大而增加;实验表明,弹性杆啮合越深,机构产生的传动力越大;失效分析表明,微弹性啮合轮传动失效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变传动力、振动冲击和弹性啮合轮的微细制造工艺等.(本文来源于《工程设计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周高峰[4](2006)在《弹性空间凸轮机构点啮合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叙述了空间凸轮机构运动精度和传动平稳性差的现状,分析了原因;进而对点啮合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点啮合过程的四个阶段并对其进行了具体分析和实验验证。弹性空间凸轮机构在点啮合过程中依次要经过四阶段即弹性点啮合阶段、亚稳定微观面啮合阶段、稳定微观面啮合阶段、由稳定微观面啮合向弹性点啮合的过度阶段。材料硬度相对较小的滚子表面在啮合过程中首先发生弹性变形。(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中国机构与机器科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6-08-01)
程宜康,陈立锋,余以道,王建[5](2005)在《基于弹性啮合理论的重载齿轮齿面修形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齿面修形量大小及修形部位选择一直是齿轮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从弹性共轭啮合理论出发,利用有限元法对电动轮行星轮系太阳轮在不同齿顶修形量条件下的齿面接触强度进行分析,揭示齿面接触应力和变形随修形量的变化规律.图5,参7.(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4期)
苏代忠,陈兵奎,秦大同,陈小安,彭泽良[6](2002)在《失配渐开线圆柱蜗杆传动的弹性啮合分析、加工仿真及相关技术的理论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应用多项先进技术,进行失配蜗轮副的理论与试验研究,包括虚拟制造蜗杆蜗轮,齿接触的计算机叁维动态模拟,应用弹性啮合原理进行载荷变形下的齿接触分析,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和基因遗传法优化传动参数,试验验证模拟和分析结果。以提出符合失配蜗轮副啮合特性,适于实际应用的强度分析和优化设计方法。研究对象以渐开线圆柱蜗杆蜗轮为主。并对渐开线失配圆柱蜗杆传动的传动效率和工作温度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说明了失配蜗轮副优于线接触蜗轮副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02年S1期)
盖玉先,刘会英[7](2002)在《齿轮啮合弹性变形的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齿轮啮合传动过程中轮齿产生弹性变形 ,从而引起振动 ,用一与轮齿啮合点处的法线相重合的弹簧表示这一弹性变形 ,建立了该系统的数学模型 ,分析了这一参数激励和强迫振动并存系统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期刊2002年04期)
陈扬枝,黄平,徐罗华[8](2001)在《弹性啮合与摩擦耦合带传动的原理与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弹性啮合与摩擦藕合带传动的力学模型 ,推导出了这种新型带传动的最大有效拉力和最大传递功率的计算公式 ,阐明了新型带传动的特点 ,并提供了新型带传动的实验室试验结果和应用实例(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1年03期)
陈庆辉,黄平[9](2000)在《弹性啮合与摩擦耦合传动的可靠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弹性啮合与摩擦耦合传动是一种新型的传动形式。其特点是:通过微观结构的啮合的摩擦共同引起切向传动力。当这样的两个表面作为传动副接触时,它们表面上大量钩、杆或环相互啮合或摩擦,使两表面间产生很大的切向阻力(见图1)。当切向动力不大于微结构可提供的总切向阻力时,两表面就会同向运动实现传动。受力的微结构将产生弹性变形。而当切向动力大于总阻力时,两表面将产生相对运动,发生打滑。(本文来源于《制造业设计技术》期刊2000年07期)
肖来元[10](1999)在《基于弹性共轭理论的鼓形齿联轴器啮合状态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弹性共轭曲面啮合理论,在弹性并轭曲面的基础上,研究了共轭齿面鼓形齿税轴器啮合传动过程,并通过建立轮齿齿对的啮合条件,定量地分析了该传动件的啮合齿对数和重迭系数。(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1999年05期)
弹性啮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弧面分度凸轮机构已被广泛应用于高速高精度传动场合,在运动传递过程中承受着较大的载荷,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必须对其受力变形进行分析,预测其极限承载能力。对此,建立了弧面分度凸轮机构的有限元模型,具体分析了机构啮合传动过程中凸轮与滚子从动盘的受力情况,尤其是双滚啮合情况下的齿间载荷分配原则。最后,通过实例分析了弧面凸轮在传动过程中静力学变形薄弱环节,为进一步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优化手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弹性啮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洪玫.超环面行星蜗杆传动齿廓几何建模与基于误差和弹性变形的啮合特性分析[D].福州大学.2014
[2].杨冬香.弧面凸轮啮合过程中的弹性变形静力学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9
[3].刘文光,吴晖,陈扬枝.微弹性啮合轮的传动力及失效分析[J].工程设计学报.2008
[4].周高峰.弹性空间凸轮机构点啮合过程分析[C].第十五届中国机构与机器科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
[5].程宜康,陈立锋,余以道,王建.基于弹性啮合理论的重载齿轮齿面修形的有限元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6].苏代忠,陈兵奎,秦大同,陈小安,彭泽良.失配渐开线圆柱蜗杆传动的弹性啮合分析、加工仿真及相关技术的理论与试验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02
[7].盖玉先,刘会英.齿轮啮合弹性变形的动力学分析[J].机械设计.2002
[8].陈扬枝,黄平,徐罗华.弹性啮合与摩擦耦合带传动的原理与力学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9].陈庆辉,黄平.弹性啮合与摩擦耦合传动的可靠性分析[J].制造业设计技术.2000
[10].肖来元.基于弹性共轭理论的鼓形齿联轴器啮合状态数值分析[J].工程力学.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