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者股权激励理论思考与案例分析

经营者股权激励理论思考与案例分析

钟林[1]2003年在《经营者股权激励理论思考与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激励是企业的永恒主题,经营者是企业组织中的特殊群体。本文以WTO对中国企业的现实挑战为背景,以现代企业理论及其分支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企业家和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以提高组织绩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建立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企业经营者股权激励制度进行了理论思考和案例分析。 理论方面,分析了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建立了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博弈模型,比较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叁种股权激励模式的价值和利益导向。此外,对股票期权相关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股票期权作用基理的改进模型,对B-S期权定价模型进行了讨论,分析了标准股票期权的缺陷并结合我国实际进行了优化设计。 案例方面,通过对我国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现股、期股、业绩股票叁种股权激励模式实践的案例评析,归纳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我国上市公司公开信息的统计分析,对管理层收购(MBO)在我国的适用性和操作办法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文最后总结了我国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对参与制订的《HY股份有限公司股权激励计划》进行了详细介绍,总结了该计划的设计思路、激励价值和激励效应。并试图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长期激励制度案例供有兴趣者共同探讨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经朝军[2]2004年在《基于人力资本产权化的经营者薪酬激励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和案例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基于人力资本产权化的经营者薪酬激励机制进行了研究。 笔者通过对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激励机制现状的分析,并结合人力资本产权理论和相关激励理论对经营者薪酬激励机制问题的深层原因进行探讨,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忽略了经营者人力资本及其产权对其薪酬的影响,同时缺乏对经营者需求的正确认识以及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者的激励报酬必须充分考虑经营者人力资本存量、市场定价,充分考虑经营者的人力资本价值及经营者的实际需要,笔者认为这些是解决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激励机制问题的基本思路。 接着,笔者借鉴国内外经营者薪酬机制改革实践经验,设计了一套包涵年薪制、股权激励、职位消费、保障收益的薪酬激励机制,同时给出相应的配套约束措施设计方案。 最后,笔者通过对“罗克威尔国际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报酬方案”和“西安车辆厂经营者薪酬激励方案”两个案例的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罗富碧[3]2009年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条件下的信息操纵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权激励作为解决代理问题、降低代理成本的一种有效激励方式,其对于提高西方国家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然而,以安然、世界通信为代表的一系列公司财务丑闻的曝光,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股权激励的效果。西方国家实施股权激励的实践证明:股权激励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则会起到长期激励的积极作用,如果运用不当也会带来新的道德风险,如高管人员粉饰财务报表、虚构利润及虚假陈述等信息操纵行为,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在中国,近年来运用股权激励来激励企业经理人员,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和政策取向。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落幕,经营者股权激励的相关措施陆续成形,股权激励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我国上市公司大规模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之际,有必要客观地认识股权激励的效果。当前,探讨股权激励实施过程中高管人员的信息操纵问题并对症下药,是我国理论界与实务界都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作者希望本文的研究结论能为已实施或拟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实施恰当的股权激励计划和监管部门制定合理的政策提供有益的思路。当前国内外学者从理论上推导分析股权激励条件下高管人员信息操纵问题的文献研究并不充分,研究如何阻止股权激励所引致的经营者信息操纵的文献更是凤毛麟角,而且仅有的理论研究文献也多从静态的角度、并且在博弈的参与人为完全理性的前提下进行研究推导。与既有的研究不同,作者以股权激励实施条件下经营者信息操纵的形成机理为研究主线,在学习、总结和吸收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研究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效果。全文共由七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提出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体系结构;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为后面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铺垫和分析前提。第二部分为相关理论及文献回顾。本部分首先对股权激励的主要理论基础—代理理论、剩余索取权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以加强对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必要性的理解;然后分别简要介绍了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信息操纵的相关文献研究成果,为本文后续的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和背景资料;最后分析评述了股权激励与信息披露相关文献研究成果。第叁部分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信息操纵现状分析。本部分分别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操纵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为后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作了现实背景铺垫。第四部分为股权激励实施中经营者信息操纵的静态博弈分析。本部分首先扩展了传统的委托代理模型,将监控变量内生化,建立一个包括信息操纵的股权激励模型。由此来分析股权激励实施条件下,各因素对股权激励及信息操纵的影响。第五部分为股权激励实施中经营者信息操纵的动态演化博弈分析。本部分在股东与经理仅为有限理性的前提下,运用演化博弈的方法来分析股权激励实施中经营者信息操纵的动态形成机理,为更好地规避股权激励所引致的经营者信息操纵问题提供理论参考。第六部分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经营者信息操纵关系的实证研究。本部分采用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首先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然后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检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舞弊的关系来实证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实施效果。最后部分为结论。本部分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最后对论文的研究局限性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看法。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扩展了传统的委托代理模型,将监控变量内生化,建立了一个包括信息操纵与监控的股权激励模型来分析股权激励、监控与信息操纵之间的关系。本模型的研究结果可为在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不强,且监控机制尚待完善的情况下,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提供理论参考。②运用演化博弈方法,从动态的角度考察股权激励实施中经营者信息操纵的形成机理。已有的研究都是在股东与经理为完全理性的前提下进行的推导分析。事实上,股东与经理通常仅具有有限理性,因此,通过研究有限理性条件下,股权激励实施中经营者信息操纵策略的动态形成机理,研究前提更接近实际情况,结论也更有用。③以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信息操纵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回答了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是降低了经营者信息披露的代理成本,还是导致经营者操纵信息,增加了信息披露的代理成本的问题。

薛峰[4]2008年在《实施股权激励制度对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股权激励制度是一种基于在委托代理双方之间建立起利益共享机制的长期激励制度,近年来在欧美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而我国由于传统的薪酬分配制度激励不当,加上旧体制的遗留问题,委托代理矛盾突出,人才流失严重,己经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为此,近年来依托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开展了股票期权激励制度试点。基于此,本文考察了股权激励制度的基本发展历程,探讨了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所具备的环境条件,分析了股权激励对管理层、股东影响的内在机制,考察了实施股权激励制度可能对上市公司带来的发展影响,业绩影响和股价影响并探索了实施股权激励可能对上市公司带来的负面作用。最后,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已基本具备实施股权激励的环境条件,实施股权激励有利于解决管理层和股东利益一致性问题,通过价值转移和价值创造,持续、有效地促进上市公司价值和业绩的提高,从而有效推动上市公司股价的上升,给投资者以强有力的信心和巨大的投资机会。未来将有更多的上市公司推出股权激励计划,以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通过价值转移和价值创造,改善企业经营业绩,提升公司股权价值,给投资者带来新的投资机会。

朱蕾[5]2008年在《全流通背景下的股权激励治理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自发性的股权激励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但是较规范的发展始于2005年底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同时,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全面开展,上市公司大量的国有股、法人股转为流通股,市场的有效性和流通性大大增强,从而使得股权激励的作用日益显现,成为上市公司进行公司治理的一项重要手段。本文即在全流通的背景下研究较规范的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国内股权激励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2003年之前,新管理办法颁布之后的实证研究仍为空白。本文运用2006年以来中国沪深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经验数据考察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本文采用会计分析法与事件分析法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对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进行综合的评价。在新的市场背景下,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是上市公司经营的核心理念,流通股比例的大增使得市场对股权激励的反应更为迅速、真实,因此,本文在考察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时,不仅考察企业内在的经营绩效变化,同时也考察市场的反应和企业市值的波动。对于企业内在经营绩效,本文沿用国内大多数实证研究采用的会计分析法,选取重要的财务指标衡量公司的业绩变化;对于市场反应,本文采用事件分析法考察样本企业股权激励后的市场反应与市值变动。研究结果发现:绩效治理效应方面,股权激励能有效提升样本公司的经营绩效,但国有大股东的存在和董事会结构缺陷容易对绩效产生负面影响,独立董事现阶段的监督作用有限;市值治理效应方面,股权激励的市场反应明显,样本公司的市值波动显着,但其中半数以上出现负面波动,上市企业需要增强有效市值治理的观念。基于上述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本文包括七个章节,主要结构如下:国内外股权激励研究综述;中国股权激励现状总体考察;全流通背景的重要意义;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治理效应;股权激励对公司市值的治理效应;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总结;对中国股权激励的政策建议。

王胜利[6]2005年在《乡镇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乡镇企业发展开始陷入困境,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但是,多数讨论都集中在探讨乡镇企业产权制度、产业结构、经营管理水平等不同层次和方面,而在微观层次上关于乡镇企业治理结构和经营者激励机制的研究很少。本研究正是针对这一缺陷,把改制后的乡镇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构建作为研究重点。 对激励理论的研究,已经形成了由管理学激励理论和经济学激励理论共同组成的激励理论体系,对进一步深入研究乡镇企业经营者激励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些理论各有其局限性,尤其是关于我国乡镇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理论,依然还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如乡镇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作用机理和激励路径问题;乡镇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价及报酬激励机制设计问题等等。本研究正是以这些实际问题为导向,逐步展开的。 本研究以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制度经济学、管理激励理论为主要的理论依据,运用数理模型分析、比较分析、系统分析、制度分析等研究方法,研究乡镇企业经营者的行为特征,分析经营者效用均衡和所有者最优激励约束机制,论证企业应对经营者实行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组合,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最优激励是使综合代理成本最小化;以乡镇企业改制为背景,分析研究改制前后委托代理制度变迁,对当前乡镇企业产权安排下的激励机制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提出乡镇企业应该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构建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有效途径;通过理论和案例分析对经营者年薪制、股权激励、精神激励,业绩评价、选择和约束机制等经营者激励方式和方法进行研究;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完善乡镇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的特色在于从乡镇企业改制背景下的乡镇企业经营者激励这一崭新视角展开研究,论证适合乡镇企业经营者行为特征的乡镇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的作用机理和激励路径;提出较适用于乡镇企业实际的与平衡记分卡相结合的经济增加值(EVA)经营者业绩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乡镇企业经营者报酬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经营者报酬激励模式:基于EVA的乡镇企业经营者年薪制与业绩股票期权相结合的报酬激励模式。这一经营者报酬激励模式对国有企业等其它类型企业的经营者激励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牟萍[7]2016年在《BORZ银行经营者股权激励研究》文中认为在对传统性的企业治理框架研究中,商业银行通常被作为企业治理框架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金融界研究的主要对象,可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该组织逐步向企业性的方向转变,商业银行的治理框架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高管激励是治理框架中的关键性任务,也是金融界研究的核心。经营者股权激励机制作为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可行性途径,逐步在中国得以推广,为中国商业银行的高管激励的完善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本研究立足于资本主义国家近代和当代的有关人力资本的研究成果,基于文献分析法及实证分析法对BORZ银行经营者股权激励的现状进行概述与实证研究,提出完善BORZ银行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措施建议。本文首先探究了银行经营者股权激励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银行经营者股权激励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从而为本文研究夯实基础。其次,笔者探究了银行经营者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主要包含以因素激励理论、过程激励理论、激励效应理论、权变理论为代表的管理学经营者激励理论,经营者股权激励的基本类型、作用及实施形式,经营者股权激励的影响因素,并探究了商业银行经营者股权激励主要形式,同时将BORZ银行股权激励与其他银行进行对比分析。第叁,本文对BORZ银行经营者股权激励的现状进行概述,简单介绍了BORZ银行的概况,分析了BORZ银行经营者股权激励计划的主要内容及计划设计的相关问题,第四,从多个方面对BORZ银行股权激励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针对BORZ银行股票增值权行权对财务绩效及市场效应的影响及变化进行定量分析,提出经营者股权激励具有显着效果的正面激励效应,H股市场对股票增值权有过度反应,股票增值权行权周期亟待完善,个人的绩效和股权激励没有直接的挂钩的结论。第五,针对BORZ银行经营者股权激励的现状提出完善股权激励计划的建议,完善BORZ银行的治理结构,科学选择股权激励方式,合理制定股权激励范围,建立科学的银行治理结构,促进激励机制的实施等。全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结合,力图实现本文研究的学术研究意义及现实实践意义。

张雪[8]2008年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司股权激励的核心目标是解决上市公司经营者和股东之间利益不一致所产生的委托一代理矛盾,通过让经营者持有一部分股权,从而使经营者具有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双重身份,由此刺激经营者创造优秀业绩,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根据现代激励理论,股权激励是一种有效的长期激励方式,是适合现代企业长期发展的激励手段。从国外经验和实践情况来看,通过股权激励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发展与股东价值的增值。我国上市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股权激励的早期探索,但由于相关政策的缺乏,早期股权激励制度的建立走过了一条迂回曲折的道路,且激励效果不明显;2005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全面展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的出台,股权激励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本文从股权激励的基本理论入手,简要介绍了国外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践经验,并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己有的股权激励实践情况。文章注重股权激励的时效性,重点分析了我国新《公司法》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实行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践的新情况,并对一些具有代表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案例分析和对比研究。以期找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性质、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选择股权激励模式的策略方案;同时详尽分析了当前股权激励的具体方案设计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此外,对股权激励的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也进行分析和提出建议,以希望为进一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股权激励之路作些贡献。

孙萌[9]2017年在《关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A的股权激励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股权激励起源于美国,随着全球金融市场发展,股权激励在世界众多企业被广泛实施,成为现在的全球化的激励机制。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开始逐步借鉴学习西方公司股权激励的管理办法。随后,中国国有企业也在经营中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完成两权分离,深化股份制企业改革,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国有企业也逐渐意识到对高管及核心人员实施股权激励的意义。目前,虽然有些国有企业高管的职位还保持行政职级方面的划分,但他们的行政身份是在渐渐被模糊化的,关注的焦点转而围绕在他们“经理人”的身份和针对与股东委托代理关系之间如何更有效的激励、更有意义的考核等方面。自2005年起,相关监管部门,如证监会、国资委、财政部等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意见、工作指引及试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为股权激励在上市公司乃至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实施做出了制度和体制方便的保障,使股权激励机制得到逐步完善。然而,对于后者来说,由于其特殊的企业性质,在股权激励方案的制定和审批都会来自证监会和国资委的两个方面的审核和监管,相当于在符合国企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化的方法来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激励。自2006年以来,国有控股公司正式实施股权激励的案例相比民营公司及普通上市公司,无论从实施的量来看,还是从发展速度来说都相差甚远,股权激励制度的建设还需要继续完善。本篇论文以讨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为出发点,通过阐述股权激励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对股票期权,虚拟股票,股票增值权,业绩股票,限制性股票,员工持股计划等几种激励中,选取常用的方式进行说明。还会针对我国的现有特殊国情,对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特征、开展股权激励的意义及股权激励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主要具备以下几点特征:(1)国有控股公司在股权结构中国有大股东占有相当比重,因此股权结构相对集中(2)不仅要确保国有资产有保值增值,还要起到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的调节作用(3)在某些方面尚带有原国有企业特征,公司治理方面行政色彩较浓(4)激励及约束机制陈旧,不健全。而对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的实施现状来说,主要有前提条件之严格、操作限制之繁多等特点。当然,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谨慎思维是可以理解的,这样是为了避免出现国有资产流失和管理失控等问题。但是在严苛的管理办法下,就无法激起国有企业股权激励的实施积极性以及创新热情,在A股公告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中,仅有约15%的实施量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所开展的,这相较于其在A股上市公司所占的比例很不相称。本文以A公司为例,以实际案例为研究对象,对A公司实施的股权激励方案设计进行阐述,并对最后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论述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障碍,譬如股票市场不成熟,缺乏合理的行权条件设计以及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等,找出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分析原因。最后,文中结合A公司发展的现状和所有制的特殊性,为其在未来若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提出切实有效的建议对策,为类似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提供参考,完善股权激励的设计思路。

赵玉玺[10]2018年在《美的集团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研究》文中指出股权激励,也称为期权激励,是企业为了激励和留住核心人才而推行的一种长期激励机制,是目前常用的激励员工的方法之一。股权激励主要是通过附条件给予员工部分股东权益,使其具有主人翁意识,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作为现代企业较为常用的激励机制,股权激励是公司治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952年,为了合理避税,美国辉瑞制药设计推出世界上第一个股票期权计划,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上市公司对管理层进行股权激励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我国股权激励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从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开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规,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截止到2017年底,已经有1154家企业公布了股权激励方案。从企业实践上看,并不是所有企业股权激励都有效果。基于此,本文以美的集团为案例分析股权激励效果。本文案例选择的是家电行业的领头企业美的集团,该企业实施了四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一期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叁期核心管理层持股计划,虽然起步较晚,但其股权激励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财务指标法、功效系数法和事件研究法等方法。文章针对美的集团四次股权激励的累计效果和每次股权激励效果进行了分析,在评价累计效果时,文章研究了其财务绩效、创新能力变化和核心管理层稳定性。在评价单次效果时,文章研究了其股价波动和EVA变化。本文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对美的集团长期经营绩效有促进作用,但短期股价变化不明显。股权激励方案实施后很短的时期内美的股价有所上升,长期看并无显着变化。通过功效系数法排名,可以发现美的集团实施股权激励后排名跃居第一,长期经营绩效优于行业水平和未实施股权激励企业水平。在核心管理层稳定性和和创新能力变化方面,美的集团通过股权激励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得公司绩效上升。最后,本文针对美的集团股权激励提出相应建议,使企业思考并改进实施中的问题;对于美的集团以外的企业也具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经营者股权激励理论思考与案例分析[D]. 钟林. 电子科技大学. 2003

[2]. 基于人力资本产权化的经营者薪酬激励机制研究[D]. 经朝军. 河海大学. 2004

[3].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条件下的信息操纵机理研究[D]. 罗富碧. 重庆大学. 2009

[4]. 实施股权激励制度对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D]. 薛峰. 苏州大学. 2008

[5]. 全流通背景下的股权激励治理效应研究[D]. 朱蕾. 上海交通大学. 2008

[6]. 乡镇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D]. 王胜利. 中国农业大学. 2005

[7]. BORZ银行经营者股权激励研究[D]. 牟萍. 山东理工大学. 2016

[8].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研究[D]. 张雪. 天津商业大学. 2008

[9]. 关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A的股权激励实证研究[D]. 孙萌. 北京交通大学. 2017

[10]. 美的集团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研究[D]. 赵玉玺. 河北经贸大学. 2018

标签:;  ;  ;  ;  ;  ;  ;  ;  ;  ;  ;  ;  ;  

经营者股权激励理论思考与案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