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干旱论文-韩新生,王彦辉,李振华,王艳兵,于澎涛

华北干旱论文-韩新生,王彦辉,李振华,王艳兵,于澎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华北干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蒸散,耦合模型,土壤湿度

华北干旱论文文献综述

韩新生,王彦辉,李振华,王艳兵,于澎涛[1](2019)在《六盘山半干旱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日蒸散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半干旱的六盘山北侧迭迭沟小流域研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林下日蒸散变化特征,分析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以期为准确计算和预测森林蒸散、实现森林精细化管理和缓解林水矛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典型样地,在2013年8—10月,监测林内外气象条件,并选取能代表多种气象因子综合作用的潜在蒸散作为影响林下蒸散的气象指标;在样地内代表性地点布设11个微型蒸渗仪,其中5个保持自然状态,6个进行防雨处理,以加大土壤湿度变化范围和利于分析土壤湿度对林下蒸散的影响;逐日监测林下蒸散量和蒸渗仪内土壤湿度;分析林下蒸散对土壤湿度和气象因子的响应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考虑二者综合影响的林下日蒸散模型。【结果】研究期间的林下日蒸散波动幅度较大,但随气温、太阳辐射、降雨量逐渐降低而逐渐减小;林下蒸散明显受到诸多气象因子影响,但主要气象因子存在月份和天气类型差异,从8月份的饱和水汽压差变为9月份的太阳辐射和10月份的日最高气温,多云天为潜在蒸散和太阳辐射,晴天为温度,阴雨天为潜在蒸散;除潜在蒸散这个体现多个气象因子综合影响的气象指标外,土壤湿度也是影响林下蒸散的重要因素,且其影响在防雨和自然处理下表现一致;林下日蒸散随潜在蒸散和土壤湿度增加均呈先快速升高、后缓慢升高、在达某个阈值(日潜在蒸散4.5 mm·d~(-1),土壤体积含水量35%或相对含水量0.56)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建立了耦合日潜在蒸散(PET,mm·d~(-1))和土壤体积含水量(VSM,%)影响的林下日蒸散(ET_U,mm·d~(-1))模型,并基于实测数据拟合了模型参数:ET_U=(-0.045PET~2+1.392PET)[1-EXP(-1.292VSM)],精度较高(R~2=0.80)。【结论】六盘山半干旱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日蒸散量随潜在蒸散和土壤湿度增加而升高,后增速渐缓并在超过阈值后趋于平稳,综合考虑这二者影响的林下蒸散模型能准确计算和预测林地蒸散。(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王秀丽,高润梅[2](2019)在《根际接种木霉对干旱胁迫下华北落叶松幼苗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苗木成活率,采用盆栽控水模拟干旱胁迫,设置对照(CK)、轻度干旱(LD)、中度干旱(MD)与重度干旱(SD)4个水分处理,并接种木霉,测定了根际接种木霉与幼苗生长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随干旱加剧,木霉对幼苗根部侵染率下降。接种木霉可减缓MD与SD下华北落叶松幼苗株高、针叶长、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降低幅度,加大LD下这些指标的增幅。与正常水分相比,干旱下接菌苗的根冠比增幅、接菌贡献率更大。故,木霉对干旱下华北落叶松幼苗的接种效应最显着,可增强其耐旱性。接种木霉可增大幼苗株高与针叶长、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使针叶长与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与根冠比紧密相关。(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江涛[3](2019)在《基于华北地区气象指数SPI干旱时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是全球范围内影响最广的自然灾害,近年来,华北地区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旱情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作物受旱程度十分严重,甚至出现连年干旱情况,影响较为巨大。依据1998—2017年气象降水资料,计算标准化降水指数(SPI),采用SPI栅格化处理和时间序列相结合的方法从SPI的年、月时序变化和空间尺度的季节性干旱演变分析了华北地区这20年的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1998—2017年干旱发生频繁,在年与年之间发生干旱的程度和范围有所不同;(2)干旱主要发生在春、夏、秋3个季节,春、夏旱发生频率较高;(3)河南、山西、山东部分地区春旱较为严重,华北地区夏旱面积最广。(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周丹,罗静,郑玲,杨春华,郭广[4](2019)在《基于格点数据的华北地区气象干旱特征及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1—2013年华北地区0.5°×0.5°降水和气温格点数据资料,选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分析了华北地区不同时间尺度干旱事件发生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从大气环流和全球变化两个方面分析了气象干旱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1)华北地区年、春、夏、秋、冬及月尺度上均有干旱发生。夏季干旱最为严重。华北地区以20世纪90年代干旱最为严重,2000年以来的干旱次之。年尺度干旱发生频率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规律,就四季而言,干旱主要发生在河南西北部及东南部、山东半岛西北部、山西、河北中南部及京津冀地区;(2)京津冀地区ENSO事件强度与降水量呈显着的负相关性,强度增大时降水量下降,减弱时降水量上升。整个华北地区ENSO事件强度与气温呈显着的正相关性,强度增大时温度有上升趋势,减小时温度有下降趋势。其中El Niňo对气温有抬升的趋势,La Niňa对气温有降低的趋势。从全球变化方面来看,影响华北地区气象干旱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快速城镇化和全球变暖。(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敖云娜[5](2019)在《干旱和盐胁迫对华北驼绒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荒漠生态系统约占草地面积的60%,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为严酷和脆弱的区域之一。广泛分布于干旱荒漠区的华北驼绒藜(Ceratoides arborescens)为藜科驼绒藜属多年生强旱生半灌木,不但具有利用年限久的优势,同时是优良的饲用半灌木,具有较强的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能力,是恢复干旱荒漠区生态的优良灌木。荒漠生态系统水分条件恶劣,降雨稀少,对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有极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华北驼绒藜种子的萌发特性对理解荒漠区灌木植被的建植及恢复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华北驼绒藜种子大小(seed size)及苞片(coat)以及外界环境因素水合-干燥循环(wet-dry cycle)、盐和干旱胁迫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萌发中的种子及幼苗具有干燥耐受性(dehydration tolerance)。种子在经历不同水合-干燥周期后,种子萌发率依然接近CK(100%),并具有生长为幼苗的潜力。随着水合-干燥周期的增加种子萌发率几乎不受影响,但存活率逐渐降低。幼苗复活的极限为胚根长度为2-3 mm干燥30 d。苞片对种子的萌发过程中对盐具有隔离作用,在干旱胁迫下具有提高渗透势的作用,从而保证幼苗的正常生长。苞片在盐分环境下延缓并抑制了种子的萌发,无苞片种子发芽率比有苞片种子平均高17%,延缓了平均发芽日(0.8 d),但有苞片种子生长的幼苗胚根、胚轴及幼苗活力指数显着高于无苞片种子,在高浓度盐胁迫下尤为明显,表明在一定程度上苞片的存在增强了种子的耐盐性,保护了种子胚结构在萌发过程中受到的盐胁迫的损伤。而苞片的存在虽然提高了种子萌发需求的水势,但对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在水分胁迫的情况下有积极作用。苞片的存在使得种子萌发具有不整齐性,而去除苞片后,种子的平均发芽日均集中在一天内发芽,并且幼苗的胚根胚轴长度及幼苗活力指数均集中,有可能导致集体死亡。苞片的存在分散了幼苗集体死亡的风险。相对胚长度与萌发速度呈正相关。华北驼绒藜中大种子比小种子具有更高的相对胚长度,大种子在萌发及幼苗生长阶段的优势除了大种子的优势,还有可能是因为具有较大的相对胚长度。通过本研究,明确荒漠物种自身形态特征对荒漠多变的环境的作用,为荒漠化地区生态恢复和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杨歆雨,李栋梁[6](2019)在《中国华北东北强干旱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重现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国华北、东北(110~140°E,34.5~55°N)126个站1901—2015年月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1),去除11月到次年2月(即北方冬季)的数据后,利用聚类分析将研究区域分为东北地区中北部(Ⅰ区)、东北地区南部(Ⅱ区)、华北地区南部(Ⅲ区)、华北地区北部(Ⅳ区)以及华北地区西部(Ⅴ区)5个气候区,利用游程理论在识别单站强干旱事件的基础上,给出区域强干旱事件的识别标准,并与实际干旱事件相比较,检验方法的适用性;分析不同区域强干旱事件年代际的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基于拟合优度最高的Copula函数,以华北西部(Ⅴ区)为例,分析其强干旱事件的重现规律;分析在相同重现期条件下,干旱历时与干旱强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区域强干旱事件的识别标准对于中国华北、东北强干旱事件具有较好的适用性。(2)华北北部(Ⅳ区)的强干旱最为严重,且较易发生连旱事件。(3)华北西部(Ⅴ区)的一般性强干旱事件有约5 a~6 a的周期,1929年、1941年和1965年分别有一次特别严重的强干旱事件发生,其重现期分别约为94 a~102 a、93 a~101 a和35 a~41 a。(4)对于2 a、5 a、10 a、20 a、50 a和100 a一遇的强干旱事件,华北北部(Ⅳ区)的强干旱事件最为严重,华北西部(Ⅴ区)次之。(本文来源于《干旱区地理》期刊2019年04期)

韩新生,王彦辉,于澎涛,熊伟,李振华[7](2019)在《六盘山半干旱区华北落叶松林土壤水分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森林土壤湿度时空变异规律,研究植被蒸腾、林地蒸散和气象因子对土壤湿度的影响,对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林水协调管理和植被生态水文功能提升都有重要意义。在宁夏六盘山北侧半干旱的迭迭沟小流域,建立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标准样地,利用气象站、热扩散探针、微型蒸渗仪、时域反射仪等设备,同步监测了2013年7—10月的气象条件、林木蒸腾、林地蒸散、土壤湿度的动态变化,并分层(0—20,20—40,40—60,60—80cm)探讨了土壤湿度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受随机降雨事件影响,土壤湿度呈现相应的脉冲性变化;整体而言,表层(0—20cm)土壤湿度(32.69%)较低,以下各层较高(40.00%左右);土壤湿度的变异程度随土层加深和降雨增大而逐渐减弱。(2)影响土壤湿度的主要气象因子为温度、饱和水汽压差和气压;林木蒸腾和林地蒸散与整个研究期间主根系层(0—60cm)土壤湿度的相关性显着。(3)土壤湿度与各因子的相关系数随土层加深而变小,在主根系层明显,在以下土层(60—80cm)不明显。综上可知,森林土壤湿度同时受降水输入和蒸散输出影响,各土层湿度的时间变化规律相似;但表层土壤的湿度低、变幅大,土壤湿度对影响因子的响应敏感性和变幅随土层加深而逐步缩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余慧倩,张强,孙鹏,宋长青[8](2019)在《干旱强度及发生时间对华北平原五省冬小麦产量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2001-2016年时间分辨率为8 d的MOD09A1和MOD16A2的数据集,构建了基于NDVI和ET/PET的干旱指数(DSI),分析华北平原五省不同程度的干旱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情况,探究不同程度的干旱作用于冬小麦不同生长阶段对农作物产量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①年际分布上,2001-2002年干旱最为严重,其余年份干旱显着减缓,年内分布上,干旱主要集中发生在春季和秋季,夏季次之,冬季最少;②空间分布上,河北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及江苏的中部和北部、山东东部是干旱多发区;③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越冬期发生初旱对产量起促进作用,而在乳熟成熟阶段发生初旱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轻旱发生在乳熟期会对冬小麦产量产生显着影响,而中旱发生在开花、乳熟成熟期都会对产量产生显着影响,随干旱程度加重,干旱对作物产量产生显着负作用的生长期越长;此外,在播种时若出现水分短缺也会对冬小麦的产量产生影响,尤其是发生重旱和特旱。研究不同强度干旱发生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对研究区的灌溉时间规划以及保墒增产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容锦盟,周丹,罗静,朱海玲,郭广[9](2019)在《4种干旱指标在华北地区气象干旱监测中的适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华北地区1961—2016年69个气象站点常规观测资料,通过选取特殊气象代表站点,选用CI、SPEI、SPI及Z指数分别计算了1、3、12个月时间尺度气象干旱,并与气象干旱发生实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 CI计算的华北地区不同区域各时间尺度气象干旱发生频率均较实际明显偏高7%~14%,Z指数计算的发生频率均较实际明显偏低6%~12%,SPI计算的部分区域季时间尺度气象干旱发生频率也明显偏低6%左右;(2)根据华北地区9个代表气象站点计算出的4种干旱指标对比干旱发生实况统计数据,结果显示在4个研究分区中,SPEI指数表征的干旱发生状况与实际吻合率最高,分别为57.41%、60.78%、57.06%和66.99%,与实际干旱发生状况吻合程度最低的是Z指数,4个研究分区的吻合率分别为40.85%、34.94%、41.56%和38.24%。研究表明,SPEI表征各种时间尺度气象干旱发生效果最好,Z指数效果最差。因此,选用SPEI能较准确地表征华北地区气象干旱年际变化及突变检测、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干旱发生强度、不同等级干旱分布等特征。(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谭方颖,李昊,王建林,王志伟[10](2019)在《华北夏玉米干物质分配系数对干旱胁迫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干物质分配系数反映作物各器官干物质的分配与积累,研究干物质分配系数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是研究干旱胁迫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的基础.本文基于华北夏玉米主产省山东、河北和山西3个试验点2013—2015年田间水分控制试验资料,建立了夏玉米苗期、抽雄期、灌浆期3个主要发育阶段叶、茎、穗的干物质分配系数与土壤相对湿度的定量关系模型,分析了叶、茎、穗干物质分配系数对不同程度干旱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3个阶段叶、茎、穗的干物质分配系数与土壤相对湿度均呈显着的一元二次关系.干旱胁迫下,叶片向外转运的干物质相对减少,叶干物质分配比例增加,并且在轻、中度干旱胁迫时的灌浆期(叶干物质分配系数增加0.04~0.09)以及重度干旱胁迫时的抽雄期(叶干物质分配系数增加0.17)响应最敏感.穗干物质分配系数对干旱胁迫表现为负响应,干旱胁迫越严重,分配系数越小,轻-重度干旱胁迫使穗干物质分配系数减小0.08~0.34.茎干物质分配系数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总体表现为灌浆期(正响应)>抽雄期(负响应)>苗期(负响应).(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华北干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提高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苗木成活率,采用盆栽控水模拟干旱胁迫,设置对照(CK)、轻度干旱(LD)、中度干旱(MD)与重度干旱(SD)4个水分处理,并接种木霉,测定了根际接种木霉与幼苗生长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随干旱加剧,木霉对幼苗根部侵染率下降。接种木霉可减缓MD与SD下华北落叶松幼苗株高、针叶长、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降低幅度,加大LD下这些指标的增幅。与正常水分相比,干旱下接菌苗的根冠比增幅、接菌贡献率更大。故,木霉对干旱下华北落叶松幼苗的接种效应最显着,可增强其耐旱性。接种木霉可增大幼苗株高与针叶长、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使针叶长与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与根冠比紧密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华北干旱论文参考文献

[1].韩新生,王彦辉,李振华,王艳兵,于澎涛.六盘山半干旱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日蒸散特征及其影响因子[J].林业科学.2019

[2].王秀丽,高润梅.根际接种木霉对干旱胁迫下华北落叶松幼苗生长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9

[3].王江涛.基于华北地区气象指数SPI干旱时空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9

[4].周丹,罗静,郑玲,杨春华,郭广.基于格点数据的华北地区气象干旱特征及成因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9

[5].敖云娜.干旱和盐胁迫对华北驼绒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9

[6].杨歆雨,李栋梁.中国华北东北强干旱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重现期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9

[7].韩新生,王彦辉,于澎涛,熊伟,李振华.六盘山半干旱区华北落叶松林土壤水分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J].水土保持学报.2019

[8].余慧倩,张强,孙鹏,宋长青.干旱强度及发生时间对华北平原五省冬小麦产量影响[J].地理学报.2019

[9].容锦盟,周丹,罗静,朱海玲,郭广.4种干旱指标在华北地区气象干旱监测中的适用性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9

[10].谭方颖,李昊,王建林,王志伟.华北夏玉米干物质分配系数对干旱胁迫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9

标签:;  ;  ;  ;  

华北干旱论文-韩新生,王彦辉,李振华,王艳兵,于澎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