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限定复合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复合句,主从,关联词,从句,语义,分句,连词。
限定复合句论文文献综述
徐邦俊[1](2014)在《语言翻译中的事件分析——以带который限定句的主从复合句汉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俄语中带который的限定句(以下简称K限定句)主要有两种功能:限制和描写。限制功能的K限定句以主句事件中所涉及的事物为中心,其功能相当于表示事物的名词,在主句事件中所涉及事物的不确定语义基础上进行语义限制。整个复合句由主句表达一个事件,汉译时通常采用"的"字结构做前置定语。描述功能的K限定句以自身所概念化的事件为中心,事物作为中介联结两个独立的事件,这个中介在整个复合句中的表现形式则为主句中的基础词和限定句中的который。这类K限定句在汉译时会后置于主句,并且根据两个独立事件之间的事件关系采用相应的词汇表达形式。还有一类K限定句的功能与前述两种不同。这类K限定句从认知语义上说以事件为中心展开语言,本质功能是描述性的,表达一个事件。其所在的主句则不再表达独立的事件,而是依附于K限定句所概念化的事件。在汉译时先找到K限定句与主句的这种深层事件关系,然后把K限定句汉译成译语的主句,而把原语的主句译成译语的限定成分或其他次要成分。(本文来源于《俄语学习》期刊2014年02期)
于瑞[2](2013)在《俄语限定主从复合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限定主从复合句作为俄语主从复合句的一个重要分支,历来是俄语语法界研究的热门课题。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对限定主从复合句的研究层层深入,从传统的“定语从句”到现在的“限定主从复合句”,多角度、多层面地对限定主从复合句进行分析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限定主从复合句这一重要的语法课题长期以来得到诸多俄罗斯语言学家的关注和研究,В. В. Виноградов、Н. С. Поспелов、А. Н. Гвоздев、А. А. Зализняк、В. А. Белошапкова、Н. С. Валгина、Л. А. Дерибас等俄语语言学家都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国内学者在限定主从复合句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发表的相关论文甚多,如曹国权、柴天枢、宁琦、姜俊锋、李勤、王福祥、吴贻翼、吴汉樱、周春祥、钟国华,等等。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俄语限定主从复合句,包括绪论、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论文的绪论部分简单介绍了限定主从复合句在俄语句法体系中的地位和研究成果,提出了论文写作的目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此课题的意义。论文正文部分分四章。第一章为文献综述部分。首先对国内外关于限定主从复合句相关课题的研究状况进行详细总结,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限定主从复合句形成进一步明确的概念界定。第二章主要对限定主从复合句进行分类。限定主从复合句的联系手段复杂多样,所表达的意义也十分丰富,因而对其分类也不尽统一。论文对限定主从复合句的分类进行比较完整详细的总结。第叁章着重研究限定主从复合句的连接手段,重点对关联词的语法功能和交际功能进行详细阐释。最后一章提出一个与限定主从复合句相关的概念——照应。首先对与照应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然后据此分析限定主从复合句中的照应关系。论文结论部分对本文的论述作出总结。复杂多样的联系手段和丰富详尽的表达意义使限定主从复合句在整个俄语句法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不仅从宏观上充实了俄语语言学的研究内容,而且从微观上加大了该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论文运用描述、分析、分类、例证、总结等研究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俄语限定主从复合句进行了详细论述。本研究是对俄语限定主从复合句较为系统的探讨,其研究成果能更好地说明限定主从复合句的特点,从而丰富现有的限定主从复合句的研究结果。同时,从实践角度来看,本研究成果有助于俄语学习者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注意限定主从复合句的使用,系统研究这一重要语法内容的语言学特点对解读其内容和规范其使用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3-03-15)
张如奎[3](1996)在《试论限定主从复合句结构语义类别的划分》一文中研究指出试论限定主从复合句结构语义类别的划分首都师范大学讲师张如奎当今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是语言单位的语义特点和语言学对这些特点的描述方法。语言研究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取决于对其两部分中形式与内容研究的统一性,即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研究限定...(本文来源于《外语与外语教学》期刊1996年S1期)
李勤[4](1991)在《论依附副词的限定复合句》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俄语句法理论一致认为:在限定复合句中存在着两种依附关系,即从句依附主句中的名词或代词。这反映在以苏联科学院1980年出版的《俄语语法》为代表的语法理论着作和语法教科书中。(本文来源于《中国俄语教学》期刊1991年01期)
李勤[5](1990)在《论俄语限定复合句》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俄语的“限定复合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和翻译,或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或把它作为“带定语从句的复合句”来理解和翻译。其实,这是两个并不相等的概念。传统语法理论认为,所谓“定语从句”是能起主句中定语功能的句子,因此,它对定语从句作了明确而严格的限制,只能是依附、扩展名词的从句[1,270-9]。自结构-语义分类法产生后,定语句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这最早可追溯到B·A·勃格罗吉茨基。在他的“限定描写”句中不仅有依附名词的句子,而且还有代词对应的句子[2,230-1]。当(本文来源于《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1990年01期)
限定复合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限定主从复合句作为俄语主从复合句的一个重要分支,历来是俄语语法界研究的热门课题。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对限定主从复合句的研究层层深入,从传统的“定语从句”到现在的“限定主从复合句”,多角度、多层面地对限定主从复合句进行分析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限定主从复合句这一重要的语法课题长期以来得到诸多俄罗斯语言学家的关注和研究,В. В. Виноградов、Н. С. Поспелов、А. Н. Гвоздев、А. А. Зализняк、В. А. Белошапкова、Н. С. Валгина、Л. А. Дерибас等俄语语言学家都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国内学者在限定主从复合句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发表的相关论文甚多,如曹国权、柴天枢、宁琦、姜俊锋、李勤、王福祥、吴贻翼、吴汉樱、周春祥、钟国华,等等。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俄语限定主从复合句,包括绪论、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论文的绪论部分简单介绍了限定主从复合句在俄语句法体系中的地位和研究成果,提出了论文写作的目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此课题的意义。论文正文部分分四章。第一章为文献综述部分。首先对国内外关于限定主从复合句相关课题的研究状况进行详细总结,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限定主从复合句形成进一步明确的概念界定。第二章主要对限定主从复合句进行分类。限定主从复合句的联系手段复杂多样,所表达的意义也十分丰富,因而对其分类也不尽统一。论文对限定主从复合句的分类进行比较完整详细的总结。第叁章着重研究限定主从复合句的连接手段,重点对关联词的语法功能和交际功能进行详细阐释。最后一章提出一个与限定主从复合句相关的概念——照应。首先对与照应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然后据此分析限定主从复合句中的照应关系。论文结论部分对本文的论述作出总结。复杂多样的联系手段和丰富详尽的表达意义使限定主从复合句在整个俄语句法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不仅从宏观上充实了俄语语言学的研究内容,而且从微观上加大了该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论文运用描述、分析、分类、例证、总结等研究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俄语限定主从复合句进行了详细论述。本研究是对俄语限定主从复合句较为系统的探讨,其研究成果能更好地说明限定主从复合句的特点,从而丰富现有的限定主从复合句的研究结果。同时,从实践角度来看,本研究成果有助于俄语学习者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注意限定主从复合句的使用,系统研究这一重要语法内容的语言学特点对解读其内容和规范其使用具有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限定复合句论文参考文献
[1].徐邦俊.语言翻译中的事件分析——以带который限定句的主从复合句汉译为例[J].俄语学习.2014
[2].于瑞.俄语限定主从复合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3].张如奎.试论限定主从复合句结构语义类别的划分[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
[4].李勤.论依附副词的限定复合句[J].中国俄语教学.1991
[5].李勤.论俄语限定复合句[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