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毒害论文_张慧敏,刘东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植物毒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植物,机理,重金属,拟南芥,生长素,机制,酸雨。

植物毒害论文文献综述

张慧敏,刘东华[1](2019)在《植物耐铝毒害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铝毒害会引起植物细胞结构和生理生化层面的响应。针对植物抵抗铝毒害的机理,本文分别介绍细胞壁对铝的固定、根部分泌有机酸及pH屏障、细胞内溶物质的螯合与液泡的隔离、铝结合蛋白和耐铝酶系的形成以及耐铝基因的研究,以期为今后耐铝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期刊2019年06期)

陈镔,谭淑端,董方旭,杨雨婷[2](2019)在《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及植物对其毒害的解毒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重金属污染会引发一系列严峻的环境问题,不仅威胁生态系统健康,还限制人类发展。活性氧(ROS)过量积累引起的氧化胁迫是重金属毒害植物的主要原因之一。围绕ROS对质膜、蛋白质、DNA的氧化损伤机制阐述ROS对植物产生毒害的机制,总结分析植物重金属转运蛋白、抗氧化酶系统、细胞壁、液泡对重金属的解毒机制,以期为今后植物耐重金属胁迫生理生态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杨红霞,陈俊良,刘崴[3](2019)在《镉对植物的毒害及植物解毒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近年来镉对植物的毒害及植物解毒机制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从植物生长、光合作用、植物酶活性、植物细胞分裂等方面阐述镉的毒害机制,并从植物对镉的吸收和转运、耐受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讨论植物的解毒机制。(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公勤,康群,王玲,李兆华[4](2018)在《外源添加物质对Cu的植物毒害调节机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铜过量会导致植物生长、酶系统平衡、细胞亚显微结构、蛋白质合成、核酸代谢等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最终,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平衡。研究表明外源添加物质能够调节铜过量对植物的毒害作用,文章主要归纳分析了外源添加硅(Si)、油菜素内酯(BR)、一氧化氮(NO),以及其他物质对Cu的植物毒害机理调节机制。但目前在离子载体、蛋白质组、基因组等调节机理方面,以及外源添加物质对植物的适用性、外界条件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未来研究可从这些方向进行深入,完善Cu对植物毒害的系统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23期)

朱广云[5](2018)在《基于可浸提性和土壤性质的土壤Ni植物毒害预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针对基于土壤重金属全量的生态风险评价的不准确问题,以提高不同来源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为目的。选择我国具有代表性的17种外源添加镍(水溶性镍盐)污染的土壤样品,在模拟田间人工降水(非淋洗和淋洗)处理后,研究了EDTA和Mehlich-3单次或者连续叁次浸提态镍对大麦根伸长、小白菜生物量和西红柿生物量的毒性。在非淋洗和淋洗土壤中,一次EDTA浸提率平均为46%,叁次EDTA浸提率平均可以达到70%~74%;一次Mehlich-3浸提率平均为36%~40%,叁次Mehlich-3浸提率平均可以达到64%~75%。结合土壤性质,量化镍的外源添加总量和可浸提态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发现,土壤pH值是影响镍的外源添加总量和EDTA或Mehlich-3可浸提态二者关系最重要的影响因子。结合土壤pH值,镍的外源添加总量和EDTA或Mehlich-3可浸提态之间存在显着的数量关系。基于EDTA或Mehlich-3可浸提态镍的植物毒性阈值受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显着。例如,基于Mehlich-3可浸提态镍对大麦根伸长的毒性阈值(半抑制浓度,EC_(50))相差38倍以上。淋洗处理降低镍毒性多发生在碱性土壤中,在酸性和中性土壤中并不显着。同时,淋洗降低镍毒性与生态毒性终点有关。基于EDTA或Mehlich-3可浸提态浓度,采用不同的生态毒性终点,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建立生物有效性预测模型。在基于EDTA浸提态镍的大麦根伸长毒性预测模型中,铁锰氧化物较土壤pH值对毒性阈值变化的影响大。在基于EDTA浸提态镍的西红柿生物量或小白菜生物量的毒性预测模型中,土壤pH值和OC是影响EDTA浸提态镍对西红柿和小白菜毒性的重要影响因子。在基于Mehlich-3浸提态镍的大麦根伸长毒性预测模型中,土壤性质对Mehlich-3浸提镍的生物毒性的影响与Mehlich-3浸提次数有关,主要影响因子分别是铁、铝和锰氧化物以及粘粒含量(单次浸提)和土壤pH值和有机质(叁次浸提)。在基于Mehlich-3浸提态镍的西红柿生物量或小白菜生物量的毒性预测模型中,土壤pH值是影响Mehlich-3浸提态镍毒性的主要影响因子。这些结果不仅证明了重金属的化学浸提态代替全量作为风险评价标准的可行性,也为提高土壤中镍的生态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供了支撑。(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8-06-01)

公勤,康群,王玲,李兆华[6](2018)在《重金属铜对植物毒害机理的研究现状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铜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随着铜用途的扩大及用量的增加,含铜污染物的排放量逐渐增多,导致植物中铜含量超标,已严重影响到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稳定。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关于铜对植物生长、细胞膜系统、抗氧化物酶系统、光合作用、矿质营养吸收和运输等生理响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目前关于铜对植物毒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的耐铜阈值、毒害生理机理和植物对铜的解毒效应等方面,并提出今后应从拓宽植物研究种类、铜胁迫差异蛋白和基因表达鉴定及维持细胞内稳态的重金属转运体的鉴定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揭示铜对植物的毒害机理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赵汉斌[7](2017)在《过量锌毒害植物发育途径初步找到》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讯 (赵汉斌)锌对植物的毒害及机理研究近日取得新进展。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研人员研究发现,锌毒害通过调控特殊的信号途径,影响了根系构型。一般认为,锌是动植物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适量的锌可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然而高浓度锌(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7-12-06)

刘彩凤,史刚荣,余如刚,张铮[8](2017)在《硅缓解植物镉毒害的生理生态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镉是对生物毒性最强的污染物之一。过量的镉能够抑制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干扰矿质代谢并诱发氧化胁迫。硅作为一种有益元素,主要以Si(OH)_4的形态通过主动或被动方式被植物体吸收并转运到地上部分。硅对植物镉毒害具有缓解作用,但其缓解机制在不同物种、品种或生态型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并表现出一定的硅/镉浓度依赖性。总体上可概括为避性机制和耐性机制。避性机制包括:(1)在器官水平,减少植物根系对镉的吸收及其向地上部的转运;(2)在细胞水平,增强细胞壁对镉的吸附能力,减少共质体中镉的含量。耐性机制包括:(1)诱导细胞产生小分子螯合剂,增强对镉的螯合作用,减少细胞中游离态镉的含量;(2)增强抗氧化机制,减轻氧化胁迫;(3)改善光合作用和无机营养,促进植物生长。从植物对硅的吸收和转运、镉对植物的毒害作用以及硅对缓解植物镉毒害的生理生态机制3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和薄弱之处,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23期)

蒙园园[9](2017)在《矿物质调理剂对酸性土壤及植物铝毒害的改良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酸沉降、化学肥料过量施用等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土壤酸化面积及程度持续增加,随之而来的盐基离子流失及铝毒害问题制约着我国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广东省徐闻县的砖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叁种含铝量不同的矿物质调理剂对其进行改良。该类调理剂是由钾长石、白云石和石灰石等天然矿物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在高温下焙烧制得,富含Ca、Mg、K、Si等营养成分。本研究通过土壤培养试验和模拟酸雨浸泡试验研究调理剂中铝的稳定性及其对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同时通过盆栽实验研究调理剂对植物铝毒害的缓解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该类矿物质调理剂中所含的铝较为稳定,不会对土壤铝毒造成迭加效应,同时调理剂的施用可以有效地中和土壤酸度、减少土壤毒害性铝和活性铝含量、补充土壤矿质元素,且其改良效果较稳定,还可改善植物生长环境,促进植物生长和吸收营养元素,减少植物体内铝含量,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具体结论如下:(1)叁种矿物质调理剂中Al2O3%含量分别为4.32%、6.42%和8.51%,有效CaO%、MgO%、K2O%和SiO2%含量分别为30.10%~37.25%、0.75%~2.38%、1.36%~5.70%和17.39%~20.94%。它们均能提高土壤pH,相同施用量水平下造成的pH增幅基本相同。调理剂施用于土壤5d后,土壤pH基本达到稳定,在调理剂施用量为0.5~2g/kg时土壤pH由原来的4.98升高到5.04~5.42。(2)叁种调理剂对土壤交换性铝(Ex-Al)和有机结合态铝(Or-Al)含量的影响基本相同,它们随土壤pH升高而降低(P<0.01)。而土壤吸附态羟基铝(Hy-Al)可能受交换性铝聚合和调理剂中铝转化的影响,其含量随调理剂施用量和调理剂中铝含量的增加而稍有增加。培养结束后,土壤毒害性铝(Ex-Al与Hy-Al之和)和活性铝(Ex-Al、Hy-Al和Or-Al之和)与对照相比下降了5.44%~9.57%和5.62%~13.26%。且调理剂的施用使土壤Ca、Mg、K等矿质元素得到补充,它们的整幅大小与调理剂本身的有效成分含量有关。(3)在模拟酸雨作用下,原土壤中Ca、Mg、K等营养性盐基离子的迁移量和铝溶出量较大。施用调理剂后,土壤的Ca迁移量增加,但依然小于调理剂对土壤补充的交换性钙含量。而铝溶出量随调理剂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在pH为5.60、4.80、3.50的酸雨作用下,试验过程中未施用调理剂的土壤铝的总溶出量分别为6.08mg/kg、7.43mg/kg和19.05mg/kg,而施用调理剂后的土壤铝溶出量发生了不同程度上的降低,其中,2g/kg处理的土壤铝溶出量降低得最为明显,降低率达72.90%~82.41%。(4)施用0.5~2g/kg矿物质调理剂后,油麦菜根部和地上部的铝含量分别降低24.61%~29.68%和39.52%~46.99%,并改善油麦菜的生长环境,使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降低,促进油麦菜对Ca、Mg、K等矿质元素的吸收,使油麦菜的株高和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增加17.01%~23.05%和26.79%~54.67%。(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6-12)

巴合提亚尔·达吾提,肖宏伟,再聂力,梁维维[10](2017)在《新疆昌吉州天然草地毒害植物分布及管控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准确评估新疆昌吉州草原有毒有害植物的种类及分布,制定有效的毒害草管控措施。对2009-2015年间,昌吉州天然草地有毒有害植物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全州天然草地常见的有毒植物有分属17科37属47种;草地常见的有害植物有22种,分属7科15属22种。在此基础上,提出昌吉州草原毒害草管控建议与对策。为有效防控毒害草灾害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草食家畜》期刊2017年02期)

植物毒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壤重金属污染会引发一系列严峻的环境问题,不仅威胁生态系统健康,还限制人类发展。活性氧(ROS)过量积累引起的氧化胁迫是重金属毒害植物的主要原因之一。围绕ROS对质膜、蛋白质、DNA的氧化损伤机制阐述ROS对植物产生毒害的机制,总结分析植物重金属转运蛋白、抗氧化酶系统、细胞壁、液泡对重金属的解毒机制,以期为今后植物耐重金属胁迫生理生态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物毒害论文参考文献

[1].张慧敏,刘东华.植物耐铝毒害机理研究[J].江西农业.2019

[2].陈镔,谭淑端,董方旭,杨雨婷.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及植物对其毒害的解毒机制[J].江苏农业科学.2019

[3].杨红霞,陈俊良,刘崴.镉对植物的毒害及植物解毒机制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9

[4].公勤,康群,王玲,李兆华.外源添加物质对Cu的植物毒害调节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8

[5].朱广云.基于可浸提性和土壤性质的土壤Ni植物毒害预测模型研究[D].济南大学.2018

[6].公勤,康群,王玲,李兆华.重金属铜对植物毒害机理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南方农业学报.2018

[7].赵汉斌.过量锌毒害植物发育途径初步找到[N].科技日报.2017

[8].刘彩凤,史刚荣,余如刚,张铮.硅缓解植物镉毒害的生理生态机制[J].生态学报.2017

[9].蒙园园.矿物质调理剂对酸性土壤及植物铝毒害的改良效果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10].巴合提亚尔·达吾提,肖宏伟,再聂力,梁维维.新疆昌吉州天然草地毒害植物分布及管控对策[J].草食家畜.2017

论文知识图

福建省土城游离氧化铁含量分布区间(...植物对重金属离子的解毒机制①.根围菌...祁雨沟金矿及外围区域遥感线性构造分维...1 研究酸雨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对植物的毒害及其耐受机理(Rizwane...不同处理堆肥的发芽指数比较

标签:;  ;  ;  ;  ;  ;  ;  

植物毒害论文_张慧敏,刘东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