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顺[1]2006年在《惯性与反转现象在中国股市的存在性研究》文中提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许多实证研究表明市场中存在大量与有效市场假说相背离的“市场异象”,其中最典型的“市场异象”就是股票的价格惯性现象与价格反转现象。价格惯性现象指股票在一个时期的价格仍保持上个时期的走势,即早期收益率较高的股票仍会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超过早期收益率较低的股票;而价格反转现象则是指股票在一个时期的价格改变了上个时期的走势,早期收益率低的股票在之后的表现可能会超过早期收益率高的股票。同时由股票的价格惯性与价格反转现象产生出两种重要的投资策略:惯性投资策略和反转投资策略。这种股票价格的自相关现象已经在国外许多国家的股票市场上被发现。中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此类异现?惯性投资策略与反转投资策略在中国市场是否可行?本文系统地综合了传统金融理论与行为金融理论对价格惯性与价格反转现象产生原因的解释。然后采用沪深两市1995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的A股月交易数据,对我国股市的价格惯性与价格反转现象的存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我国股市具有比较弱的短期惯性现象;(2)我国股票市场存在价格反转现象,尤其在中长期反转现象表现更加明显;(3)我国股票市场相比国外市场反转程度更高。此外,本文还通过我国股票市场的研究结果与国外先进市场已有研究结论的比较,分析我国股市与国外市场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希望通过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我国股市价格变化的规律性与特殊性。
张浩[2]2004年在《中国股市价格惯性与反转现象及交易量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价格的惯性现象是指过去的赢(输)家组合持续成为赢(输)家组合,而反转现象是指过去的赢(输)家成为未来的输(赢)家。惯性与反转现象的发现,直接冲击了市场有效性理论,因而它们被视为“市场异象”,成为传统金融理论与行为金融理论争论的焦点。关于惯性与反转现象以及相应投资策略的研究,无疑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意义。 同时,交易量作为投资活动的直接产物,它既是信息进入市场的反映渠道,又包含了不同投资者对信息的不同理解、预期以及不同的行为特征,在影响股票的收益模式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上述两方面融合起来,一方面深入研究中国股市的惯性与反转现象;另一方面寻找股票的交易量与中长期收益模式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交易量在影响股票中长期收益模式方面所充当的角色。研究发现:第一,中国股市不存在显着的中期惯性现象,而是存在显着的中长期反转,相应反转策略的超常收益主要来源于投资者的过度反应。第二,交易量同价格的惯性与反转收益模式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低交易量股票表现出中期惯性、长期反转的收益模式,而高交易量股票表现为中、长期反转;同时,赢家组合中,高(低)交易量股票未来收益不及(超过)低(高)交易量股票,而输家组合却恰恰相反。第叁,Hong and Stain(1999)的两类投资者行为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我们发现的收益模式,而交易量则代表着信息(包括公共信息和公司特有信息)在投资者中的扩散速度,或者说价格对信息的调整速度。第四,对于第叁点结论的实证检验表明,高交易量股票对公共信息的调整速度大于低交易量股票,它不受公司规模因素的影响;而对于公司特有信息,一般来说高交易量股票比低交易量股票的调整速度较快,但是对于最大规模的公司,结论受到限制。
顾士桢[3]2012年在《中国股票市场的惯性与反转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股票市场中的惯性与反转现象自发现以来就受到各位学者的普遍关注,成为有效市场理论下的一种异象。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两种现象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基本上集中于这两个现象表现形式的检验上而且研究结论的差异非常大,对于这两个现象的形成原因,仅有零星的探讨。我国股市是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在产生背景、交易制度、投资者构成等方面与成熟股市有着较大的差异。本文以市场有效性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为理论依据,在以往学者对股票市场惯性与反转策略研究的基础上,从历史收益率和价值指标两个角度对股票市场惯性与反转策略展开研究。首先介绍国内外有关股票市场惯性与反转策略研究现的起源及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即有效市场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其次,从收益率的角度分析中国股票市场惯性与反转策略的收益表现,验证策略存在性。再次,从价值指标的角度分析股票市场的反转效应。先用价值指标界定出价值股与成长股;再采取买入价值股卖出成长股的价值反转策略,观察基于不同价值指标设计的价值反转策略收益表现;之后采用Fama和MacBeth(1973)的横截面分析方法研究不同价值反转策略收益表现差异的原因,并从风险定价和行为金融两个角度,利用CAPM模型和叁因素定价模型,实证分析价值反转策略收益产生机理。关于惯性与反转策略获利性和其产生内在机理研究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最后得出在中国股票市场反转现象的普遍存在性,对构造出有利可图的交易策略提供思路。
胡阳, 吴远波, 陈壮[4]2018年在《股票收益惯性现象与反转现象的文献评价》文中提出股票市场的异象对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了巨大挑战,其中最重要的异象之一就是惯性现象与反转现象。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将其归纳为惯性与反转现象的存在性、惯性策略与反转策略及其影响因素、对惯性现象与反转现象的解释叁大类,并逐类进行文献评价与总结。许多学者认为股市在短期内存在惯性现象,而在长期内存在反转现象。学者往往从传统金融学、行为金融学和机构投资者建仓行为叁个不同角度解释惯性与反转现象。该领域文献的最主要争议就是利用惯性策略和反转策略进行投资能否获得超额收益,这也是将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芦靓赤[5]2016年在《中国A股市场动量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证券市场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向国外市场学习,逐步将国内市场打造成为一个规范的、有创新力的国际投融资平台。在这一过程中,我国证券市场实力得到提升,市场透明度加强。与此同时,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与国外市场类似的无法用现代金融学知识完全解释的“异象”。例如,小公司效应,盈余效应,一月效应和动量效应等。面对众多“异象”,国内外学者均进行了不同方面的研究。对于股价动量现象的认识,现代金融和行为金融都承认市场上是存在这种异常现象的。目前学术界对动量效应讨论主要是对动量效应的存在性进行检验,并且运用各类资产定价模型以及行为金融学理论对其带来的超常收益率进行解释。本文对我国A股市场动量效应的研究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第一将行业动量效应和个股动量效应进行对比研究,考虑两种动量效应是否存在,是否有差异,并且分析行业内个股的动量效应,考虑行业因素是否是影响个股动量效应的原因。第二对动量效应的原因解释采用锚定效应和注意理论以及反馈环理论,希望能够从其他方面找出影响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的原因,进而对动量效应进行解释。本文研究发现,在2007年1月到2014年1月这段时间内,基于申万一级行业指数的行业动量效应实证检验认为,行业存在着以周为检验周期的短期(1-5周)的动量效应,而市场个股也同样认为是短期(2-12周)的动量效应,同时本文发现,行业动量策略所获得的超常收益率是递减的,也就是说,在更长的时间内会出现反转的现象,同样个股的超常收益率也是递减的,更长时间后也会表现出一种反转。通过对房地产行业和生物制药行业内个股动量效应的检验,本文认为行业因素可能是造成个股动量效应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本文认为动量效应可以采用锚定效应与注意理论以及反馈环理论进行解释。
魏晓云[6]2009年在《有限理性股市中的惯性及反转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惯性效应和反转效应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惯性和反转投资策略则是实务界用以获利的有效手段之一。国内外学者对股市惯性和反转效应存在性及产生原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存在性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短期存在惯性而长期存在反转。各市场的区别一般只在于时间的差别;对产生的原因的解释包括:风险补偿、因素模型等,但国内大多数研究证实我国的惯性和反转现象无法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及因素模型解释,而将其归因于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不足,导致股票收益率表现出惯性特征;而投资者对信息的过度反应,则使股票收益率出现反转特征。但对股票收益率的惯性及反转现象产生过程的研究甚少,而投资者对市场共同信息还是对个股特定信息存在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的研究则少之又少。本文研究目的有四:第一,研究中国股票市场牛市和熊市中惯性和反转效应的存在性;第二,通过投资者心理特征分析证明投资者为有限理性人,从而以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来解释股票收益惯性及反转效应产生的原因;第叁,通过投资者对不同类型信息的反应模式的实证检验,描述我国股市惯性及反转效应产生的过程;第四结合投资者心理偏差、行为偏差及我国股市的不成熟分析导致惯性及反转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最后,对投资者合理利用股票收益的惯性和反转现象获取利润,以及降低我国股市的惯性及反转效应的存在程度,提高市场效率提出建议。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现分述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主要创新及研究内容及国内外研究动态,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做出简要评述。第二章,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及惯性效应的基础理论。本章介绍了股票市场中导致投资者有限理性的心理偏差和行为偏差,并对全文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叁章,我国股市惯性和反转效应存在性的检验。本章对我国股市在不同市态下惯性及反转效应的存在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股市在牛市阶段,短期存在惯性效应,而长期则存在反转效应,熊市阶段则无论长短期,均只存在反转效应。第四章,基于投资者信息反应模式的惯性反转效应产生过程。本章基于对投资者信息反应模式的检验,详细分析了股市惯性及反转效应的产生过程。第五章,我国股市惯性及反转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本章分析了惯性及反转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即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和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成熟。第六章,构建投资组合及降低股市惯性及反转效应的对策建议。本章对以上研究的结论进行总结,并对完善我国资本市场、降低惯性及反转效应存在的程度提出对策建议。包括: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加强对股价操纵等非法行为的有效控制;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提高其认知水平;发展双向对冲平衡交易机制。
戴君琳[7]2013年在《基于投资者关注度的中国股市价格及盈余惯性研究》文中指出价格惯性与盈余惯性自其被发现伊始,已普遍地在全球的股票市场中被证实存在,是一种无法用有效市场资产定价模型解释的“异常现象”。本文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出发,引入投资者关注度这一概念,假设关注度的分配不均既可引发投资者对一些信息的反应不足,又可引发对另一些信息的反应过度。本文探讨了在不同关注度下中国股市价格惯性与盈余惯性的特征,以期得到我国投资者对价格和盈余信息的反应程度。本文分别进行了横截面面板研究与时间序列研究,以换手率和市场牛熊市状态分别作为衡量投资者关注度的变量。以1997-2011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月收益率及季度盈余公告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在中国,股票市场价格惯性策略的收益率与关注度成负相关关系、且在高关注度下收益率显着为负;盈余惯性的收益率与关注度成正相关关系、且在任何关注度分组下收益率始终显着为正;市场上升或下跌状态并不对价格和盈余策略收益产生显着影响。本文的实证结果与美国市场截然不同,中国投资者对历史价格和盈余公告皆表现出反应过度的特征,而美国市场投资者对历史价格反应过度、对盈余信息则反应不足。本文结合中国股票市场特殊性及投资者行为的特征,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原因分析。
李安娜[8]2017年在《基于反转效应的四因素模型在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典资本资产定价模型、Fama叁因子模型以及包含动量因子的Carhart四因子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国外资本市场定价研究,在不同区域的金融市场的不同资产类型都获得有效验证,国内不少学者也将这些来自西方的经典定价理论应用于中国资本市场,试图梳理出我国资本市场的普遍定价规律。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我国股票市场规模效应、价值效应和惯性反转效应的实证分析,检验基于反转效应的四因素模型在我国创业板市场的适用性。文章首先从资本定价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出发,回顾了从传统金融理论发展到现代行为金融学的逻辑过程,对西方传统定价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定价思想的发展变化、核心定价模型的演化扩展等知识进行系统研究和整理,为研究的展开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的实证部分基于2010年6月至2016年12月间我国创业板市场148只股票样本的相关数据展开,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创业板存在明显的规模效应和价值效应,且规模效应溢价显着高于价值效应溢价;从周和月两个频率分别观察惯性反转效应,发现周频率上存在反转现象,在月频率上,在两个月内的短期存在显着反转效应,在两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中期存在惯性效应,且小规模和高交易量对反转效应有增强作用;最后,运用FF叁因素模型和包含不同期限动量因子的四因素模型对投资组合进行回归,结果表明,四因素模型相比叁因素模型增强了对组合收益的解释力度,且期限为一周的反转因子的四因素模型能够对超短期反转效应有效定价。
胡晶晶[9]2014年在《中国股票市场的价格动量收益存在性及其来源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在一个有效市场上,股票价格反映了它所包含的所有信息。但是现实股票市场出现的严重股票异象—动量效应以及反转效应,对有效市场理论提出了严重的挑战。研究股市的动量收益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一方面有助于发展有效市场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对股票价格的变动作出更加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通过发现股价变动的相关规律,找到现实投资中可以获得正收益的投资策略。在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并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归纳、综述之后,本文以1995年4月到2013年3月为研究区间,以沪市A股为研究样本,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我国股市的动量收益进行了研究。在存在性检验基础上文章选取动量收益较大的投资策略进一步进行了动量收益来源的研究。本文从流动性、风险因素、宏观经济叁个方面对动量收益进行解释。文章以换手率作为流动性变量,Fama和French的叁因子模型作为风险模型,并选取了6个宏观经济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回归结果发现流动性和动量收益具有负相关,而叁因子模型中只有规模因子对动量收益具有正相关。宏观因子中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对动量收益具有解释力度。
江锋[10]2010年在《股票市场投资中惯性策略与反转策略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有效市场假说一直受到许多实证研究的挑战,这些实证研究表明市场中存在大量的市场异象,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价格反转和价格惯性这两种现象。这两种现象是目前最令人不解的股票市场异象之一,而这两种异象在股票市场的具体表现是非常值得人们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股票市场上是否存在这两种异象?反转策略和惯性策略在股票市场上是否可行?本文首先分析了有效市场假说和现实的投资策略的矛盾,然后系统地综合了行为金融理论和传统金融理论对价格反转和价格惯性现象产生原因进行解释,最后采用了美国S&P500从1997年12月—2008年12月的周交易数据,对其股票市场是否存在价格惯性和价格反转现象以及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美国股票市场表现为短期反转,中期惯性,长期反转。(2)这两个策略而产生异常回报并不能只由的系统风险来解释。(3) Fama-French叁因素模型很好的解释反转策略异常回报,但是他却不能解释惯性策略所产生的异常回报此外,本文还在分析实证结论的基础上,从对中国股市的特殊性分析入手,得到对中国股票市场的一些启示,并根据中国股市的实际探讨对中国股市的投资策略建议。
参考文献:
[1]. 惯性与反转现象在中国股市的存在性研究[D]. 程顺. 东北财经大学. 2006
[2]. 中国股市价格惯性与反转现象及交易量的实证研究[D]. 张浩. 湖南大学. 2004
[3]. 中国股票市场的惯性与反转策略研究[D]. 顾士桢. 北京交通大学. 2012
[4]. 股票收益惯性现象与反转现象的文献评价[J]. 胡阳, 吴远波, 陈壮. 会计之友. 2018
[5]. 中国A股市场动量效应研究[D]. 芦靓赤. 云南财经大学. 2016
[6]. 有限理性股市中的惯性及反转效应研究[D]. 魏晓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7]. 基于投资者关注度的中国股市价格及盈余惯性研究[D]. 戴君琳. 复旦大学. 2013
[8]. 基于反转效应的四因素模型在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实证研究[D]. 李安娜. 暨南大学. 2017
[9]. 中国股票市场的价格动量收益存在性及其来源分析[D]. 胡晶晶. 南京理工大学. 2014
[10]. 股票市场投资中惯性策略与反转策略的实证研究[D]. 江锋. 福州大学. 2010
标签:数学论文; 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金融论文; 证券论文; 投资论文; 股票论文; 动量效应论文; 股票价值论文; 股票分析论文; 动量指标论文; 股市论文; 市场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