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耦合换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换热,数值,换热器,空调系统,钎焊,稳态,射流。
耦合换热论文文献综述
战乃岩,丁鹭,柴宇惟,徐玥[1](2019)在《源汇耦合的电子设备内自然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子设备散热问题,通过无接触激光全息干涉技术和烟流微风示踪技术对多热源耦合的电子设备散热问题进行研究,分析Rayleigh数、热源数量、热源间距、壁面温差等因素对腔体内流动换热的影响,实验研究发现:随着Rayleigh数的增加,流动换热增强;热源数量的增加对流动换热不利;当腔内有两个热源时,热源间距50 mm时换热效果最好;随着腔内高低温壁面温差的增加,对流动和换热越来越有利,但换热速率不断减小,温差为10℃最有利,为电子设备散热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电子技术》期刊2019年24期)
李扬扬,陆新林,逄旭[2](2019)在《基于热-固耦合的铝换热器钎焊过程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某型汽车空调用冷凝器为研究工件,对其在连续式氮气钎焊炉内的钎焊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对工件在钎焊炉内的传热形式进行了详细分析,考虑工件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工件与钎焊炉炉壁的实时换热,建立了全尺寸钎焊炉模型及工件模型,采用热-固耦合的方法进行过程模拟。对工件进行实际布点测温,采集工件在整个钎焊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曲线,其最高温出现在工件中心位置,将中间位置测点的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最大偏差约10%,保温段内偏差3%。以此为基准确定了仿真结果判断误差范围,得到了完整的钎焊仿真模型及评价方法。(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4)》期刊2019-10-22)
刘宏宇,程远达,杜震宇,李国柱[3](2019)在《基于对流辐射耦合换热的新型数据机房空调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数据机房存在局部环境热点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对流辐射耦合换热空调系统。建立数值模型对典型数据机房空调系统进行了模拟研究,通过将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对比研究了新型数据机房空调系统与传统数据机房空调系统的流场分布及制冷性能。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送风温度下,新型数据机房空调系统的机架进口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在满足ASHRAE标准的前提下,新型数据机房空调系统的送风温度可以提高2℃,能够有效降低数据机房的电能利用效率;辐射板对数据机房局部热点的改善效果明显,辐射板的温度设置为31℃较为合理。(本文来源于《暖通空调》期刊2019年10期)
温静[4](2019)在《换热器管板热应力与机械应力耦合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某固定管板换热器在机械载荷和温度载荷共同作用下的应力强度进行分析,并对危险截面做应力评定和强度校核,找出最危险工况。(本文来源于《化工设计》期刊2019年05期)
袁伍,罗小平,王兆涛,王梦圆[5](2019)在《板壳式换热器流固耦合换热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型号为IPS24的波纹板壳式换热器为研究对象,应用CFD软件ANSYS FLUENT16.0进行流体流动及耦合换热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人字形波纹板结构对板壳式换热器传热性能有显着的增强,且能够有效地防止结垢;随着入口流速的增加,总对流传热系数增加,但也会导致压力损失增加,在流速为1.0 m/s时总传热系数达到1 519 W/(m~2·K),冷、热流体进出口压降也分别高达81.2和83.1 kPa。(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闫顺林,张莎[6](2019)在《麻面管耦合换热的多目标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通过优化换热元件达到提高管壳式换热器综合传热效果的目的,提出了一种新式麻面管,并采用叁维数值模拟方法,以油侧努塞尔数Nu、阻力系数f、综合换热性能指标PEC为目标函数,研究了凹坑直径d、凹坑深度h、圆周凹坑个数N与轴向坑距p对麻面管传热与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凹坑对麻面管的传热与阻力均起到正面效果,使麻面管的综合传热性能明显优于光管;在研究范围内,基于响应面法对Nu值、f值与PEC值进行分析,可得单因子轴向坑距与凹坑深度的显着性较高,且显着性最高的交互因子均为轴向坑距与凹坑深度,最低的交互因子均为凹坑直径与圆周凹坑个数;系统最优参数组合为Re=1 144,d=2. 2 mm、h=1. 1 mm、N=12、p=10 mm,对应的Nu=209. 95、f=1. 08、PEC=1. 6。(本文来源于《电力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吉坤,杨月平,李腾,潘伟[7](2019)在《深部开采巷道内流固耦合换热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深部开采巷道内流固耦合换热过程,采用计算流体软件FLUENT对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方法,探讨了通风温度、围岩壁温、隔热层厚度、巷道长度以及通风速度等因素对巷道降温效果的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巷道降温效果的影响大小排序为入风温度>壁温>隔热层厚度>巷道长度>风速。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隔热层厚度和巷道终点温度之间呈负幂指数关系,壁温、风温和巷道温度之间呈现出正线性关系。利用SPSS软件对数值试验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巷道出口温度与上述因素间的定量关系式,为工程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矿业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06期)
刘宏宇[8](2019)在《基于辐射对流耦合高效换热的节能新型数据中心机房空调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的数据时代以及未来的AI时代,数据信息均被认为是最具价值的物质。数据中心作为数据信息存储和处理的重要场所,其建设规模及数量均在快速增长,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在整个社会用电量占比愈加凸显。其中数据中心空调制冷系统的能耗占到数据中心总能耗的40%~50%。此外,现有数据中心空调系统部分存在气流组织不均匀以及热点集聚等问题,成为机组安全运行的潜在威胁。为提高数据中心机房空调系统能效,并改善室内气流组织分布,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对流辐射耦合换热的新型数据机房换热系统,对新型数据机房空调系统的流动和换热过程进行了研究和优化。本文首先建立了数据机房空调系统的数值模型,并用实验数据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新型数据机房空调系统机房的流场分布和热环境特点,并与传统数据机房空调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在解析新型耦合空调系统环境下数据机房室内空气分布特点后,本文从辐射模块表面温度、空调送风温度参数以及导流板设置角度等方面对室内气流组织进行了优化,以进一步改善数据机房的气流组织分布的均匀性和冷却效果;最后,本文还研究了封闭冷通道对增设导流板的新型数据机房空调系统机房气流组织分布和热环境的影响,并对该工况下空调的送风温度进行了优化。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增设辐射模块、导流板和封闭冷通道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数据机房环境的局部热点问题,提高机房制冷效果;辐射模块表面温度在20℃—26℃范围内时,耦合空调系统的制冷效果相差不大,因此本文建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该范围内辐射模块表面温度;导流板角度对耦合空调系统制冷效果具有一定影响,当导流板角度为45°时,机房局部空调热点的改善效果最佳;在保证制冷效果的前提下,增设辐射模块可以使空调的送风温度提高2℃,而同时增设导流板和辐射模块可以使空调的送风温度提高3℃;同时增设导流板、辐射模块并封闭冷通道可以使空调送风温度提高3℃,且与未封闭冷通道的情况相比,室内气流组织分布更加均匀。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提高空调系统的COP值和降低数据中心的PUE值,其研究结果将为绿色数据机房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刘康康[9](2019)在《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相变换热性能管内外耦合数值编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化石能源被大量开采而日渐匮乏,可再生能源利用在城市建设中已占据重要地位。地热资源蕴藏丰富,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土壤源热泵新技术可以高效利用浅层地热资源,实现夏季供冷、冬季供暖,在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该项技术的研究受到高度关注,推动该技术走向成熟。土壤源热泵系统在夏、冬季工况运行时,会向地埋管换热器周围的土壤释放或吸收热量,土壤温度的变化反过来会影响热泵系统的换热能力。在使用地埋管换热器夏季夜间向地下蓄冷或寒冷地区冬季高强度取热时,地埋管换热器周围土壤温度可能会降到冰点以下,此时土壤孔隙中的水分会发生冻结现象,从而对埋管换热性能造成影响。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关系到整个系统的初投资、运行费用等,因此得到与实际情况更相符的埋管换热性能很重要。但由于地埋管中流体与周围土壤耦合换热再加上土壤多孔介质液体相变,其传热机理很复杂,目前针对土壤冻结对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产生影响的研究还很少。针对埋管周围土壤多孔介质凝结条件下的管内外耦合换热,目前商业软件也很难应用自定义函数解决,因此本课题提出自编CFD软件对该相关问题进行仿真研究。本文将土壤源热泵竖直单U型地埋管换热器等效为横截面为方形的双管,采用固相增量法处理土壤相变传热问题,建立了考虑土壤冻结相变的管内紊流流场与周围土壤耦合换热的数学模型,使用Fortran语言编制了竖直埋管换热器周围土壤发生冻结的耦合管内外换热的叁维动态数值计算程序。模拟分析了土壤冻结对地埋管出水温度及土壤温度的影响及多种影响因素对地埋管周围土壤发生冻结时的埋管换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由于土壤孔隙中的液态水发生凝结时会释放相变潜热,延缓土壤温度的降低速度,液态水变为固态后土壤导热系数也会改变,这些都会影响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若忽略土壤冻结的影响会造成埋管系统设计误差。本文在相同条件下,分别采用考虑与未考虑土壤相变传热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两种工况土壤温度及出水温度的变化,进而通过改变几种重要影响因素大小,得到了在土壤发生冻结时埋管换热性能的变化规律及前后两者之间延米换热量的差异。研究表明,在土壤会发生冻结的情况下,未考虑土壤冻结的影响计算出的延米换热量偏小,改变几种影响因素的大小对埋管延米换热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偏差。在地埋管设计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土壤冻结对埋管换热性能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为研究土壤冻结对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影响提供程序编制方法,研究埋管周围土壤冻结对埋管换热及周围土壤温度的影响规律,为地埋管换热器的可靠设计提供理论帮助。(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23)
张衍俊[10](2019)在《微通道耦合射流系统换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集成电路的快速发展,电子元件的发热功率也越来越高。如果产生的热量积聚在电子元件内不能够快速散失,将会导致过高的温度,严重损害电子元件的功能和使用寿命。因此,如何对高热流密度电子元件进行有效的热管理,成为集成电路行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微通道耦合射流冷却技术由于整合了微通道热沉冷却技术和射流冷却技术的优点,被认为是未来解决高热流密度电子元器件散热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水为冷却介质,对微通道耦合射缝射流换热系统(M-SJ)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通道横截面形状分别是梯形(TM-SJ)、矩形(RM-SJ)和圆形(CM-SJ)的叁种微通道耦合射缝射流系统。结果发现,梯形微通道耦合射缝射流系统(TM-SJ)具有最低的底面平均温度和最小的底面温差,并进一步对造成叁种微通道耦合射缝射流系统之间的冷却效果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2)对梯形微通道耦合射缝射流热沉(TM-SJ-HS)中的流动和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未添加射流冲击的梯形微通道热沉(TM-HS)作了比较。研究发现,尽管流体通过TM-SJ-HS的压降略大于TM-HS,但是,TM-SJ-HS的降温和均温效果均优于TM-HS。此外,还拟合出了用于计算梯形微通道耦合射缝射流换热系统(TM-SJ)的平均努塞尔数的经验关系式,能够准确地表达TM-SJ中的对流传热特性。(3)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射缝对TM-SJ流动和传热性能的影响。探究了射缝位置的影响,分析了TM-SJ的底面平均温度和底面温差随射缝位置的变化规律,找到了能够使TM-SJ具有最佳冷却效果的射缝位置。对TM-SJ中射缝长度进行了研究,分析了TM-SJ的底面平均温度和底面温差受到射缝长度的影响规律。(4)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梯形微通道的几何参数(通道的高度,通道的底面宽度和通道侧面与上底面的夹角)对TM-SJ中流动和传热性能的影响。并对叁个几何参数对TM-SJ的底面平均温度和底面温差影响程度的大小进行了比较。(5)对梯形微通道耦合射缝射流热沉(TM-SJ-HS)应用于聚光光伏电池热管理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射缝板上不同的流体分配方式对TM-SJ-HS冷却效果的影响,并对不同TM-SJ-HS冷却下的聚光光伏电池的发电效果进行了比较。(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9)
耦合换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以某型汽车空调用冷凝器为研究工件,对其在连续式氮气钎焊炉内的钎焊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对工件在钎焊炉内的传热形式进行了详细分析,考虑工件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工件与钎焊炉炉壁的实时换热,建立了全尺寸钎焊炉模型及工件模型,采用热-固耦合的方法进行过程模拟。对工件进行实际布点测温,采集工件在整个钎焊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曲线,其最高温出现在工件中心位置,将中间位置测点的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最大偏差约10%,保温段内偏差3%。以此为基准确定了仿真结果判断误差范围,得到了完整的钎焊仿真模型及评价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耦合换热论文参考文献
[1].战乃岩,丁鹭,柴宇惟,徐玥.源汇耦合的电子设备内自然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9
[2].李扬扬,陆新林,逄旭.基于热-固耦合的铝换热器钎焊过程数值模拟研究[C].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4).2019
[3].刘宏宇,程远达,杜震宇,李国柱.基于对流辐射耦合换热的新型数据机房空调系统[J].暖通空调.2019
[4].温静.换热器管板热应力与机械应力耦合场分析[J].化工设计.2019
[5].袁伍,罗小平,王兆涛,王梦圆.板壳式换热器流固耦合换热的数值模拟[J].热能动力工程.2019
[6].闫顺林,张莎.麻面管耦合换热的多目标优化研究[J].电力科学与工程.2019
[7].吉坤,杨月平,李腾,潘伟.深部开采巷道内流固耦合换热的数值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9
[8].刘宏宇.基于辐射对流耦合高效换热的节能新型数据中心机房空调系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9].刘康康.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相变换热性能管内外耦合数值编程研究[D].长安大学.2019
[10].张衍俊.微通道耦合射流系统换热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