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潼关方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潼关,方言,声韵,字汇,系统,体貌,副词。
潼关方言论文文献综述
姚亦登[1](2018)在《潼关方言的趋向动词》一文中研究指出潼关方言除了"过1"和"过2"以外,还有一个变作阴平调的"过3"。潼关方言给字句里"来、去"可处在"给"的前边。潼关方言一般不说"去北京、去食堂、去上班、去工作",但是可以说"走亲戚、走舅家"。在单纯趋向动词出现的句子里,介词"在"一般必须出现。潼关方言"走"字变作阴平调时,表示说话人告诉听话人与自己共同趋向行为的祈使。(本文来源于《咸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姚亦登,李明敏[2](2016)在《潼关方言的体貌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潼关方言的体貌有经历体、完成体、起始体、实现体、进行体、持续体,还有动量减小貌。它们共同构成了潼关方言的体貌系统。(本文来源于《咸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屈杰[3](2016)在《潼关方言“乃咧”的分析及其与“很”“太”的类型学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地域划分,陕西省方言主要分为叁大部分,即陕北方言、关中方言及陕南方言。渭南方言作为关中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潼关作为渭南最东边的县城,又是连接陕西、山西、河南叁省的重要枢纽,潼关方言与渭南方言既有很多共性;也有不同于渭南其他地区方言的特征。“乃咧”是潼关方言中极具特色的表达方式。作程度副词时,它既有程度副词的共性,即在句中作状语或补语,表示动作或性状的程度,又有其独特的语法特征和表现力。它不仅是潼关方言中使用频率最高,表达程度最强的程度副词,与此同时也可以作为语气词,更可以独立成句表示突然意识到某事的发生及遗憾、悔恨的情感。本文在类型学理论基础上,运用问卷、内省、观察的方法,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对“乃咧”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总结其作副词与语气词时的结构、句型及表达特征。通过观察研究,“乃咧”作程度副词时可用于以下叁种句式:名词/代词+形容词+乃咧,名词+动词+副词+乃咧,把+人称代词+动词+乃咧。作者将其与“太”、“很”等渭南方言特色程度副词对比,发现并总结它们之间的异同,同时分析“乃咧”作语气词及独立成句表达的语法功能,语义特色及语体特征。作为潼关方言特色的表达,“乃咧”的使用者趋于老龄化,而且越来越少,并呈现出渭南化、西安化的特点:“很”、“太”正在悄无声息地替换“乃咧”,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当地人表示程度的交谈中。本文虽然局限于对“乃咧”的观察与分析,但是作者希望能够借此使更多学者关注方言特色表达,详实记录地方特色方言。(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姚亦登[4](2015)在《潼关方言的文白异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古全浊声母仄声字的白读,潼关城关镇读作送气音的字占13.9%,而代字营镇占42.3%。见系开口二等字在潼关方言的文白异读主要特点大致是,文读?、?声母,白读x、n声母。潼关方言"支微入鱼"现象所表现出的白读特点是基本上读作y韵母。(本文来源于《咸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孙立新[5](2014)在《潼关方言的“了”字》一文中研究指出潼关方言"了1[.li■]"是动词"了"字声调虚化的结果,"了2"有[.lia]和[.liε]两种语音形式。潼关方言常见的"V了1N了2"式可以分为动宾式和动补式两种;潼关方言可以如普通话那样说"吃了1饭了2|嫁了1人了2",也可以如西安方言那样以把字句的形式来表达;潼关方言"V了1N了2"等形式具有宽泛性,其谓词限于动宾式结构、动补式结构或形容词。潼关方言的"了"字还可以表示假设等;潼关方言"了2"的语音形式([.liε]或[.lia])常常可以处于"了1"的语法地位,而处置式把字句里的"了1"不能是"了2"的语音形式。(本文来源于《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21期)
姚亦登[6](2014)在《潼关方言同音字汇》一文中研究指出潼关县位于关中东部黄河南岸,其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关中片。本文客观细致地描写了潼关城关镇的语音系统,主要有:(1)潼关方言的声韵调,(2)潼关方言同音字汇。(本文来源于《咸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姚亦登[7](2013)在《潼关县太要镇万仓村方言同音字汇》一文中研究指出潼关县位于关中东部黄河南岸,其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关中片。本文客观细致地描写了潼关县太要镇万仓村方言的语音系统,主要有:1.太要镇万仓村方言的声韵调;2.太要镇万仓村方言同音字汇。(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3年08期)
姚亦登[8](2013)在《潼关县高桥乡吊桥村方言同音字汇》一文中研究指出潼关县位于关中东部黄河南岸,其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关中片。本文客观细致地描写了潼关方言高桥乡吊桥村的语音系统,主要有:(1)高桥乡吊桥村方言的声韵调,(2)高桥乡吊桥村方言同音字汇。(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3年15期)
李斐[9](2003)在《陕西潼关方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潼关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最东端,面积444.96平方公里,人口12.25万。潼关东临河南省灵宝县,西连华阴县,南接洛南县,西北与大荔县毗邻,北面与山西省芮城县隔黄河相望,素有“虎据雄关,叁省通衢”之称。 潼关方言属于北方官话下属中原官话区的陕西关中方言片。 潼关方言的语音系统:潼关方言有27个声母(包括零声母在内),46个韵母,4个单字调。连读变调共有2类。潼关方言的46个韵母共有10个儿化韵母,他们通常具有“指小表爱”的语法功能。轻声主要出现在词尾、助词、语气词和重迭词上。在对潼关方音系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韵母为顺序列出了潼关方言的同音字表,同时又将潼关音系与普通话语音系统及中古音系统作了比较,分析了潼关方言语音系统的共时分布差异和历时演变规律。 潼关方言的词汇系统:本文以分类词表的形式记录了潼关方言的近1500条词汇,这些词汇按照意义和用法的不同分为20类,它们分别是天文地理、时令时间、农事农具、庄稼植物、虫鱼鸟兽、房屋器具、人品称谓、身体五官、病理医疗、衣服穿戴、饮食起居、红白大事、迷信诉讼、商业手艺、文化娱乐、动作心理、方向位置、人称指代、形容性状、各类虚词。 潼关方言的语法系统:潼关方言语法系统和北方官话基本一致,但仍有自己的特点。本文记录了潼关方言语法的7个特点,即子尾、方位名词后缀“(□[(?)an(?)])”、重迭、代词、语气词“些([(?)iε(?)])”、量词“个”、处置式等。潼关方言中子尾运用较为广泛,除了和普通话相同的以外,还有一些独特的子尾词。潼关方言方位名词多带后缀“[(?)an(?)])”,意义相当于普通话的方位名词后缀“头”、“边”等。重迭包括名词、形容词、动词、拟声词的重迭等类型。潼关方言的代词系统较为特殊,人称代词用声调变化来区分单复数,指示代词有特殊的表达方式。潼关方言的语气词“些([(?)iε(?)])”可以表示“命令、鼓励、劝阻”等语气。潼关方言的量词贫乏,量词“个”的用法很广泛,普通话的17种量词在潼关话中都可以用“个”代替。就句法而言,潼关方言的处置式有叁个特点:“把”字的宾语可以是无定的,“把”字短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可以加否定副词“嫑(不要)”,谓语可以是单个动词。最后,本文列出了语法例句和标音举例。 漳关方言在关中方言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第一次对潼关方言做了实地调查和记录。并运用描写语言学、对比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撞关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作了客观的分析,通过与普通话的对比,总结出谨关方言的特点,同时,以《切韵》、《广韵》为代表的中古语音系统为参照点,归纳分析了演关方言音系的古今演变规律。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生动的语言事实,撞关方言与普通话的共时差异和以中古音为参照的历时音系演变规律为汉语史的建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材料。本文的研究对于撞关地厂椎广普通话、加快陕西方言研究以及更加深入地进行演关地区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研究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3-05-01)
潼关方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潼关方言的体貌有经历体、完成体、起始体、实现体、进行体、持续体,还有动量减小貌。它们共同构成了潼关方言的体貌系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潼关方言论文参考文献
[1].姚亦登.潼关方言的趋向动词[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
[2].姚亦登,李明敏.潼关方言的体貌系统[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
[3].屈杰.潼关方言“乃咧”的分析及其与“很”“太”的类型学对比[D].陕西师范大学.2016
[4].姚亦登.潼关方言的文白异读[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
[5].孙立新.潼关方言的“了”字[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
[6].姚亦登.潼关方言同音字汇[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
[7].姚亦登.潼关县太要镇万仓村方言同音字汇[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
[8].姚亦登.潼关县高桥乡吊桥村方言同音字汇[J].语文学刊.2013
[9].李斐.陕西潼关方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