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论文_陈艳鸿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大豆,斑点,细菌性,病菌,基因,斑疹,致病性。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论文文献综述

陈艳鸿[1](2015)在《应用Padlock探针和LAMP技术检测大豆细菌性斑疹病菌和斑点病菌》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细菌性斑疹和大豆细菌性斑点病是两种重要的大豆种传细菌病害,地毯草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glycines)和丁香假单胞大豆致病变种(Pseudomomas syringae pv.glycnea)分别是这两种细菌性病害的致病菌,是造成大豆减产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这两种病害在国内发病区域和发病面积有逐年扩展之势。由于这两种病害均为种传病害,因此,使用无菌种子是防止病害发生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本研究利用锁式探针技术(Padlock Probe)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分别对大豆细菌性斑疹病菌和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建立了快速、灵敏、可靠的检测体系,获得了以下研究成果:首先,本研究分别建立了基于Padlock探针结合正向斑点杂交技术的大豆细菌性斑疹病菌和斑点病菌检测体系。经过大量看家基因序列的比对筛选,最终分别在大豆细菌性斑疹病菌的recF基因和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的rpoN基因设计了 Padlock探针PLP-Xag和PLP-Psg。实验结果表明,探针PLP-Xag和PLP-Psg能够特异性识别这两种病菌,且检测灵敏度均为100 fg/μL,均高于常规PCR检测方法,从人工模拟带菌的大豆种子中检测出0.1%的种子带菌量。利用该检测体系对市售大豆种子进行实际检测,从45份大豆种子中检出4份带有大豆细菌性斑疹病菌,2份带有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因此,本研究建立的基于Padlock探针技术的检测体系适用于大豆种子的健康检测。其次,本研究分别建立了基于LAMP技术的大豆细菌性斑疹病菌和斑点病菌检测体系。经过文献参考以及大量看家基因序列的比对筛选,最终分别在大豆细菌性斑疹病菌的glyR基因和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的rpoN基因设计了引物LAMP-Xag和LAMP-Psg,引物均在65℃条件下温育60min,并应用核酸荧光染料SYBRGreenI实现LAMP的可视化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引物LAMP-Xag和LAMP-Psg能够特异性识别这两种病菌,对两种病菌的检测灵敏度分别达到10fg/μL和1pg/μL,均高于常规PCR检测方法,从人工模拟带菌的大豆种子中检测出0.1%的种子带菌量。利用该检测体系对市售大豆种子进行实际检测,从45份大豆种子中检出4份带有大豆细菌性斑疹病菌,2份带有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因此,本研究建立的基于LAMP技术的检测体系适用于大豆种子的健康检测。综上所述,Padlock探针结合正向斑点杂交技术的检测方法和基于LAMP技术的检测体系均能够满足对大豆细菌性斑疹病菌和斑点病菌的检测要求,为研究大豆其他致病菌的检测系统提供了新的研究数据。(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许媛[2](2015)在《大豆细菌性斑疹病的病原鉴定及细菌性斑点病菌sRNAs的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细菌性斑疹病是由地毯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近年来,此病害在江苏部分大豆种植区发生较严重。感染植株的大部分叶片上均有带有黄色晕圈的褐色小斑点,发病严重的叶片上病斑汇合连片,叶片变褐枯死,对大豆产量造成了显着的影响。本研究从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的大豆试验田采集病叶,分离得到了 A224、B523、C12、C5等4株菌株,并对病原物进行了分离鉴定,从中筛选出B523和C5 2株致病性较强的菌株,用于下一步本地区大豆新育成品种系及亲本对该病害的抗病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病原物分离和回接大豆,确定了 4株细菌是引起该病害的病原物,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测定。通过对其进行16S rDNA序列以及系统发育分析,能够将该病原菌鉴定到黄单胞属,进一步的gyrB聚类分析表明,这4株菌株与地毯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glycines)同源性最高。综合鉴定分析结果,我们把该分离菌归属到地毯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中。本研究筛选出的2株致病性较强的菌株为下一步大豆新种质抗性评价的实验提供了良好的菌株来源,以期筛选出抗大豆细菌性病害的优良种质,为有效防治病害提供参考。大豆细菌性斑点病是一种由丁香假单胞大豆致病变种引起的大豆生产上常见的细菌性病害。sRNA(small RNA),也被称为非编码小 RNA(small non-coding RNA),一般指片段长度在50-500 nt之间,不编码蛋白质,能够独立行使一定功能,但又不同于转运RNA(tRNA)和核糖体RNA(rRNA)的RNA分子。本实验室前期从东北地区分离鉴定了包括A1菌株在内的7株大豆细菌性斑点病(Pseudomonas syringae pv.glycinea)菌株,同时对此病原菌的Ⅲ型效应分子和hrpZ基因进行了相关研究。目前,国内外对于大豆细菌性斑点病sRNAs的研究还未见其报道。因此,最初,我们根据在假单胞菌属中已报道的sRNAs和已在NCBI上登陆的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DC3000、丁香假单胞菌菜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phaseolicola)1448A 和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pv.syringae)B728a等的全基因组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了 6条sRNAs分子。并对其进行了 RT-PCR鉴定,结果显示只有rsmX2、rsmX5和rsmZ等3条sRNA分子在总RNA中存在转录本,符合sRNAs的鉴定特征。随后对这3条sRNAs分子进行了相应的二级结构预测和靶标基因预测,结果显示这3条sRNAs分子具有极其稳定的茎环结构,预测靶标基因也涉及多种功能类型的基因。最近,A1菌株全基因组测序草图刚刚完成,我们又分析获得了另外20条候选sRNAs分子,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保守性分析。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Pseudomonassyringae pv.glycinea中sRNAs的种类和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张佳环,李娟,高洁[3](2011)在《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hrpZ_(Psg12)基因增强病原菌对大豆的致病性并引起烟草过敏性反应(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hrpZPsg12基因对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致病性的影响。[方法]采用PCR方法从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中克隆hrpZPsg12基因,利用具有自杀特性的敲除质粒pKNOCK-Cm和具有功能互补作用的粘粒pUFR034,构建了hrpZPsg12基因的突变载体pKNOCK477-7和互补载体pU-FR1026-68,并筛选出hrpZPsg12基因的突变体477-1及其功能互补子1026-5。进一步将野生型Psg12、突变体477-1和互补子1026-5等3个菌株同时接种大豆叶片和烟草叶片,进行致病性测定和过敏性反应分析。[结果]所有被接种的大豆和烟草叶片都产生了反应斑。但是,反应斑的大小有差异,Psg12菌株接种的病斑较大,477-1的较小,互补子1026-5的接近野生型菌株Psg12。病斑中细菌繁殖量分析表明,野生型菌株Psg12繁殖量最高,突变体477-1的最低,互补子1026-5的接近野生型菌株Psg12的繁殖量。[结论]hrpZPsg12基因能够增强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对大豆的致病性,并且能够在烟草上产生过敏性反应。(本文来源于《Plant Diseases and Pests》期刊2011年03期)

李娟[4](2011)在《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hrpZ_(Psgl2)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功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细菌性斑点病是危害大豆的重要病害之一,它的病原菌是革兰氏阴性细菌丁香假单胞大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glycinea)。在革兰氏阴性细菌中,存在一类决定病原菌的致病性,以及在抗性或非寄主植物上引起过敏性反应的基因,即hrp基因。在此类基因中,有一部分编码harpin蛋白。为了明确革兰氏阴性细菌丁香假单胞编码harpin蛋白的功能,本论文对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的hrpZ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我们采用定点插入突变的方法,构建突变体菌株。从野生型菌株Psg12中克隆hrpZPsg12基因部分序列477bp,并与自杀载体连接后电转化入野生型菌株Psgl2中,发生同源重组后经氯霉素抗性筛选,得到突变菌株477-1。其主要目的是将hrpZPsg12基因破坏,改变hrpZpsgl2基因正常功能。从野生型菌株Psgl2中克隆hrpZPsg12基因全序列1026bp,并与互补载体连接后电转化入突变菌株477-1中,经过卡那霉素抗性筛选得到互补菌株1026-5。将野生型菌株、突变菌株和互补菌株共同接种大豆观察病原菌对大豆的致病性变化。结果表明,Psg12菌株接种的病斑较大,突变子的较小,互补子的接近野生型菌株Psg12;病斑中细菌繁殖量分析表明,野生型菌株Psg12繁殖量最高,突变体477-1的最低,互补子1026-5的接近野生型菌株Psg12的繁殖量。这说明hrpZPsg12基因能够增强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对大豆的致病性。将突变子、互补子和野生型菌株接种烟草后,结果表明,叁种菌株在烟草上产生的过敏性反应斑大小有明显差异,突变体产生的反应斑显着地小于野生型菌株产生的,互补菌株产生的反应斑接近野生菌株的。为了在分子水平上确定hrpZPrg12基因编码的蛋白HrpZPsg12是否激发植物产生防卫发应,我们首先通过IPTG诱导后提取HrpZPsg12。在对烟草进行外源处理5天后提取RNA,经反转录后得到cDNA,以其为模板进行real-time PCR检测分析HCD标志基因hsr203和hinl。结果显示,HrpZPsg12能诱导烟草防卫基因hsr203和hinl的表达,即能够激发烟草发生防卫反应。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结论hrpZPsg12基因能够增强病原菌对大豆的致病性,在烟草上产生过敏性反应。hrpZPsg12基因编码的蛋白HrpZPsg12可以激发烟草植株产生防卫反应。如今,农药残留等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利用生物技术开发生物农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本试验获得的hrpZPsg12基因突变体可以作为生防菌株开发利用。作为一类广谱的蛋白激发子,蛋白hrpZPsg12可以试制生物农药,喷施植物,增强植物的抗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张佳环,李娟,高洁[5](2011)在《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hrpZ_(Psg12)基因增强病原菌对大豆的致病性并引起烟草过敏性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hrpZPsg12基因对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致病性的影响。[方法]采用PCR方法从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中克隆hrpZPsg12基因,利用具有自杀特性的敲除质粒pKNOCK-Cm和具有功能互补作用的粘粒pUFR034,构建了hrpZPsg12基因的突变载体pKNOCK477-7和互补载体pUFR1026-68,并筛选出hrpZPsg12基因的突变体477-1及其功能互补子1026-5。进一步将野生型Psg12、突变体477-1和互补子反应斑。但是,反应斑的大小有差异,Psg12菌株接种的病斑较大,477-1的较小,互补子1026-5的接近野生型菌株Psg12。病斑中细菌繁殖量分析表明,野生型菌株Psg12繁殖量最高,突变体477-1的最低,互补子1026-5的接近野生型菌株Psg12的繁殖量。[结论]hrpZ-Psg12基因能够增强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对大豆的致病性,并且能够在烟草上产生过敏性反应。(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15期)

姜兆远,邹晓威,高洁,白庆荣,张佳环[6](2009)在《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harpin编码基因的克隆与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方法、目的】利用PCR方法从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pv.glycinea)Psg12菌株中克隆到1026 bp的hrp基因。将其定向插入到表达载体pGEX-4T-1上,并转化宿主菌BL21,IPTG诱导表达后,SDS-PAGE显示其表达产物为分子量为61 kDa的融合蛋白质。【结果】该蛋白质在性质与功能上类似于已发现的harpins,即富含甘氨酸、不含半胱氨酸,热稳定以及对蛋白酶K敏感,能够在烟草上引起典型的过敏性反应,过敏性反应还可被真核生物代谢抑制剂抑制。序列比较发现该基因与日本的Psg r0菌的hrpZ相似性为79%,与GenBank已公布的其它hrpZ的相似性为79%~99%,与其他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不存在相似性。【结论】本实验从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P.syringaepv.glycinea)Psg12菌株中克隆到新的hrpZ基因,并成功表达,这是国内首次从P.syringaepv.glycinea菌株中克隆到hrpZ基因。(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09年10期)

张淑珍,徐鹏飞,雷虹,兰雨峰,韩英鹏[7](2006)在《黑龙江省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抗性资源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在国际通用鉴别品种上的反应,采用室内幼苗接种鉴定的方法,将黑龙江省38个供试的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菌株划分为1号、4号、3号和7号,其中4号小种为优势小种,占供试菌株的86.67%。本试验采用针刺接种方法用4号优势生理小种接种鉴定108个栽培大豆品种和育成品系,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叁省育成的品种或品系存在着抗源,供试108个品种中抗病资源比例为13.89%,中抗比例为22.2%,根据抗性资源筛选结果,可合理地用于大豆生产和抗病育种。(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06年02期)

吴俊江[8](2006)在《大豆接种细菌性斑点病菌后叶片中SOD、P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6个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接种细菌性斑点病菌后12、24、36、48和60 h分别测定叶片中SOD、POD活性以及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抗感品种接种细菌性斑点病菌后叶片中SOD和POD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较对照增加,总体而言抗病品种叶片中SOD活性总体增加幅度高于感病品种。而感病品种叶片中可溶性糖的含量较对照均有一定幅度的增加,抗病品种相反。(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06年02期)

张佳环,高洁,袁美丽,李玉[9](2003)在《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生理小种分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中国的一套鉴别寄主体系对来源于全国各地的42个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菌株进行了测定。吉林省共存在13个小种:C2、C3、C4、C5、C6、C7、C8、C9、C10、C11、C12、C13和C14;辽宁省存在5个小种:C1、C4、C9、C13和C14;黑龙江省存在8个小种:C1、C3、C7、C8、C11、C12、C13和C14;湖北省存在1个小种C10。属于小种C10、C11、C12、C13和C14的菌株数分别占分离菌株数的9 5%;属于小种C1、C2、C5和C6的菌株数分别占分离菌株数的7 1%;属于小种C3、C4、C7、C8和C9的菌株数分别占分离菌株数的4 8%。(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张佳环[10](2002)在《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生理小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我国大豆的主产区,主要是东北的吉林省、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对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进行了广泛的田间调查,在大量的标本采集后,进行了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的病原细菌分离、纯化,用吉林20号大豆品种对所采集的菌株进行了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其方法是:用培养钵培育大豆的幼苗,在单叶上,采用高压喷雾方法(147kPa=1.5kg/cm~2)于叶背喷雾接种,出现水浸状斑即可,接种后套上塑料袋保湿培养24小时。之后置于培养箱或温室中,在20~25℃下培养10~14天。按照如下标准记载结果。感病反应(S):接种3天后产生坏死斑点,并有水浸状晕圈;抗病反应(R):接种3天后产生坏死枯斑,无水浸状晕圈;或无反应。之后,又进行了植物病原细菌的染色反应、形态特征、培养性状以及生理生化特征的测定。根据所有的测定结果,确证得到了42个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菌株。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及反复的田间观察,主要从东北叁省的各个院校及科研院所,收集了可供试验的62个大豆品种。用所得到的42个菌株对这62个大豆品种进行抗感反应测定,其方法同上文所迷的对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方法一致。 在进行了反复的3~5次的抗感反应测定后,按照如下原则确定鉴定品种:1.抗感反应表现稳定性,即:同一菌株对同品种,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几次重复接种的抗感反应表现一致;2.抗病类型和感病类型有代表性,即:在所选定的鉴别品种中,即有抗病性的品种,也有感病性的品种;3.品种来源地有代表性,即:大豆品种来自大豆主产区的各地。按照此原则,确定了大豆品种十胜长叶、长农4号、丹豆4号、早丰3号、吉林28号和晋特1号作为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别寄主,构成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体系。 用所采集到的42个菌株再对上述6个鉴别寄主进行反复接种3~5次,根据测定结果,将采集到的42个菌株划分为14个生理小种,即C_1、C_2、C_3、C_4、C_5、C_6、C_7、C_8、C_9、C_(10)、C_(11)、C_(12)、C_(13)和C_(14)。根据菌株的来源地,确定了这14个生理小种在我国的大豆主产区(主要是吉林省、辽宁省和黑龙江省)的存在与分布情况。 吉林省存在。J龟种C;龟C。龟C.龟C。龟C;屯C,电C:、C;、C;。电C;;龟C;。、C;玉和C。·,共13个, 只小种C;不存在;辽宁省存在小种C;龟C。龟C,咆Cl。和C;,共5个;黑龙江省存在小种C;龟 C。、C;、C:、C;;、C;;、C;。和C;。,共8个.另外,来源于湖北省的1个菌株PSG547,属于小 种C;。这个菌株是在武汉地区采集到的,可以认为湖北省的武汉地区存在PSG的小种C;。。 根据采集菌株的来源地,可将生理小种的分布情况进一步确定到所在省份的地市区. 在吉林省,长春地区存在小种C。、C。、C。、C;、C,屯C;.、C;;和C;;,共8个小种;吉林 地区存在一种G、c:、八;、o;、凸l和o,共6个小种;四平地区存在小种G龟o、乙、o. 和C;。,共5个小种. 在辽宁省,铁岭地区存在小种C;、C.、C;和C1l,共一个小种;沈阳地区存在小种C;; 和C;;,共2个小种. 在黑龙江省,绥化地区存在小种C;、C。、C;;和C;,共4个小种;哈尔滨地区存在小 种C;、C:、C;;和;;,共4个,J、种. 这燃别寄主与所确定的14个生理小种间的交叉互作反应明显,继别品种的反 应在重复试验中表现稳定,能反应出生理小种的特性,鉴别能力较强.反过来,也可利 用这些生理小种的代表菌株来区分品种的抗感反应类群。这对渊品种的抗病基因,筛 选和鉴别生理小种都是有意义的. 本躯别寄主主要来自于我国大豆的品种(品系)资源(十胜长叶来自于日本). 同国外的一舱别寄主断比较,结果显示,本套鉴别寄主有鉴别力,能将我国大豆主 产区的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生理小种划腑更为清晰,更为切合实际.固此,用本舱 别寄主来确定我国的生理小种的存在与分布,更有实用性与针对性。 本研究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体系.并首次按此 体系确定了我国大豆主产区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生理*、种的存在与分布倩况.此项研究 成果可应用于我国大豆品种对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的投病性鉴定,以及大豆细菌性斑点 病菌生理分化的研究,并为抗病育种工作打下可靠的驯.(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02-06-01)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豆细菌性斑疹病是由地毯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近年来,此病害在江苏部分大豆种植区发生较严重。感染植株的大部分叶片上均有带有黄色晕圈的褐色小斑点,发病严重的叶片上病斑汇合连片,叶片变褐枯死,对大豆产量造成了显着的影响。本研究从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的大豆试验田采集病叶,分离得到了 A224、B523、C12、C5等4株菌株,并对病原物进行了分离鉴定,从中筛选出B523和C5 2株致病性较强的菌株,用于下一步本地区大豆新育成品种系及亲本对该病害的抗病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病原物分离和回接大豆,确定了 4株细菌是引起该病害的病原物,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测定。通过对其进行16S rDNA序列以及系统发育分析,能够将该病原菌鉴定到黄单胞属,进一步的gyrB聚类分析表明,这4株菌株与地毯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glycines)同源性最高。综合鉴定分析结果,我们把该分离菌归属到地毯黄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中。本研究筛选出的2株致病性较强的菌株为下一步大豆新种质抗性评价的实验提供了良好的菌株来源,以期筛选出抗大豆细菌性病害的优良种质,为有效防治病害提供参考。大豆细菌性斑点病是一种由丁香假单胞大豆致病变种引起的大豆生产上常见的细菌性病害。sRNA(small RNA),也被称为非编码小 RNA(small non-coding RNA),一般指片段长度在50-500 nt之间,不编码蛋白质,能够独立行使一定功能,但又不同于转运RNA(tRNA)和核糖体RNA(rRNA)的RNA分子。本实验室前期从东北地区分离鉴定了包括A1菌株在内的7株大豆细菌性斑点病(Pseudomonas syringae pv.glycinea)菌株,同时对此病原菌的Ⅲ型效应分子和hrpZ基因进行了相关研究。目前,国内外对于大豆细菌性斑点病sRNAs的研究还未见其报道。因此,最初,我们根据在假单胞菌属中已报道的sRNAs和已在NCBI上登陆的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DC3000、丁香假单胞菌菜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phaseolicola)1448A 和丁香假单胞菌丁香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pv.syringae)B728a等的全基因组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了 6条sRNAs分子。并对其进行了 RT-PCR鉴定,结果显示只有rsmX2、rsmX5和rsmZ等3条sRNA分子在总RNA中存在转录本,符合sRNAs的鉴定特征。随后对这3条sRNAs分子进行了相应的二级结构预测和靶标基因预测,结果显示这3条sRNAs分子具有极其稳定的茎环结构,预测靶标基因也涉及多种功能类型的基因。最近,A1菌株全基因组测序草图刚刚完成,我们又分析获得了另外20条候选sRNAs分子,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保守性分析。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Pseudomonassyringae pv.glycinea中sRNAs的种类和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论文参考文献

[1].陈艳鸿.应用Padlock探针和LAMP技术检测大豆细菌性斑疹病菌和斑点病菌[D].南京农业大学.2015

[2].许媛.大豆细菌性斑疹病的病原鉴定及细菌性斑点病菌sRNAs的预测[D].南京农业大学.2015

[3].张佳环,李娟,高洁.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hrpZ_(Psg12)基因增强病原菌对大豆的致病性并引起烟草过敏性反应(英文)[J].PlantDiseasesandPests.2011

[4].李娟.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hrpZ_(Psgl2)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功能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

[5].张佳环,李娟,高洁.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hrpZ_(Psg12)基因增强病原菌对大豆的致病性并引起烟草过敏性反应[J].安徽农业科学.2011

[6].姜兆远,邹晓威,高洁,白庆荣,张佳环.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harpin编码基因的克隆与表达[J].微生物学报.2009

[7].张淑珍,徐鹏飞,雷虹,兰雨峰,韩英鹏.黑龙江省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抗性资源筛选[J].大豆科学.2006

[8].吴俊江.大豆接种细菌性斑点病菌后叶片中SOD、P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

[9].张佳环,高洁,袁美丽,李玉.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生理小种分布的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3

[10].张佳环.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生理小种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2

论文知识图

诱导烟草生长harpinZPsg12诱导烟草过敏性反应菌株NJ13与相关菌株的系统发育树诱导烟草的过敏反应Fig.5...不同碳源对菌株发酵滤液的抑菌及菌量影...大豆品种(系)抗感细菌斑点病比率

标签:;  ;  ;  ;  ;  ;  ;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论文_陈艳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