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颈雉论文_张晶晶,邓歆玥,徐烨,陶翊雯,王静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环颈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种群,中国,脂肪,雉鸡,模型,形态学,脂蛋白。

环颈雉论文文献综述

张晶晶,邓歆玥,徐烨,陶翊雯,王静文[1](2019)在《环颈雉卵清蛋白酶抑制剂的分离及其活性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寻环颈雉卵清的蛋白酶抑制成分,本研究通过两步层析分离和发色底物检测等技术,从环颈雉卵清蛋白分离得到了一个具有胰蛋白酶抑制活性的蛋白,其表观分子量约为40 kDa.该蛋白酶抑制剂对胰蛋白酶的最低抑制浓度为60.0 nmol/L,其抑制常数为0.16 nmol/L.分析结果表明,该蛋白酶抑制剂对胰蛋白酶在30~80℃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pH 2~10条件下具有良好的酸碱稳定性.该结果可为鸟类卵中蛋白酶抑制剂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并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杨宇婷,韩娜,马振兴,周长发[2](2018)在《环颈雉种群增长模型考证及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种群增长模型是种群生态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对于非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模型例证很少,且多有错误。如个别文献提供的美国保护岛上1937~1942年间环颈雉种群增长实例及其图示,就与模型适用前提不符。通过对环颈雉原始数据的计算和拟合,联系该种鸟类的实际繁殖情况(连续生殖、世代重迭、密度制约),认为本例中环颈雉种群的初始增长用非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模型拟合更佳。考虑到非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模型的前提条件(世代不重迭、非密度制约),用生殖后就死亡的小型生物(如一年生植物、蜉蝣等)进行理论性说明似乎更严密。(本文来源于《中学生物学》期刊2018年05期)

王冠群[3](2018)在《家燕、鸵鸟、环颈雉等7种鸟小肠绒毛形态发育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肠是脊椎动物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哺乳类和鸟类进化出具有绒毛结构的复杂肠道,以提高吸收效率,满足维持高体温及高代谢率的要求。一般研究认为鸟类和哺乳动物小肠绒毛形态相似均为指状,经本课题组的近几年的研究发现鸟类小肠绒毛的形态和结构可能不同于哺乳动物。为了探索鸟类小肠绒毛的形态结构及发育演变过程,本文通过实体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对家燕(Hirundo rustica)、环颈雉(Phasian colchicus)、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 himantopus)、非洲鸵鸟(Struthio camelus)、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鹅(Anser cygnoides domestica)、鸽(Columba livia domestica)7 种鸟类发育过程中的小肠黏膜表面的形态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发育过程中7种鸟类的小肠绒毛至少在某个个体发育阶段呈现W字形排列的绒毛板状态,且在整个个体发育时期小肠绒毛形态发生了分段式的变化,其中鸡、环颈雉、鹅、家燕四种鸟类在发育过程中小肠黏膜表面形态经历了由山脊状→连续W板状→指状→W板状的形态变化过程;鸽在发育过程中小肠黏膜表面形态经历了由山脊状→连续W板状→指状→不连续W短板状→指状的变化过程;黑翅长脚鹬在发育过程中十二指肠黏膜表面形态经历了由山脊状→连续W板状→不连续W板状的变化过程,空肠则经历了由山脊状→连续W板状→不连续W板状→连续W板状的变化过程;非洲鸵鸟在发育过程中小肠黏膜表面形态经历了由山脊状→连续W板状→不连续S形网板状的变化过程。本文通过研究和比较7种鸟类发育过程中小肠内表面形态变化的共性与差异,对这种不同于哺乳动物的W形绒毛板的形态及功能进行分析,探究鸟类如何利用比哺乳类更短小的肠道,获得更高效的营养吸收率。并探讨食性、飞行能力等因素对7种鸟类发育过程中的小肠绒毛形态变化和成体肠绒毛形态的差异造成的影响。结合古生物学等方面的资料,分析这种分段式变化的规律和功能意义,提出鸟类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小肠黏膜表面有规律的变化可能是对系统发育的有序重演,而且是能够反映出食性演化的重演,为鸟类小肠黏膜形态功能及食性演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8-04-01)

朱立夫[4](2017)在《复合中草药添加剂对环颈雉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雉鸡属于鸟纲鸡形目雉科雉属,又称环颈雉,别称山鸡、野鸡。雉鸡共有30多个亚种,分布在我国有19个亚种,其中东北亚种肉味鲜美,颜色最鲜艳,同时有抑喘补气,止痰化盂,清肺止咳的功效,因而被广泛饲养繁殖。中草药对人和动物的各项身体机能具有调节作用,能够增强免疫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力~([1])。笔者以黄芩、肉桂、地榆等10余种中草药~([2])通过提纯制得混合中草药添加剂,添加在雉鸡日粮中,研究其对生产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7年14期)

陈旭[5](2017)在《环颈雉:与人为伴却拒绝驯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古至今,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亦名雉鸡)就在村庄周围生活,可是人们却一直没能把它们像原鸡一样驯化。环颈雉桀骜不逊,不愿在人们的庭院里讨食,所以无可奈何的人们只好称呼它们"野鸡"。中国的环颈雉有19个地域亚种,体羽差别甚大,主要体现在颈部的羽环及羽色的差别上。秦岭南北坡的环颈雉主要差别在于羽环,北坡的环颈雉(本文来源于《科学世界》期刊2017年04期)

杨南[6](2017)在《百花山:环颈雉月记》一文中研究指出环颈雉,俗称山鸡、野鸡、雉鸡,是一种特别常见而且心理素质极好的华丽大鸟。"心理素质极好"这6个字,看书本上的环颈雉是感受不到的,鸡圈、动物园、博物馆里的环颈雉也不会让你有太多想法。一定要在野外,在你毫无准备的瞬间,它就像别人趁你不注意时在你前方点燃了正在准备发射的礼花弹那样。不走到跟前它绝不跑,这是很多人对这种鸟的第一印象——简直像定时炸弹一样!我们来放慢这个过程:就在前几秒钟,(本文来源于《森林与人类》期刊2017年02期)

[7](2015)在《美丽的山鸡——环颈雉》一文中研究指出环颈雉的颈部下方具有一条白色颈环,故名环颈雉。但生活在我国西南一带的环颈雉颈上并白环。环颈雉雌雄异色,雄性环颈雉羽色艳丽,体长75~90厘米,体重1.5~2.0千克,虹膜呈栗红色。面颊、眼周皮肤的裸露部分呈绯红色,头顶为灰褐色,具有铜绿色金属光泽,眉纹白色,前额、耳羽、颏、喉和颈侧均为黑色,并缀蓝绿色金属光泽。背羽呈棕黄色,具红、白、黑褐色斑纹,下背、腰为蓝灰色,具橄榄绿色光泽,胸部呈紫红铜色金属光泽,羽端缀黑色点斑纹。跗跖、趾呈暗红灰褐色,跗跖部具距。(本文来源于《北京农业》期刊2015年34期)

吴琼,荣敏,邢秀梅,杨福合[8](2015)在《A-FABP和LPL基因多态性及聚合基因型与中国环颈雉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中国环颈雉脂肪型-脂肪酸合成酶(A-FABP)和脂蛋白酶(LPL)基因多态性,并对多态位点不同基因型及聚合基因型与中国环颈雉的胸肌和腿肌肌内脂肪(IMF)含量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A-FABP基因检测到1个突变位点,LPL基因检测到2个突变位点,均产生3种基因型,关联性分析表明:A-FABP基因和LPL基因的3个位点与中国环颈雉胸肌IMF含量显着相关(P<0.05),AA、CC和EE为有利单基因型。3种有利单基因型聚合个体中的AACC和AAEE的胸肌IMF含量显着高于其它基因型聚合个体(P<0.05)。(本文来源于《特产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刘明成[9](2014)在《武威东沙窝喜鹊、环颈雉种群数量25年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取路线调查法,在1990~2014年对武威东沙窝地区的喜鹊环颈雉进行了调查,并通过比较来说明该地区25年来两者数量变化原因。结果表明:2005年前,喜鹊数量明显下降,环颈雉数量显着增加;2005年后,喜鹊数量逐渐恢复和增加,而环颈雉数量逐渐减少。主要是因前期大量使用而后期控制使用剧毒农药和杀鼠剂,引起食物链中位居生产者或消费者的鼠、猫数量变化引起的。喜鹊环颈雉数量变化主要是人为活动干扰造成的。因此,要尽量减少人为活动干扰,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使种群间通过天然食物链关系而健康共存。(本文来源于《甘肃林业科技》期刊2014年04期)

吴琼,荣敏,邢秀梅,杨福合[10](2014)在《中国环颈雉与AA肉鸡和吉林黄鸡群体H-FABP基因遗传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检测了中国环颈雉、AA肉鸡和吉林黄鸡的H-FABP基因的多态性,并对H-FABP基因的遗传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3个群体中H-FABP基因4个位点上均检测出多态性,存在3种基因型,分布显着地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中国环颈雉4个SNP位点不处于强连锁不平衡状态,得到14种单倍型,21种单倍型组合。(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4年11期)

环颈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种群增长模型是种群生态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对于非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模型例证很少,且多有错误。如个别文献提供的美国保护岛上1937~1942年间环颈雉种群增长实例及其图示,就与模型适用前提不符。通过对环颈雉原始数据的计算和拟合,联系该种鸟类的实际繁殖情况(连续生殖、世代重迭、密度制约),认为本例中环颈雉种群的初始增长用非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模型拟合更佳。考虑到非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模型的前提条件(世代不重迭、非密度制约),用生殖后就死亡的小型生物(如一年生植物、蜉蝣等)进行理论性说明似乎更严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颈雉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晶晶,邓歆玥,徐烨,陶翊雯,王静文.环颈雉卵清蛋白酶抑制剂的分离及其活性的初步研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9

[2].杨宇婷,韩娜,马振兴,周长发.环颈雉种群增长模型考证及辨析[J].中学生物学.2018

[3].王冠群.家燕、鸵鸟、环颈雉等7种鸟小肠绒毛形态发育变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8

[4].朱立夫.复合中草药添加剂对环颈雉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

[5].陈旭.环颈雉:与人为伴却拒绝驯服[J].科学世界.2017

[6].杨南.百花山:环颈雉月记[J].森林与人类.2017

[7]..美丽的山鸡——环颈雉[J].北京农业.2015

[8].吴琼,荣敏,邢秀梅,杨福合.A-FABP和LPL基因多态性及聚合基因型与中国环颈雉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性分析[J].特产研究.2015

[9].刘明成.武威东沙窝喜鹊、环颈雉种群数量25年变化[J].甘肃林业科技.2014

[10].吴琼,荣敏,邢秀梅,杨福合.中国环颈雉与AA肉鸡和吉林黄鸡群体H-FABP基因遗传特性分析[J].畜牧与兽医.2014

论文知识图

环颈雉-环颈雉白冠长尾雉和环颈雉卵壳膜的DNA电...环颈雉锰在环颈雉组织中的分布红腹锦鸡和环颈雉的头骨环颈雉胃左、右侧面的动脉分布模...

标签:;  ;  ;  ;  ;  ;  ;  

环颈雉论文_张晶晶,邓歆玥,徐烨,陶翊雯,王静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