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小玉[1]2016年在《文以载道 道从文出》文中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而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必修课部分和选修课部分均提出两方面学习要求:一是在学习古代优秀作品时要体会文章中的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增加传统文化底蕴;二是要能在文言工具书的帮助下了解并掌握文言字、词、句式等文言知识,从而达到能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水平。从课程目标中可以读出文言文在教和学上是要兼顾以上两个方面的,然而现如今的高中文言文课堂只按照一个标准进行着。教师仍奉行着“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将串讲模式进行到底,学生则是圈字词、记译文、背句式,将这种机械式的学习方法应用到每篇文言文中。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高中的文言文教学不应将脚步停留在对文言字、词、句的梳理和记忆上,更不应将能准确翻译文章、理解文章意思作为文言文教学的收尾工作,文言文教学应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进入到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和渗透领域,从而使学生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将传统文化嵌在脑子里,用传统文化提升自我、改变自我,将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到实践生活中,这才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真正归宿。
张丽苹[2]2008年在《古典阐释学视域下的中学文言文教学》文中提出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研究也一直是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与文言文教学研究所呈现的热情相比,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却始终成效不大。其问题在于其研究所提供的,往往并不是教学所迫切需要的:文言文教学的研究者提出了种种教学方法,以求改善文言文教学现状,但这些方法却较少注意文言文的自身特质,或者说较少对文言文的中国古典阐释学方法进行探讨,即使探讨训诂、语境、体验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也很少对它们展开理论依据的追问和思维-体认特质的探究。以此,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的调查,把视角锁定在文言文自身教学方法的研究上,并将其置于中国古典阐释学理论视域下,分别从认知论、方法论、实践论叁个维度来展开讨论,力求解决文言文教学这一老大难问题,为其提供新的视野与思路、途径与方法。本文在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文言文教学本位失落是其普遍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师对汉语的本质特征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汉字是汉文化的代码,记录了汉语文化的全部历史,详考每个汉字,揭示其内涵,由此可窥见汉字背后的无穷文化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汉字不仅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就是文化,这一点,在文言文中表现的最为明显。由文言记载的优秀文言作品凝聚了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是汉语古典文化教学,解读文言作品的有效方法就是通过对汉字文化意义的解析,获得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指涉,这种方法也被称为文化阐释的方法。文化阐释的方法,伴随中国文化的诞生与承传而产生,历五千年历史积淀,而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阐释学。通过对中国文化经典梳理,则不难发现,中国古典阐释学的整体方法,其实包括了语言阐释方法、历史阐释方法和心理阐释方法,正是以此叁种具体的阐释方法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古典阐释学,为文言文文化本位教学提供了深厚、坚实的理论依据。由此,当我们以语言阐释、历史阐释和心理阐释为具体内容的中国古典阐释学方法为依据,则可构建出中学文言文教学应该遵循的叁种理念,即训诂理念、语境理念、体验理念。此叁种理念的运用,旨在揭示出文言文教学的根本方法是文化阐释方法,文化阐释的过程就是阐释者在与历史的交融中,达到“视域融合”,并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从文言文选文的阐释学策略、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阐释学策略以及文言文课后阅读迁移能力的阐释学策略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并强调指出,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阐释学策略进行多元实践探讨,也应该在文化阐释方法的指导下展开。
张战备[3]2007年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文言文教学意义重大。笔者为了掌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实际状况,以晋州市一中、五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展开问卷调查并对有关教师进行访谈,发现学生存在不少问题:学习兴趣不高,缺乏自主学习习惯,缺少文言文积累。在此基础上,笔者以语文教育文化学有关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语言习得理论、阅读教学策略理论为指导,研究新课标的有关要求,结合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力图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把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规律。笔者认为有效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是:整合教材,区分不同文本的特质,引入、整合多媒体教学资源,构建“生本”文言教学资源;阐明文言文学习价值,做好初高中衔接教学,提倡个性化阅读,实行情趣教学;注重诵读,随文渗透语言规律教学,语感语识融合;明确目标,教给方法,设置梯度,生生合作,指导自主阅读。
周旺[4]2018年在《中学文言文有效教学对策》文中提出中学古代汉语的教学,分为文言文教学和古代诗歌教学两个部分。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历来就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承文化传统、重塑中华民族精神、汲取中华民族智慧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虽然走过了近50年的历程,但其教学现状仍然令人堪忧。一方面,中学语文教师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不是把目标落实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独立自主阅读文言文并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精神食粮的能力上,而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门心思去追求在中考或高考中怎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尽管费时费力地干,结果却是低效甚至无效。另一方面,中学生为了自己的所谓“前途”,急功近利,都把精力放到他们能“多快好省”地抓分的某些学科或学科的某些组成部分上,于是他们把文言文的学习看成像学外语那样,由于短时间不见成效,宁愿去之而后快,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他们疲于应付或懒于应付。为有效地搞好中学文言文教学,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艰难探索,付出了辛苦努力,已经有了许多收获。他们在文言文阅读教学方面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值得我们借鉴和总结。本研究论文是在结合自己30年亲身语文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文革”前后近50年来的中学文言文教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再认识,并对新课改形式下的中学文言文教学进行深刻反思,试图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在回顾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整个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展示了自己的应对策略。论文主要从创新文言基础知识体系、突出文言文比较阅读方法两个方面探讨了中学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策略问题,一些见解具有明显的创造性,希望能引起同行的关注和共勉,为全面、深入地进行中学文言文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周新民[5]2015年在《中学文言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是文字、文章、文学以及文化的统一,是中国文化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从中可以透视华夏民族的文化心态、审美趣味、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占据中学语文教材课文总量的半壁江山,且皆为文质兼美的美文。然而,目前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存在诸多病症。随着中学语文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推进,“对话”理论及“对话教学”理念逐渐成为语文教学领域关注的热点,语文对话教学促使语文教学的思想观念、实践策略、评价方法等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必须要适应新课改发展的趋势,积极吸收并借鉴新课改的优秀成果,将“对话教学”理念与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相结合,进而实现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观念和范式的变革。本文从“对话”的角度,将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中关于对话及对话教学的理论与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相结合,进行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对话教学研究的背景,然后梳理、审视了国内外对话教学研究的现状,阐释了对话教学的重要意义。第一章重点论述了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价值、教学现状及其教学方式的变革趋势,明确中学文言文“对话式阅读教学”是对传统“独白式阅读教学”的解构和重构。第二章重点论述对话教学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基本类型以及基本要求,指出对话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形态和教学追求。第叁章是在对话理论的指导下,阐明中学文言文对话式阅读教学中知识、能力和情感叁维目标设计的指向,并具体结合中学文言文教学案例论述对话话题的类型、话题选择的原则以及话题选择的方式。第四章通过分析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案例来阐述文言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首先针对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主导文本阐释的弊端,提出了生本对话的实践策略,包括品读体验和想象补白。其次论述与他人对话的规则,并从话题激趣、氛围营造、倾听引导叁个方面建构了师生对话的指导策略,从学生主体、话题设置、对话引导叁个方面建构了生生对话的实践策略。第五章以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为例,在对话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阐述教师与文本对话的方向、内容和价值。在文本深度解读的基础上,对《湖心亭看雪》一文进行“对话式结构”的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反思。本文研究的重点不是对对话及对话教育理论进行深度探讨,而是注重对具体教学案例的分析解读,通过分析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真实案例来探索文言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
唐煊茹[6]2018年在《“以词带面”教学方法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探究》文中认为文言文是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文言文教学一直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但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存在许多弊端,不恰当的教学模式割裂了文言文的“言”“文”关系。如何还原文言文应有的风貌,在教学中将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统一结合,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词带面”的教学策略,这是一种基于言文并重的理念下,引导学生立足文本,从文言文的“言”入手,逐步感受“文”的内涵,以达到有效文言教学的方法。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梳理了有关文言文教学的几方面研究:对文言文教学现状的研究、对“言”“文”关系思考的研究、对“言文统一”教学策略的研究,以及对中学文言文教学关键词教学的研究,并介绍本文的研究缘由、研究意义等。第一部分,指出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现状进行反思。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让人堪忧:或是重“言”轻“文”,或是重“文”轻“言”,或是将“言”“文”简单的相加教学,这些模式的教学效果都是差强人意的。本文对这样的现状进行反思,同时借鉴多位优秀教师的教学实录和理念,提出了理想的文言文教学模式——“言”“文”统一,并明确指出“以词带面”教学方法正是基于此所提出的一种促进言文统一的尝试。第二部分,是对“以词带面”教学方法的概念阐释。首先明确了本文所提的“词”“面”范围,解释了“以词带面”教学方法的定义;其次,从语文课程的特殊性、文言文阅读的特殊性两个方面为“以词带面”教学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最后指出“以词带面”教学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是有特殊意义的,这一教学方法能够做到言文并重,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叁部分,从“词”的角度进行论述。一方面,在选择“词”的过程中应该遵守紧贴文本原则,做到字、词、句、段、篇的整体解读。并且每一篇文章所选的“词”可以依据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教学目标的不同等呈现多样性;另一方面,在选“词”的方法上,可以关注文章中看似“浅显”实则富有深意的“词”,从这些“词”的褶皱之处品作者情志。也可以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它们有可能成为教学的核心点,成为学生感悟文章言志载道的突破口。第四部分,结合相关课例、文本分析,重点阐述“以词带面”教学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对所选的“词”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使得“言”“文”自然勾连融合。本文主要提出了设置主问题法和品析法。第五部分,本文对这一教学方法做了进一步的探究和深思,指出“以词带面”教学方法自身存在的局限。并不是所有文本都适合这一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尝试对这一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可以与其他教学方法如诵读法、串讲法等有机结合,来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结语部分主要对本论文进行总结。
袁彩霞[7]2004年在《中学文言文教学应注重文化解读》文中指出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文言文比例也在不断扩大。但目前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不太乐观,解读过于注重对字词句的识记,忽视文本的文化意义,对文章的理解相当浅显。教学长期把文言文的教育目的定位于工具性、实用性上,最重要的教学目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却被忽略了。文学的整体被支解,人文性被逐出课堂。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交往和国际交流大大增强,这对我们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既需要学习别人的先进文化,也要保存我们自己的传统特色。才不至于在国际大潮中迷失了自己。所以文言文教学要改变陈旧的解读方式,要进行文化解读。 本文讨论了文言文和文化的关系,分析了两者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绝大部分是古代文化的经典,要了解中国经典,不得不学习文言文,另外古代文化经典所使用的语言是文言文,学习文言文的同时,也是了解民族文化的过程,从而揭示了文言文进行文化解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接下来从操作层面谈及进行文化解读的途径。可以从文言文的表达内容和文言文的语言形式两大方面进行。最后论及了文言文文化解读的重要意义。 本文力求从文化的角度去分析和解读文言文,对于中学语文教学而言,是一个新的视角,也是一个非常广阔的视角,希望真正为中学文言文教学注入活力。
张锋[8]2006年在《文言文教学之历史沿革与革新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清末语文正式设科以来,文言文教学已走过了百年的历史。百年来,中学文言文教学历经了一个由传统迈向现代、由保守趋于开放的变革过程。百年中,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历经了许多的变革,而伴随着每一次重大的变革,一大批文言教材也应运而生,同时也催生了许多富有特点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一大批语文教育教学专家也为文言文教学的革新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这一切都奠定了中学文言文教学变革的历史基础。但相对于语文现代文教学变革的现状而言,中学文言文教学改革尚处于摸索徘徊的阶段,文言文教学事实上已严重滞后于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相脱节,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症状表现为: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方法陈旧,“教”与“考”严重脱节,教学实践缺乏相应理论的指导;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无从凸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参与性不够。费时弥多,收效甚微。尽管一些语文教育改革家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这些探索与革新普遍缺乏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且片面强调实践,因而或过分强调文言文的工具性特点,或过分强调文言文的人文性特征,使得文言文教学改革陷入越改越乱的误区,从而导致了近年来高考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普遍下降。中学文言文的现状呼唤着文言文教学革新的系统化与深入化。中学文言文教学该往何处去?《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为中学文言文教学变革指明了方向——将课堂还给学生,恢复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充分挖掘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策略,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文言文教学改革要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认清文言文的本质——文言文首先是文言,要把“文言现象”的落实作为教学工作的基石来对待;然后要处理好“四种关系”,即文本、教师与学生叁者间的关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传统教法与现代教法间的关系。这“四种关系”是教学改革实践中必须认清的课题。中学文言文变革的理论依托何在?要解决好上述四个关系,必须大胆借鉴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我们处理好“文本——学生——教师”间的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新的知识与能力的习得都必须建立在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成功。对话为获取新知培养能力构筑了一个情感平台,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西方心理认知结构理论则为构建新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撑: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如皮亚杰、罗杰斯等等)都认为儿童的学习是个主动的过程,知识是被建构的,而不是被动地吸收,更不是被强加的;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生成假设并自己检验;学生之间应当相互交流;有效的学习应当让学生去解决开放性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何构建新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首先,我们要针对《语文课程标准》调整并建构新型的师生对话合作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导方法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形成由开放的内容、开放的方法和开放的教学评价等构成的新型体系。要之,笔者本着立足文言文教学实践、依托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原则,沿着中学文言文教学的过去(历史轨迹)——现状(存在问题)——将来(变革策略与实践)这一线索对中学文言文教学之历史沿革与建构中学文言文新型教学策略稍作论述,不当之处,敬请专家斧正指点。
胡虹丽[9]2010年在《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言诗文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文言诗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中一个特殊的领域。自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已走过了百年历史,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百年来,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思想、理念、实施究竟有着怎样的演变过程?究竟留下了怎样的经验与教训?为了全面总结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所走过的路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未来发展,本论文运用文献分析、历史比较、案例研究、实地调查等方法,沿着由历史追溯到现实观照到未来构想的基本思路,坚持史论结合、古今结合、中外结合的研究原则,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百年演变作了全景式展示,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现实作了掘进式揭示,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未来作了前瞻式构想。文章前有导论,后有结语,正文分上、中、下叁篇。上篇为“历史回顾与反思”。本篇全面梳理了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发展的百年演变历程,从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目的要求、教材编选、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绎过程作了比较具体的历史描述和特征归纳。并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思想、文化的背景以及不同阶段汉语言文字的发展特点,对不同时期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特点形成的原因作了较深入地分析,力求探寻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在价值取向、目的要求、内容变迁、方法沿革等方面的一般规律。文章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把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发展的百年历程分为“现代转型”和“当代发展”两大阶段。“现代转型”包括“过渡”“激进”“平和”叁个时期。从清末新政到1917年新文化运动爆发之前,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处于由传统“经学”教育向现代国文、国语教育转化的孕育和过渡时期,其主要发展趋势为“延续传统,改良文言”。这个时期的国文教学在教学宗旨上强调的仍然是“忠君”“尊孔”的圣化作用,但也明确地包含了“实用”思想,突出语文教育的工具功能;教学内容上以儒家经典为主,注重选文的经典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时代要求,并注意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适切性;教学方法虽然基本上还是传统语文教育方法“读、背、讲”的延续,但不乏对传统教学法的反思和改进之举,并在延续旧法的同时,尝试引进新法。20年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突进凝结为强大的“批判传统,抑制文言”的势头,加速了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现代转型。在国语教育阶段,教育目的已由传授“圣贤之道”转向“练习常用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有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启发想象力及思想力”;教育内容则由文言独霸变成文言与白话并存,并出现由文言文教学逐步过渡到白话文教学的趋势;在标举科学、民主、自由、个性的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学方法出现了由被动向主动、由接受到发现、由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转轨。1927-1949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经历了现代转型的裂变,进入到“反思传统,规范文言”的平和期。在“学科本体建构”的意识和努力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基本完成了现代化的革命性演变,现代文言诗文教学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进入到“当代发展”阶段。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当代发展包括“起伏”“探索”“融合”叁个时期。1949年-1978年,在革命政治话语的统摄之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经历两次“大起大落”,在很大程度上迷失了自己的“本性”。主要表现在“政治性解读方式窄化文学价值”和“文学分析范式弱化语言训练”两个方面。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工具论”长期主导着中小学语文教学。在科学理性的引领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进入了“探索期”。一方面,在改变教学目标的模糊性、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训练方法的无序性等方面,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另一方面,由于对工具理性的过分推崇,训练的异化使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陷入僵化的模式。“人文论”以矫正语文“工具训练”的姿态出现于90年代之后。在深刻的现代性反思中,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被冷落多年的“文化价值”受到重视,文言诗文教学思路由单一走向融合,“文学鉴赏”得到关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成为审美发现、情感体验与意义建构的过程。中篇为“现实观照与剖析”。包括“坚守: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必然需求”和“异化: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实然审视”两个部分。回溯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观照现实。“坚守”,这是我们从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发展历程中解读出的一个“关键词”。现代意义上的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文章首先从课程论的视角,沿着社会、个人、学科叁个层面展开了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坚守的意义探寻。接着从理论与现实两个角度审视了当前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困境,并追溯了问题的根源,对当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在目的、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异化现象及成因作了较深入的剖析。文章指出,当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主要存在“教学目的南辕北辙,教学内容游移不定,教学方法两极分化,教学评价剑走偏锋,教师发展专业缺失”五个方面的异化现象。下篇为“未来前瞻与建构”。探寻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未来出路,“如何创新”是一个关键问题。文言诗文教学需要在坚守中创新,也需要在借鉴中创新。本篇写作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在前面纵览历史的基础上,思考文言诗文教学在课程、教材、教法等方面要继承与创新哪些传统经验;另一方面,在比较研究的视野中思考当下台湾、香港的文言诗文教学在课程设置、教材编排、教学方法及评价测试等方面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思考如何把当前各种先进的科学理论,教育理念及中国古代汉语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到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实践中来。基于这样的思考,把文言诗文教学的过去、现在、未来整合起来,文章提出了加强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理念和策略:确立“文化本位”的核心理念,构建“整体规划”的教学体系,凸显“诵读教学”的本体地位,树立“时代融合”的课程意识。
张晓丽[10]2014年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析》文中指出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先民们的思想情感、价值取向,它内涵丰富,具有无穷的审美教育潜能,这在塑造学生人格、丰富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当前的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这种审美教育作用却被弱化甚至被漠视了。本文首先界定了文言文、审美教育的概念,分析了两者的关系,指出了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从叁个方面分析了导致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分析了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意义,并对文言文中蕴含的美的因素进行了归纳,探讨了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策略。中学文言文教学现状:1.以教参为圭臬,忽视多视角解读。文言文的教学一般严格按照高考的导向、教参的设计来展开,教学目标单一化、教学过程程式化、教学手段简单化、教学内容简略化。2.以备考为旨归,忽视个性化感受。文言文教学从实用主义出发,注重发挥其备考功能,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及成长需求。3.以教材为矢的,忽视广泛性阅读。教与学的过程围绕教材展开,忽视对课外文章的阅读,学生迁移性学习不够。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社会大环境对文言文的轻视、应试教育带来的压力及教师文学素养不高。在文言文课堂上进行审美教育是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现实需要,是中学生树立正确“叁观”的客观要求,是文言文发挥以文化人功能的必然选择。实施审美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欣赏文言文描述的自然之美,感受文言文营造的意境之美,领略文言文阅读的音韵之美,揣摩文言文描写的人物之美,体味文言文反映的思想情感之美,学习文言文行文的语言之美。针对文言文中的审美内涵,从发挥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两个方面分析了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方法、策略。教师应注重设计文言文教学中的美育目标,通过精心设计导语、借助各种教学实施等方式,创设文言文教学中的情感情境,并善于提出文言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关注、思考。学生应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通过吟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感受、体悟文言文之美。
参考文献:
[1]. 文以载道 道从文出[D]. 贾小玉. 福建师范大学. 2016
[2]. 古典阐释学视域下的中学文言文教学[D]. 张丽苹. 四川师范大学. 2008
[3].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D]. 张战备. 河北师范大学. 2007
[4]. 中学文言文有效教学对策[D]. 周旺. 贵州师范大学. 2018
[5]. 中学文言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研究[D]. 周新民. 西华师范大学. 2015
[6]. “以词带面”教学方法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探究[D]. 唐煊茹. 上海师范大学. 2018
[7]. 中学文言文教学应注重文化解读[D]. 袁彩霞.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8]. 文言文教学之历史沿革与革新策略[D]. 张锋.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9]. 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D]. 胡虹丽.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10]. 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析[D]. 张晓丽. 河南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