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道德的形上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道德,儒家,康德,本心,形而上学,神学,伦理学。
道德的形上学论文文献综述
孙邦金[1](2019)在《戴震的天道观及其道德形上学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世诸多"尊戴"、"释戴"性作品对于戴震哲学颇多推重,但现代新儒家对戴震哲学评价很低,认为戴震"达情遂欲"的道德哲学局限于知性运用和情欲满足,未能就情欲的限制、超越界的关怀和形上学的根据给出圆满解释,因而批评戴学是一种缺少贞定基础和规范性的情欲主义、精于算计的功利主义。其实,这一批评明显带有某种形而上学基础主义的定见。在戴震"人道本于性,性原于天道"的理论架构中,其"道赅理气"且具有先天道德完满性的天道论,通过"人道遡之天道"的天人关系论,以一种十分经济朴素的自然合目的论形式为其人性论和伦理学奠定了本体论基础。这在清儒形上思维普遍衰降和道德异化之时代,殊为难得,应予充分肯定。(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黄泰轲[2](2018)在《从牟宗叁“道德的形上学”看儒家生态伦理智慧》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的形上学"这个概念意谓以道德为进路,以道德的眼光来考量宇宙万物。我们从存在与生化两个角度揭示儒家生态伦理智慧:万物一体、生生不息,将道德推及万物,对万物持一保护、关爱之心,助其生存、生长,成己成物。儒家以道德眼光考量自然与西方理智式考量自然和道家审美式考量自然是不一样的。通过比较,我们能更为清晰地看到儒家生态伦理智慧的价值与局限,从而启示我们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曾海龙[3](2018)在《康德是否证成了道德的形上学——兼论牟宗叁对康德的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牟宗叁通过对道德理性叁义的确立与对儒家的"当下呈现"即是康德所谓智的直觉之肯定,建立了道德的形上学。他进而认为康德只证成了道德理性之第一义,而未能证成其第二义,亦未能透显出第叁义,衡定康德只有道德的神学而无道德的形上学。通过对康德理路的分析可以发现,康德建立的道德的神学在《判断力批判》中亦有道德的证明,而非只有《实践理性批判》之单纯分解地形式地建立,与儒家以良知为本体建立道德的形上学的思路有不谋而合之处。(本文来源于《道德与文明》期刊2018年03期)
刘悦笛[4](2017)在《道德的形上学与审美形而上学——牟宗叁与李泽厚哲学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牟宗叁批判康德的"道德情感"入手,既可以为理解牟宗叁与康德的哲学差异,也可以为理解李泽厚与牟宗叁的哲学差异找到入口。牟宗叁提升康德"道德底形上学"为"道德的形上学",李泽厚则提出了"审美形而上学"的新思想,前者让实践理性充其极,后者则以人类实践作根基,其根本思想差异在于"两个世界"与"一个世界"之别。李泽厚批判以牟宗叁代表的"即内在即超越"论,质疑这种"内在超越论"如何内在?超越什么?最终超越到哪里去?李泽厚批判牟宗叁"即存有即活动",最终关注"道德实践","智的直觉"通过作为神秘经验之"逆觉体证"来实现,李泽厚则是以"生产实践"为思想根基,认定"宗教性道德"对"社会性道德"形成范导,并指向"理性的神秘"。李泽厚批判牟宗叁"即道德即宗教"论,批判"儒学第叁期"受佛教影响而追求宗教品格,转而强调儒学思想"即道德即审美即准宗教"。透过牟宗叁"道德的形上学"与李泽厚"审美形而上学"之哲学比较,可以发见未来中国儒家发展之路。(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11期)
陈迎年[5](2016)在《“国家学”与“道德的形上学”的“交互存在论奠基”——以牟宗叁儒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的"大陆新儒家与港台新儒家之争"值得关注。它的背景是"中国崛起",目的是"代际接力",目标是"建立儒家普世秩序",关键则在如何理解"儒家国家学"。通过牟宗叁儒学这块试金石,论争中的"国家学"与"道德的形上学"的"交互存在论奠基"问题逼显。大陆新儒家若能在学术上补足这方面的欠缺,则必定大有作为。(本文来源于《思想与文化》期刊2016年02期)
周天策[6](2016)在《《大般涅盘经》对构建中国佛教道德形上学的价值意义——以涅盘与佛性为中心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般涅盘经》是涅盘部的首要经典,于421年由昙无谶译出,对构建中国佛教的道德形上学有着重要价值。其涅盘思想以"妙有"的方式为中国佛教的道德形上学构建了一个至善的道德理想,佛性思想则为中国佛教的道德形上学建立了一个普遍性的道德基础。(本文来源于《五台山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程志华,史育华[7](2016)在《牟宗叁哲学的问题及其解决——“道德的形上学”的义理骨干》一文中研究指出牟宗叁的哲学具有明确而具体的问题意识,即康德虽意在建构一种作为"超绝的形上学"的"道德的形上学",但实际上只建构起道德哲学即"道德底形上学",并最终"滑入""道德的神学"。针对康德哲学的局限,牟宗叁建构起康德欲建构而未完成的"道德的形上学",并由此而基于"哲学原型"的思考,阐发了"道德的形上学"作为"基本存有论"的作用。上述问题及其解决的理路乃牟宗叁哲学的义理骨干。阐明这个义理骨干,有助于把握牟宗叁庞大的哲学体系。(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袁立莉[8](2016)在《论唐君毅道德形上学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唐君毅道德形上学的建构分为早期与晚期两个阶段。他年轻时构建了"道德自我",凸显"心灵本体"的作用,并将之展开于客观人文世界,其高扬"灵根自植",强调坚守本族伦理文化,主张接续和复兴宋明儒有的心性义理之学,重塑儒家伦理文化系统。在学术生涯晚期,他又创造出"心灵九境"说,高扬道德理性,并视之为一个可以容纳宇宙的宏大形上学体系。其中心思想是,世界以生命心灵为体,九境即宇宙的层次结构,其中既有认识的主体,又有认识的客体或对象,对九境的认知就是对主体心灵和宇宙人生的认知,九境之体的心灵生命原初就具有纯粹之善的道德内涵,而每一境中都充斥着道德的元素,每一境里都有道德评价与道德训诫。唐君毅学术思想深受康德道德哲学与黑格尔精神哲学的影响,但他始终坚持"中体西用",主张"灵根自植"与"返本开新",并着力将知识论融入形上学。故其学说在现代新儒家阵营中,特色鲜明。(本文来源于《知与行》期刊2016年08期)
杨国荣[9](2016)在《道德形上学的当代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哲学需要注重形上和形下之间的互动、理论和历史的互动,同时,也离不开新概念的生成,在这些方面,樊浩教授的工作体现了自身的特点。从历史的层面看,在关注康德哲学的同时,也需要注意黑格尔的哲学。就对人的理解而言,辨析理性与精神构成了重要的方面:单纯地关注理性,往往仅仅偏重于人的精神的一个方面,由此不免导致对人的理解的抽象化、片面化,反之,肯定精神本身的综合性形态,则可以引向对人本身的具体理解。同时,伦理学或道德哲学归根到底要走向实践,精神则从内在的方面为走向实践提供了某种动因。在此意义上,樊浩教授对黑格尔哲学的注重以及对精神的关注无疑有其理论意义。当然,以道德形而上学的进路和构架而言,樊浩教授提到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叁个环节,并且认为精神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叁位一体,构成了道德形而上学的基本内容与构架,这一进路尚存在可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哲学分析》期刊2016年02期)
曾春海[10](2015)在《牟宗叁道德形上学视域下的阳明“致良知”涵意》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王阳明而言,良知是人人生而具有之先验的实践性道德理性,是不虑而知者。当代学者中,钱穆认为"良知"是"天理",熊十力视之为一种"直觉",张君劢诠释为"实践理性",劳思光以"价值意识"来理解良知……等,皆承袭了王阳明的传承。更令人瞩目者,当代新儒家的牟宗叁(1909~1995年)则以道德形上学的哲学立场,论述王阳明的"致良知"涵义,可谓致广大且尽精微地提升了当代新儒学的思辨性,亦即哲学的论证性。试以牟宗叁所建立的"道德形上学"之立基点,疏理他如何以这一切入点和进路来诠释阳明的"致良知"教。(本文来源于《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道德的形上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道德的形上学"这个概念意谓以道德为进路,以道德的眼光来考量宇宙万物。我们从存在与生化两个角度揭示儒家生态伦理智慧:万物一体、生生不息,将道德推及万物,对万物持一保护、关爱之心,助其生存、生长,成己成物。儒家以道德眼光考量自然与西方理智式考量自然和道家审美式考量自然是不一样的。通过比较,我们能更为清晰地看到儒家生态伦理智慧的价值与局限,从而启示我们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德的形上学论文参考文献
[1].孙邦金.戴震的天道观及其道德形上学基础[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黄泰轲.从牟宗叁“道德的形上学”看儒家生态伦理智慧[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曾海龙.康德是否证成了道德的形上学——兼论牟宗叁对康德的批评[J].道德与文明.2018
[4].刘悦笛.道德的形上学与审美形而上学——牟宗叁与李泽厚哲学比较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7
[5].陈迎年.“国家学”与“道德的形上学”的“交互存在论奠基”——以牟宗叁儒学为例[J].思想与文化.2016
[6].周天策.《大般涅盘经》对构建中国佛教道德形上学的价值意义——以涅盘与佛性为中心的探讨[J].五台山研究.2016
[7].程志华,史育华.牟宗叁哲学的问题及其解决——“道德的形上学”的义理骨干[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8].袁立莉.论唐君毅道德形上学的建构[J].知与行.2016
[9].杨国荣.道德形上学的当代思考[J].哲学分析.2016
[10].曾春海.牟宗叁道德形上学视域下的阳明“致良知”涵意[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