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友薯业农业产业化辟新路(论文文献综述)
张俊娜[1](2011)在《绵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农业生产力)较大提高下的必然产物。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政府权力干预和主导市场现象明显。而加上农产品市场脆弱,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低,风险防范体系不健全,因此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尤为值得重视。发挥政府在农业重要作用,并不是说政府发挥行政作用来指挥农业产业化的种种,而是政府在市场发挥主导力量的基础上,在转轨经济中认清和把握自我角色,施行有效良性的制度安排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政府积极引导、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对农业投资,以及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信息系统,及时根据对市场需求的预测来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是政府促进农业产业化最基本的工作。然而政府并非是一个能够自发地采取合理行动的市场中立者,而是一个受制于有限理性和代理人机会主义双重约束的“集体行动者”。产业化过程中政府的不规范行为或政策行为的不合理,不仅会增加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成本与运行风险,同时还会掣肘农业竞争力水平的提高,进而削弱其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能力。现实中,由于政府对产业化认识片面;市场化运作方式滞后;对自身角色认知不清等因素,个别地方出现政府对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引导上手段单一,工作盲目等问题,甚至引发群众怨声载道,造成干群互不理解,影响社会稳定。本文以绵阳市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角色为例,总结了绵阳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分析了过往政策得失,指出绵阳市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包括客观障碍和主观问题,分析其中的弊端所在,提出了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过程的发挥角色的建议。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比较分析、案例分析、访谈。论文指出绵阳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如产业基地建设滞后、市场化经营水平不高、企业与农户利益链接机制不成熟、区域优势不明显产业结构趋同等。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着资金相对不充裕、农技竞争力不强、高素质劳动力不足等外部客观环境;而政府在发展过程中的又出现角色错位现象,表现有:对当地农业产业化优势和特色认识模糊;政府导向与市场规律不相适应;政策取向简单化。论文提到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国内外的成熟经验:列举了国内山东寿光发展蔬菜产业的诸多借鉴之处;汇总了国外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结合国内外经验,文章在最后提出了对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一是各参与方的正确定位:政府主导,确立产业发展目标;农民主体,发挥首创精神;社会参与,形成合力。二是对当地产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和积极引导。三是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村大户)的培育力度。四是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财政扶持力度。五是构建适应市场需要的服务体系。
龚晓宽[2](2006)在《中国农村扶贫模式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须站在世界前沿思考问题,一个没有思想的民族是没有光辉灿烂明天的民族。贫困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中的一个战略性课题,也是世界各国发展中的一大问题,因此对于贫困问题的研究其意义如何评价也不过分。正因为如此,世界银行在《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的“前言”中,第一句话就是“富裕中的贫困是我们这个世界中最大的挑战”。同样,如何推进扶贫开发,也是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正如我国国务院温家宝总理2004年5月26日在全球扶贫大会开幕式上说,我国“努力使经济发展的成果为人民大众所分享,达到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在全球消除贫困、实现富裕,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人类追求正义、公平和平等的永续实践,与贫困作斗争,是所有国家和国际社会的神圣责任。中国农村扶贫模式的提炼,其理论与实践背景是中国农村多年波澜壮阔的扶贫开发历程。扶贫开发模式的提出标志着扶贫实践的成熟,研究扶贫模式是总结中国农村几十年扶贫实践最恰当的切入点,有可能成为有中国特色扶贫理论突破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从理论角度来看,中国扶贫在世界范围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中国扶贫的模式也得到了国际组织和国内学术界肯定。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究竟有哪些主要的模式,这些扶贫开发模式各有什么特点,在扶贫开发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从发展的角度应当如何创新?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研究这些问题,不但可以丰富农村扶贫开发理论,还可以完善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于深入研究二十多年的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轨迹,进一步在新形势下创新扶贫思路很有启示,对于全世界范围内的扶贫理论研究也是重要的贡献。从实践角度来看,研究农村扶贫开发模式,有利于推动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扩大扶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世界范围内的扶贫事业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我国的扶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至目前的2365万人。但是,扶贫事业依然面临着新的和长期性的挑战,本世纪初中国农村扶贫的步伐反而放慢,贫困人口越来越集中在一些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处于边缘性的区域和群体中,这都需要扶贫思路的战略性创新,特别是扶贫模式的战略性创新。本论文正是围绕中国扶贫模式创新这一主题展开论述,力求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有所突破,为贫困经济学的发展添砖加瓦。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力求站在更高、更大的角度来研究此问题,从时间视角,对扶贫模式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研究;从空间视角,不仅从西部贫困地区的角度、中国的角度、还从世界的角度进行研究,运用科学发展观对于扶贫模式的创新提出相应的对策。在方法上,采用历史和现实结合的方法、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宏观研究与微观剖析相结合的方法。总之,本论文采用发展经济学、经济社会学、计量经济学等多学科进行综合研究,并通过重点模式的全面的分析,把握其精华、归纳出具有普遍性、指导性的战略思路,为进一步推进我国扶贫开发事业的战略决策作参考。本文主要围绕四个层次进行研究:第一,关于扶贫模式创新的背景研究,包括理论背景和实践背景;第二,关于扶贫模式创新总体思路的研究,主要分析如何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扶贫模式的创新;第三,关于扶贫思路创新的主要模式研究,包括财政扶贫模式、“一体两翼”扶贫模式、科技模式、文化模式等;第四,关于扶贫模式创新的主要对策研究,包括扶贫模式选择的条件、扶贫绩效的评估、扶贫模式效益的巩固等等。本论文首先对于贫困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指出贫困既是一个普通而常见的经济现象,又是一个内涵复杂的社会问题。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探究贫困的本质属性及其深层原因,比较不同类型的反贫困模式,对于全面、深刻地认识贫困问题、解决贫困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进一步指出,从扶贫行为的逻辑过程来看,一个完整的广义的扶贫模式应该包括扶贫决策、扶贫资源传递、贫困人口或贫困地区的具体受益方式以及对整个扶贫过程和结果的监测评估四个基本环节,具体可概括为决策、传递、接受、监控四个系统。并对于我国扶贫开发的主要模式进行了初步评估,为进一步的全面分析奠定基础。其次,对于扶贫模式创新的背景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三个要点:一是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二是我国的扶贫开发对于世界范围减贫事业是巨大的贡献,三是我国的扶贫开发还面临严峻的挑战,扶贫的效益出现下降的趋势,因此,有必要完善和创新扶贫模式。再次,本论文选择我国一些有代表性的扶贫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开展扶贫以来我国扶贫模式的特点,分析了这些模式的成功之处与不足,并分析了完善与创新的方面。选择的这些模式包括:作为“一体两翼”扶贫模式的整村推进模式、产业化扶贫模式、劳动力转移模式;科技扶贫模式、文化扶贫模式等。尽管还有些其它的模式由于篇幅所限未进行分析,但是这些模式已代表了完善与创新的主要方向。最后,本论文对于扶贫模式创新的主要对策进行了研究,包括扶贫模式选择的依据、扶贫模式的绩效评估、扶贫模式的效果监控等。本论文与相关的研究成果比较,力求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一是研究的视角有所创新,从我国扶贫开发几个大的发展阶段透视扶贫模式的变迁;将中国的扶贫模式放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和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环境中进行研究;并通过扶贫模式若干成功的经验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与创新,研究的视角有时间的跨度和空间的广度。二是运用计量模型分析了我国近些年来扶贫效益下降的问题,指出,1978年至今中国扶贫进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但是,扶贫投入增长较快的是1986年—1996年,并且,从扶贫投入与贫困人口、农民家庭纯收入等数量关系分析,其投入效益的拐点是1996年。扶贫投入总额每增长1%,在1986-1996年能使农业增加值增长1.26%,而在1997-2004仅能使农业增加值增长0.29%。从边际分析看,无论是用当年价格计算还是用可比价格计算,每增加1亿元国家扶贫资金投入的脱贫人口从1996年以来是迅速下降的趋势。三是指出扶贫模式创新,最根本的是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将以人为本作为扶贫模式创新的核心理念;将素质提高作为扶贫模式创新的战略要素;将市场机制作为扶贫模式创新的重要杠杆;将农户参与扶贫作为模式创新的内在动力;将农民身份转变作为扶贫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四是提出了创新扶贫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扶贫的内涵要拓展、扶贫主体要多元、扶贫的对象要拓宽、扶贫的方法要改进、扶贫的效果要监控、扶贫的机制要完善等等。五是对于我国有代表性的扶贫模式的完善与创新的主要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特别是对“一体两翼”扶贫模式的整村推进模式、产业化扶贫模式、劳动力转移模式;科技扶贫模式、文化扶贫模式、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等。在新形势下探索贫困地区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建立一套高效运转的组织机构,对于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加快贫困地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尚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关于我国扶贫模式与国外扶贫模式的比较、关于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与扶贫模式创新的相互关系等都有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笔者将在今后的学术生涯中对于这些问题向相关专家学者学习,深化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
彭真怀[3](2005)在《共同富裕与社会责任——光彩事业参与西部大开发调查报告》文中指出1994年4月23日,参加全国工商联七届二次常委会的10位民营企业家,为支持“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发出“让我们投身到扶贫的光彩事业中来”的倡议,号召全国民营企业为实施共同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动一份真情,献一份爱心,做一份贡献。在光彩事业发起之初,胡锦涛同志就指出:“光彩事业这个倡议很好。希望付诸行
于民[4](2004)在《光友着业再倡无明矾粉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报讯(记者 于民)职能部门严格执法,食品企业严把质量关,这无疑是我国食品安全保障的必要举措。但四川光友公司董事长邹光友认为,食品安全不是查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还要从源头抓起。特别是一些传统食品,要打破传统工艺,引进
费元兵[5](2001)在《论供销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及其发挥》文中认为供销合作社作为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农业和农村是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基础;它的产生和发展都和农业密切相关,供销合作社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力量。当前,农产品供求状况发生变化,农产品面临滞销、农业发展面临农民增收减慢等一些困难,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的组织和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施一体化经营。实践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合作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形式之一。 本文通过对供销合作社的合作经济性质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同组织形式的分析,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供销合作社的参与,供销合作社也需要抓住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自身摆脱困境、寻求发展的机遇。供销合作社具有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性质和宽阔的经营网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表现为以下作用: (1)供销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具有双重主体作用。既可以作为龙头企业,又能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2)供销合作社能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农业所需要的产前、产中、产后中介服务。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供销合作社不能只注重某一区域或某一产业的经营,而应发挥其宽阔的经营网络和合作经济性质。文章最后对供销合作社作用的发挥提出以下对策思路:()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社,把生产中的农民组织起来:()因地制宜,加强龙头企业建设;门)完善农村基层服务站,为农业提供综合服务;(4)连接农产品批发市场,促进农产品的销售;(5)发展农产品流通信息网,提供农产品需求信息。
二、光友薯业农业产业化辟新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友薯业农业产业化辟新路(论文提纲范文)
(1)绵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内容框架和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贡献和不足 |
第一章 绵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
第一节 绵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概况 |
一、产业化基地规模 |
二、市场服务组织数量 |
三、龙头企业经营效益 |
四、科技含量和品牌意识 |
第二节 绵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产业基地建设滞后 |
二、市场化经营水平不高 |
三、企业与农户利益链接机制不成熟 |
四、区域优势不明显,产业结构有一定的趋同 |
第二章 绵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客观障碍 |
一、资金相对不充裕 |
二、农业技术竞争力不强 |
三、高素质劳动力不足 |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绵阳市政府角色错位分析 |
一、对当地农业产业优势和特色认识模糊 |
二、政府导向与市场规律不相适应 |
三、政策取向简单化 |
第三章 改善绵阳市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
第一节 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政府行为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
一、发达国家政府强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的经验与启发 |
二、国内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发挥显着作用的经验与启发 |
第二节 正确发挥绵阳市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过程的作用 |
一、优化农业产业化各参与方的角色定位 |
二、对当地产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和积极引导 |
三、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 |
四、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财政扶持力度 |
五、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
六、构建适应市场需要的服务体系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2)中国农村扶贫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本选题涉及的主要问题研究动态 |
三、论文的框架结构 |
四、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 |
第一章 扶贫模式创新的背景研究 |
第一节 我国扶贫开发的主要阶段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扶贫模式 |
一、总体模式 |
二、具体模式 |
第三节 中国扶贫模式对世界的贡献 |
第四节 依然严峻的扶贫开发形势 |
第五节 扶贫模式的战略性缺陷 |
第六节 缺陷的深层原因分析 |
一、对“以人为本”的宗旨认识不足 |
二、模式的运行机制出现偏差 |
三、财政扶贫模式存在偏差 |
第二章 扶贫模式创新的总体思路 |
第一节 扶贫模式创新的五个统筹 |
第二节 扶贫模式创新的五大要点 |
一、以人为本是扶贫模式创新的核心理念 |
二、素质提高是扶贫模式创新的战略要素 |
三、市场机制是扶贫模式创新的重要杠杆 |
四、农户参与是扶贫模式创新的内在动力 |
五、农民身份转变是扶贫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 |
第三章 农户特征与扶贫模式选择 |
第一节 不同类型农户特征的分析 |
第二节 贫困农户行为特点 |
一、第一类贫困农户的行为特点 |
二、第二类贫困农户的行为特点 |
三、第三类贫困农户的行为特点 |
第三节 扶贫模式的选择 |
一、对第一类贫困农户扶贫模式的选择 |
二、对第二类贫困农户扶贫模式的选择 |
三、对第三类贫困农户扶贫模式的选择 |
第四章 财政扶贫模式的完善与创新 |
第一节 进一步促进财政扶贫模式的转变 |
一、由救济型扶贫向开发型扶贫转变 |
二、由扶持贫困地区向扶持贫困人口转变 |
三、由封闭式扶贫向开放式扶贫转变 |
四、由单纯经济扶贫向全方位扶贫转变 |
第二节 进一步加强财政扶贫模式的管理 |
一、加强专项资金管理 |
二、加强税收优惠政策的针对性 |
第三节 财政扶贫政策的创新 |
一、创新转移支付政策 |
二、建立新的资金分配形式 |
三、确定资金的支持重点 |
四、调整扶贫投资政策 |
五、完善人力资本发展政策 |
六、调整科技发展政策 |
第五章 整村推进扶贫模式的完善与创新 |
第一节 整村推进扶贫模式的特点 |
第二节 整村推进扶贫模式的完善 |
第三节 整村推进扶贫模式的创新 |
第四节 整村推进的个案分析 |
一、理清工作思路、以贫困村为单元整体推进 |
二、运用参与式扶贫方法,科学制定规划 |
三、先行试点,以点带面,稳步实施 |
四、整合扶贫资源,加大整村推进投入 |
五、创新机制,管好用好各类扶贫资金 |
六、充分发挥社会帮扶优势,组织机关定点帮扶 |
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村级扶贫工作体系 |
第六章 产业化扶贫模式的完善与创新 |
第一节 产业化扶贫模式的特点 |
第二节 产业化扶贫模式的完善 |
一、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
二、解决二、三产业滞后的问题 |
三、重视解决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 |
四、提高产业化发展的科技水平 |
五、解决扶贫班子的松散问题 |
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
第三节 产业化扶贫模式的创新 |
一、完善金融体制、加大扶贫资金投入 |
二、发展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
三、建立科技兴农机制,提升产业开发水平 |
四、落实责任制,建立产业扶贫长效机制 |
五、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化产业扶贫项目 |
第四节 产业化扶贫的新型模式分析 |
第五节 产业化扶贫的亚产业模式—乡村旅游分析 |
一、乡村旅游是产业化扶贫的成功模式 |
二、乡村旅游的定义与趋势 |
三、乡村旅游在扶贫开发中的战略地位 |
四、乡村旅游的成功案例分析 |
五、发展乡村旅游模式的对策 |
第七章 劳动力转移扶贫模式的完善与创新 |
第一节 劳动力转移扶贫的特点 |
第二节 劳动力转移扶贫的完善 |
第三节 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创新 |
第四节 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案例分析 |
第八章 科技扶贫模式的完善与创新 |
第一节 科技扶贫模式的概念 |
第二节 科技扶贫的特点 |
第三节 科技扶贫模式的作用机制 |
一、科技扶贫的决策系统 |
二、科技扶贫的传递系统 |
三、科技扶贫的作用方式 |
第五节 科技扶贫模式的完善 |
一、完善决策系统 |
二、完善传递系统 |
三、完善作用方式 |
第六节 科技扶贫模式的创新 |
第七节 科技扶贫模式的个案分析 |
第九章 文化扶贫模式的完善与创新 |
第一节 文化扶贫模式概述 |
一、文化扶贫模式的内涵 |
二、文化扶贫的理念分析 |
三、文化扶贫的投入探讨 |
第二节 文化扶贫的必要性 |
一、校正传统扶贫的误区 |
二、提高文化扶贫的认识 |
第三节 文化扶贫模式的目标 |
一、思想观念创新 |
二、文化素质提高 |
三、科技水平提高 |
第四节 文化扶贫模式的创新 |
一、加大文化建设投入 |
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
三、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
四、丰富贫困业余文化生活 |
五、破除迷信、移风易俗 |
第十章 扶贫模式的绩效评估 |
第一节 我国扶贫效益的计量分析 |
一、中国扶贫投入的变量选择与数量描述 |
二、中国扶贫投入效益的变量选择与数量描述 |
三、扶贫投入效益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 |
四、扶贫投入效益的相关分析 |
五、扶贫投入效益的弹性分析 |
六、边际分析 |
七、结论与启示 |
第二节 扶贫模式创新的绩效评估 |
一、绩效管理的概念及发展过程 |
二、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的作用 |
三、扶贫模式绩效评估完善的方向 |
四、扶贫模式绩效评估的原则、标准和体系 |
第十一章 扶贫模式创新的对策研究 |
第一节 扶贫模式创新的资金监控 |
一、财政扶贫资金的范围 |
二、财政扶贫资金漏出的界定与度量 |
三、财政扶贫资金漏出的主要渠道 |
四、财政扶贫资金漏出的原因透析 |
五、财政扶贫资金漏出的治理策略 |
第二节 扶贫模式创新的机制研究 |
一、力量动员机制 |
二、目标瞄准机制 |
三、资金集敛机制 |
四、社会监督机制 |
第三节 扶贫模式创新的制度保障 |
一、完善土地产权制度 |
二、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 |
三、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
五、完善法律制度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5)论供销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及其发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献综述 |
0 导论 |
0.1 问题的提出 |
0.2 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
0.3 研究的内容和成果 |
1 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
1.1 合作经济的性质 |
1.2 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
1.3 中国的市场经济并不排斥合作社 |
2 改革中的供销合作社 |
2.1 供销合作社的现状 |
2.2 供销合作社陷于困境的原因 |
2.3 把供销合作社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 |
2.4 国外合作社成功经验及借鉴 |
3 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供销合作社的参与 |
3.1 当前我国农业的基本状况 |
3.2 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
3.3 合作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形式 |
4 供销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重要作用 |
4.1 供销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双重主体作用 |
4.2 供销合作社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中介服务 |
4.3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供销合作社的发展机遇 |
5 供销合作社发挥作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5.1 借鉴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验 |
5.2 发挥作用应抓住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环节 |
5.3 积极参与,争取政府支持 |
6 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思路 |
6.1 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社,把生产中的农民组织起来 |
6.2 因地制宜,加强龙头企业建设 |
6.3 完善农村基层服务站,为农业提供综合服务 |
6.4 连接农产品批发市场,促进农产品的销售 |
6.5 发展农产品流通信息网,提供信息服务 |
7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光友薯业农业产业化辟新路(论文参考文献)
- [1]绵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D]. 张俊娜.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2)
- [2]中国农村扶贫模式创新研究[D]. 龚晓宽. 四川大学, 2006(06)
- [3]共同富裕与社会责任——光彩事业参与西部大开发调查报告[J]. 彭真怀. 中国西部, 2005(03)
- [4]光友着业再倡无明矾粉丝[N]. 于民. 中国食品质量报, 2004
- [5]论供销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及其发挥[D]. 费元兵. 西南农业大学,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