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上限定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上限,定理,极限,稳定性,法则,块体,基坑。
上限定理论文文献综述
贺建清,喻畅英,肖兰,高文华[1](2017)在《基于上限定理确定岩溶区桩端极限承载力及其下伏溶洞顶板安全厚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嵌岩桩因单桩承载力高、沉降量小等优点而在工程中,尤其是高层建筑及大型构筑物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岩溶区嵌岩桩桩端岩层极易发生冲切破坏。引入用小而非零拉伸截断改进的M-C强度准则描述岩体的破坏特性,确定破坏面上单位面积的能量耗损率;从极限分析上限定理出发,构建了岩楔体平移破坏机构;根据桩端荷载和冲切圆台自重所做的外功率与冲切圆台破坏锥面的能量耗损率相等的条件,建立了虚功率方程,并由此得到了岩溶区桩端极限承载力的上限解及其下伏溶洞顶板安全厚度的计算公式。工程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可为岩溶区类似建筑桩基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张作胜[2](2014)在《基于上限定理的叁维边坡稳定性分析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上限定理,对纯黏性长大边坡的叁维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以边坡外某点为圆心,构建了球形破坏机构。利用叁重积分,计算了该破坏机构下边坡的外力功率与内部能量耗散。基于功能相等定理,得到了边的叁维稳定系数表达式。结合强度折减法,进一步研究了边坡的叁维安全系数。通过与已有结果的对比,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分析了安全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边坡宽度的增大,叁维安全系数逐渐减小。为分析普通黏土边坡的叁维稳定性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公路工程》期刊2014年04期)
黄茂松,宋春霞,王浩然[3](2014)在《基于上限定理的软土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极限分析上限法研究软土隧道开挖面的稳定性,提出了纯粘土地基中不排水条件下隧道开挖面稳定性问题的改进破坏模式,并推导了隧道开挖面稳定计算的理论公式;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优化得到了维持开挖面稳定的支护压力最优上限解。通过与已有极限分析上限法和极限分析有限元上限解的对比,验证了本文改进破坏模式的有效性,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同时,将支护压力表示为土体粘聚力、地表超载和土体重度叁相迭加的形式,给出了各自影响系数的表达式,并对之进行了分析讨论。(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周强[4](2013)在《利用上限定理的二级边坡地震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地震力作用下,许多在正常情况下稳定的边坡发生破坏。二级边坡作为常见的边坡形式,在该类边坡的施工设计中,地震力稳定性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基于极限上限定理,对地震力作用下的二级边坡进行了稳定性分析,为二级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及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并通过参数分析,研究了其临界高度随坡脚与水平地震系数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公路工程》期刊2013年02期)
何思明,张晓曦,吴永[5](2012)在《基于上限定理的边坡潜在破裂面确定方法与稳定性判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边坡潜在破裂面的确定与稳定性判识一直是岩土工程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将边坡潜在破裂面看成是由若干段组合而成的复合破裂面,并沿各段将边坡垂直条分为多块体,在假设边坡岩土体服从摩尔-库仑屈服准则条件下,根据极限分析上限定理,分别计算各块体外功率与内能耗散,并建立边坡稳定系数的多元函数。利用数学优化方法给出边坡稳定系数的最优解,可以方便地给出边坡潜在破裂面形状及其对应的边坡稳定系数。通过算例分析并与前人研究成果比较,结果表明:理论方法是合理有效的,可以用于边坡潜在破裂面的确定与稳定性判识。(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2年01期)
吴永,何思明,张晓曦[6](2011)在《基于上限定理的城市建筑基坑开挖条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模型化临近建筑荷载为条形附加应力的基础上,借助极限分析上限定理,从能量角度定义了开挖基坑边坡的稳定性,阐明其失稳破坏机理.继而借助算例,分析了不同临近荷载条件下开挖基坑的稳定性特征和条件,给出了超前支护桩基坑开挖的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基坑边坡稳定性取决于自身重力、临近建筑荷载和超前支护桩抗力等外力功率与坡体内能耗散功率的相对关系;支护桩设计抗力越大、邻近建筑荷载越小且离开挖点越远、开挖土体力学性质越好,则基坑越稳定,对应其潜在滑面位置也不断向基坑边坡内侧移动.(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何思明,罗渝[7](2010)在《基于上限定理的抗滑群桩设计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抗滑群桩设计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即荷载传递及滑坡推力分配的不确定性,基于极限分析的上限定理,给出了一种抗滑群桩的设计方法,即人为增大第一排抗滑桩的桩间距,并按极限土压力公式设计,作用在第二排抗滑桩上的荷载则按照上限定理给出。根据上述思想,并结合滑坡能量安全系数的定义和多块体体系速度场计算方法,提出了抗滑群桩的一种设计理论。(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沈均,何思明,吴永[8](2010)在《基于上限定理的边坡横向条分稳定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塑性极限分析上限定理的基本原理,结合传统的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提出了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横向条分计算模型。根据相关联流动法则和变形协调条件,通过外力功率与塑性变形区内部能量耗损率相等的条件,建立了虚功率方程,利用强度折减得到了边坡稳定性计算表达式。以某一工程为实例,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计算,并与不平衡推力法以及极限分析竖向条分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说明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罗渝,何思明,吴永[9](2010)在《基于上限定理的桩锚组合结构设计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工程中较常见的抗滑桩—预应力锚索组合抗滑结构,以极限分析上限定理为基础,从能量角度分析了桩—锚组合抗滑结构的作用机理,分别推导出了坡体自重、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所做的功以及滑面上内能耗散的计算公式,并以能量的形式定义了在桩—锚组合结构下边坡的安全系数,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最后通过算例验证其合理性,完成了桩—锚组合结构的设计。(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0年02期)
杨小礼,李亮,刘宝琛[10](2001)在《大规模优化及其在上限定理有限元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引进变量将原问题变为标准的内点法问题 ,将原问题的可行域仿射为单位球体区域 ,在仿射后的区域内向目标函数减少最快的方向移动 ,寻求问题的最优解 ,最后进行逆变换 ,将得到的解换回到原可行域。(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01年05期)
上限定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上限定理,对纯黏性长大边坡的叁维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以边坡外某点为圆心,构建了球形破坏机构。利用叁重积分,计算了该破坏机构下边坡的外力功率与内部能量耗散。基于功能相等定理,得到了边的叁维稳定系数表达式。结合强度折减法,进一步研究了边坡的叁维安全系数。通过与已有结果的对比,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分析了安全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边坡宽度的增大,叁维安全系数逐渐减小。为分析普通黏土边坡的叁维稳定性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上限定理论文参考文献
[1].贺建清,喻畅英,肖兰,高文华.基于上限定理确定岩溶区桩端极限承载力及其下伏溶洞顶板安全厚度[J].自然灾害学报.2017
[2].张作胜.基于上限定理的叁维边坡稳定性分析探讨[J].公路工程.2014
[3].黄茂松,宋春霞,王浩然.基于上限定理的软土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4
[4].周强.利用上限定理的二级边坡地震稳定性研究[J].公路工程.2013
[5].何思明,张晓曦,吴永.基于上限定理的边坡潜在破裂面确定方法与稳定性判识研究[J].岩土力学.2012
[6].吴永,何思明,张晓曦.基于上限定理的城市建筑基坑开挖条件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7].何思明,罗渝.基于上限定理的抗滑群桩设计理论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0
[8].沈均,何思明,吴永.基于上限定理的边坡横向条分稳定计算[J].自然灾害学报.2010
[9].罗渝,何思明,吴永.基于上限定理的桩锚组合结构设计理论研究[J].人民长江.2010
[10].杨小礼,李亮,刘宝琛.大规模优化及其在上限定理有限元中的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