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枝状纳米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ZnO,花状纳米结构,CuO掺杂,气敏特性
枝状纳米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司建朋,刘冬雨,孟丹,赵嘉,李玉娇[1](2019)在《CuO-ZnO花状纳米结构复合材料设计、合成及气敏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CuO-ZnO花状纳米结构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能谱仪(EDX)及扫描电镜(SEM)对制备的材料进行结构及形貌表征,并使用静态配气法测试CuOZnO花状纳米结构复合材料对甲醛的气敏性能.结果表明:适量引入CuO可显着改善ZnO材料的气敏特性.200℃的工作温度下,掺杂摩尔分数为5%CuO的ZnO花状纳米结构材料对体积分数为1×10~(-5)甲醛的灵敏度最高,为8. 1,是未掺杂ZnO的2. 3倍,同时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选择性.最后,对CuO掺杂的气敏机理进行了讨论,其气敏性能的提高归因于在ZnO与CuO接触面形成了p-n异质结及CuO的催化特性.(本文来源于《沈阳化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文文,朱鹏程,向康宁,黄杰,姚丹[2](2019)在《α-Ni(OH)_2叁维花状纳米结构构建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水热合成实现叁维花状纳米结构α-Ni(OH)_2和正多面体结构Ni(HCO_3)_2的制备,研究其特殊形貌对电极材料充放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叁维花状纳米结构的电极材料比电容较高,电流密度为2. 0 A·g~(-1)时,比电容最高为1212. 12 F·g~(-1),电流密度为1. 0 A·g~(-1)时循环1000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为76%。由于α-Ni(OH)_2叁维花状结构中较薄的纳米片厚度,极大的增加了活性物质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为电解液中离子顺畅进出材料内部提供了便利,使得赝电容反应更加充分,有利于电化学性能的迅速提升。(本文来源于《人工晶体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李凡,罗爽,王军,夏国栋[3](2019)在《棋盘状纳米结构界面体系中的热整流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非平衡态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一端为平壁另一端为棋盘状纳米结构的两相界面系统中的热整流效应。模拟结果表明:棋盘状纳米结构界面处于高温而平壁表面处于低温时,系统的热流量较相反方向的热流量大,从而形成了热整流效应;高温热源温度逐渐增加时,系统的热整流效率存在一个极大值;给定热源温度,系统中的流体分子数密度也会对其热整流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流体分子数密度较小时,系统的热整流效率较高但导热性能较低。(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吴思翰[4](2018)在《柱状纳米结构材料热整流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整流器在热控制、信息处理和能量转换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许多实验和理论研究证明热整流效应存在于两种材料组成的复合结构、形状不对称结构、相变材料中,或者通过控制缺陷和分级掺杂等手段来实现热流整流效应。尽管许多结构的热整流特性已被研究,但目前已研究的纳米结构的热整流系数仍相对较低,并且通过在热传导方向施加轴向应变、通过改变柱状纳米结构中纳米管手性或通过采用双层分子结的方法能否提高柱状纳米结构材料的热整流性能还没有被研究过。探索具有更加优秀热整流性能的纳米结构,设计出更高效率的热整流器,这对于早日实现用于热控和信息处理的“热计算机”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石墨烯-氮化硼纳米管分子结、GN-SWCNT(12,12)分子结及DGN-DWCNT分子结的热整流性能进行了研究,深入分析了所研究结构热整流效应的机理。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了尺寸参数(氮化硼纳米管管长、正方形石墨烯片边长)对石墨烯-氮化硼纳米管分子结的热整流特性的影响,发现其热整流特性具有明显的尺寸依赖性。在平均温度为300 K(Δ=±0.5)时,石墨烯-氮化硼纳米管分子结的热整流系数可达71.38%。(2)在优化尺寸参数下,研究了施加轴向拉伸应变对石墨烯-氮化硼纳米管分子结的热整流特性的影响,发现其热整流特性会随着应变的增加而显着变化,施加恰当的轴向拉伸应变会提高驻波的强度进而显着提高热整流系数。在应变为10%、平均温度为300 K(Δ=±0.5)时,石墨烯-氮化硼纳米管分子结的热整流系数能够提高到188.80%。(3)在300 K和200 K(Δ=±0.5)的温度下,GN-SWCNT(12,12)分子结的热整流系数最高分别可达到1487%和2586.4%,远高于之前研究过的GN-SWCNT(6,6)分子结的热整流系数。我们发现GN-SWCNT分子结的热整流系数可以通过改变GN-SWCNT分子结中碳纳米管的手性来进一步调节。(4)在平均温度为300 K时,DGN-DWCNT分子结在较高和较小的热偏差下都能够获得较高的热整流系数,即使热偏差|Δ|=0.1时,也可以实现高达300.6%的热整流系数。事实上,由于现实中有大量低级废热有待利用,在小温差下的高效热整流器相比较于高温差下的热整流器对实际应用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8-12-01)
李萍,敖登高娃,李纯志,段晓惠,裴重华[5](2019)在《龙骨状纳米结构TATB的构筑与热分解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纳米结构对材料性能的调控,采用溶剂/非溶剂法来构筑叁氨基叁硝基苯(TATB)的纳米结构。通过强的非溶剂效应和温度效应,制备得到龙骨状纳米结构TATB。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与透射电镜(TEM)观察样品的微观形貌,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激光粒度分析仪测试样品的晶相和粒径分布。结果表明,所得样品整体呈龙骨状结晶,晶型较原料TATB未发生改变,粒径分布为70~400 nm。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分析结果表明,龙骨状TATB的热分解峰温较原料TATB提前1.54~2.91℃,表观活化能(E_a)提高0.29 kJ·mol~(-1),对热刺激的敏感性降低;通过微分法计算得出龙骨状TATB的热分解机理为随机核化,每一粒子有一个核,而原料则为叁维扩散,其动力学方程为球形对称的Jander方程。(本文来源于《含能材料》期刊2019年02期)
徐中轩,吕国岭[6](2017)在《一个具有杂金属链和蜂巢状纳米孔道结构的叁维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溶剂热条件下,用预先合成的5-羟甲基间苯二甲酸(H_2HIA)与Zn2+及K+反应构建出1个具有叁维开放框架结构的配位聚合物[Zn_(0.5)K_(0.5)(HIA)(H_2O)]·x Guest(1).在配合物1中,Zn~(2+),K~+与H_2HIA构建出了无限长的杂金属链和具有亲水表面的蜂巢状纳米孔道.粉末X射线衍射和热失重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为纯相,330℃后有机体开始分解.此外,对配合物1的荧光性质也进行了研究.(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陈有为,谭曜,史丹,黄姣,陈丹超[7](2017)在《Au-Pt海胆状纳米结构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油胺为还原剂和稳定剂,通过晶种生长法制备了Au-Pt海胆状纳米结构,研究了各种合成条件对产物结构及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气氛下不能合成Au-Pt双金属杂聚体结构;Pt(acac)2和H2PtCl6·6H2O两种Pt前体对于产物形貌没有明显影响;强极性的1-十八烯参与合成反应时不易得到海胆状的双金属结构;不同Au/Pt配比对产物形貌影响的研究指出,Au-Pt海胆状杂聚体结构的形成是因为后还原的Pt会倾向性地沉积到先还原成核的Au纳米颗粒的特定表面。一锅法合成得到了AuPt合金结构,表明后还原的Pt以Au为晶种,在小尺寸效应作用下使颗粒发生纳米尺度的原子扩散形成了带浓度梯度的AuPt合金。(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7年S1期)
袁丽,刘空,卑凤利,武晓东[8](2017)在《原位核磁共振技术考察L-缬氨酸导引下合成花状纳米结构聚苯胺形成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H-NMR原位追踪在L-缬氨酸存在下合成花状纳米聚苯胺的形成过程中发现此结构的形成经历3个阶段:首先在苯胺与缬氨酸构成的类胶束结构内聚合成吩嗪类寡聚物;其次通过p-p重迭作用及胶束融合过程成为片状聚集体;最终通过与缬氨酸形成氢键组装成花瓣状纳米聚苯胺.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对比形成过程中核磁共振图谱及产物形貌的变化发现花状纳米聚苯胺的形成有如下特征:反应初期L-缬氨酸作为缓冲试剂可以避免苯胺的骤然质子化,有利于生成具有吩嗪结构的寡聚物;反应前苯胺单体与缬氨酸形成稳定的反应环境保证寡聚物始终在其内聚集生长,有效避免了外部环境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张宁,许玉娥,郁可,朱自强[9](2017)在《超长ZnO瓶刷状纳米结构湿敏和场发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热蒸发法,以CuO为催化剂在900℃合成了超长的ZnO瓶刷状纳米结构。所得样品通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表征,发现该毛刷结构是由大量钉状纳米棒组成。同时,对室温下ZnO瓶刷状纳米结构在相对湿度为5%~97.6%不同环境中的湿敏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ZnO瓶刷状纳米结构的湿敏响应时间约为80s,恢复时间约为100s,具有较快的响应和恢复时间。通过场发射测试,该ZnO纳米结构的开启电场为0.84V/μm,阈值电场为1.39V/μm。这表明该纳米结构在传感器设备和平板显示器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7年03期)
袁丽[10](2016)在《L-缬氨酸辅助合成聚苯胺花状纳米结构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导电高分子材料在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气敏传感器以及可控电极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和无机材料相比,它们具有优良的加工性,质子酸的可掺杂性以及环境稳定性的特点,而且它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又可以通过其分子层面的设计来调控。但是目前用有机导电高分子材料组装的器件它的性能表现次于用无机材料组装的,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在分子、原子层面上研究高分子聚合原理的匮乏。本论文主要是以导电高分子聚苯胺(PANI)为模型,采用自组装法合成叁维花状纳米结构的聚苯胺并利用核磁共振原位追踪技术(NMR)追踪整个反应过程,同时再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直观的佐证,深入分析形成叁维花状纳米结构聚苯胺的机理和可能原因。本论文不仅充实了从分子层面研究聚合物聚合体系,而且还为利用核磁共振技术从分子层面研究材料的形成机理奠定了基础。本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以L-缬氨酸为掺杂酸,用自组装法制备叁维花状纳米结构聚苯胺,研究主要内容为反应条件对产物结构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随反应中L-缬氨酸的含量增加,所制备的纳米聚苯胺依次呈现薄片状,花状以及带绒毛的片状形貌;采用甘氨酸(与L-缬氨酸分子结构相比缺少疏水链)作掺杂酸,对比研究发现了氨基酸和苯胺在未加APS时的初始缔和状态。2)为进一步理解叁维花状纳米聚苯胺的成核机理,利用核磁共振原位追踪技术和二维核磁实验技术,并结合TEM和SEM表征手段,对比花状与非花状纳米聚苯胺形成过程中原位追踪核磁共振氢谱及聚合后产物形貌的变化最终表明花状纳米聚苯胺的形成过程具有如下几个典型特点:①反应初期由于L-缬氨酸具有酸碱两性,作为缓冲试剂可以有效调节苯胺单体的质子化程度,从而实现苯胺单体邻、对位电子云密度与间位的电子云密度接近,最终有利于聚合反应主要生成具有吩嗪结构的寡聚物;②反应前苯胺单体首先与缬氨酸形成较为稳定的胶束体系,继而反应产生的寡聚物在胶束内发生聚集,随后通过胶束融合过程进一步导致寡聚物聚集体成长为基本结构组装单元,在这些过程中处于胶束外层的缬氨酸分子始终起到稳定胶束与协调胶束融合的作用,导致组装过程最终形成热力学稳定产物。3)考虑到片状以及花状聚苯胺的堆积方式,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而且通过机理研究发现寡聚物结构中存在大量的π-π重叠的共轭结构,电子离域程度较高,故推测其电化学性能较好。所以对合成的片状和花状结构的聚苯胺进行了电化学性能测试,主要运用了循环伏安法(CV)测试和充放电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花状结构的聚苯胺比片状具有更优越的电化学性能,并也有一定的电容性能但仍还需改性进一步优化提升。(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6-12-21)
枝状纳米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水热合成实现叁维花状纳米结构α-Ni(OH)_2和正多面体结构Ni(HCO_3)_2的制备,研究其特殊形貌对电极材料充放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叁维花状纳米结构的电极材料比电容较高,电流密度为2. 0 A·g~(-1)时,比电容最高为1212. 12 F·g~(-1),电流密度为1. 0 A·g~(-1)时循环1000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为76%。由于α-Ni(OH)_2叁维花状结构中较薄的纳米片厚度,极大的增加了活性物质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为电解液中离子顺畅进出材料内部提供了便利,使得赝电容反应更加充分,有利于电化学性能的迅速提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枝状纳米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司建朋,刘冬雨,孟丹,赵嘉,李玉娇.CuO-ZnO花状纳米结构复合材料设计、合成及气敏特性研究[J].沈阳化工大学学报.2019
[2].刘文文,朱鹏程,向康宁,黄杰,姚丹.α-Ni(OH)_2叁维花状纳米结构构建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J].人工晶体学报.2019
[3].李凡,罗爽,王军,夏国栋.棋盘状纳米结构界面体系中的热整流效应[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4].吴思翰.柱状纳米结构材料热整流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8
[5].李萍,敖登高娃,李纯志,段晓惠,裴重华.龙骨状纳米结构TATB的构筑与热分解动力学研究[J].含能材料.2019
[6].徐中轩,吕国岭.一个具有杂金属链和蜂巢状纳米孔道结构的叁维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7
[7].陈有为,谭曜,史丹,黄姣,陈丹超.Au-Pt海胆状纳米结构的合成研究[J].材料导报.2017
[8].袁丽,刘空,卑凤利,武晓东.原位核磁共振技术考察L-缬氨酸导引下合成花状纳米结构聚苯胺形成机理的研究[J].高分子学报.2017
[9].张宁,许玉娥,郁可,朱自强.超长ZnO瓶刷状纳米结构湿敏和场发射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7
[10].袁丽.L-缬氨酸辅助合成聚苯胺花状纳米结构的机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