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肥东县古城中学计成奎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们小心翼翼地跨进了新课改的门槛。不出所料,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们碰到了一些困惑和棘手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进行课改的大环境不尽人意。尽管教师是课改的具体实施者,但是教师受方方面面制约的因素太多。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有没有新课改的意识,有没有建立起与新课改相配套的新的评价机制,有没有为新课改保驾护航,这些都是课改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二是初高中历史课改不配套,从而加重了高中课改的难度。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着眼破除旧课程繁、难、深、重的知识体系,大量删减知识点,结果新课程展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着眼点却放在拓宽知识面、深化知识点上,结果新课程展现出的特点是分量重、内容深,时间紧,完不成教学任务。历史新课改,路在何方?教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想在课改转型期,如何更加务实,更加有效,更加平稳地搞好历史新课改,这是需要我们身处第一线的教师勇于探索、实践、反思、总结。现结合平时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一些具体的做法,谈点我们的体会。
一、定位要正确,重视基础教学,强调人文熏陶
历史讲的是人类社会过去的事情,讲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博大精深,宏观又微观地帮助人们了解过去,理解现在,懂得社会,认识自己,树立起科学的又充满人情味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学科在提高中学生现代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如何抓住这一优势,扬其所长,应当始终是中学历史课程的指导思想。可是在现实中,中学历史教学却被异化为入学的“敲门砖”,尤其是在高一年级的历史教学中明显存在着一种倾向,就是不根据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现状,片面强调教学与高考接轨,希望学生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到位的理论分析,熟练的解题能力。这种教学定位,往往因为起点过高,造成学生在心理上对历史学科产生畏惧,进而形成思想上的厌学情绪。这种现象极大地妨碍了历史新课改的进行。因此,要搞好高一新课改的历史教学工作,首先应正确定位,面对将来大部分学生将学习理科这一现实,我们要做的是,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充分重视解决学生所面临的什么是历史、学历史有什么用、怎样学历史等实际问题,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采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逐步形成学习历史的能力与技巧,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更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不是单纯地应付升学考试,历史学科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它能使人丰富知识,涵养品德,健全人格,发展特长。学好历史,可以通晓世界文明的演变史,了解当今世界各种问题的渊源.能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中吸取有益于社会进步、有益于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营养,从而达到“鉴古以知今,读史以明智”的目的。这对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将终身受益无穷。
二、对新教材的内容须适当整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历史新课改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通史变为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分别反映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内容。新教材主题突出,有一定条理性,注重各单元内容间的逻辑联系,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广大师生用世界的眼光去认识历史的发展,从一个新的角度来了解和思考历史问题。例如,对于太平天国运动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在旧课程中的表述是十分含糊的,因为旧课程一方面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就进入到民主革命的阶段,但同时又只承认辛亥革命才是真正的民主革命,而新课程把太平天国运动放到“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这一主题中,明确肯定了太平天国是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这样它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也就一目了然了。但是新教材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跳跃性强,且理论性太强、,再加上初中历史课改降低教学难度,大量削减知识点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如何用好新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是摆在每位任课教师面前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多钻研,多思索,一方面尽量用好用足教材,对于教材已有的资料,如图片、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另一方面,要按照课标对教材内容宏观上进行整合和整体设计,微观上进行适当的取舍,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来提高教学绩效。如对于“欧盟”这一知识点课本在p92、p140、p146三个地方提到,我们可把它整合在一起,一下子把“欧盟”的来胧去脉、目前状况交代清楚。对于课标不做要求,学生又比较熟悉的内容,或者少讲,或者不讲,对于教材叙述过于简单的重要内容,教师就要增设背景材料,辅助学生学习,如对于“亚太经合组织”,课本只有一句话,“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那么“亚太经合组织”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组织,它成立的宗旨和目标是什么?中国在这一组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这些问题多需要教师加以补充,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