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倾性论文_王艳红,陆亚男

导读:本文包含了外倾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人格,灰质,中介,作用,自我,网络,开放性。

外倾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红,陆亚男[1](2019)在《大学生外倾性人格与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的关系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人格特质对微信朋友圈中自我呈现的影响,随机抽取福建省某高校319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利用大五人格问卷和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的问卷进行调查。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外倾性与积极自我呈现呈极显着正相关,与中庸自我呈现、伪装隐瞒自我呈现呈显着正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个体倾向越外向,其在朋友圈中中庸的自我呈现越积极;外倾性对积极和伪装隐瞒的自我呈现有正向影响。(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连晓荷,刘晓红,郭成,滕召军[2](2018)在《比较思维方式对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外倾性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比较思维诱发任务、内隐联想测验、外显职业性别刻板印象问卷及大五人格问卷对120名大学生施测,以探讨比较思维与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关系及外倾性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大学生存在内隐、外显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差异不显着。(2)差异性比较思维对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影响不显着。(3)外倾性和差异性比较思维的交互作用能预测外显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对于高外倾性个体而言,差异性比较思维能够正性预测外显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结论:外倾性能调节差异性比较思维对外显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心理技术与应用》期刊2018年12期)

王光辉,李卫东[3](2018)在《课外体育促进青少年生活满意度:学习压力感的中介及外倾性的调节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春期是人生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生活满意度的提高对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及个人成长等方面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大量研究研究指出,生活满意度越高的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社会适应行为,如人际关系良好、学业表现优异、亲社会行为等;相反,低生活满意度往往与退学、攻击行为、抑郁、自杀等不良行为密切相关。为了探究学习压力感和外倾性人格在课外体育与青少年生活满意度中的作用,使用中学生学校体育评价量表,大五人格量表中外倾性分量表,学习压力感问卷,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采用了随机整群抽样法,对广州市10所中学的160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课外体育与学习压力感呈显着负相关,与生活满意度、外倾性呈显着正相关;学习压力感与生活满意度、外倾性呈显着负相关;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呈显着正相关。(2)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和学习压力感后,课外体育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减弱了(B=0.24, p<0.001)。95%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 (95%CI=[0.079,0.124]),这说明学习压力感在课外体育影响青少年生活满意度中发挥着中介作用。(3)外倾性与课外体育的交互项显着负向预测学习压力感(B=﹣0.11,p<0.01),外倾性人格在课外体育与学习压力感中起调节作用,随着外倾性水平的提高,课外体育与学习压力感的负向关系被增强了。即在外倾性水平较低时,课外体育对青少年学习压力感的抑制效应较弱;在外倾性水平较高时,课外体育对青少年学习压力感的抑制效应较强。该结果揭示了学习压力感与外倾性人格在课外体育与青少年生活满意度中的作用机制,这为开展青少年体育和心理健康的渗透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蒋舒阳,刘儒德,江荣焕,洪伟,金芳凯[4](2018)在《家庭功能与中学生校园受欺负的关系:外倾性、问题行为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家庭功能与中学生校园受欺负的关系以及外倾性、问题行为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问卷法对北京市八所中学共235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家庭功能与外倾性之间呈显着正相关,与问题行为和校园受欺负之间呈显着负相关;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在家庭功能与校园受欺负之间的中介作用显着,且外倾性-内化问题的链式中介作用显着。结论:家庭功能可以分别通过内化问题、外化问题的中介作用以及外倾性-内化问题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中学生校园受欺负。(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丁亮,郑显亮[5](2018)在《外倾性人格与网络欺负:网络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外倾性人格、网络自我效能感与网络欺负之间的关系,采用网络欺负量表、外倾性人格量表和网络自我效能感问卷对29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外倾性人格和网络自我效能感均与网络欺负呈显着的正相关;外倾性人格和网络自我效能感均能显着预测网络欺负,网络自我效能感在外倾性人格和网络欺负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为13. 58%。结论表明:外倾性人格对网络欺负既存在直接影响,同时又通过影响网络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网络欺负。(本文来源于《赣南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王建峰,郭茂林[6](2018)在《老年人外倾性人格特质与行为抑制的诱发电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行为抑制是个体对不符合当前目标的反应或行为的抑制控制,对个体适应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1]。认知加工不仅需要激活当前任务相关信息,还需要抑制任务无关信息,因此有研究认为抑制控制能力衰退是导致认知老化的主要原因[2]。随着个体的衰老,干扰因素更容易进入到工作记忆中,从而导致整个认知过程的衰退。已有的研究提示,外倾性人格特质与抑制控制能力之间可能存在联系,例如外倾性与情绪调节的注意分配策略密切相(本文来源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徐宏图,汪海彬[7](2018)在《大学生外倾性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述情障碍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大学生述情障碍、外倾性及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使用述情障碍问卷、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490名大一到大叁的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述情障碍、手机成瘾倾向与外倾性两两呈显着相关,外倾性可以通过述情障碍的中介作用对手机成瘾倾向产生影响。因此述情障碍在大学生外倾性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黄山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李孟泽[8](2018)在《外倾性人格特质的大脑结构基础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格是个体特有的特质模式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又称个性。外倾性人格一般用于描述一个人比较乐观,有更多的积极情绪并且喜欢较多的社会交往。它是一种与正性情绪显着相关的人格特质,如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等,另外,它和抑郁症的联系也很紧密,是抑郁症的保护因子。因此,探讨外倾性人格特质稳定的神经结构基础,探明家庭环境和遗传基因对外倾性的影响,有助于深入理解外倾性人格特质的神经基础以及外倾性人格的形成原因,为日后健全人格的培养以及个体幸福感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证意义。一方面,随着核磁共振技术在心理学中的应用,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探索外倾性人格特质的神经机制。目前为止,虽然关于外倾性人格特质的大脑结构基础研究很多,然而结论并不统一,但是主要的结果大多集中在前额叶和纹状体等脑区,正好是大脑中的多巴胺奖赏系统。这与前人提出的外倾性的多巴胺假说也一致。因此,需要有更多的实证研究去验证该脑区的可重复性。另一方面,外倾性人格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它有自己的遗传基础,研究者认为遗传可以决定人格的变异区间在40%-80%。关于人格的单个基因位点研究有很多,大多数集中于焦虑和抑郁相关的基因位点上。而关于外倾性人格特质的基因大多集中在多巴胺系统相关的基因位点上。此外,后天环境,如家庭环境对外倾性人格特质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本论文设计了叁个连续的研究,探讨环境(先天或者后天)对外倾性人格特质的影响及其大脑结构基础。首先本文研究一确定外倾性人格特质关键的大脑结构基础,之后的研究二和研究叁分别探索了后天的家庭环境和先天的遗传基因对外倾性人格特质影响的神经机制,为日后的抑郁症治疗以及人格障碍的干预提供重要的生物学标记。研究一探讨了外倾性人格特质的大脑结构基础。采用大五人格问卷(NEO-PIR)测量了337名在校大学生被试的外倾性人格特质,并采集了所有被试的T1结构像。基于体素的分析结果发现,外倾性人格特质总分与双侧尾状核的局部灰质体积成显着正相关,与左侧额下回和左侧顶叶脑区的局部灰质体积成显着负相关。另外,本研究对其中的118名被试进行了为期2年的纵向跟踪研究,即2年后,再次采集了被试的外倾性人格和T1结构像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外倾性的得分与双侧尾状核,额中回的局部灰质体积成正相关,与左侧额下回和左侧顶叶脑区的局部灰质体积成负相关。最后,对两个时间点的脑区结果做关联分析,结果发现,双侧尾状核与外倾性得分显着正相关这一结论在两个时间点都得以体现。研究二采用基于ROI的中介效应分析的方法,探讨家庭环境因素对外倾性人格特质影响的神经机制。本研究的家庭环境因素选取了“家庭类型”、“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教育水平”、“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等多个家庭环境因素;以研究一中的与外倾性相关的双侧尾状核的灰质体积作为ROI。相关分析结果发现“主观经济地位”对个体的外倾性得分显着正相关。中介效应分析结果发现,左侧尾状核的灰质体积在“主观童年经济地位”和外倾性得分之间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研究叁采用基于ROI的中介效应分析的方法,探讨先天的遗传因素对外倾性人格特质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外倾性的多基因分数(Polygenic Risk Score)作为遗传基因的指标,以研究一中的与外倾性相关的双侧尾状核的灰质体积作为ROI。相关分析的结果发现,0.5阈值下的外倾性的多基因分数(PRSe5)对个体的外倾性得分显着正相关。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左侧尾状核的灰质体积在PRSe5和外倾性得分之间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了外倾性人格特质的关键大脑结构基础-双侧尾状核,此脑区是多巴胺奖赏系统的一部分,与人类的趋近行为和情感动机有关。另外,研究还发现了先天的遗传基因和后天的家庭环境都可以通过尾状核影响个体的外倾性人格特质。总的来说,本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外倾性人格特质的核心大脑结构基础、以及先天和后天环境对外倾性人格特质影响的神经机制的认识。另外,找到外倾性人格特质的稳定的关键大脑结构基础及其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可以为日后健全人格的培养、抑郁症的干预策略的制定以及有效提升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02)

宋晓霞,刘金培,方琼红,王珍[9](2017)在《基于敬业度的外倾性与开放性对高校教师工作绩效的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结果表明:开放性、外倾性能够显着影响高校教师的敬业度和工作绩效;敬业度在外倾性与工作绩效、开放性与工作绩效间发挥中介作用。具体而言,敬业度在外倾性与任务绩效、外倾性与关系绩效、开放性与关系绩效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而在开放性与任务绩效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11期)

邢婉莹,黄思敏,张润竹,赵一萌,王振[10](2017)在《外倾性与重复社会应激心血管反应适应性的关系:应激强度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大量研究探讨了外倾性人格特质与应激心血管反应的关系及其对健康的影响。然而由于不同研究所采用的应激任务性质不同,尚未得出一致结论。外倾性人格特质包含社会性属性,因而社会应激对外倾性个体而言是一种人格特质相关性质的应激情境。现有研究一致发现,高外倾性个体在社会应激中表现出较低的心血管反应,这可能与他们更善于处理社会挑战密切相关。此外,最近一项研究采用重复暴露应激实验范式,揭示了高外倾性个体在重复社会应激中表现出更好的心血管反应适应性。然而,以往的这些研究大多在实验室条件下诱发的是中等强度的社会应激,随着应激强度的增加,外倾性个体又会表现出怎样的应激生理反应,仍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主要探讨外倾性对重复社会应激(演讲任务)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是否受应激强度的调节。166名大学生参加了本研究,在实验开始前填写大五人格问卷,随后被试被随机分配到中等强度社会应激或高强度社会应激情境中。每个应激情境包含五个应激阶段:基线,应激1,恢复1,应激2,恢复2,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持续采集被试的生理数据包括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变异性。研究结果表明,中等强度社会应激条件下,高外倾性个体比低外倾性个体表现出较低的心率反应性,更好的心率恢复性,在重复面对应激时有更好的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反应适应性。在高强度社会应激条件下,高外倾性个体比低外倾性个体表现出更大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以及迷走神经撤出反应性,更好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恢复性,在重复面对应激时有更好的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反应适应性。这些研究结果说明了高外倾性个体具有良好的动态生理调节能力,能更好地应对不同强度的社会挑战,这对健康适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期刊2017-11-03)

外倾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比较思维诱发任务、内隐联想测验、外显职业性别刻板印象问卷及大五人格问卷对120名大学生施测,以探讨比较思维与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关系及外倾性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大学生存在内隐、外显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性别差异不显着。(2)差异性比较思维对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影响不显着。(3)外倾性和差异性比较思维的交互作用能预测外显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对于高外倾性个体而言,差异性比较思维能够正性预测外显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结论:外倾性能调节差异性比较思维对外显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倾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艳红,陆亚男.大学生外倾性人格与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的关系探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

[2].连晓荷,刘晓红,郭成,滕召军.比较思维方式对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外倾性的调节作用[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8

[3].王光辉,李卫东.课外体育促进青少年生活满意度:学习压力感的中介及外倾性的调节效应[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4].蒋舒阳,刘儒德,江荣焕,洪伟,金芳凯.家庭功能与中学生校园受欺负的关系:外倾性、问题行为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

[5].丁亮,郑显亮.外倾性人格与网络欺负:网络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8

[6].王建峰,郭茂林.老年人外倾性人格特质与行为抑制的诱发电位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

[7].徐宏图,汪海彬.大学生外倾性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述情障碍的中介作用[J].黄山学院学报.2018

[8].李孟泽.外倾性人格特质的大脑结构基础及其影响因素[D].西南大学.2018

[9].宋晓霞,刘金培,方琼红,王珍.基于敬业度的外倾性与开放性对高校教师工作绩效的影响机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10].邢婉莹,黄思敏,张润竹,赵一萌,王振.外倾性与重复社会应激心血管反应适应性的关系:应激强度的作用[C].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2017

论文知识图

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教学效能感为...职业压力与工作满意感:教学效能感...计算剖面参数输入界面职业压力与工作满意感:教学效能感...神经质在职业压力与工作满意感之间的...艾森克人格的外倾性维度与MD值...

标签:;  ;  ;  ;  ;  ;  ;  

外倾性论文_王艳红,陆亚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