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吏腐败论文_林正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官吏腐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官吏,腐败,唐律,渊薮,制度,文化,晚清。

官吏腐败论文文献综述

林正勇[1](2019)在《浅析《唐律疏议》中官吏腐败惩戒制度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古以来,国家兴盛衰败与官吏清廉与否息息相关,官吏清廉是封建吏治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史上盛极一时的唐朝就曾主张以法治吏,在给予官吏权力的同时,也制定了详细的法律条文惩戒官吏腐败。《唐律疏议》这部中国史上较为完备的法典,对于惩戒官吏腐败问题就有严密而科学的规定,相关立法内容不仅对当时唐王朝产生巨大影响,对今日之中国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也有一定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9年29期)

许海峰[2](2018)在《康熙时期防治官吏腐败制度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官吏腐败犯罪的预防和惩治是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的问题。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康熙是清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二位皇帝,8岁继承皇位,14岁开始亲政,在位时间长达61年。其年号康熙,“康”为安宁,“熙”为兴盛,蕴含天下安宁兴盛之意。康熙皇帝作为“康乾盛世”的奠基者,无疑对维护国家统治、保持社会稳定做出巨大贡献。然而,官吏腐败问题仍是康熙时期重点应对的难题。康熙执政初期,鳌拜等辅政大臣,争权夺利,严重威胁皇权统治。“叁藩之乱”使得康熙缺乏精力整饬吏治。康熙清晰地察觉到治理官吏腐败问题对于治国理政的重要意义,平定叁藩之乱后,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和惩治官吏腐败问题。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康熙借鉴前代预防和惩治官吏腐败的经验,将“民为邦本,崇尚节俭”“端本澄源,源清流洁”“双管齐下,奖廉惩贪”作为预防、惩治官吏腐败的指导思想,通过强化科举考试制度,保障士子在考试时公平竞争,为朝廷选拔更多合格、高素质的人才,充实官吏队伍;高级官吏作为朝廷要员,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理应效忠皇帝,奉公守法,替百姓着想。但康熙时期,高级官员中间结党营私、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在官吏考核过程中将高级官吏作为重点监督对象,一方面对其他官吏起到警示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强皇权统治。加强监察制度,康熙通过亲自巡察、密折制度、风闻言事等方式,纠察百官,掌握下情,及时有效地处置贪赃枉法的官吏,有利于改善官场风气。康熙时期,积极培养扶植清官,褒奖清官事迹;对于贪官污吏,制定惩贪法令,援引清律“六赃”规定,对于官吏贪污腐败现象严加惩处。这些制度和措施对其在位期间的反腐惩贪工作产生了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其预防、惩治官吏腐败的制度和措施也为后世提供借鉴。将康熙时期防治官吏腐败制度与当今反腐败斗争相结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倡廉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8-06-06)

林倩[3](2017)在《宋太祖时期防治官吏腐败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五代以来,官吏贪腐之风盛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百姓苦不堪言。宋太祖作为亲身经历者,深切感受到官吏腐败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严重危害。即位后,他极力打击官吏腐败犯罪,采取一些积极措施防治官吏腐败。首先,从预防官吏腐败犯罪的角度出发,制定了严密的职官管理制度,通过改进选官制度以选拔真才,改革任官制度以避免官吏专权,完善考课制度以促使官吏恪尽职守,制定奖廉制度以激励官吏廉洁奉公,实行厚俸制度以调动官吏做官积极性。宋太祖还注重对官吏的廉政教育,以教导官吏清廉守法。其次,从惩处官吏腐败犯罪的角度出发,宋太祖十分注重法制建设,并于建隆四年(963)编成《宋刑统》,使得打击腐败犯罪有法可依。同时,以重法惩治贪赃官吏,官吏一旦犯赃大多判处弃市或直接杖杀,并限制他们适用法律特权,在一般情况下,不赦免、不叙用犯赃官吏。本文分四个部分对宋太祖时期防治官吏腐败制度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主要概述宋太祖时期官吏的贪腐状况。将当时的官吏腐败犯罪总结为贪污、受贿和违法经商叁种表现形式。然后,从宋太祖反贪的社会背景出发,分析官吏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为研究该时期防治腐败犯罪作铺垫;第二部分讨论官吏腐败犯罪的预防制度。首先从选官、任官、考课、奖廉以及厚俸制度这五个方面介绍宋太祖时期的职官管理制度。之后探讨了官吏的廉政教育制度对预防腐败的积极作用;第叁部分研究官吏腐败犯罪的惩治制度。以当时主要的惩贪法规——《宋刑统》为分析材料,对官吏腐败犯罪进行归类分析。接着将宋太祖惩贪手段的特点总结为重惩贪赃和对犯赃官吏进行限制;第四部分对宋太祖时期反腐举措进行思考。分析这一时期反腐举措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并提炼出这些举措对现今中国反腐败的借鉴意义。宋太祖时期的反腐制度承接唐制,但同时又有自己的时代特色。宋太祖在反腐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这些反腐制度的作用下,当时的吏治较为清明。但由于封建制度固有的局限性以及宋太祖本人经常以言行破坏法律,使得防范和打击官吏腐败行为的实际成效大打折扣。总的来说,宋太祖对于官吏腐败犯罪的防治既有积极一面,亦有消极一面。本文将尝试从综合性的角度研究宋太祖时期的反腐制度,以期对当今的反腐工作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7-06-02)

黄佳男[4](2017)在《武则天时期惩治官吏腐败制度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官吏腐败犯罪的预防和惩治是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的问题。唐代进入封建社会法制的成熟阶段,在借鉴前代惩治腐败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并完善了相关制度体系。处在唐代初期的武则天,在惩治官吏腐败制度方面有许多创举,这些举措对其执政期间的反腐惩贪工作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对武则天时期惩治官吏腐败的制度进行介绍。第一部分从武则天时期的政治状况入手,探究当时的阶级变革、政局动荡以及边境不宁的情况,为下文对具体制度的探讨作铺垫。第二部分从官吏管理制度、监察制度以及刑罚制度叁个方面对武则天时期的具体运行情况进行讨论。官吏管理制度又分为选官制度、任官制度和考课制度,分析武则天采取这些制度对预防官吏腐败的作用。第叁部分将监察制度分为御史制度和谏官制度进行阐述。御史制度方面,武则天设置左右肃政台;谏官制度方面,则增设补阙、拾遗等谏官。第四部分《唐律疏议》将官吏腐败的表现分为贪污、行贿受贿、勒索财物、徇私舞弊以及其他规定。在此基础上,讨论武则天时期惩处官吏腐败的实践,举例分析说明武则天在惩处官吏腐败方面态度坚决,方法有效。第五部分对武则天时期的各项制度进行评价,阐述它们在惩治官吏腐败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并为当今的反腐工作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7-06-02)

朱丽文[5](2007)在《古代中国封建官吏腐败的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秦汉实行官僚体制后,封建官吏的腐败一直伴随始终。封建官吏极度膨胀的私欲、监察制度的不完善、官场文化和选官制度的不合理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官吏腐败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司志晓,周海燕[6](2006)在《战国时期官吏腐败之文化渊薮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战国时代是功利意识甚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多为官吏腐败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以家代国、隆一而治、现实主义等文化渊薮的影响使统治者将政权集中在自己的手中,官吏职权的扩大为其腐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官吏争权夺利、贪污腐败现象屡见不鲜。(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期刊2006年02期)

李文珊[7](2004)在《晚清官吏腐败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时期 ,官吏腐败全面恶性发展 ,已渗入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 ,并呈现出“末世”疯狂情结。它对晚清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如禁烟斗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清末新政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作用。晚清官吏腐败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体制及其衍生出的特权制度。对此问题进行探析 ,有助于我们管窥历史 ,警醒现在(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04年05期)

杨桂英[8](2004)在《春秋战国官吏腐败与反腐败述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奴隶制衰落瓦解、封建制逐步确立的时代。一方面,官吏腐败与前代相比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在严重程度上都有所发展;另一方面,面对官吏的腐败之风,统治者为了达到争霸图存、兼并统一的目的,又都积极制定一系列反腐措施,为后世的反腐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本文即以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为背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春秋战国的官吏腐败与反腐败作一系统的考察与分析,力图构画出春秋战国官吏腐败与反腐败的全貌,从中探询出值得后世借鉴的反腐经验与教训。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绪论部分重点在于界定核心概念腐败的定义和划分官吏腐败的类型,并对腐败的源头—夏商、西周时期的官吏腐败作了简要概述。本文在采用前人关于腐败观点的基础上对腐败进行了重新界定,即腐败是指官吏滥用国家权力谋取私利,导致公共利益的不正当转移,从而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具有极大破坏作用的行为。为了研究上的方便,我们大体上把官吏腐败划分成经济腐败、政治腐败、生活腐败叁种类型。文章的主体部分在探讨官吏腐败时就采用这种划分方法。通过对腐败源头的考察,我们认为夏商、西周的官吏腐败是呈逐步增长的趋势。第二章集中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吏腐败。为此,又划分成叁节进行具体分析。在第一节官吏腐败的表现部分,我们按照经济腐败、政治腐败、生活腐败叁种类型分别考察春秋、战国时期官吏腐败的表现。其中,经济腐败主要包括贪污、贿赂、厚敛勒索。政治腐败主要包括不理政务、枉法不公、朋党比奸、嫉贤妒能。生活腐败主要指生活上僭礼越制,腐化堕落。通过考察我们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吏腐败无论是在表现形式还是在严重程度上都比前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第二节春秋战国官吏腐败的比较部分,主要论述了战国相对于春秋来说官吏腐败的新变化,我们归纳出四点:一、经济腐败由春秋多以实物的形式到战国多以货币的转变。其原因在于战国时期商品经济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引起对货币需求的上涨,因而各国官吏都转向聚敛金钱这种货币形式。二、政治腐败中战国嫉贤妒能的凸显。我们认为战国社会的转型,新型官僚制度建立后,士人大量涌入统治阶层,打破了统治阶层原有的势力格局,同时士阶层之间也形成了激烈的竞争,这些都是造成战国嫉贤妒能凸显的原因。叁、生活腐败上战国对旧礼的废弃。其原因在于西周旧礼对战国已无约束力。四、腐败程度上战国比春秋更严重。原因有叁:其一,战国官吏责任心的下降;其二,战国士阶层入仕的困难;其叁,战国士阶层价值观念的变化。第叁节论述春秋战国官吏腐败的恶果。我们认为,无论何种形式的腐败都会对国家政权产生严重的危害,它不仅削弱君权,破坏礼法,败坏仕风,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有的甚至直接导致亡国。第叁章集中探讨春秋战国的反腐败。在此章中也划分成叁节进行具体分析。在第一节春秋战国反腐措施部分,分别考察了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反腐的具体措施。春秋时期的反腐措施有:(一)在职官管理上主要有以廉能择官的选官制度和激浊扬清的考核制度。(二)以史官监察和舆论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有效监察制度。(叁)倡廉抑奢。(四)严刑治腐。战国时期的反腐措施有:(一)职官管理上不仅严把官吏廉明的入口关和在经济管理中制定严格的制约机制,而且形成以廉贪及是否奉职守法为重要内容的考核制度。在职官管理上真正做到了事前选拔,事中监督,事后惩治,对防治官吏腐败起到了重要作用。(二)以御史监察和社会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有效监察制度。(叁)倡廉抑奢。(四)厚禄助廉。(五)以制定法律,严密惩腐法网和执行法律,严惩贪官污吏为主要内容的以法治腐制度。在全面考察两个时期反腐措施的基础上,可以看出,战国的反腐措施是在继承春秋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因而两个时期的反腐措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第二节春秋战国反腐措施的比较部分主要是探讨这些异同之处。我们总结出不同点有:(一)春秋反腐措施的松散不成孰性与战国的周密规范性的差别。(二)春秋以礼治腐和战国以法治腐的差别。共同点有:(一)采取形式多样的反腐措施。(二)注重道德教育。不同的反腐措施导致不同的反腐效果,在总结春秋战国反腐措施不同点的基础上,第叁节春秋战国反腐效果部分,集中探讨了由此导致的这种反腐效果的差异。我们认为春秋时期由于贵族享有法律特权,使得许多贪官污吏得以逃脱法律制裁,因而使其反腐效果大打折扣;而战国时期不仅取消了贵族的法律特权,而且严格以法治腐,使反腐取得显着成效。第四章在全面考察春秋战国反腐的基础上,从中探询出值得后世借鉴的反腐经验与教训:一、坚持综合治理,才能标本兼治。二、治腐必须从重从严。叁、“事断于法”是反腐基础。四、严格执法是反腐关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4-04-01)

张文珍[9](2001)在《从《醒世姻缘传》看明末官吏腐败》一文中研究指出《醒世姻缘传》的结构框架是一个冤冤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但在实际的行文过程中,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对晚明社会作了全面而深刻的再现与摹画,特别是对明代中后期以来的官吏堕落、腐败现象的揭露,让我们在历史之外对明末社会又多了一些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01年03期)

郑明珍[10](1998)在《加强权力监督:惩治官吏腐败的关键》一文中研究指出惩治官吏腐败对现代化建设有极端重要性,要在充分认识重要性的基础上,加强对权力的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专门机构监督,并使这五种监督有机结合,形成严密的监督体系,遏制权力的滥用,惩治官吏腐败(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1998年06期)

官吏腐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官吏腐败犯罪的预防和惩治是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的问题。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康熙是清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二位皇帝,8岁继承皇位,14岁开始亲政,在位时间长达61年。其年号康熙,“康”为安宁,“熙”为兴盛,蕴含天下安宁兴盛之意。康熙皇帝作为“康乾盛世”的奠基者,无疑对维护国家统治、保持社会稳定做出巨大贡献。然而,官吏腐败问题仍是康熙时期重点应对的难题。康熙执政初期,鳌拜等辅政大臣,争权夺利,严重威胁皇权统治。“叁藩之乱”使得康熙缺乏精力整饬吏治。康熙清晰地察觉到治理官吏腐败问题对于治国理政的重要意义,平定叁藩之乱后,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和惩治官吏腐败问题。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康熙借鉴前代预防和惩治官吏腐败的经验,将“民为邦本,崇尚节俭”“端本澄源,源清流洁”“双管齐下,奖廉惩贪”作为预防、惩治官吏腐败的指导思想,通过强化科举考试制度,保障士子在考试时公平竞争,为朝廷选拔更多合格、高素质的人才,充实官吏队伍;高级官吏作为朝廷要员,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理应效忠皇帝,奉公守法,替百姓着想。但康熙时期,高级官员中间结党营私、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在官吏考核过程中将高级官吏作为重点监督对象,一方面对其他官吏起到警示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强皇权统治。加强监察制度,康熙通过亲自巡察、密折制度、风闻言事等方式,纠察百官,掌握下情,及时有效地处置贪赃枉法的官吏,有利于改善官场风气。康熙时期,积极培养扶植清官,褒奖清官事迹;对于贪官污吏,制定惩贪法令,援引清律“六赃”规定,对于官吏贪污腐败现象严加惩处。这些制度和措施对其在位期间的反腐惩贪工作产生了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其预防、惩治官吏腐败的制度和措施也为后世提供借鉴。将康熙时期防治官吏腐败制度与当今反腐败斗争相结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腐倡廉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官吏腐败论文参考文献

[1].林正勇.浅析《唐律疏议》中官吏腐败惩戒制度及启示[J].法制博览.2019

[2].许海峰.康熙时期防治官吏腐败制度探析[D].湘潭大学.2018

[3].林倩.宋太祖时期防治官吏腐败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7

[4].黄佳男.武则天时期惩治官吏腐败制度探析[D].湘潭大学.2017

[5].朱丽文.古代中国封建官吏腐败的原因[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6].司志晓,周海燕.战国时期官吏腐败之文化渊薮探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

[7].李文珊.晚清官吏腐败问题研究[J].求索.2004

[8].杨桂英.春秋战国官吏腐败与反腐败述考[D].吉林大学.2004

[9].张文珍.从《醒世姻缘传》看明末官吏腐败[J].齐鲁学刊.2001

[10].郑明珍.加强权力监督:惩治官吏腐败的关键[J].东岳论丛.1998

论文知识图

世宗柴荣河南师范大学鉴定验收项目(8)河南师范大学鉴定验收项目(7)河南师范大学鉴定验收项目(6)河南师范大学鉴定验收项目(4)河南师范大学鉴定验收项目(3)

标签:;  ;  ;  ;  ;  ;  ;  

官吏腐败论文_林正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