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陆面通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通量,尺度,黄土高原,土壤,潜热,辐射量,生产力。
陆面通量论文文献综述
黄日超,陈喜,孙一萌,高满,程勤波[1](2016)在《流域土壤有效厚度水平衡验证及其对陆面水碳通量模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土壤特性和植被分布具有区域性,不同流域土壤有效厚度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土壤蓄水容量和陆面水碳等通量的时空分布。以湿润地区的东江流域,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淮河流域以及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LPJ动态植被模型,以水量平衡为目标率定土壤有效厚度,分析不同气候区典型流域土壤有效厚度以及土壤蓄水容量和陆面水碳通量(径流量R,实际蒸散发量ET和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结果表明:东江、淮河、泾河流域的土壤有效厚度分别为70 cm、90 cm和140 cm,土壤有效厚度和蓄水容量随着气候干旱程度增加而增加;土壤有效厚度的修正有效减低该模型水平衡误差,对陆面水碳通量模拟结果的影响程度与区域气候条件有关,湿润地区多年平均径流深和实际蒸散发修正前后变化显着,半湿润、半干旱地区NPP变化显着。研究成果为提高LPJ模型在不同气候区应用可靠性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张杰,张强,黄建平[2](2010)在《2007年5~10月黄土高原陆面能量通量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稀疏植被区陆面过程遥感参数化基础上,利用MODIS/500m分辨率的资料反演黄土高原2007年5~10月陆面过程的特征参数。分析得出:(1)受多种气候系统的影响,黄土高原降水、植被分布以及土壤湿度等存在南北、东西差异,导致反照率呈现出从东南到西北部逐渐增加的趋势;5~10月,频率峰值所对应的反照率值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特征,到7月反照率值达到最低。(2)由于土壤湿度和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的差异,出现了3种反照率和能量分布型,即宽频低峰型、高频窄峰型和多峰型分布。(3)由于2007年8~10月黄土高原降水量比较充沛,大部分区域的土壤湿度都在60%以上,使得净辐射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频率分布比较集中。(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0年04期)
陈潜,赵鸣,汤剑平,苏炳凯[3](2004)在《陆面过程模式BATS中地气通量计算方案的一个改进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原有的陆面过程模式BATS中,对地表通量的计算基于简单的经验公式,这个计算是十分粗略的.而地气通量对各个气象要素的模拟都很重要,如动量通量会影响大气中的风速分布,热量通量会影响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分布而改变大气的层结稳定度,水汽通量则会改变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和潜热,因而改进地气通量的计算精度是有必要的.为了提高地─气间通量计算的精度,在模式中增加稳定度的分类,将近地层稳定度分为5类,用中尺度气候模式RIEMS,分别对短期和中期模拟作了对比实验.经过比较和分析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在增加稳定度的分类以后,模拟的各个气象要素场都较原来的有了改善.(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3期)
殷达中,陈家宜[4](1998)在《内蒙古草原陆面通量和边界层结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中尺度MMS模式和修正法国陆面过程模式耦合的中尺度模拟系统模拟了内蒙古草原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IMGRASS)中尺度实验区生长季后期的地面水分能量通量和边界层结构。结果表明,没有降水时的草场白天大部分时刻潜热通量大于感热通量,降水可使潜热通量变大,波纹比变小,草地波纹比正负转变时间为早8点和晚19点。以乌日图为例的内蒙古沙地白天波纹比大于1,正负转变时间是早7点和晚20点。在降水量不大时,土地利用类型比降水对地面通量影响大。边界层温度廓线符合中纬度陆地边界层日夜演变规律,沙地对流边界层形成早于草原,湿度和风廓线与温度廓线的对应关系较好。(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1998年04期)
牛国跃,洪钟祥,孙菽芬,叶卓佳[5](1997)在《陆面面积平均通量的参数化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气候和大气边界层物理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面积平均通量的参数化问题。本文对这一研究方向中存在的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法和目前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阐述,简要介绍了非均匀陆面影响的高度及其尺度划分,阐述了混合高度、参考层高度(观测高度和模式第一层高度)、近地层高度、内边界层高度、平衡层高度、粗糙度副层和边界层高度等之间的关系及其在非均匀尺度划分中的作用,并且阐述了整体输送公式在不同尺度的非均匀陆面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可能解决办法。同时还对中尺度的非均匀陆面驱动的一类非经典中尺度环流的参数化,即中尺度通量的参数化问题进行了评述。最后针对内蒙古草原实验和青藏高原实验等具体问题,提出了边界层观测和非均匀陆面参数化方法的几点问题。(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1997年03期)
陆面通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稀疏植被区陆面过程遥感参数化基础上,利用MODIS/500m分辨率的资料反演黄土高原2007年5~10月陆面过程的特征参数。分析得出:(1)受多种气候系统的影响,黄土高原降水、植被分布以及土壤湿度等存在南北、东西差异,导致反照率呈现出从东南到西北部逐渐增加的趋势;5~10月,频率峰值所对应的反照率值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特征,到7月反照率值达到最低。(2)由于土壤湿度和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的差异,出现了3种反照率和能量分布型,即宽频低峰型、高频窄峰型和多峰型分布。(3)由于2007年8~10月黄土高原降水量比较充沛,大部分区域的土壤湿度都在60%以上,使得净辐射量、感热通量、潜热通量频率分布比较集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陆面通量论文参考文献
[1].黄日超,陈喜,孙一萌,高满,程勤波.流域土壤有效厚度水平衡验证及其对陆面水碳通量模拟的影响[J].地理学报.2016
[2].张杰,张强,黄建平.2007年5~10月黄土高原陆面能量通量特征研究[J].高原气象.2010
[3].陈潜,赵鸣,汤剑平,苏炳凯.陆面过程模式BATS中地气通量计算方案的一个改进试验[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4].殷达中,陈家宜.内蒙古草原陆面通量和边界层结构数值模拟[J].草地学报.1998
[5].牛国跃,洪钟祥,孙菽芬,叶卓佳.陆面面积平均通量的参数化问题[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