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宇, 陈绪珠, 戴建平[1]2011年在《磁共振成像在多发性硬化中的应用:解读2010年西班牙神经科学协会关于磁共振成像对多发性硬化检查推荐规范》文中研究指明近20年来,由于磁共振成像对多发性硬化病灶最为敏感,其被广泛应用于多发性硬化的诊断和治疗监控。但是,在多发性硬化的日常临床实践中还是存在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不尽合理的问题。为此,2010年西班牙神经科学协会多发性硬化专家组基于大量文献回顾和其自身经验,制定了多发性硬化磁共振成像应用指南,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多发性硬化提出了磁共振检查的指导方案。该指南期望有助于传统的磁共振成像对多发性硬化诊断和疗效的评价,以及为新近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应用和研究中奠定基础。本文就该指南的内容及相关理论知识予以介绍,并提出了作者的认识供读者参考。
初曙光, 李振新, 冯晓源[2]2011年在《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成像诊断及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发性硬化(MS)从首例病例报告至今已有近160年历史。然而其病因、病理学机制依然不明。目前,全世界有大批学者从事多发性硬化各方面的研究,仅多发性硬化年会就有4个(美国、欧洲、南美洲和亚洲-大洋洲年会)。1981年,MRI首次应用于多发性硬化的检查,从此极大地帮助了对多发性硬化的理解,在诊断、病理学机制的探索、疗效判断、推测预后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公认,多发性硬化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炎性脱髓鞘
李郁欣[3]2007年在《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多发性硬化脑内病灶的DTI表现和量化分析目的:研究MS的脑内病灶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上的主要特征,量化分析不同时期病灶的ADC值的差异,探讨DTI在反映MS病理变化中的价值。方法:应用3T磁共振对34例MS患者行常规头颅MRI和DTI检查,根据病灶有无强化和在T1WI的信号强度,进行急慢性期病灶的分组。分析不同时期MS病灶在DTI后处理所获得的DWI、ADC、FA图上的特征,并测量各组病灶的ADC值。结果:35个急性期病灶中33个病灶(99.3%)DWI上呈高信号,5个环形强化病灶,在DWI上亦呈环形高信号。急、慢性期病灶的ADC值均升高。慢性期病灶的ADC值明显高于急性期病灶(12.43×10~4mm~2/s±3.78 vs 10.10×10~(-4)mm~2/s±2.28,P=0.001)。急性期环形强化病灶的ADC值高于非环形强化的病灶,慢性期T1WI低信号病灶的ADC值高于T1WI等信号病灶,T1WI明显低信号病灶的ADC值最高。急、慢性期病灶的FA值均降低。FA图能够清晰显示纤维通路上的病灶和纤维束的中断,定位上明显优于常规MRI。病灶在FA图上显示的范围大于常规MRI上的T2WI。结论:DTI可以反映MS不同时期病灶的病理变化,为观测疾病演变和评价临床疗效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指标。第二部分多发性硬化的正常表现脑白质的DTI定量研究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定量研究多发性硬化患者在常规磁共振上表现正常的脑白质,以及探讨其相关的微观病理改变。方法:采用3.0T磁共振,对34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和25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志愿者均进行了DTI检查。分别测量MS组和对照组的9个不同部位脑白质的AD值和FA值,这9个部位包括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内囊后肢、侧脑室旁白质、额叶白质、顶叶白质、枕叶白质以及小脑中脚。比较两组NAWM之间的ADC和FA值是否存在差异。结果:MS组的正常表现脑白质的ADC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以胼胝体体部、内囊、侧脑室旁及额、顶、枕叶脑白质更为显着(P<0.01);MS组的FA值与对照组比较,胼胝体体部、顶、额、枕叶白质及内囊、侧脑室旁发现明显降低(P<0.05),以后4个部位更为显着(P<0.01),而胼胝体膝部、压部和小脑结合臂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DTI定量研究可以探测到多发性硬化的NAWM所出现的微观的病理改变,DTI在对白质损伤程度的量化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价值。第叁部分多发性硬化脑灰质损害的MRI表现及DTI定量研究目的:分析多发性硬化患者脑灰质病灶的磁共振成像特征,利用弥散张量成像定量研究MS的正常表现脑灰质是否存在隐匿性损伤。方法:对34例临床确诊MS患者和25例非MS健康志愿者行常规头颅MRI和DTI检查,观察MS的脑灰质病灶特征,测量深部灰质核团的ADC值和FA值,比较其在两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MRI检查发现MS的脑灰质病灶共83个,占全部病灶(443个)的18.7%。分布以额叶最多,其次是颞叶与丘脑。大多数呈圆形或类圆形,T2WI发现灰质病灶60个,FLAIR发现病灶78个,大部分呈高或稍高信号,少部分呈中心低,周围稍高的环形改变。DWI发现病灶36个,其中有9个小病灶,在T2WI或FLAIR没有被发现或不易被发现,而在DWI呈明显高信号。尾状核头、壳核、丘脑的ADC值分别为7.98±0.676×10~(-4)mm~2/s、7.36±0.532×10~(-4)mm~2/s、7.70±0.438×10~(-4)m~2/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A值在两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结论:MS的脑灰质病灶在常规MRI和DWI上的表现有一定的特征,FLAIR联合DWI扫描可提高病灶的检出,DTI可以反映出NAGM内的隐匿性损害。第四部分弥散张量的叁维纤维束成像在多发性硬化中的应用目的:应用叁维纤维束成像技术,研究多发性硬化脱髓鞘斑块引起的白质纤维束的改变。方法:应用3T磁共振对34例MS患者和25例健康志愿者行常规头颅MRI和DTI检查,采用线形扩展方法重建白质纤维束,观察MS病灶处和正常表现脑白质的纤维束变化。结果:叁维纤维束成像图可以清楚显示脑内白质纤维束的方向、形态和结构是否完整。在MS斑块处可见到纤维束中断、病灶远端纤维束缺失或稀少。病灶周围的纤维束表现为受压推移改变。与相同年龄段的正常人对照,MS患者的正常表现脑白质内纤维束稀少。纤维束的示踪受FA阈值的影响,也可以产生假阴性的结果。结论:基于DTI技术的纤维束成像能够直观地显示脑内白质纤维束,以及反映病变对纤维造成的影响。尽管目前该技术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MS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第五部分MRS联合DTI技术在多发性硬化中的初步应用目的:探讨MRS联合DTI技术在多发性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6例MS患者和16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志愿者均进行半卵圆中心层面的多体素MRS扫描和全脑的DTI扫描。分别测量MS患者的额叶病灶区、对侧正常表现脑白质区(NAWM)以及对照组的双侧额叶对应脑白质区的NAA/Cr、Cho/Cr和ADC、FA值。比较叁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分析多发性硬化的MRS代谢物比值和DTI的参数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NAA/Cr在MS的病灶组(1.617±0.336)、NAWM组(1.809±0.339)中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103±0.245);Cho/Cr在病灶和NAWM内可见轻度升高,但与正常人比较未见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在MS病灶内,NAA/Cr与ADC(r=-0.575,P=0.002)和FA(r=0.479,P=0.013)呈明显相关。结论:MRS联合DTI技术能够同时发现MS病灶的轴索损伤和髓鞘脱失,在反映MS的病理变化和探讨病理机制方面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李静, 胡学强[4]2006年在《110例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表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脑及脊髓的磁共振成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临床明确MS患者的MRI资料。结果:MS患者脑部病灶以侧脑室旁白质多见,其次是额叶深部自质、顶叶深部白质、脑干,基底节、丘脑等灰质也可受累;病灶大小不一,形态可为斑片状、斑点状、圆形、类圆形。脊髓病灶以颈胸髓多见,分别占75.0%和 68.8%,形态可为斑片状、条片状、类圆形,脊髓灰白质可同时受累,10.0%的患者出现脊髓形态改变,如增粗、萎缩。MS患者脑及脊髓内病灶在影像上因病程不同可表现为长T1长T2或等T1长T2。结论:结合临床与MRI表现,可提高对MS诊断的准确性。
于姚[5]2017年在《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中医虚实寒热证候与影像学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CNS)炎性脱髓鞘为主要病理特点的免疫性疾病。近年来西医的检查手段越来越多,MS的发病率、检出率不断增高,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没有明确的认识,在MS的治疗方面西医也显示出其局限性,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医医家展开了对MS的研究,从MS的中医命名到病因病机到辨证治疗均取得很多成果,已形成了针对MS专门的中医理论。但很多理论如中医辨证没有统一的标准,也缺乏客观证据,基于此,我们将西医学先进的影像学技术与中医证型相结合,分析影像学资料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以期为复发缓解型MS(RRMS)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证据。研究目的:本研究以RRMS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对不同证型患者相关量表评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进行观察,探讨不同证型反映在脑功能连接与结构的差异,为MS的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研究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符合入组标准的RRMS患者在入组当天采集一般资料、发病情况、中医四诊信息、相关量表评分,进行辨证分型,分为虚证与实证组、寒证与热证组,行头颅MRI扫描,fMRI丘脑,获取常规MRI、fMRI以及DTI数据,对临床资料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静息态功能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由SPM8、FSL软件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RRMS患者21例。其中,虚证组10例,实证组11例;寒证组9例,热证组12例。无剔除及脱落者。经卡方检验、t检验、非参数检验,虚实证及寒热证之间在地区分布、性别、年龄、EDSS评分、Barthel指数、HAMD评分、PDQ评分、MSQOL-54评分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组间具有可比性。静息态功能核磁方面,取P<0.001,cluster>50,结果发现热证组较寒证组丘脑FC增加的脑区包括右侧缘上回、右侧小脑后叶。寒证组较热证组FC增加的脑区包括右侧顶叶下,右侧扣带回。实证组较虚证组丘脑FC增加的脑区包括右侧小脑后叶、左侧顶下小叶。虚证组较实证组丘脑FC增加的脑区包括:右侧海马旁皮层、右侧梭状回、右侧颞叶、右侧枕中回、右侧顶叶下、右侧扣带回、右侧辅助运动区。不同证型与正常组对照组相比较,结果发现正常对照组比热证组丘脑FC增加的脑区包括:右侧边缘叶、右侧额上回、右侧额中回。弥散张量成像方面,取P<0.001,cluster>50,发现本组不同证型患者脑区的FA值较正常对照组均有明显减低。虚实证型间相比较,虚证组FA值增高的脑区包括:右侧额叶、右侧小脑锥体。研究结论:1.通过静息态fMRI及DTI技术,揭示了不同中医证型RRMS患者脑功能连接及结构存在差异。2.与实证组相比,虚证组在静息态下激活脑区的范围明显增多,涉及的脑功能区域更广泛,提示虚证RRMS患者的代偿机制可能较实证患者更完善。3.与实证相比,虚证组存在FA值增高的区域,而实证组无FA值增高脑区,提示虚证RRMS患者纤维束的完整性更好,实证可能比虚证纤维束损伤趋向更明显。
龙光宇[6]2014年在《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慢性炎症脱髓鞘疾病~([1])。该病最早的描述来源于1868年Jean-Martin Charcot的3个病例,其中1例于1855年首诊为帕金森病。该病的首个诊断标准是1965年提出的Schmarcher标准,逐渐发展成为Poser″2+2″诊断标准(2个发病部位,2次发作),2010年修订版的McDonald是目前国际公认
陈聪[7]2014年在《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脑部结构和功能的高场和超高场磁共振成像研究》文中指出第一节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脑体积变化的研究目的:本研究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方法(VBM)尝试(1)比较视神经脊髓炎(NMO)患者与健康对照者(HC)的脑灰、白质体积,探讨NMO患者脑灰、白质体积的变化。(2)分析灰、白质体积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入组24例NMO患者及24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数据采集使用3T MR成像系统,扫描序列包括T2WI、FLAIR和全脑叁维结构像,应用基于统计参数图(SPM)8软件的VBM8Toolbox工具箱分析NMO组及对照组的数据。两组之间全脑体积的比较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使用SPM8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局部脑灰、白质体积变化情况,阈值选择参考既往文献,P<0.005时被认为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簇阈值设为30个相邻体素。利用Rest相关分析对NMO患者体积异常脑区与患者的临床病程、复发次数及EDS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NMO和HC组的全脑体积没有显着差异(P>0.05)。在基于体素水平,与对照组相比,NMO组小脑、中央前回、中央后回、舌回、颞中回、颞下回、枕叶、楔叶、楔前叶、边缘叶、梭状回、距状裂周围皮层、尾状核、丘脑、视束、Brodmann3、4、6、17、18及19区的多个区域灰质体积减小(P<0.005,非校正)。NMO患者双侧小脑、中脑、边缘叶、顶叶、视束、海马、海马旁回及楔前叶的多个区域白质体积减小(P<0.005,非校正)。NMO患者灰质体积减小脑区的体积与病程呈负相关的区域有小脑、左侧颞叶、右侧丘脑、右侧颞上回、双侧顶叶、中央后回(P<0.05)。NMO患者右侧小脑、左侧颞叶的灰质体积与EDSS评分呈负相关(P<0.05)。NMO患者双侧小脑、双侧颞下回、双侧颞中回、左侧颞极、梭状回、右侧颞上回、右侧中央后回、右侧顶叶、双侧丘脑、左侧顶叶、左侧中央后回、右侧顶上小叶、右侧楔前叶的灰质体积与复发次数呈负相关(P<0.05)。NMO患者白质体积减小脑区的体积与EDSS评分呈负相关的区域有左侧小脑、双侧海马及海马旁回(P<0.05)。NMO患者双侧小脑的白质体积与复发次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NMO患者较健康对照出现多个脑区灰、白质萎缩,多个脑区的灰白质体积减小与临床指标显着相关,提示VBM技术可以灵敏的反应脑体积的变化,并可监测疾病严重程度和病程。第二节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脑部基于体素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目的:对视神经脊髓炎患者和健康对照的弥散张量成像(DTI)数据进行基于体素的分析,利用多个弥散参数分析NMO患者全脑弥散的改变,并探讨NMO患者弥散指标改变和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入组16例NMO患者及16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分别行全脑结构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之后对其多个弥散指标,包括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弥散率(MD)、轴向弥散值(AD/λ1)和径向弥散值(RD/λ23)进行基于体素的分析。使用SPM8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各弥散指标变化情况,阈值选择参考既往文献,P<0.005时被认为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簇阈值设为30个相邻体素。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弥散异常与患者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MO组FA值显着减低的区域包括双侧额叶、枕叶、颞叶、丘脑、中脑、视束、小脑(P<0.005,非校正);λ1值升高的区域分布于双侧小脑、枕叶、额叶、顶叶、丘脑、中脑、海马旁回、扣带回、胼胝体、基底节、尾状核、岛叶、边缘叶(P<0.005,非校正);λ2值升高的区域分布于双侧小脑、枕叶、颞叶、额叶、顶叶、丘脑、中脑、海马旁回、扣带回、胼胝体、双侧基底节、尾状核、边缘叶、岛叶(P<0.005,非校正)。λ3值升高的区域分布于小脑、颞叶、额叶、丘脑、苍白球、中脑、扣带回、边缘叶、肼胝体(P<0.005,非校正)。NMO患者MD值升高的区域分布于小脑、枕叶、额叶、丘脑、扣带回、胼胝体、基底节、右侧尾状核、边缘叶(P<0.005,非校正)。NMO患者的各向扩散指标改变和患者的临床各项指标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NMO患者脑组织存在弥散异常,DTI的AD、RD和MD叁个指标可以可靠的反应NMO患者的弥散异常改变,尤其以AD和MD更为敏感。NMO患者皮质损害以轴索损伤为主,而白质纤维损伤则是轴索损伤和髓鞘损伤并存。基于体素的分析方法有助于客观展示全脑受累情况。第一节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脑体积变化的超高场磁共振成像研究目的:本研究尝试(1)利用超高场(7T)MR成像系统采集NMO患者和健康对照的数据,(2)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方法比较视神经脊髓炎患者(NMO)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脑灰、白质体积,分析灰、白质体积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3)探索7T MRI在NMO脑改变研究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入组12例NMO患者及12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数据采集使用7T MR成像系统,扫描序列包括T2WI、FLAIR和全脑叁维结构像,应用基于统计参数图(SPM)8软件的VBM8Toolbox工具箱分析NMO组及对照组的数据。两组之间全脑体积的比较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使用SPM8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局部脑灰、白质体积变化情况,阈值选择参考既往文献,P<0.005时被认为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簇阂值设为30个相邻体素。利用Rest相关分析对NMO患者体积异常脑区与患者的临床病程、复发次数及EDS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NMO和HC组的全脑体积没有显着差异(P>0.05)。在基于体素水平,与对照组相比,NMO组颞叶、额叶、中央前回、中央后回、Brodmann area6、9、22、顶叶、梭状回、海马旁回及小脑的多个区域灰质体积减小(P<0.005,非校正)。NMO组双侧壳核、枕叶、海马旁回、边缘叶、舌回、Brodmann area6、17、18、19、40、缘上回、杏仁核、中央后回、楔前叶、顶叶、额叶及小脑的多个区域白质体积减小(P<0.005,非校正)。NMO患者灰质体积减小脑区的体积与病程及复发次数呈负相关的区域有左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Brodmann area6(P<0.05)NMO患者白质体积减小脑区的体积与EDSS评分呈负相关的区域有右侧缘上回(P<0.05)。结论:NMO患者存在弥漫性脑组织损伤,VBM技术可以敏感的反应脑组织隐匿性的结构改变。同时场强的提高能够更敏感的发现脑结构微小的改变,提供更为准确的研究结果。第二节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脑部皮层厚度变化的超高场磁共振成像研究目的:本研究利用高场(3T)和超高场(7T)MR成像系统采集NMO患者和健康对照的数据,应用皮层厚度测量分析NMO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皮层厚度差异,探索NMO患者皮层损伤的模式,并分析NMO皮层厚度改变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比较3T和7T MRI在脑皮层厚度研究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入组24例NMO患者及24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使用3T MR成像系统采集被试图像;入组12例NMO患者及12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使用7TMR成像系统采集被试图像。所有被试均扫描以下序列,包括T2WI、FLAIR和全脑叁维结构像。应用FreeSurfer软件分别分析3T和7T数据,测量NMO患者和健康对照的皮层厚度,然后利用配对t检验从全脑和体素水平分析两组间的皮层厚度差异,P<0.01时被认为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对全脑皮层厚度与患者的临床病程、复发次数及EDSS评分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3T研究结果显示,NMO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全脑皮层厚度无显着统计学差异,在脑区水平皮层厚度也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但NMO组较正常组在局部脑区皮层厚度有变薄的趋势。7T研究结果显示,NMO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全脑皮层厚度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脑区水平,NMO患者左侧梭状回(Brodmann area37)、舌回(Brodmann area17、18、19)、左侧颞下回(Brodmann area20)、左侧额上回及额中回(Brodmann area6、8、9)的皮层显着变薄((P<0.01,非校正))。皮层厚度与患者的临床指标未见明显相关。结论:NMO患者的视觉、运动及认知相关脑区皮层厚度变薄,进一步证实了NMO患者皮层损伤的存在。皮层厚度测量可以敏感的反应皮层局部微小的损伤,与3MR成像设备相比,7T MRI在NMO皮层厚度分析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目的:本研究尝试利用超高场(7T)MR成像系统采集NMO患者和健康对照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分别应用时间域的振幅(Amplitude in the time domain,AM)和局部一致性(egional homogeneity, ReHo)两个指标观察NMO患者的脑基线活动。材料与方法:入组12例NMO患者及12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利用超高场(7T)MR成像系统采集NMO患者和健康对照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分别比较两组间AM和ReHo的差异,观察NMO患者的脑基线活动强度和局部一致性的变化。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较,NMO组AM值显着增高的区域有左侧额中回、额下回、中央前回、Brodmann area6、左侧岛盖部额下回、Brodmann area44。NMO组未见到有AM值明显减低的区域。NMO组ReHo值有显着降低的区域有右侧颞中回、右侧颞下回和右侧梭状回。NMO组ReHo值显着增高的区域有右侧前额叶内侧面、右侧额中回、右侧叁角部额下回、左侧岛盖部额下回、左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及Brodmann area6。结论:NMO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的改变与视觉、感觉运动、认知和语言相关,与形态学研究结果相互印证,提示NMO患者神经元活动异常,为NMO患者相应的临床表现提供了功能基础。
马笑笑[8]2017年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和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定量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复发缓解型多发性患者看似正常脑白质脑血流量分析目的:采用叁维准连续脉冲动脉自旋标记((3D pseudo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 3D pCASL)研究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 RRMS )患者看似正常的脑白质(normal appearing white matter, NAWM)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 CBF)变化,并分析其临床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 29例RRMS患者及年龄性别完全匹配的17例健康志愿者。所有的受试者通过GE公司的3T MR采集了 T2加权成像(T2 weighted image, T2WI),叁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3-dimensional Fast Spoiled Gradient Echo, 3D-FSPGR)及3D pCASL。将3D pCASL标准化配准后在半卵圆中心NAWM、侧脑室旁NAWM手绘感兴趣区,得到两个区域的平均CBF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RRMS和健康志愿者的NAWM CBF值的差异,并将CBF值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康志愿者比较,RRMS患者半卵圆中心NAWM及侧脑室旁NAWM的 CBF 值明显降低(半卵圆中心 NAWM: 32.5452 ± 4.5848 和 35.4865 ± 5.7968,p=0.036;侧脑室旁 NAWM: 30.7788 ± 4.1746 和 34.053 ± 4.4821,p=0.006)。RRMS患者半卵圆中心NAWM及侧脑室旁NAWM的CBF值与患者的年龄、发病年龄、发病次数、病程、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xpandeddisability status scale, EDSS)评分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采用3D pCASL技术定量分析RRMS患者微循环的脑血流灌注情况发现在常规MRI没有明显病变的NAWM的CBF值明显降低。该研究表明RRMS患者NAWM存在潜在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进一步提示血流动力学因素在RRMS患者的发病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二部分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和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动态增强灌注成像研究目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 NMOSD )和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 )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脱髓鞘疾病。两者在病理生理、治疗方法、预后及发病机制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早期准确的鉴别两者对于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磁共振动态增强灌注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 DCE-MRI)探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和多发性硬化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渗透性的差异,并分析其临床相关性。材料和方法:本研究主要收集了 2014年9月-2016年5月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36例NMOSD患者和36例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elapsing-remitting MS,RRMS )患者。所有患者均通过GE公司的3T磁共振扫描仪采集了横轴位T2加权成像(T2 weighted image, T2WI)、冠状位T2 FLAIR、叁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3-dimensional fast spoiled gradient echo, 3D-FSPGR)及 DCE-MRI。将轴位T2WI与DCE-MRI配准后在病变、看似正常脑白质(normal appearing white matter,NAWM)、看似正常脑灰质(normal appearing grey matter, NAGM)、丘脑灰质(thalamic grey matter, TGM)手绘感兴趣区,得到每个区域的容积转运常数(volume transfer constant, Ktrans)。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分析病变、NAWM、NAGM、TGM在NMOSD和MS两组间的Ktrans值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该研究的诊断效能及鉴别NMOSD和MS的最佳截断点。结果:与NMOSD组相比,MS组病变及NAGM的Ktrans值明显升高(病变:0.0046± 0.0037 和 0.0033 ± 0.0030,p=0.000; NAGM : 0.0033 ± 0.0023 和 0.0021 ±0.0010,p=0.004),而NAWM及TGM两组间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NAWM:0.0038 ± 0.0020 和 0.0037 ± 0.0018,p=0.731; TGM: 0.0013± 0.0012 和 0.0011±0.0009,p=0.612)。ROC 曲线表明联合水通道蛋白 4 抗体(aquaporin-4antibodies,AQP4-Ab)、病变Ktrans值及NAGM Krans值的预测概率达到了最大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AUC ) 0.953,最佳截断点是 0.7335。结论:Ktrans值即BBB的渗透性在NMOSD和MS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因此DCE-MRI可以用来帮助我们鉴别这两种疾病,进而探讨两者在病理学方面的差异。
毛悦时, 吕传真[9]2005年在《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磁共振成像及诱发电位的综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多发件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起病形式,类型,分析磁共振成像和叁种诱发电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确诊为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头颅和脊髓磁共振成像,视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的结果及相互间关系。结果:本组患者以视神经脊髓炎和东方型多发性硬化为多见,头颅和脊髓磁共振成像均有病灶,视觉诱发电位的敏感性最高。结论:本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符合亚洲多发性硬化的特点。磁共振成像和诱发电位相结合,能提高诊断的阳性率。
吴博[10]2016年在《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低频振幅(ALFF)和丘脑功能连接(FC)的改变情况,探讨ALFF、FC在RRM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RRMS患者23例及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23例。所有受试者均采用GE 3.0T HDxt超导MR扫描仪进行常规扫描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 MRI)扫描,并对病例组进行扩展残疾状态(EDSS)评分及病程评估。基于DPARSF V_2.0软件对rs-f MRI数据进行预处理及ALFF分析,并以双侧丘脑为感兴趣区(ROI)进行点对全脑FC分析,使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的ALFF及FC分析结果,对病例组FC分析结果进行单样本t检验。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LFF及丘脑FC异常脑区对RRMS的诊断性能。结果:(1)与HC组比较,1RRMS组ALFF增加脑区:右侧梭状回;2ALFF降低脑区:双侧前扣带回、尾状核、脑桥。(2)与HC组比较,1RRMS组左侧丘脑FC增加脑区:右侧小脑后叶、双侧额中回、双侧辅助运动区;2左侧丘脑FC降低脑区:双侧小脑前叶、双侧距状回、左侧顶上小叶;3右侧丘脑FC增加脑区:右侧额中回、左侧顶下小叶、双侧辅助运动区;4右侧丘脑FC降低脑区:双侧小脑前叶、右侧舌回、双侧顶上小叶。(3)ROC曲线分析:1ALFF异常:ALFF增加及降低脑区中AUC最大者分别为梭状回、前扣带回(0.898、0.880),诊断界值分别为0.62、1.24,对应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3.3%,83.3%)、(77.8%,83.3%);2左侧丘脑FC异常:FC增加脑区中辅助运动区AUC最大,FC降低脑区中左侧小脑前叶及左侧顶上小叶AUC最大,AUC分别为0.864、0.880、0.880,诊断界值分别为0.12、-0.06、0.03,对应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3.3%,83.3%)、(77.8%,88.9%)、(88.9%,72.2%);3右侧丘脑FC异常:FC增加、降低脑区中AUC最大者分别为辅助运动区、左侧小脑前叶(0.843、0.886),诊断界值为分别为0.11、-0.08,对应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2.2%,83.3%)、(94.4%,77.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RMS患者ALFF和丘脑FC存在异常,其中梭状回ALFF增加、前扣带回ALFF降低,辅助运动区与丘脑FC增加,小脑前叶、顶上小叶与丘脑FC降低可作为RRMS的影像学表征。
参考文献:
[1]. 磁共振成像在多发性硬化中的应用:解读2010年西班牙神经科学协会关于磁共振成像对多发性硬化检查推荐规范[J]. 张明宇, 陈绪珠, 戴建平. 磁共振成像. 2011
[2]. 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成像诊断及研究进展[J]. 初曙光, 李振新, 冯晓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3]. 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D]. 李郁欣. 复旦大学. 2007
[4]. 110例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表现[C]. 李静, 胡学强. 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 2006
[5]. 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中医虚实寒热证候与影像学相关性研究[D]. 于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6]. 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J]. 龙光宇.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4
[7]. 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脑部结构和功能的高场和超高场磁共振成像研究[D]. 陈聪.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
[8].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和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定量研究[D]. 马笑笑.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7
[9]. 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磁共振成像及诱发电位的综合研究[J]. 毛悦时, 吕传真. 中国临床医学. 2005
[10]. 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初步研究[D]. 吴博. 遵义医学院. 2016